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皆史
六經皆史之方,治之則明其行事,識其時制,通其故言。是以貴古文。古文者,依準明文,不依準家法。成周之制,言應《周官經》者是,不應《周官經》者非。覃及穆王以下,六典浸移,或與舊制駁(周禮猶今會典,時有增改。穆王以后,制異《周官經》者多矣,然其為周禮一也),言應左氏內外傳者是,不應左氏內外傳者非,不悉依漢世師說也。何以言之?傳記有古今文。今文流別有數家(如《春秋》二家,《詩》三家,《書》三家,《禮》三家,《易》七家。漢博士亦未備),一家之中,又自為參錯(如公羊家分胡毋生、董仲舒二師。董氏之徒,又分嚴、顏。何休依胡毋生條例則不取嚴顏。嚴與顏亦相攻。張玄為顏氏博士,諸生以其兼說嚴氏攻之,光武令還署,是其事也)。古文準是(如劉、杜、鄭、賈、馬、鄭,各有異說)。又古文師出今文后者,既染俗說,弗能棄捐,或身自傅會之,違其本真(如賈逵謂左氏同公羊者什有七八之類)。今文傳記師說,或反與《周官》《左氏》應,古文師說顧異。略此三事,則足以明去就之涂矣。
——摘自“國學寶典”清·章太炎《國故論衡》-卷中/右文社
謂《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皆為中國古代史書的一種主張。
明王世貞對此有較詳論述,他在《藝苑卮言》中提出:“天地間無非史而已。三皇之世,若泯若沒;五帝之世,若存若亡。噫!史其可以已耶?六經,史之言理者也。”并具體區分六經各文體,有的是“史之正文”,有的是“史之變文”,有的是“史之用”,有的是“史之實”,有的是“史之華”。
“六經皆史”之說,代有人在。(隋)王通曾說:“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然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跡明,故考焉而皆當。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雜也,故圣人分焉。”以后又有(宋)陳傅良、(元)郝經、(明)宋濂、王守仁諸家,王世貞以后,又有(明)李贄的《經史相為表里說》,(清)袁枚在《隨園隨筆》也提出“六經自有史耳”。
(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內篇·易教上》也提出:“六經皆史也。”他認為六經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歷史記錄﹐并非圣人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六經皆史”﹑“六經皆器”等命題,反對“離器言道”。
近人龔自珍﹑章炳麟等亦倡此說,參見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章炳麟《國故論衡·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