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兩古琴譜首次亮相
昨天,記者從中國剪紙博物館獲悉,揚州三大世界“非遺”項目古琴、剪紙、雕版印刷正在該館聯展,“古琴月”是聯展中第一場重頭戲,其中《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兩部廣陵派古琴譜為首次露面。
據該館館長王京介紹,三項“世界非遺”項目同時登臺展演尚屬首次。除了現場展示、銷售各種“非遺”產品外,還有部分國寶級的藝術品首次現身。最先亮相的“古琴月”,以周為單元,分別是古琴藝術品展、宋琴展、明代琴譜展、廣陵派古譜展以及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翁瘦蒼等人的書畫展等。
昨天,記者在中國剪紙博物館一樓東側展廳看到,這里已被布置成古琴藝術的世界,每天來這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更有一些市民跑到這里學習古琴演奏。活動組織者之一、著名廣陵派琴家馬維衡向記者透露,“古琴月”中,市民將看到難得一見的廣陵派琴譜,有兩部琴譜則是第一次向公眾開放,分別為《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據悉, 廣陵琴派琴譜浩如煙海,最為著名的有5部:《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自遠堂琴譜》。
“談到這兩部琴譜的來歷,背后還有一段故事。”馬維衡說,“3年前,廣陵琴派五大琴譜之一的《五知齋琴譜》回歸揚州,為清雍正年間刻本。這部琴譜是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伯牙琴社社長丁承運捐贈。”另外一部清代《自遠堂琴譜》是2008年由馬維衡在上海拍買而來。“如今,五大古琴譜已有兩部回歸揚州。”馬維衡介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將廣陵派五大古琴譜集齊。
馬維衡透露,這套《五知齋琴譜》一共六冊,配以精致的木函,著者為清代廣陵名家徐祺,他琴藝精湛,曾歷游金陵、虞山、蜀等各大琴派流傳地,遍訪知音之士,薈萃各派琴譜,積30年之久,于清康熙六十年編撰成這部廣陵琴派影響最大的琴譜。全書收有古琴知識、彈奏技法,以及古典名曲33首。琴譜自1721年刊行以來,屢被翻刻,一度形成“操縵之士,幾于人手一篇”,其影響之廣,實屬罕見。
那一年,丁承運在揚州參加廣陵古琴文化活動,在參觀了南風古琴藝術館后,被藝術館里豐富的藏品和馬維衡精心搜羅古琴資料、藝術品的精神所感動,遂萌生了將珍藏50多年的廣陵派琴譜《五知齋琴譜》贈送給南風古琴藝術館的想法。丁承運認為,廣陵琴派琴譜回歸家鄉,比存放在他身邊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