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呂思勉

呂思勉

字號:字誠之
生卒: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
時代:近現(xiàn)代
籍貫: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
簡評:歷史學家


生平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中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出生于書香世家,15歲入縣學。十二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zhàn)期間,歸鄉(xiāng)閉戶著書。抗戰(zhàn)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生教授。

  史學代表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表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家學淵遠,遍讀群書

  先生生于書香世家,家學淵源頗為深厚。呂氏先祖原居江蘇宜興,明永樂年間才遷居至常州。呂家世代仕宦,先祖呂宮(字長音、蒼忱,號金門),為清代常州第一狀元,官至弘文院大學士,《清史稿》有傳;高祖父呂子珊,嘉慶十五年庚午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曾任河南偃師知縣;曾祖父呂佑遜,道光二年壬午鄉(xiāng)試舉人,曾任安徽旌德教諭。祖父呂懋先,國學生,曾任江西奉新縣知事。

  先生父親呂德驥(字譽千),生于咸豐二年(1852),年輕時即享有文名,曾任江浦縣學教諭,對《易經(jīng)》深有研究。著有《抱遺經(jīng)室讀書隨記》及詩集若干卷。母親程梫(字仲芬),生于咸豐三年(1853),為武進名士程兆縉次女。亦能詩能文,著有《逸秋詩鈔》及《讀書隨筆》各1卷。

  呂思勉自述治學經(jīng)過云:

  “初能讀書時,先父即授以《四庫書目提要》。此為舊時講究讀書者常用之法,律于問津之初,作一鳥瞰,略知全體學科之概況及其分類也。此書經(jīng)、史、子三部,予皆讀完,惟集部僅讀其半耳。”

  “予年九歲時,先母即為講《綱鑒正史約編》,日數(shù)葉。先母無暇時,先姊即代為講解。故于史部之書,少時頗親。至此,先父又授以《日知錄》、《廿二史札記》及《經(jīng)世文編》,使之隨意泛濫。雖僅泛濫而已,亦覺甚有興味。”

  “至十六歲,始能認真讀書。每讀一書,皆自首訖尾。此時,自讀正、續(xù)《通鑒》及《明紀》。先父授以湯蟄仙之《三通考輯要》,予以之與元本對讀,覺所輯實不完具,乃舍之而讀元本。此為予能自讀書之始。”

  “甲午戰(zhàn)時,予始知讀報,其后則甚好《時務報》……予論政治利弊,好從發(fā)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亦且性好考證,故遂逐漸走入史學一路。自二十三歲以后,即專意治史矣。”

  以上四段,描寫了他二十三歲前的學習情況:(一)他出生于史學氣氛濃厚的家庭,幼承父、母、姊之教誨。(二)他從目錄學入手。(三)他養(yǎng)成讀書必讀“元本”以及“自首訖尾”的習慣。(四)晚清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使他從注意“時務”、“推求”因果,而專意治史。

  1982年“呂思勉史學論著編輯組”撰寫的《呂思勉史學論著前言》提到“呂先生從二十三歲起,就決心獻身于祖國的學術事業(yè)”,先生幼年起便系統(tǒng)地閱讀了經(jīng)學、史學、小學、文學等的各種文史典籍,23歲后方專治于史學。在元史專家屠寄(字敬山)的影響下,先生始讀遼金元史,從此愛好民族問題研究,并于二十三歲青年之際,首次讀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傳聞說先生一生共讀過3遍“二十四史”。

  執(zhí)教于常、蘇、滬、沈

  1905年他應常州溪山小學堂創(chuàng)辦人朱少堂之聘,執(zhí)教于該學堂;1906年二十四歲時,由沈問梅先生介紹,赴蘇州教會學校東吳大學教國文歷史,因氣味不投,至暑假即辭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許星璧與士紳揮祖祁等人創(chuàng)設“常州府中學堂”,首任監(jiān)督(即校長),在校二年又二個月,深受師生(如錢穆即為先生在常州府中學堂時的學生)愛戴。

  1910年,屠寬的父親屠敬山在南通主持張譽創(chuàng)辦的南通國文專修館,培養(yǎng)辦理公文的人才,邀請他去幫忙。他便到南通任教授。

  1912年,又接受楊秉銼先生的延聘,在上海商學公會辦的上海私立甲種商業(yè)學堂教應用文字,并教商業(yè)地理、商業(yè)經(jīng)濟。因無教科書,他就邊參閱日文書,邊講授。

  1914年7月由沈頤介紹進中華書局當編輯,因在書局專事編輯教科書、參考書的工作,感到乏味,很想遠游。1918年秋,先生的表姊夫楊成能介紹他去沈陽高等師范學校任教,于是辭去了中華書局的務。

  1919年冬,沈陽高師仍來延聘,乃于1920年初到沈陽。不久,他深感此間專制守舊,便提倡學生閱讀新雜志書籍,認為“生今之世,總不容不了解今人之思想”并專門安排課時讓學生閱讀。

  20年代初,先生積十余年教學的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寫就《白話本國史》,于192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受到史學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為二三十年代發(fā)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長期被用作大學的教科書和青年“自修適用”的讀物。史學家顧領剛先生對這部通史作了高度評價,說“編著中國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其書無異為變相的《綱鑒輯覽》或《綱鑒易知錄》之類,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鑒于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diào)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可以說,《白話本國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學界和學術界的地位。

  1923年,應校長王飲鶴聘,赴江蘇第一師范學校執(zhí)教。在該校期間,他先后寫成有關文字的著作四種。此外還編寫了文學史講義、群經(jīng)概論、國文講義等。

  進入光華大學

  1925年,上海發(fā)生“五冊”慘案,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憤慨,其中圣約翰大學暨附屬中學的愛國師生為悼念被殺害的工人,舉行罷課,并在校內(nèi)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長卜芳濟竟然蠻橫無理地將國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學生553人,教員19人憤而離校,并謀創(chuàng)辦光華大學。張壽鋪先生任校長,知名學者如錢基博、張韻海、容啟兆、顏任光、胡適、徐志摩、朱公謹、羅隆基、潘光旦、吳澤霖、廖茂如等,激于愛國熱忱,紛紛來光華執(zhí)教。

  時先生已應滬江大學之聘,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字學等課程。但看到光華初創(chuàng),便決定應光華國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請,赴光華任教,實實在在地為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出一把力,爭一口氣。從此,幾與光華終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調(diào)整,“光華”并入華東師范大學。

  他進光華后,初任國文系教授,后歷史系設立,即延為主任。每周上課十多個課時,先后開過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民族史、先秦學術概論、宋明理學、經(jīng)子解題、史籍研究法及文字學等十余門課程。他常穿深色的長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視眼鏡,謙遜、質樸、睿智而又自信,具有東方學者的風度和氣質。他的講課富有魅力,很多受業(yè)的學生認為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他上課時帶幾本古籍上堂,先用淺近的文言文,以剛勁挺拔的書法,寫上一二段提綱,然后邊踱方步邊緩緩講授,言詞清晰,語氣平和,引經(jīng)據(jù)典,脫口而出。先生對學生的考核也別具一格,富有特色。下面錄其一組試題,可見之一端:

  《中國通史乙組試卷》

  習慣、法律,村于離婚往往加以禁膽。其故安在?其得失若何?

  或謂社群制度為女子之友,家庭制度為女子之敵,其說若何?

  試述女系氏族易為男系之由。

  宗法之制,所聯(lián)絡之人,血緣關系實多疏遠,何以仍能有親愛之情?

  試述氏族崩潰,家庭代興之故。

  古以多男為福,諺稱養(yǎng)兒防老。然實際上,現(xiàn)代父母欲得其子孝養(yǎng)甚難,試就經(jīng)濟制度,劊析其故。

  齊有巫兒之制,本以女主祭祀,然后世宗祧繼承,必專于男,其故安在?

  或謂今人之牲,實為無用之長物,僅因習慣而存在,其說然歟?

  右九題,作一題即可完卷,九題全作,亦無不可,總之多少不構,能勿抄錄原文最佳,見解與講義不同,或相反背,均無不可。

  在光華期間,先生將大部分時間放在歷史研究和寫作上,出版的歷史著作有十余種,史學論文、札記數(shù)以百計。重要的有:《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國民族史》、《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呂思勉讀史札記》(匯編了《燕石札記》、《燕石續(xù)札》未曾發(fā)表過的讀史札記共526篇)。

  “一片冰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同年11月29日常州淪陷。當時他對女兒呂翼仁說:

  “我已年過半百,大半輩子過去了,決不向日本人低頭!”

  先生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940年9月18日在上海孤島上完成的《呂著中國通史》,是為適應大學文科學習通史的需要而編寫的一部特殊體例的著作,此書開卷就說明宗旨:“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現(xiàn)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在書中啟示讀者,對中國的前途應充滿信心。通過對經(jīng)濟制度和社會改革思想發(fā)展歷史的敘述,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徹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會改革,以及中國必然走向民主政治的趨勢。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發(fā)生后,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公共租界,孤島淪陷,各大學次第停辦,光華大學滬校也暫時停辦。光華大學的十五位同學得知先生和另一位教授回鄉(xiāng)的消息,于當年除夕晚上相聚在十六鋪一家酒樓,為這兩位深受同學尊敬的師長踐行。席間,相互勉勵,堅守節(jié)操,共赴國難;席后,合影留念,先生在照片右上角寫上了“一片冰心”四個擲地有聲的大字。

  1942年,日本侵略軍為了控制淪陷區(qū)人民的抗日斗爭,堆備發(fā)放“良民證”,并讓每個領證人都要捺手印,他無比憤慨,決定不做這等有辱國格人格的事。此時,常州鄉(xiāng)間游擊區(qū)正在籌辦中學。于是,他到常州南鄉(xiāng)湖塘橋青云中學高中部和坂上鎮(zhèn)大劉寺輔華中學執(zhí)教,其時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先生疲憊不堪,大病了一場。一年后,便辭去兩校教職,回常州專事撰述《兩晉南北朝史》,藉稿費度日。他雖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節(jié)凜然。在常州期間,城門口的日本兵雖撤,不必再行鞠躬禮,但有的地方仍有日本兵的崗哨,行人經(jīng)過時還要脫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復乃戴帽。”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后,光華大學復校,翌年先生特在上海買了一頂六合帽戴上,揚眉吐氣,昂然歸故里。

  蠟炬成灰淚始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先生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工作,先后擔任過光華大學工會主席,江蘇省政協(xié)委員。同時,他還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回顧總結,不斷地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前進。1954年6月撰成的《中國史籍讀法》,是他治史五十年后留下的最后一部歷史著作,書中指出要用馬克思主義學說,觀鑒社會變遷,“因以發(fā)明其發(fā)展之由,推測其前進方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先生疾病纏綿四年之久,仍抱病著作,病逝前兩年尚撰《燕石續(xù)札》,校《隋唐五代史》,修訂《文字學四種》,還給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校閱講義,代孟憲承校長考查有關研究中國教育史的資料。直至1957年9月27日才將增訂的《字例略說》之最后一篇《文字之改革》脫稿,10月4日至8日仍在校閱《隋唐五代史》,10月9日晚上病逝于上海華東醫(yī)院。遺憾的是先生用力十年之久的最后一部巨著,未能看到它的出版,就悄悄地走了,先生可謂盡瘁于學術矣。

  呂先生的著作融會古今,博大精深。為了適應史學家深入開展研究的需要,其全部著作已匯編成總集《呂思勉史學論著》,陸續(xù)出版,其著作在海外亦廣泛流傳,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陳吉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傳》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桐乡市| 辽宁省| 左贡县| 玉门市| 寿宁县| 原平市| 贺州市| 黎川县| 抚州市| 耿马| 蒙自县| 本溪市| 迭部县| 平遥县| 延安市| 威海市| 邓州市| 科技| 陈巴尔虎旗| 祁东县| 左云县| 大埔区| 福海县| 遂川县| 金沙县| 大荔县| 虹口区| 静安区| 崇信县| 普格县| 伊川县| 梨树县| 当雄县| 宝清县| 吉林省| 洛宁县| 敦化市| 翁源县| 开江县| 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