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守敬
字號:惺吾、號鄰蘇,晚年自號鄰蘇老人
生卒:1839年6月2日—1915年
時代:清末民國初
籍貫:宜都陸城
簡評: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簡要年譜
18歲(1856年)工小楷;
24歲(1862年)與陳一山在金石學方面形成志同道合的研究方向;
25歲(1863年)得力潘存金石指導,月下拓《修太公廟碑》;
27歲(1865年)到琉璃廠物色碑版文字,與鄧鐵香金石之好;
28歲(1866年)希望皆絕,專心金石;
29歲(1867年)著《激素飛清閣評碑記》,提出“金石之學,以考證文字為上,玩其書法次之”。批評“染翰之家,又或專注《集帖》,不復上窺漢魏。”楊守敬由京城赴山西高平,過之見“廟有碑”,乃令車先行覓居,自攜氈拓之具往拓。碑西向,約高五尺。適風燥,他所持之紙又厚,干即起,不能施墨。自日暮至二更向盡,僅得一紙。乃乘夜獨持以歸。抵店則同行者皆鼾矣。而楊守敬猶挑燈伸紙,摩挲不已,不復知其苦;
30歲(1868年)潘存指教楊守敬摹《鄭文公碑》,知學碑從“六朝真:口之祖”人手,“絕少流弊”;
31歲(1869)年在荊州府估衣店購金石文字數干種;
34歲(1872年)謀刻《望堂金石》,將所搜集的漢魏六朝的金石文字進十;翻刻成集,認為以雙鉤之法最善,鉤摹之精能存其神采;
37歲(1875年)攜碑版由天津到上海,龔孝恭深服楊氏金石之博;
39歲(1877年),輯《楷法溯源》成,編《元押》一書,嗜印章者,競羨秦漢,真品十不得一,而元押尚有魏晉遺意,楊守敬因其易得而編之;
40歲(1878年)與小夫人龔氏及長子必鈞(道承)攜《楷法溯源》版去武昌賣書;
41歲(1879年)在武昌為倪模刻《古今錢略》;
44歲(1882年)在日本,碑版古錢印“以有易無”,與日本漢學書法家淪碑,被稱為“楊守敬旋風”。首次利用進步技術縮印古碑《寰宇貞打圖》,此為治文史、藝術者重要藏書;
58歲(1896年)為奮戰臺灣的福建提督父母撰墓志銘;
65歲(1903年)刻《壬癸金石跋》,楊守敬碑學獲“屹海內南北兩大家”之譽(北為李葆恂);
66歲(1904年)《古泉藪》十六冊集成,《飛清閣錢譜》稿成;
68歲(1906年)、69歲、71歲、72歲、74歲(1912年)在金陵、上海跋《碑》數十百通。以上足以說明楊守敬畢生致力治《碑》。其中《望堂金石》為隨搜隨刻隨印隨售的著作,故同一本書,別有名稱:《望堂金石文字》、《激素飛清閣摹刻金石文字》、《激素飛清閣摹刻古碑》、《激素飛清閣藏碑》、《望堂金石初集·續集·二集》。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