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羌族和戲劇

  作者簡介: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6年11月10日,一臺大型羌族音樂劇《太陽花》在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上演,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創作的。用媒體的話來說,“該劇的上演標志著聚居在紅軍長征主要途經地四川阿壩地區的羌族群眾音樂將逐步成為繼藏族音樂之后,在我國最為流行的少數民族音樂?!鼻甲迕耖g音樂的確很有特色,如演唱時以“你高我低”配合的多聲部民歌,從阿壩州兩位羌族歌手亮相在央視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不難感受其魅力;又如以“鼓腮換氣法”吹奏的羌笛,是羌民族最具特色的樂器,更是中華音樂文化史上的瑰寶。就此而言,以羌族音樂元素為基礎、采用現代音樂劇形式制作的《太陽花》,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著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羌族有自己的音樂,也有自己的傳統戲劇。在經過我手統稿的《四川省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匯編》中,有來自綿陽市的項目71項,其中戲劇類居首為“許家灣十二花燈戲”。這次普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當下中國啟動之初進行的,旨在盡快了解情況后開展工作。資料匯編中的條目,乃是根據地方上填寫的調查表整理出來的。許家灣十二花燈戲又稱許家灣花燈戲,該條目標明民族歸屬為“羌族”,流傳地區為“綿陽市北川縣墩上鄉及茂縣桃坪鄉”,正文云:“據傳起源于山上牧童玩草把把耍,后人將草把變為花燈,配上民間小調,山歌表演,取名花燈,后加入戲劇情節,成為花燈戲。最早屬單一的祭祀舞蹈,花燈象征為神,能驅疫逐鬼,能保人安康,舞蹈特點是碎步走路,上身控制,給人以飄逸秀美之感,劇中人全為男性表演,男扮女裝。聲腔為花燈小調,以響器和嗩吶、笛、胡琴等樂器伴奏。代表劇目有《百花公主》、《審土地》、《三跑親》等。傳承人員有田成義、蹇開富等。”

  北川縣墩上鄉嶺崗村的許家灣花燈很有特色,原本是鄉民慶賀豐收及春節時圍燈邊唱邊舞的“跳燈”,后來民間藝人在此基礎上將動作改編,配以山歌曲子表演,發展成有故事情節的“燈戲”。因表演者手持五彩燈籠,故名以“花燈”。在當地羌民心中,花燈是神的象征,能驅邪逐鬼、鎮惡除祟。因此,跟鄉民生活和信仰息息相關的花燈戲表演,對他們來說不單單是供娛樂的,這從演出前表演者要去廟里祈求神靈保佑不難看出。許家灣花燈戲表演,主要內容是講天神阿爸木比塔的7個女兒(或玉皇大帝的7個女兒)在天門土地神的帶領下,來到人間拯救受苦受難的羌族百姓的故事。在羌民生活中,花燈戲的演出時間一般是在農歷正月初一至二月初,由9—12人參加舞蹈,主要動作是碎步,給人以飄逸、輕快、優美的感覺,具有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許家灣花燈作為羌族地區民間戲曲,其審美特色、社會學功能和人類學價值是值得民族民間文化研究者多加關注的。

  步入當代的這種民間藝術,也面臨困惑。據有關信息,83歲的茍林安是目前許家灣花燈表演者中年齡最長者,熟悉曲目、精通表演而被稱為“戲母子”的他,隨著年齡增升,迄今能唱得出的完整曲目也不過20余個。羌族有語言無文字,花燈唱詞靠的是口頭傳承。初入道者,得花數年時間學習后方能上臺表演。學藝時間長,經濟效益少,使得嶺崗村花燈表演者隊伍從最多時的100多人,到現在僅余30人左右,而且年齡普遍偏大,年輕人基本上不愿學。如此狀況,令人擔憂。此外,行中人知道,花燈在中國民間歌舞小戲家族中是一大類,從地區看,云南有貴州有四川也有;從民族看,漢族有少數民族也有。例如,岷江上游藏、羌、回、漢共居的松潘有回族花燈,民間稱“?;簟?,以民歌配唱,表現形式為男女成對,節目有《觀燈》等;鄰近北川的江油市雁門山區亦流傳著類似小戲,俗稱“耍燈”,表演以小丑為主,結合山歌、神調、巫教音樂等做通宵演出,有時也兼做法事——“傳老爺”,燈、儺不分家。既然如此,許家灣花燈戲跟周圍地區和民族同類藝術的異同及關系也有待深入研究。

  羌族戲劇文化遺產中,釋比戲最有代表性?!搬尡葢蚴乔甲鍍畱騽》N,流傳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和綿陽市北川等羌族地區,羌語叫‘剌喇’或‘俞哦’,習稱羌戲。由于羌族祭神、祈酒等祭儀與戲劇表演均由釋比主持并扮演,故以釋比戲相稱。”(《四川儺戲志》)此屬儀式戲劇范疇,有濃厚的民間宗教文化色彩。羌族是信鬼神的民族,萬物有靈的觀念構成其民間信仰的主要內容。釋比即羌族的巫師,俗稱羌端公,對于有語言無文字的羌族來說,釋比熟知本民族社會歷史與神話傳說、主持春祈秋報的重大祭祀活動、進行驅鬼治病除邪鎮祟,他們實際上是羌族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在羌民社會中占有不可取代地位并享有崇高威望,人們生產生活中每逢大事都要請他們到場唱經做法事,釋比戲便是在釋比唱經的基礎上演化而來。洋溢著民間氣息的羌族釋比戲,其表演風格古樸、原始。釋比一人可以扮演多個角色,或唱男角,或飾女子,或扮神靈,或裝魔怪。釋比戲演出場所自由靈活,神山、神林、湖邊、草坪、庭院、堂屋,凡有祭祀活動的地方,皆可隨地作場。如中壇戲《婚嫁》,是取材于羌族人生禮儀的民俗小戲,表演就在新郎新娘成親的堂屋內。

  釋比戲的劇目,有《羌戈大戰》、《木姐珠與斗安珠》以及《婚嫁》、《斗旱魃》等等。20世紀50年代,汶川縣以釋比戲形式新編了一出反映婚姻自由的戲劇《龔男子招親》,參加州的文藝調演。從性質和功能上看,有的釋比戲劇目即是祀神驅鬼儀式本身,如流傳在汶川《斗旱魃》。羌民大多居住在高半山區域,地理環境惡劣,對雨水的祈求是半牧半耕的他們生活中的大事。演出前,挑選一人扮作旱魃,藏匿于山林中。戲開始,釋比主持祈雨儀式,告訴大家天旱是因旱魃作祟,在他的指導下,村寨男女老少鳴鑼執棍,上山捉拿旱魃。在此,可以看到戲劇性扮演與宗教性儀式的合二為一,也可以看到村寨百姓既是觀眾又是演員的身份重合。這種奇妙的雙重性,正是民間演劇特點所在。有的釋比戲劇目,從神話傳說演化而來,在釋比主持相關儀式中或儀式后演出,功能上在娛神的同時更具有明顯的娛人色彩,如《木姐珠剪紙救百獸》,寫銅羊寨頭人為慶賀自己七十大壽,決定舉辦百獸宴,命人上山打獵。天神木比塔的女兒木姐珠不忍百獸慘遭殺害,她巧用剪紙化作百獸,最后在山神、寨神的幫助下,打死了頭人和管家,拯救了百獸。全劇分“黑山”、“告狀”、“除惡”等五場戲,有人物有表演,有對白有唱腔。

  《赤吉格補》亦取材于羌族民間傳說,從釋比中壇經典演化而來。劇中,赤吉從小就聰明伶俐、勤勞勇敢。他四五歲便會耍刀弄槍,到16歲時已掌握各種技藝,學會了做釋比,精通上、中壇經。他8歲時成了孤兒,父母雙亡于戰亂中。赤吉長大后,為了替父母報仇,率領三千兵馬去攻打依多(羌語:成都)。經過懷比亞(娘子關),來到六谷多(灌縣城),一路上破關斬將,很快就打到了國涅比亞(郫縣)。交戰七天七夜,“依多敗退羌兵勝”。由于遠道而來,征戰期長,軍糧不濟,加之遭到強大抵抗,為了積蓄力量,不使羌族弟兄們作無謂犧牲,他決定領兵返回。此行發兵,赤機的赤子之心和英雄業績得以顯示,受到族人尊敬。這是一首民族英雄的頌歌,反映出羌族民眾崇拜英雄的文化心理。主持儀式的釋比演唱此劇,從宗教層面看,是通過把英雄當作神靈來請出,達到驅邪逐祟的目的;從現實層面看,是通過調動起這種英雄崇拜情結,以增強羌民內部的族群認同。

  釋比戲傳承,主要靠釋比家族的口傳心授。根據有關資料,目前釋比戲主要傳承人有茂縣的龍志國、肖永慶,汶川的余明海、余世榮和王治升,理縣的王九清、王定香和韓全保,以及松潘縣的洪波塔、存塔等等。釋比文化傳人今已不多,他們中有的年紀也很大了,如汶川縣龍溪鄉阿爾巴朵寨做釋比65年的余明海,今年該是高齡93歲了。老釋比越來越少,羌族釋比文化亟待搶救。近年,隨著意識覺醒,有關方面開始對之進行搶救和保護,如開展調查、制定規劃,成立古羌釋比文化傳承研究會、舉辦中國古羌文化節,并在汶川龍溪、雁門等鄉鎮的村寨建立羌族釋比文化習俗展示地,將散居的老釋比聘至寨中,發放給一定的生活補貼,鼓勵這些民間藝人傳授技藝,以使羌民族古老的文化血脈不斷。然而,突如其來的5·12大地震,頃刻間將羌區人民推入困境,使羌族文化受到重創。從汶川到北川,從茂縣到理縣,城市毀滅,村寨坍塌,碉樓開裂,文物損壞,藝人傷亡,給羌族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空前浩劫,也大大加深了古老的羌族文化遺產(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的瀕危度。面對此情此景,讓我們在沉痛哀悼死者的同時,也為劫后幸存的羌民族文化傳承者祝福吧!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歷史上分布很廣,傳說他們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于不同的條件和原因,逐漸發展,演變為漢藏語系中藏緬語族的各民族。研究藏、彝、白、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基諾、普米、景頗、獨龍、怒、土家等民族的歷史,都必須探討與羌族的關系?!保ā肚甲搴喪贰罚┍緸椤拔魅帜裂蛉恕保ā墩f文·羊部》)的羌族在歷史遷徙中不斷與其他民族發生融合,惟有棲居四川境內岷江上游地區的羌人得以延續至今,身處藏彝走廊上、以“爾瑪”自稱的他們守護著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及習俗,成為今人研究羌民族社會歷史的活標本。羌族現有人口31.65萬,主要聚居在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和綿陽市的北川。然而,5·12汶川大地震恰恰就發生在羌人聚居的高山峽谷的岷江流域。此時此刻,搶救和保護羌民族文化遺產的課題,倍加嚴峻地提到了國人面前。當羌笛、羌繡、羌年、羌族多聲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項目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加快釋比戲、許家灣花燈戲等羌族戲劇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向上申報、爭取搶救保護的步子呢?!

附記:

  2008年6月14日,星期六,是中國的第二個“文化遺產日”。兩年前,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辦發[2005]42號)精神,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距離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已經一個多月了,在余震已逾萬次而至今未停息的日子里,抓緊時間寫出這篇文章,可謂一份心愿的了結。多年來,我常常利用各種會議、講座等呼吁大家要重視羌族文化藝術研究,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的成員,至少在四川省調研、評審以及向上推薦有關項目過程中,有我盡的一份力。災變發生后,四川大學文學人類學專業的師生們,本著人文學者的社會良知和治學敏感,迅速發起“人文救災”行動,組建救災工作組,舉辦“災難與救世”講座,組織人員搜集災區資料,等等。此時此刻,借寫本文向讀者介紹羌民族文化遺產并再次為其搶救和保護發出我的呼吁,也算是為受災的羌區人民做點事情,也算是一個學術研究者以行動來實踐“人文救災”吧。

2008年6月15日于錦城淡然居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阿拉尔市| 吉林市| 榆林市| 大石桥市| 宜兰市| 垦利县| 乐东| 杭锦后旗| 兴和县| 射阳县| 陕西省| 静安区| 织金县| 泰州市| 修文县| 闽侯县| 双牌县| 姚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惠水县| 鸡泽县| 巴彦县| 台山市| 铜陵市| 高安市| 青田县| 睢宁县| 买车| 正安县| 鹤壁市| 丹凤县| 忻城县| 朝阳区| 巢湖市| 嘉禾县| 来安县| 社旗县| 长武县| 丰镇市|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