
程邈
字號:字元岑
生卒:不詳
朝代:秦代
籍貫:東海郡下邳(今江蘇邳州)
成就:書法家、隸書創始人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詳,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人,一作下杜(見許慎《說文解字敘》)、下邳人(見庾肩吾《書品》)。相傳他首行先將篆書改革為隸書。南朝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載其“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復,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作品無考。
唐代張懷瓘《書斷》稱:“案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衙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名‘隸書’。”
庾肩吾《書品》曰:“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見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制,遂作此法,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
綜上所述,看來程邈原為縣里小官,因罪入獄,獄中他整理了隸書3000字上奏,得到秦始皇賞識,赦其罪,并封為御史。由于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這個故事可能有很大附會的成分。實際上正像書法的產生一樣,隸書也是靠日積月累許多人共同創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書法上稱秦隸為“古隸”,漢隸為“今隸”。1975年12月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余枚,上為墨書秦隸。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甲本》已有了明顯的隸意。
秦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從此,中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體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但秦朝初創的隸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篆書的意味,長扁不一,波磔也不明顯,可以說只是篆書的潦草寫法。到了東漢,隸書才有了大的變化,結構向扁平發展,筆畫出現了雄健的波磔,更趨于工整精巧,從而形成了漢朝隸書的獨特字體。漢隸結體用筆富于變化的特點,又影響和促進了楷書和其他書體的形成及風格的多樣。直到如今,隸書仍然是一種常用的字體,并作為一種書法藝術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