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杜詩“畫圖省識春風面”“省”字新釋

  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滯留于夔州(今重慶奉節),睹夔地江山風物,追思千古流傳的歷史人物,寫下了五首聯章體七律組詩《詠懷古跡五首》。每首吟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其中第三首詠王昭君詩云: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簡稱教材)選錄了這首詩。其中在對“畫圖省識春風面”句進行注釋時,將“省”注釋為“曾經”。我覺得這個注釋有點似是而非,且與史實也有出入。而我們常見的選錄此詩的本子也大都不予注釋,甚或覺得不屑作注。故特對此注略陳管見,補偏糾繆。

  首先,我們看看杜詩最通行且最具權威性的注本是如何解釋的。

  清人仇兆鰲的《杜詩詳注》引朱瀚曰:省,乃省約之省。言但于畫圖中略識其面也。

  清人楊倫的《杜詩鏡銓》于“環佩空歸夜月魂”句下引朱瀚注:畫圖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識,而曰省識,蓋婉詞。

  清人浦起龍的《讀杜心解》云:“省識只在畫圖,正謂不省也?!?/p>

  從上述注釋中我們可以看出:仇兆鰲引朱瀚之注,語焉不詳,令人瞀亂不得其解。但從仇的句意串講中,大抵可以看出訓“省”為“略”,這是用“省”的基本意。就是說漢元帝略識昭君之畫像,至于昭君容貌如何,元帝看后有何反應等,就無從知曉了。這個解說是就畫論畫,強調了畫圖而忽略了有關史實。

  楊、浦兩家注釋簡明扼要,皆釋“省”為“不”。不過這個解釋缺乏文獻佐證,只能是強作解說。并指明這是委婉諷刺元帝省識只在畫圖,哪知畫圖并非昭君的真面目,其結果還是不識。這樣楊、浦兩家就與仇注殊途同歸了。

  我們再查考大型權威性的辭書《漢語大詞典》“省識”條,結果發現,它解“省識”為“猶認識”。在列舉的書證中,唯獨沒有舉出杜甫這句詩。這里不妨抄錄幾條如次:

  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闋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詩:“汗漫不省識,怳如乘桴浮?!?/p>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弟子出遺像,乃一老僧。使今見其人,亦不復省識矣?!?/p>

  清·納蘭性德《金縷曲·再贈梁汾》詞:“多少殷勤紅葉句,御溝深、不似天河淺。空省識,畫圖展?!?/p>

  很顯然,如果按照《漢語大詞典》的這個解釋,我們就可得知漢元帝認識王昭君,圖畫也真實再現了昭君的真貌。這個解釋應該說于史實和圖畫盡皆乖謬。

  其次,我們看史書是如何述說這位千古佳麗的。王昭君,名嬙,原本蜀郡秭歸人,漢元帝宮人,西晉時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關于她的記載最早出自班固《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至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蔡邕《琴操》以及東晉葛洪偽托劉歆所作《西京雜記》等書,內容屢有增添,漸次形成哀感頑艷的故事,而且這一故事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于是歷代文人對此題材風詠不輟,弦歌不絕。但歷來一提到王昭君的故事,大都提起《西京雜記》這部史書。這部書以記述西漢的人物軼事為主,其中尤以敘述王昭君、毛延壽故事,司馬相如、卓文君故事最為流行。該書敘昭君故事云:

  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世。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劉敞、新豐劉白、龔寬并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丑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龔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于是差稀。

  這個記載甚是詳明,讀之令人憤慨,茲概要如下:

  其一、元帝宮女甚多,不能一一面選,只能按圖召見。其二、宮女賄賂畫工,以冀畫美容顏,企盼幸于君王。昭君不行賄,故不得見于王。其三、元帝按圖讓昭君遠嫁,充當單于配偶。臨行前,元帝召見,發覺其“貌為后宮第一”,但悔之晚矣。據此可知昭君“遂不得見”而身居冷宮、湮沒無聞的原因是 “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的畫工。簡言之,就是畫工提供給元帝的昭君畫像非昭君的真貌。

  如果認為《西京雜記》一書有野史性質,不足為憑的話,我們再看看正史是怎么說的。

  《漢書·元帝紀》說:“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漢書》應劭注曰:“郡國獻女未御見,須待命于掖庭,故曰待詔。”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說:“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

  據《漢書·元帝紀》及應劭的注可知昭君“未御見”,待命掖庭。據《后漢書》則看出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的美貌。但如此美貌佳人卻“入宮數歲,不得御見”,不知何故,讀之令人感慨歔欷。

  總之,無論據正史,還是野史,漢元帝在昭君遠嫁匈奴前未睹其面,這是事實;如果畫圖之說可靠的話,那么畫工所呈現的圖像也沒有能真實再現昭君的美顏,這也是事實。反之,我們以為漢元帝即使愚蠢昏庸之極,也不會將這個“貌為后宮第一”的大美人拱手送給匈奴單于做閼氏的。

  基于上述史載和論斷,我們反觀教材的注釋:教材把“省”解作“曾經”。這樣的話,“畫圖省識春風面”這句詩的大意就是說,漢元帝曾按畫工所提供的畫像認識昭君,熟悉其美貌。顯然,這樣解釋就與上述史實和分析大相徑庭了。

  我們以為這個“省”通“眚”,當作“過失”或“錯誤” 解。這樣就與上述所謂畫圖之說、史實記載均怡然理順了。也就是說,漢元帝在根本沒有召見王昭君,根本不認識王昭君的情況下,僅僅依據畫工之圖,即只看圖畫不看人(我們且不管這個圖像是否經過畫工的歪曲,也不管圖像能否再現昭君的美貌,即如王安石詩《明妃曲》所說的“意態由來畫不成”),從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致使這個鐘靈毓秀的“尤物”,生長名邦,遠嫁塞外,生歸異域,死葬胡沙。

  從傳世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省”通“眚”的證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省,叚借為眚。”《小爾雅·廣詁》:“省,過也。”《書·洪范》:“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孔穎達疏:“史遷‘省’,作‘眚’。”孫星衍疏:“古省、眚通?!薄墩f命》:“惟干戈省厥躬?!标懙旅鳌督浀溽屛摹罚骸笆?,一本作眚?!薄豆騻鳌でf公二十二年》:“肆大省者何?災省也。”陸德明《經典釋文》:“二傳作眚?!薄吨芏Y·春宮·大宗伯》:“省牲鑊?!标懙旅鳌督浀溽屛摹罚骸氨居肿黜?,同?!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飾省宣義,有事而嫁,倍死不貞?!睆埵毓澱x:“省,過也。”《潛夫論·述赦》:“《尚書·康誥》曰:‘人有小罪匪省?!蓖衾^培箋:“今書作非眚。”

  其次,我們對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試加以語義和語法上地分析。這一聯的上、下句,實質上都是一個首尾閉合的句子。上句的首尾指昭君,即“畫圖”乃昭君之畫像,“春風面”喻昭君之美顏;下句的首尾也指昭君,即“環佩”以飾品代明妃,“魂魄”乃明妃之化身。于是全聯可壓縮為“省識”和“空歸”兩個詞?!笆∽R”是“空歸”之因,“空歸”是“省識”之果?!笆∽R”是生前????? 失意的怨恨,“空歸”是死后無依的怨恨。我們似乎可以感觸到這位千古佳人的幽怨靈魂因“省識”而“空歸”,惆悵地徘徊于漢宮,怨埋沒漢庭,恨遠離家國。

  另外,“省識”和“空歸”兩詞對仗工整, “省”、“ 空”相對,“識”、“ 歸”相照,前者均作形容詞修飾限制作動詞的后者。細玩文意,則此聯的意思便渙然冰釋,豁然開朗。也就是錯圖誤畫,錯識春風之面;詔令遠嫁,生不得回,死后魂歸;漢之寡恩,歸亦徒然。如此解讀,可謂上下兩句意脈通暢,蘊藉搖曳,讀之令人回腸蕩氣。

  最后,我們考查一下唐詩中“省”字作“曾經”解的用例情況?!笆 弊鳌霸洝苯鈺r,主要有三種情況:

  其一,“省”與“曾”常以對文出現而意義相同,即互文而見義。茲舉幾例:

  宋之問《嵩山夜還》:“家住嵩山下,好采舊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歸?!?/p>

  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茍務形骸達,渾將性命推。何曾愛官序,不省計家資。”

  白居易《詠懷》:“我今幸雙遂,祿仕兼游息。未嘗羨榮華,不省勞心力”。

  周賀《寄新頭陀》:“相逢竹塢晦暝夜,一別苕溪多少年。遠洞省穿湖底過,斷崖曾向壁中禪?!?/p>

  孟貫《懷果人》:“好月曾同步,幽香省共聞。相思不相見,林下葉紛紛?!?/p>

  其二,唐詩“省”字如單用的話,作“曾經”義居多,但其前一般有“未”、“不”來修飾或限制,構成“未省”或“ 不省”,其意義為“未曾”或“不曾”。此種情況甚夥,茲舉數例:

  王維《哭祖六自虛》:“未省音容間,那堪生死遷?!?/p>

  岑參《函谷關歌頌劉評事使關西》:“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p>

  韓愈《感春五首》之三:“朝廷未省有遺策,肯不垂意瓶與罍?!?/p>

  又,《聽穎師彈琴》:“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p>

  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閑來松菊地,未省有埃塵?!?/p>

  元稹《楚歌》:“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

  又,《有鳥》:“有鳥有鳥名燕子,口中未省無泥滓?!?/p>

  劉禹錫《九日登高》:“年年登高處,未省不傷心?!?/p>

  白居易《恨詞》:“翠黛眉低斂,紅珠淚暗銷。從來恨人意,不省似今朝。”

  又,《尋春題諸家園林》:“漸以狂為杰,都無悶到心。平生身得所。未省似而今。”

  又,《病后寒食》:“拋擲春光負寒食,曾來未省似今年。”

  李群玉《哭小女癡兒》:“平生未省夢熊羆,稚女如花附曉枝?!?/p>

  賈島《詠懷》:“縱把書看未省勤,一生生計只長貧?!?/p>

  又,《巴興作》:“三年未省聞鴻叫,九月何曾見草枯?!?/p>

  劉滄《及第后宴曲江》:“歸時不省花間醉,綺陌香車似水流?!?/p>

  司空圖《有感》:“國事皆須救未然,漢家高閣漫凌煙。功臣盡遣詞人贊,不省滄州畫魯連?!?/p>

  其三,“省”與“曾”不以對文出現,也不以“未省”或“ 不省”結構出現的。但根據詩意解作“曾”,則意義顯豁,順理成章,無疵纇之弊。此例較少,略舉幾例,本文所討論的不舉。

  李商隱《評事翁寄賜餳粥走筆為答》:“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綺筵。今日寄來春已老,鳳樓迢遞憶秋千?!??????????????????

  賈島《贈僧》:“從來多是游山水,省泊禪舟月下濤?!?/p>

  李群玉《贈妓》:“誰家少女字千金,省向人間逐處深。今日分明花里見,一雙紅臉動春心?!?/p>

  李郢《張郎中宅戲贈》:“謝家青妓邃重關,誰省春風見玉顏。聞道彩鸞三十六,一雙雙對碧池蓮。”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將“省”通“眚”,作“錯誤、過失”解,一方面不會造成與史實上的牴牾,且與所謂的畫圖之說也不會捍格。另一方面也與文意是貫暢的,與全詩的主旨更無方枘圓鑿之弊。全詩結尾明標“怨恨”二字,此即詩旨,可謂卒章而顯志。首聯寫江山靈秀蘊育這位驚天動地的窈窕淑女。這是一怨,怨蒼天無靈降此日后多災多難的曠世奇女;頷聯寫這位窈窕紅顏遠嫁荒漠,生不能歸,死葬漠北,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判若天淵。這是二怨,怨大地全無憐香惜玉之情,瘞玉埋香,芳魂流落,頓成孤魂野鬼。頸聯道出了美貌佳人的悲劇之由,錯識畫圖,命薄緣慳;環佩作響,魂魄空歸;一腔血悃,千古奇怨。這是三怨,怨紅顏之遠嫁,怨漢庭之寡恩,尾聯直言怨恨,是怨天、怨地、怨人的歸宿處,何以罄瀝,琵琶弦上抒怨恨。千古佳人的衷腸被杜詩傾訴無余,杜甫可謂昭君之知己矣!

參考書目:

《史記》「漢」司馬遷撰? 中華書局?? 1959

《漢書》「漢」班固撰?? 中華書局??? 1962

《后漢書》「漢」范曄撰? 中華書局?? 1965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 中華書局? 1961

《全唐詩》(增訂本)「清」彭定求等編 中華書局1999

《杜詩詳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 中華書局 1999

《杜詩鏡詮》「唐」杜甫著 「清」楊倫 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讀杜心解》「清」浦起龍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八》) 齊魯書社 1997

《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注 中華書局? 1959

《詩詞曲語詞匯釋》張相 著 中華書局 1977

《劉禹錫集》卞孝萱校訂? 中華書局? 1990

《元稹集》冀勤點校? 中華書局? 1982

《岑嘉州詩箋注》廖立箋注? 中華書局? 2004

《王維集校注》陳鐵民校注? 中華書局 1997

《白居易集》顧學頡校點?? 中華書局? 1999

《李商隱詩歌集解》劉學鍇 余恕誠著中華書局 2004

《杜甫心影錄》黃坤 著? 中華書局? 2004

《全唐詩語詞通釋》魏耕原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河南省固始縣慈濟高級中學)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大悟县| 阳曲县| 南溪县| 香港| 湘阴县| 光山县| 扶风县| 政和县| 永寿县| 凌海市| 洮南市| 五台县| 阿拉尔市| 沧源| 盐边县| 淅川县| 行唐县| 安宁市| 缙云县| 资源县| 禄丰县| 莱州市| 桂平市| 萨迦县| 德化县| 启东市| 广东省| 寿宁县| 霍林郭勒市| 手机| 湟中县| 贡觉县| 莎车县| 博乐市| 青岛市| 泽普县| 赫章县| 应用必备| 来安县|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