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長城的和諧統一之我見
中國黃河與長城的和諧統一是不尋常的。古語說的好:“治黃河者,治天下?!北娝苤?,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長城是我們的“脊梁”,是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
我們應該說,中國的黃河與長城古樸典雅的歷史文化遺存表明,它不僅是孕育于中華大地的祖根文化,也是造就了中華兒女的優秀傳統和美德。由此看來黃河源頭青海省的很多奇特地名的暗示,并非偶然,比方說,貴德、同德、甘德(地名);還有民和、共和、化隆、循化等地名,從意義的觀念推導,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域,應該做的坦蕩和真誠,純粹是由于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出于在這種道德強制以外的任何考慮。
中國傳統習慣于精密推理和詳細論證。如果說大禹治水講《洪范》,一個國家也一定有一個國家之理。如果依照國家之理進行統治,它必然安定而繁榮,它若不依照國家之理,就必然瓦解,陷入混亂。事實上,并不只是中國傳統講“立人之道”以此治國,進行統治。而為什么同樣的問題,沒有出現在那些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西方國家?
現代人不可否認,黃河與長城的價值來自文化,而這一黃河與長城的燦爛文化是人民的創造。黃河與長城并不是某種主觀的東西,它永恒地在那里,與所謂英雄的治國,也有這樣的不同。秦始皇帝統一中國,他“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將黃河改名‘德水’,以為水德之始?!保ň姟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他在泰山上刻石頌德,說“端平法度”,“除疑定法”,要人民“盡知法式”,“普施明法”。依照中國黃河與長城有些是以道德學的,有些是以超道德的價值來解釋了國家和社會的治道,重在以“人文而教化天下之人?!?/p>
中國先民創造性的結合青海省西北與甘肅省西部的祁連山西高東低的地形,由祁連山南側的雪山、冰川匯集到大通河的涓涓細流,從高原東下注入黃河;而構建長城在祁連山北側,因屬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在漢代例四郡設兩關(南有陽門關,北有玉門關),是最有力的長城物證。
我們在期待偉大祖國文化復興和迎奧運的大好時機,讓我們以一個歷史研究者的眼光鳥瞰一下整個人類世界文明史,人們就會發現中國黃河與長城的和諧統一確實頗為壯觀而又十分奇特。
從某種意義上說,追溯中國黃河與長城的文明源頭,我們現代人必須要科學地認識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必須要真實地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偉大貢獻和歷史地位。因為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假如我們把黃河與長城的歷史割斷,僅從某一時期開始,就很難獲得對整個黃河與長城文明的透徹理解。所以我們要認清黃河與長城的文明,激發起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和責任感。
既然中國歷史是以“立人之道”而行,當然有其本身的規律可循。我們從儒家孔子仁者愛人,重視對人的思想培養;到道家老子道法自然,講道和德的精神,她們都是強調在回歸自然中積淀著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精髓,并演化形成為“立人之道”審美的最高標準,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凝聚力和愛國的信仰。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中國古代說起大雁的文化意義是最高品節的“節義”象征,并且是以“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來形容萬里長城的實質精神。如果說大雁塔是為唐代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所建造,既有它四方形塔身的形體特征,也有它以方生圓是修身的“節義”品格特征。相比之下山西商人最早《走西口》,是西渡黃河出長城“雁門關”,被稱為“春去秋回”的雁行客,她們是以特殊的“立人之道”,追求民族和平的行為準則。北京紫禁城作為皇城,初建于明朝興盛于清代,午門外建造對稱的四方形東、西雁翅樓也有它歷盡滄桑的“節義”象征,同樣是以“立人之道”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厚重、最深遠的歷史文化之延伸……
所謂一陰一陽之為“道”,是被中國傳統視為天成。其實中國古代治理黃河修建長城一陰一陽的山水對稱,象征的“浩然正氣”,不僅僅是一種民族精神,這是中國傳統“立人之道”與大自然的融合,更是黃河與長城表現出的偉大氣魄。文天祥《正氣歌》中說“天地有正氣,凜然萬古存”??烧f,這里我們又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文化的搖籃黃河“母親河”在南與對稱的萬里長城在北,自西向東的蜿蜒走向,同樣是中國先民根據一南一北對稱的“天陰在南,陽在北”,結合中國地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特征的神奇定位。
中國地域遼闊,雖然地形復雜,水流山脈眾多,但其分布卻很有規律。古人云:“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為此中國先民是觀察山脈水流的走向,尋找追蹤山系來自何處,水源來自何方,于是有了“來龍去脈”這個成語。相傳中國文化“統之有宗,會之有源”??倸w,中國從“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到大禹治水治理黃河,秦始皇統一中國修筑萬里長城,她是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心血和期望。這一切表明,有文獻理論的誕生,從中我們會發現中國不僅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文字等,中華文明五千年也為中國統一的制度標準化,標準的制度統一化奠定了基礎。
中國遠古是以山脈為陽與水流為陰的對稱統一稱為“龍”。筆者經過對祁連山依南黃河的發源;到祁連山依北長城的起源,及其全國黃河與長城一南一北,隨中國自然環境的山水之勢,由西向東蜿蜒而下,直到中國渤海和東海的多年實地考察,對中國黃河與長城的起源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為證實中國黃河“母親河”與萬里長城這兩條巨大的長龍,一是必須了解“立人之道”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這也恰恰是中國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決定性依據;一是必須了解中國受山系走向和西高東低的地形制約,境內的主要河流,如黃河、長江、黑龍江等的流向,都是由西北向東南婉轉而下,最終流入渤海和東海。
在中國遠古為什么把中華文明的源頭定在昆侖山?(是指祁連山)《蘭州志》的記載中:“匈奴謂‘天’為祁連”。中國先民對祁連山的崇拜實為對“天”的崇拜。因為,黃河與長城的發源自祁連山南有通天河,北有天梯山,當然和“天”即祁連山(又稱為永登天祝山)有著密切地關聯。黃河“母親河”在南屬陰;萬里長城在北屬陽,呈現出“天陰在南,陽在北”,這是最早中國先民發現自然規律和利用自然規律,并且以“立人之道”與大自然相結合。
問題在于這一發現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千古之謎的一件大事。黃河“母親河”與萬里長城一南一北對稱的天才驚人創舉,概括出了中國“風水寶地”的一個自然環境模式化。比如北京紫禁城中的內、外金水河模仿自西北流入,經過天安門、太和門前向東南流出,形式卻是與北面的人工景山一南一北相對稱。再有北京地壇在城北禮地,天壇在城南祭天,于是北京的城墻向北形成個“凸”字形的固定模式。
有人說:“自然現象之理,與人類最有關系的莫過于時間和空間的規律”。對此,什么是可久的“良法”;什么是能常的“美意”,需要人類自覺的認識和恰當的定位。中國的黃河與長城起源以祁連山為中界,這是中國先民依照文獻記載中大量有關祁連山(昆侖山)的傳說,根據祁連山的自然環境東西走向,和中華民族座北朝南的傳統習俗而抉擇出的神奇定位。而這種自然現象的思維模式,經過千百年時間和空間有秩序的規律固定化,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規天為圖,矩地取法”設計構思的理論依據,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化“立人之道”的一種模式化。
無論從文獻記載,還是對黃河與長城發現南有通天河,北有天梯山的實地考察結果來看,黃河與長城融于自然山水的和諧之美,竟然成了學習考證“立人之道”的實物見證。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祁連山,中國先民的創造又顯現出“以山比德之美,以水比善之美”的人文道德觀。中國先民是把視覺的山水觀念同信仰結合在一起,加強了“立人之道”的實質性精神內涵。在對黃河與長城一陰一陽的觀象取物中,表現出山與水對稱的形式,這是意味著黃河波濤洶涌;長城依山之巍峨。它們這種一動一靜的自然對稱形式,不僅展示出黃河與長城在大自然相互之間的和諧之美,而且是創新了中國文化“立人之道”最可久的“良法”、最能常的“美意”之升華。
一句話:“世道人心”。黃河與長城的和諧之美又是中國先民“生”與“德”連接的奇跡。中國先民認為“母親河”具有天地之大德,萬物之根源。并且強調“有生才有德”的觀點。我們從黃河與長城以原始生態的自然表露,到黃河文化與長城精神的形式研究,中國先民又是根據黃河與長城座北朝南形象陰與陽的辯證關系,推理演化為動與靜、柔與剛、美與善,并以大自然有形有象的真實完美相結合,凝聚成萬里長城這樣一座蒼天長存之雕塑!匯聚為黃河“母親河”這樣一條大地永久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