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自適之蘇軾——評蘇軾之《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小令作于元豐五年蘇軾貶謫黃州時。“道中遇雨”本是尋常小事,蘇軾卻因景生情、由小見大,借此抒發了自己面對逆境坦然樂觀的態度。正是山間清風與江山明月,東坡卻從中參悟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氣與豁達。
上闋寫道中遇雨。
“莫聽穿林打葉聲”中“莫聽”兩個字帶有明顯的祈使意味,使人為之一振,仿佛陷入困境的人聽到了猛士的吶喊,這吶喊充斥者力量與無畏。“何妨吟嘯且徐行”,穿林打葉的雨滴在這種灑脫坦然的態度面前也該失去氣勢了吧!我仿佛看到了在宋朝暗黃的天宇下,時而低頭吟詠,時而仰天長嘯的東坡居士,他信步走著,傲視著風雨,傲視著整個宋廷。東坡是超然自適的,他不但沒有顧及雨天給他帶來的狼狽,反而把滿天的雨絲當作了“吟嘯且徐行”的點綴。他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漫談天外云卷云舒;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既然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竹杖芒鞋輕勝馬”也就不難理解了。由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蘇軾詞中類似的句子: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詞人通過描寫種種自然之物表現了其清淡恬適的心境。清朝的沈謙在《填詞雜說》中寫道:“詞不在大小淺深,貴于移情。”蘇軾正是善于移情的,他于風起風落間詮釋著生活的精彩,于渺小平凡中參悟著人生的戰斗真諦。
“誰怕”二字單獨成句,既是對眼前風雨的藐視,也是對人生厄運的斷喝。一個傲然不屈的身影便隨著這斷喝印在了人們的心上。是啊,只要你自己不失去勇氣與膽量,還有什麼會使你、感到害怕呢?
“一蓑煙雨任平生”以一腔豪氣總結了上闋,詞人巧妙地把眼前之實景描寫擴展為整體人生態度的光輝寫照,情景自然交融、虛實完美結合。
下闋寫雨后天晴。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一句實寫雨后寒冷、尖利的春風吹醒了詞人。透過“酒醒”、“微冷”兩個詞,我們似乎可以感到一種淡淡的愁緒,詞人大概是在為受苦受難的百姓而憂愁吧!但這種憂愁即刻就被相迎的山頭斜陽照的無影無蹤了,其中一個“卻”字就鮮明地反映了詞人心情的變化,由淡淡的憂愁轉為豁然開朗。這種情緒的變化與雨過天晴的實景是相符的,可謂情景交融無處不在。
最后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以平和的語言舒緩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虛靜樂觀。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蕭瑟處”有可理解為腐朽的宋廷,基于此,我們可以感受到詞人對統治者的蔑視與嘲諷。
全詞始終貫穿著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詞人所述之景也都浸染著樂觀曠達、坦蕩超脫的品格。
讀完全詞,那根塵封在歲月的心弦被輕輕撥動,奏出了曲曲遠古的清音。我仿佛看見琥珀光中走來了東坡,他仰天長嘯,大江便奔涌而去,席卷了千古英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后,蘇軾正駕著一葉扁舟,飲著一壺美酒,感悟著人生的真諦。
蘇軾已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之中,但他留給了世人豐厚的文化成果,還有一個清矍瘦逸的身影。(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06級中文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