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2012年考古新發現 石峁遺址等6項入選
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社科院學部委員王巍研究員9日在北京宣布,江蘇泗洪縣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山東沂水縣紀王崮春秋墓、河北鄴城遺址東魏北齊佛寺遺跡和佛教造像埋藏坑、貴州遵義市海龍囤遺址等6個考古項目,被評為201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江蘇泗洪縣梅花鎮大新莊西南約500米處的重崗山北緣坡地之上,遺址總面積17.5萬平方米。它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國內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環壕聚落,代表淮河下游地區距今7000-8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考古學文化,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為厘清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及譜系打下堅實基礎。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洞川溝附近山梁上,地處黃河支流禿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溝交匯處。石峁城址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屬中國北方地區超大型中心聚落,是目前已知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位于新疆溫泉縣城西約41公里處的阿拉套山南麓淺山地帶,是近年來在新疆發現的重要的青銅時代遺存,其年代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屬于青銅時代早期。阿敦喬魯考古工作首次在新疆確認了相互關聯的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址和墓地,為探討該區域古代社會結構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將極大推進新疆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紀王崮春秋墓。位于山東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是山東近幾年來東周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其墓室與車馬坑共鑿建于一個巖穴中,是一種全新的埋藏類型。墓葬內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及玉器等重要遺物,對研究該地區歷史和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工藝技術、墓葬制度等具重要價值。
——鄴城遺址東魏北齊佛寺遺跡和佛教造像埋藏坑。位于河北臨漳縣西南約20公里處,是三國曹魏至北朝末期6個王朝的國都。鄴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發掘,是中國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獲之一,這里的北朝寺院布局、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均具重大學術、藝術和歷史價值。
——海龍囤遺址。位于貴州遵義老城北約30里的龍巖山東麓、湘江上游。據現有文獻,海龍囤始建于1257年,毀于1600年,如今周長約6公里的環囤城墻尚存,囤內面積達1.59平方公里,“老王宮”和“新王宮”是囤內兩組最大的建筑群,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遺址出土遺物有碑刻、瓷器、錢幣、鐵鎖、瓦釘等。
當天隨后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上,相關考古專家還分別就這6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發掘情況等進行介紹與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