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宋震武軍治考

  【內(nèi)容摘要】本文結(jié)合有關(guān)文獻資料及實地考察,認為北宋震武軍城當在今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zhèn)連城村水磨溝口古城。

  【關(guān)鍵詞】北宋;震武軍城;位置;水磨溝口古城

  【作者簡介】楊善德,男,生于1981年8月,現(xiàn)為甘肅省永登縣西鐵中學教師,從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

  宋寶元元年(1038),元昊稱帝后,宋、夏之間戰(zhàn)爭頻發(fā)。宋于熙寧五年(1072)始,展開先復(fù)河湟,以取西夏的大規(guī)模軍事開邊行動。期間,宋曾短暫控制河湟地區(qū)。元符二年(1099),宋取青唐,置鄯州,以邈川置湟州。建中靖國元年(1101)棄湟州。崇寧二年(1103),宋將王厚復(fù)之。湟州(宣和元年,改為樂州),轄通湟寨等十五城寨、治邈川城(在今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村,或樂都縣南湟水南岸)。崇寧間,宋進占熙、河、湟、鄯等州后,宋夏以黃河、今青海民和境內(nèi)湟水一線為界屯兵對峙。此后,宋多次進擊夏卓羅右?guī)O(jiān)軍司(治今甘肅省永登縣紅城鎮(zhèn)一帶),政和五年(1115)古骨龍之戰(zhàn),政和六年(1116)仁多泉之戰(zhàn),宣和元年(1119)統(tǒng)安城之戰(zhàn)即是其例。

  據(jù)《宋史·夏國傳》載:“(政和)五年春,遣熙河經(jīng)略劉法將步騎十五萬出湟州,秦鳳經(jīng)略劉仲武將兵五萬出會州,貫以中軍駐蘭州,為兩路聲援。仲武至清水河,筑城屯守而還。法與夏人右?guī)姂?zhàn)于古骨龍,大敗之,斬首三千級。貫奏凱,皆遷秩?!雹帕頁?jù)《宋史·地理志》載:“政和六年,進筑古骨龍城,賜名震武城。未幾,改為震武軍。不見四至,據(jù)童貫奏,古骨龍元屬湟州?!雹啤端问贰に位兆诒炯o》載:“(政和六年)秋七月壬辰朔,以震武城為震武軍”。⑶南宋李埴撰《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七》載:“(政和七年)七月壬辰朔,以震武城為震武軍。自崇寧元年用王厚之議再收復(fù)湟、鄯至是,角廝羅之地悉為郡縣矣。”⑷可知宋夏古骨龍之戰(zhàn)和震武軍設(shè)置的先后史實,以及震武軍設(shè)置的標志性意義。

  然而,由于“不見四至”,加之文獻記載有限,所以震武軍治震武軍城(古骨龍城)的位置,迄無定論。目前甘、青史學界有三種異見:一是認為在今青海省門源縣克圖古城,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辨》一書首倡其說,《青海通史》、《青海省志·建制沿革志》均采用此說;二是認為在今甘肅天祝、青?;ブ烷T源三縣交界處的一段大通河谷(北起甘禪口,南至扎隆口,約20余公里),周宏偉《北宋河湟地區(qū)城堡寨關(guān)位置通考》一文持此說;三是認為在今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zhèn)連城村水磨溝口的古城,《西北通史》、《永登縣志》、青海學者張生寅《北宋震武軍城位置考辨—兼談門源縣境內(nèi)的幾座古城的始筑年代》一文、及趙鵬翥、蘇裕民等永登地方史志學者主其說。

  周宏偉先生論文,多有創(chuàng)見,然對于水磨溝宋宣和年間摩崖的解讀,有失偏頗,亦缺乏實地考察,以致謬論。張生寅先生,從一、三兩說各自所持的論據(jù)入手,再從宋軍河湟開邊范圍,宋夏交戰(zhàn)形勢,交通條件,城堡分布等方面進行考辨,且經(jīng)實地勘察,于“門源克圖古城說”駁立分明,可資采信,然猶有需補充支持者。趙鵬翥、蘇裕民先生所辨多猜測,欠深入,史料運用有限,對宋宣和摩崖解讀也有較多瑕疵。今筆者綜合分析各說,結(jié)合新舊史料,并經(jīng)實地考察,認為北宋震武軍城當在永登縣連城鎮(zhèn)連城村水磨溝口古城,而非其他。

  由于有關(guān)震武軍的歷史文獻有限,其治四至不明,故無法直接獲得有力論證。于是,諸史料之間接論證顯得必要。宋史載湟州下屬十五城寨,且多說明四至,其中南宗堡(寨)、臨宗寨的位置的考訂,對于震武軍城位置的考訂有著重要的意義。

  查《宋史·地理志》,可知南宗堡屬湟州管下。南宗堡,史籍又異作“鼐宗堡”,其它相關(guān)史籍又作“廝歸丁南宗堡”、“廝歸丁蘭宗堡”、“斯嚕丹鼐宗堡”、“斯嚕丹蘭宗堡”。可知南宗堡、鼐宗堡只是略稱而已,且是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又因音近而字異。明此,則可找到其它有關(guān)于南宗堡(鼐宗堡)位置的史料,擇其要者如下: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九》載:“王厚與童貫及諸將議曰:……湟州境內(nèi),要害有三,其一曰癿當,在州之南……其二曰省章,在州之西,正為青唐往來咽喉之地……其三曰南宗寨,在州之北,距夏國卓羅右?guī)O(jiān)軍司百里,而近夏人交搆諸羌,易生邊患。今若城之,可以控制。況此三地,正據(jù)鄯、湟腰背,控制之利,可斷首尾之患……”⑸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百十九·元符二年》載:“十二月戊戌朔…初,羌人中叛,諸城被圍,既而師出,圍解,咸即歸順。獨鼐宗堡遂北附夏戎,夏戎亦不敢有之,諭羌人自為守,假兵數(shù)百戍之而已。高永年謂:鼐宗北控夏戎,南接省章峽,西連宗哥,形勢天險,得之則足以為吾捍蔽,而省章峽道路無阻。然主者略不加意,苗履等領(lǐng)大軍經(jīng)其地,亦不能取。鼐宗叛羌因結(jié)連鼎淩宗羌,間遣人伏省章峽隘險中,肆行剽劫。朝廷竟以道路梗塞,遂棄青唐,然不知失策在不取鼐宗堡耳!”⑹

  《宋史·地理志》湟州(樂州)條下載:“臨宗寨,崇寧三年賜名。南宗堡稍南一十五里乳駱河之西。東至三諾鞏哥嶺五十余里,西至丁星原約三十余里,南至湟州分界二十一里,北至界首抹牟嶺七十里?!献诒?,元符二年,與啰<口兀>抹通(逋)城同收復(fù),尋棄之。后再收復(fù)?!雹?/p>

  由以上引文可知,南(鼐)宗堡(寨)應(yīng)當在省章峽、宗哥與夏卓羅右?guī)O(jiān)軍司之間,為宋夏交界城寨,且在乳駱河旁近。省章峽即今青海省樂都,民和二縣間的老鴉峽,宗哥即在今青海省樂都縣碾伯鎮(zhèn)西,夏卓羅右?guī)O(jiān)軍司治在今甘肅省永登縣紅城鎮(zhèn)一帶。乳駱河即今之大通河,周宏偉考之甚詳甚是。而知南宗堡當在今甘肅省永登縣西部大通河沿岸的連城鎮(zhèn),河橋鎮(zhèn)一帶,而且其為要害,不容置疑,甚至高永年把它的戰(zhàn)略重要性放到了關(guān)乎河湟宋軍生死存亡的地步上。也可知,臨宗寨也在永登縣連城鎮(zhèn)、河橋鎮(zhèn)一帶,大通河西岸。今連城鎮(zhèn)牛站村、河橋鎮(zhèn)山岑村一帶,與臨宗寨方位頗和,其地當是臨宗寨所在。今永登縣連城鎮(zhèn)、河橋鎮(zhèn)所在的大通河西岸,就有從享堂峽、冰溝、牛站大坡、張家溝等處通往河湟的較成熟的古道,大通河東岸就有大沙溝、水磨溝等通往河西的較成熟古道,這也符合宋夏相爭的交通要件。

  南宋李埴撰《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七》載:“(政和七年)熙河路筑舊南宗,連大同堡通作一城。丁巳,賜名大同。”⑻這條史料對于確定南宗堡的位置很有意義??芍献诒づc大同堡曾是一地,那么大同堡也應(yīng)當在今甘肅省永登縣西部大通河沿岸的連城鎮(zhèn),河橋鎮(zhèn)一帶。明初,今永登連城即稱“大通”、“西大通”、“大通城”,見于《明史》、《魯氏家譜》及一些墓志、碑記,且“通”“同”相通??芍笸ぃ献诒ぃ┡c今永登連城有關(guān)?!端问贰さ乩碇尽氛鹞滠姉l下:“大同堡,本名古骨龍城應(yīng)接堡,政和六年賜名?!雹蛣t古骨龍城(震武城)與作為其應(yīng)接堡的大同堡(南宗堡)應(yīng)當相距不遠,也在永登連城一帶。

  古骨龍城始筑年代不詳,原應(yīng)是西夏城堡,是河湟和河西間的一個戰(zhàn)略樞紐,也是兵家必爭之形勝。政和六年,北宋進筑古骨龍城就是為防御西夏對湟州的威脅,構(gòu)筑湟州之北的防御體系??计涞妹?,趙鵬翥先生、蘇裕民先生說“古城中曾發(fā)現(xiàn)大量龍骨化石”,“古骨龍即龍骨化石的古代稱謂”。此說大謬不然?!肮殴驱垺碑斒瞧鋾r民族語言(藏語)的漢語音譯。“龍”是漢語溝、谷之意,又譯作“隆”、“浪”,今永登、天祝地區(qū)地名中有“隆”、“浪”者多是其意,如“賽拉隆”意即“冰雹溝”,“莊浪”意即“野牛溝”等。今水磨溝口古城(后文詳)南墻外,有一低洼溝壑,當?shù)厝司头Q“拖龍(音)”。筆者又發(fā)現(xiàn)一條重要史料。宋王安中撰《初寮集·定功繼伐碑》載:“(政和)六年,誘蕃官趙懷明殺邊吏,率眾而奔,始命以主道兵討之。先是,上嘗以御賊形勝語諸將曰:古郭隆地,下瞰西涼清水河,逼烏爾戩渡,壓賊右?guī)?。此則賊在吾股掌中。于是,法出樂州據(jù)古郭隆,筑震武軍;仲武出會州,據(jù)清水河筑德威城?!雹纹渲小肮殴 奔词恰肮殴驱垺碑愖g,有力證明“古骨龍”就是藏語音譯。筆者以為,“古骨龍”就是今水磨溝,溝口之城因以名之?!端问贰匪^“戰(zhàn)于古骨龍”,即是戰(zhàn)于今水磨溝這一戰(zhàn)線,未必是戰(zhàn)于城下。明清時,由于引溝水置水磨,故稱“水磨溝”。“清水河”即今大通河,周宏偉考之甚詳?!盀鯛枒於伞奔础翱α_川”,當是今莊浪河?!坝?guī)恰奔聪淖苛_右?guī)O(jiān)軍司,治在今甘肅省永登縣紅城鎮(zhèn)一帶。另據(jù)《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載:“將秦、晉銳師深入河、隴,薄于蕭關(guān)、古骨龍,謂可制夏人死命。”⑾古骨龍城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可想而知,難怪乎皇帝囑咐諸將稱其為“形勝”。宋徽宗指稱地圖,咫尺千里,故有“下瞰”、“逼”、“壓”之類籠統(tǒng)說法。但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古骨龍必在今莊浪河川以西大通河岸的連城一帶,或許就在水磨溝附近。

  1989年夏,趙德才先生在連城水磨溝發(fā)現(xiàn)一處摩崖,極具史料價值。現(xiàn)據(jù)現(xiàn)場勘察,按原行列轉(zhuǎn)記如下:

  宣和乙巳仲夏十八日巡按
  震武回留題挦麻灣石壁
  陜憲郭傳師
  水嗽寒敲玉山光翠潑
  藍雖然居塞北卻似到
  江南
  準大同副將陳思恭
  監(jiān)押王勵
  知震武軍嚴永吉

  該摩崖?lián)匕嗣祝堂娓呶迨迕锥?,寬六十厘米左右,為楷書,陰刻。其文字,“永吉”二字明顯較小,“準”和“思恭”因石壁已風化,字跡不清,但尚能辨認。

  可惜自發(fā)現(xiàn)以來,對于它的解讀,有一些瑕疵,以訛傳訛,很不應(yīng)該。如“郭傳師”。幾乎所有解讀,都作“郭傅師”,實謬。細察之,原是傅、傳繁簡異體而致誤。查《宋史》其人無傳,但在北宋末南宋初,多有其活動。其人名郭仲荀,字傳師,洛陽(今屬河南)人。高宗建炎三年(1129),以殿前副都指揮使為兩浙宣撫副使守越州。紹興三年(1133),為檢校少保,知明州。五年,為檢校少傅,提舉太平觀。九年,遷太尉,充東京同留守。十年,知鎮(zhèn)江府。十五年(1145),卒于臺州。摩崖稱其字,以敬其名。今人編《全宋詩》收其詩三首,此摩崖五絕,當其佚詩。其任陜憲履歷,待查。再如原文為“挦”而非“蕁”,挦,音xián,扯、拔、摘取意;“嗽”而非“漱”,嗽,通漱;“思恭”而非“恩恭”。

  從摩崖內(nèi)容看,是宣和七年(1125)陜西路提點刑獄公事郭傳師,巡按震武軍返回時,見地方自然美景,而作的五言詩。此詩寫景抒情,是對震武軍一帶秀麗的自然風光的由衷贊美。幾位隨從文武官員姓名及職務(wù),均刻記在上。該摩崖的發(fā)現(xiàn),對于震武軍位置的確定有很大的作用。

  震武軍城當離此摩崖不遠。周宏偉先生也注意到了此摩崖,但是他對于“巡按回”的解讀有失偏頗。他分析說:“上有‘巡按震武回留題挦麻灣石壁’字樣,恰恰又為震武城不在連城古城,而在連城古城之北提供了鐵證。因為震武城是在連城古城之北,所以,該官員巡視震武軍后南歸時才能途經(jīng)挦麻灣。宋代河湟地區(qū)的重要軍政據(jù)點是湟州(治今青海民和下川口),而震武城又“元屬徨州”,故知該官員當時很可能是由湟州出發(fā),經(jīng)臨宗寨、南宗堡(大同堡)、挦麻灣北上震武城的。”⑿郭傳師必定是原路返回的嗎?這值得商榷。完全可以有另一種分析:他由湟州出發(fā),經(jīng)臨宗寨、南宗堡,就到了震武城,待巡按完畢,經(jīng)由水磨溝古道(水磨溝和大沙溝自古就有通道,且相連通,大致沿今連民縣級公路和通大縣級公路),至統(tǒng)安城(重和元年宋已奪夏新筑之割牛城,改名統(tǒng)安城,據(jù)考證在大沙溝內(nèi)今永登縣通遠鄉(xiāng)新站一帶),再沿大沙溝古道西行,至臨宗寨,返回湟州。不然,如周宏偉先生所言,震武城在今天祝、互助、門源三縣交界處,則就是取道水磨溝,至今天祝縣賽什斯鄉(xiāng)一帶西北上(沿大通河谷而北上的可能性不大,要是有可能,就又不會經(jīng)過水磨溝),再從炭山嶺東南下,其距離不下兩百里,作為古骨龍(震武軍城)應(yīng)接堡的大同堡(南宗堡)就距離太遠,史記震武軍下其他堡寨也不能坐實。另外大同準副將、知震武軍等官員離開職守如此之遠相送,也不合情理。

  另據(jù)《宋史·夏國傳》記載,宣和元年,劉法遇夏國主弟察哥,兵敗統(tǒng)安城,“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蓋朱峗(時屬夏境,在今永登南莊浪河川)而亡,繼而,察哥“遂乘勝圍震武”。察哥擊潰宋軍后第一站就是圍困震武軍城而不是其他城堡,可見震武軍城就在統(tǒng)安城附近,故而首當其沖。換言之,如果震武軍在門源或者互助一帶,則統(tǒng)安城也將遠離蓋朱峗,那么劉法騎馬一夜即使插翅也到不了蓋朱峗。而永登連城水磨溝口古城,距離宋摩崖僅七八里遠,距離通遠鄉(xiāng)新站(統(tǒng)安城)僅五六十里,新站至永登縣龍泉鎮(zhèn)、紅城鎮(zhèn)一帶(蓋朱峗)八九十里,不存在距離問題。更重要的是震武城在連城水磨溝口古城,完全可以坐實史記其他堡寨。

  今永登縣河橋鎮(zhèn)、連城鎮(zhèn)大通河兩岸、水磨溝內(nèi)民樂鄉(xiāng)(含原大有鄉(xiāng))境內(nèi)、大沙溝內(nèi)通遠鄉(xiāng)境內(nèi),保存有眾多的古城堡、古邊墻、古墩臺遺址。現(xiàn)擇取相關(guān)本文主題者,記述辨析如下。

  1、連城水磨溝口古城:位于今連城鎮(zhèn)連城村十三社(水磨溝口),距連城村治正好一公里。該城依山傍水,隨山川地勢而筑。完全可以說它在山峽中。北靠石屏山南麓(享堂山),截斷大通河谷東岸原本險要的北上瓶頸山路(今民門公路于此處沿河開山而過),西南瀕臨大通河僅數(shù)十米,東沿水磨溝,占據(jù)水磨溝古道入口,形勢天然險要。城址明顯分山城和川城兩部分,總面積約十八萬平方米,城墻多已毀損,唯川城部分城墻保存較好,自今宣化寺白塔外接連享堂山,向西直至大通河,西南沿河百余米,折向東,直至享堂山南緣,折上山城部分。其城墻底寬五米,頂寬一米五,高約四五米,夯層厚十余厘米,夯層間有砂石及木椽腐朽所留圓洞?,F(xiàn)川城內(nèi)大部分為耕地和十三社小部分民居。山城中有明清以來的魯土司墓葬,明初就稱其地為“古城”。另需附記的是,在該古城以北七八里宋摩崖附近水磨溝內(nèi),塌什浪口和一馬處(伊馬土)兩地,發(fā)現(xiàn)有大型“亂人坑”,遺骸全是成年男性,部分顱骨有明顯銳器傷痕,坑內(nèi)出土鐵箭簇,顯然戰(zhàn)場遺跡。且據(jù)收藏者稱,今水磨溝內(nèi),及連城鎮(zhèn)境內(nèi),時有宋“元符”、“崇寧”、“大觀”、“政和”等古幣出土,且數(shù)量不小。只是這些都缺少嚴謹?shù)目脊胖С帧?/p>

  2、豐樂山城:位于大通河西岸,今連城鎮(zhèn)豐樂村(羅羅城、洛洛城)北約一公里,與水磨溝口古城隔河相望。豐樂山城,城墻隨山川形勢而筑,平面呈三角形。城西連筆架山,為天然屏障,不筑城墻;北城墻已塌毀;南城墻臨張家溝,過山腳臺地,東至大通河岸,全長五百多米。墻底寬六米多,頂寬三米多,高七八米,夯層厚十厘米左右。城西部有一圓形土墩,高五米左右,底徑七米。從形制看,此城修筑意在阻斷大通河西岸南北交通。豐樂山城與連城水磨溝古城間的大通河白土坡漩渦處,人稱船灣,兩岸地勢有利于架橋,且歷史上不同時期都有架橋或船渡的時候。

  3、磴磴城:位于今民樂鄉(xiāng)鐵豐村鐵八社西南約三公里的水磨溝中。西南據(jù)連城水磨溝口古城約十公里。該城在水磨溝西岸的臺地上,依山勢而筑,東部為平地,西部為山坡,總面積約三萬兩千平方米。城墻底寬六七米,頂寬二三米,高五六米,夯層厚十厘米左右。墻體外側(cè)筑敵臺十處,出墻八九米。據(jù)說因城內(nèi)呈臺階狀,故名磴磴。筆者猜測“磴磴”音近“德通”。城址正北及東北三公里外的山頂上各有墩臺一座。

  4、三角城:位于今民樂鄉(xiāng)中川村(原大有鄉(xiāng))三角城社。且在磴磴城正北七公里。該城坐西向東,依山勢而筑,一半在山坡,一半在坡下平地,平面近似三角形,故名。該城西、南均為山脈,東臨砂溝及原永登至天祝公路。其東南約一公里為旁卜浪峽,該峽口三面峭壁,狀若石門,其間有古道,地勢極為險要。城址總面積約六萬平方米。城墻底寬七八米,頂寬二三米,高約三至八米,夯層厚十厘米左右。

  5、另外,需要說的是今連城鎮(zhèn)連城村所在的連城。原連城四周城墻全備,城墻及其附屬建筑自1958年前后起,陸續(xù)拆毀?,F(xiàn)北城墻尚余殘跡三百六十多多米,其墻底寬五米,高十二三米,夯層厚二十厘米左右。由此大體可知其它三面城墻的規(guī)模。該城是明初起由魯土司修筑。城墻在拆毀時,墻體間有明顯的先后夯筑夾層。估計此地原有古城遺跡,明朝是在原有古城堡基礎(chǔ)上改造而成。

  以上城堡除最后提及的連城外,都有一些相似之處。它們選址都在山峽,臨河溝,隨山勢,形成山川兩部分,便于駐兵,利于防守;它們的墻體結(jié)構(gòu)也基本相同,從現(xiàn)有很多柱洞看,筑墻時都曾夾有較多木椽;除人為外,它們的損壞程度也基本一致,且比永登縣境內(nèi)現(xiàn)存的明代城堡損壞嚴重,形制也與明代城堡存在較大差異,可見它們修筑的時間早在明代以前;城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遺物也都較少,說明它們的使用時間不長,且都是屬于軍事性質(zhì)。

  再回到《宋史·地理志》震武軍條下:“震武軍。政和六年,進筑古骨龍城,賜名震武城。未幾,改為震武軍。不見四至,據(jù)童貫奏,古骨龍元屬湟州。通濟橋,震武城浮橋,政和六年賜名。善治堡,政和六年,震武城通濟橋堡賜名。大同堡,本名古骨龍城應(yīng)接堡,政和六年賜名。德通城,本瞎令古城,政和七年,劉法既解震武軍圍,進筑,賜名。石門堡,瞎令古城北,地名石門子,政和七年賜名?!雹堰@是記錄震武軍最為詳盡的一條史料,從中可知震武軍屬下通濟橋、善治堡、大同堡、德通城、石門堡的相關(guān)情形。結(jié)合前文的大量考辨,就可以將其中城堡與上述遺址一一對應(yīng)了。今連城村水磨溝口古城即宋震武城;作為震武城浮橋的通濟橋,應(yīng)在今水磨溝口古城稍北大通河白土坡漩渦處;作為震武城通濟橋堡的善治堡,就是今豐樂古城;作為古骨龍城應(yīng)接堡的大同堡,也就是南宗堡,就在今連城村;德通城應(yīng)在上述磴磴城;磴磴城正北的三角城,正是石門堡。然而這樣完美的對應(yīng),是“門源說”與“天祝-互助-門源說”所不可能具有的。

  《宋史·夏國傳》中有一段話常被引用:“震武在山峽中,熙、秦兩路不能餉,自筑三歲間,知軍李明、孟清皆為夏人所殺。初,夏人陷法軍,圍震武,欲拔之。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塊。”乃自引去。而宣撫司受解圍之賞者數(shù)百人,實自去之也。諸路所筑城寨皆不毛,夏所不爭之地,而關(guān)輔為之蕭條,果如察哥之言。”⒁“在山峽中”自然水磨溝古城與之相符。然而“病塊”與“不毛”之說,讓人費解,“卻似到江南”的震武城怎會是不毛之地呢?其實震武城是宋夏交界的要害形勝,絕非病塊;“震武頻受兵,熙、秦兩路疲于奔命,蕃、漢苦之。至是將陷,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塊。’遂引還”,清人吳廣成《西夏書事》中的這句記述,道出了“病塊”緣由。而此“不毛”并非草木不生,而是不長莊稼的意思。今連城地區(qū)農(nóng)業(yè)條件優(yōu)良先進,而北宋時畢竟是羌戎塞外,畜牧為主,農(nóng)業(yè)欠發(fā)達,自然不能與內(nèi)地相較,再加上中原統(tǒng)治者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偏見,震武軍之地就“被不毛”了。

  綜上贅述,可以確定北宋政和六年(1116)進筑古骨龍城后設(shè)置的震武軍,其治震武城,當在今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zhèn)連城村水磨溝口古城。

【參考文獻】

[1][14]宋史·卷486·夏國下[M]

[2][7][9][13]宋史·卷87·地理志三[M]

[3]宋史·卷19·本紀第十九徽宗一[M]

[4][8]皇宋十朝綱要·卷17[M]

[5]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139[M]

[6]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9[M]

[10]王安中.初寮集·定功繼伐碑[M]

[11]宋史·卷468·童貫列傳[M]

[12]周宏偉.連城古城新考[J].西北師范大學報,1991,(5)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手房| 肇庆市| 滨海县| 班玛县| 湖南省| 建始县| 静安区| 桂林市| 油尖旺区| 昌乐县| 永德县| 正阳县| 靖州| 辰溪县| 湘潭县| 阿勒泰市| 兰州市| 苍南县| 贵州省| 南昌市| 二连浩特市| 定南县| 龙南县| 驻马店市| 子洲县| 北海市| 英德市| 耒阳市| 万全县| 镇远县| 西昌市| 普陀区| 安康市| 温州市| 丰台区| 卫辉市| 南丹县| 桃园市| 阳江市| 化隆|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