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胡曉明

胡曉明

生年:1955年8月
籍貫:四川成都人
職務: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長:中國文學思想研究、近代詩學


  胡曉明,1955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漢族。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1986)。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文學博士(1990)。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92)、教授(1998)、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2004);國家重點學科及上海市重點學科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8)。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2009)。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1994、1998)、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高級訪問學者(2010)、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高級訪問學者(2011)、臺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2011-12)。

  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江南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

一、專著

  1. 《中國詩學之精神》20.8萬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14萬字,北京三聯、臺北錦銹1993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新版,
  3. 《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23萬字,百花洲文藝1994年版
  4. 《文選講讀》40萬字,華東師大出版社,2005年
  5. 《饒宗頤學記》7萬字,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版
  6. 《文化江南札記》14萬字,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7. 《近代上海詩歌系年初編》(與李瑞明合編)24萬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8. 《詩與文化心靈》45萬字,中華書局,2006年
  9. 《唐宋詩一百句》4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 《文化的認同》20萬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 在《文學遺產》《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約六十余篇。

二、主編

  1. 《釋中國》(胡曉明、傅杰主編)130萬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2. 《近代上海文學系年初編》(共四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讀經:啟蒙還是蒙昧?》華東師大出版社,2005年版。
  4. 《江南女性別集叢刊初編》(胡曉明、彭國忠主編)120萬字,黃山書社,2008年版
  5. 《國學名著講讀系列叢書》(共十二冊),華東師大出版社,2005至2010年
  6. 《唐詩二十講》,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
  7. 《楚辭二十講》,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

三、海外講學、訪學與發表論文

  1. 香港:1994年10月至1995年元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2. 臺灣:1998年10月,臺灣《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訪學一周。
  3. 香港:1998年11月至12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4. 香港:2004年11月14日 香港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演講:《讀經的新意義》
  5. 澳門:2006年11月20日:中國文學現代化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澳門大學)發表論文:《略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生產》
  6. 香港:2006年12月13日: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發表論文:《變臉的神女:文選神女賦的后世轉義》
  7. 新加坡:2007年11月15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術演講:《能不憶江南:中國文學與歷史上的江南認同》
  8. 巴黎:2007年8月15日至11月13日,受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邀請,作三個月的歐洲藝術史考察。
  9. 漢堡:2008年10月20日,受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邀請,作《君子成人之美: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講演。
  10. 漢堡:2008年10月26日,受德國漢堡國際傳媒藝術與新媒體學院邀請,作《妙諦法身:中國藝術的一個特點》的講演。
  11. 香港:2008年12月17日,受香港城市大學的邀請,作《中國詩的文化意象》的講演。
  12. 馬六甲:2009年2月22日,受馬六甲華商總會與培風校友會的邀請,作《中華核心價值與現代工商社會》的講演。
  13. 臺南:2009年4月16至20日,成功大學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文體、修辭、思想融合與閱讀傳統:對莊老思想的復雜響應,以《文選》為中心的討論》。
  14. 高雄:2009年4月18日,受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邀請,作《略說文化意象的詩學》的講演。
  15. 愛德蒙頓:2010-6-20,受加拿大愛德蒙頓孔子學院邀請,作《茶與中國文化心靈》的講演。
  16. 劍橋:2010-5-25至2010-8-25,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高級訪問學者。
  17. 溫哥華:2011-5-3至2011-6-3,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高級訪問學者。
  18. 香港:2011年4月27日到29日,香港大學東方詩話第七屆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正人君變今俗與文學話語權:《詩大序》毛傳鄭箋今讀》
  19. 桃園:2011年10月1日,臺灣中央大學《世變與中國知識人》研討會,發表論文:《踐身心之則:略說中國知識人響應亂世的三種方式》。
  20. 花蓮:2011年11 月5 日至6日,《多元化的經典詮釋:第三屆人文化成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東華大學中文系,論文:《從嚴子陵到黃公望:富春江文化意象的詮釋史》
  21. 臺北:2011年11 月1日,臺灣大學講演:《富春山居圖與富春江的文化意象》
  22. 新竹:2011年11 月14 日,臺灣清華大學講演:《唐宋詩學與中國美典》。
  23. 臺北:2011年12月9日,臺灣政治大學講演:《中國詩與中國文化意象》。
  24. 臺北:2011年12月24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新漢學臺北論壇》:唐代研究的新視界,發表論文:《探索中國文化意象的詩歌拼圖》。
  25. 桃園:2012年1 月10 日,中央大學“國科會中國文學中的物與我研討計劃”,講演《衣與中國文學》
  26. 臺北:2012年3月16至19日,臺灣大學經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川逝:詩史與經義中一些智者與詩人心影之重迭》。

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1. 1999年10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保定),發表論文:《出新何術得陳推》
  2. 2001年4月:東方詩話學會第三屆國際會議(上海),發表論文:《二十世紀中國詩學史小言》
  3. 2001年10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武漢),發表論文:《重建中國文學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
  4. 2002年10月: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鎮江),發表論文:《讀《文選》札記》
  5. 2003年10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濟南),發表論文:《客觀的了解如何可能》
  6. 2005年6月: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南京):發表論文:《古典文學閱讀的思想維度》
  7. 2005年4月:“中國美學的地方經驗與世界價值”學術研討會(上海):發表論文:《江南是一口深井》
  8. 2005年10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西安),發表論文:《中國文論的正名》
  9. 2004年11月:上海社聯第四屆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讀經的新意義》
  10. 2006年8月:鄭珍誕辰二百周年學術研討會(遵義),發表論文:《斯文留脈倘關天:鄭子尹與同光體:文化詩學的意蘊》
  11. 2006年7月:“中國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發表論文:自主精神、生活世界與多元傳統》
  12. 2006年10月:“兩岸三地中國文化研討會”(南京),發表論文:《落花之詠:陳寶琛陳三立王國維陳寅恪的詩學譜系》
  13. 2006年11月:國學與西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廈門),發表論文:《華東師范大學國學專書導讀課的介紹》
  14. 2007年12月30日: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昆明),發表論文:《作為文化意象的詩學》
  15. 2008年5月7日,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中國文論高端論壇(濟南):發表論文:《論中國文論的新開展》
  16. 2009年4月25日,中華詩詞學會、龔自珍紀念館《龔自珍與二十世紀詩詞》研討會(杭州):發表論文《略論民國詩壇龔自珍形象的四個問題》
  17. 2009年4月3日,上海美術館《畫者之思:許江的藝術與思想》學術研討會(上海),發表論文:《中國文化意象的新收獲》
  18. 2009年8月25-27日,江西九江:《第四屆陶淵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略論錢振锽的陶淵明評論》
  19. 2009-12-21,成都:四川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六屆年會,發表論文:《中國文學與歷史上的江南認同》(新訂)
  20. 2011年12月26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歷史與文學上的江南》研討會,發表論文《江南再發現:中國歷史與文學上以及海外典籍中的江南認同》。
  21. 2011年7 月25 日至27日,浙江金華:浙江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首屆江南文化論壇》,發表論文:《水鄉的詩學:中國文學與藝術上關于水鄉的一些美感經驗》

五、近年來國內講學

  1. 《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上海:上海圖書館,2003年11月15日
  2. 《中國學術中的博雅傳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界年會,2004年11月
  3. 《春天里的唐人詩意》,上海:上海理工大學,2005年4月1日))
  4. 《我看文化江南》,杭州:人文大講壇,2006年4月16日
  5. 《略說李白詩的精神》,杭州:衡廬美術館,2006年4月8日
  6. 《江南的茶文化》,北京:首都師大中國詩歌中心,2006年5月10日
  7. 《江南水意象的美學內涵》,嘉興:嘉興圖書館,2006年10月21日
  8. 《近年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新鮮話題》(上、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6年10月22日至2006年10月23日
  9.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花果飄零》,淮陰:淮陰師范學院,2006年10月18日
  10. 《二十世紀關于中國文化的十大誤讀》,福州:福州大學人文學院,2006年11月28日
  11. 《略論宋詩》,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2007年4月28日
  12. 《近年來中國文化在海外遭遇的新挑戰》,昆明:云南大學,2007年12月30日
  13. 《詩畫與文化意象》,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11月23日
  14. 《詩與中國文化意象》,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文研究所,2008年12月
  15. 《儒家核心價值與現代社會》,大連:大連圖書館,2008年9月20日
  16. 《豐子愷為今天畫了什么?》,上海:上海圖書館,2009年5月10日
  17. 《能不憶江南:再說中國歷史與文學上的江南認同》,上海、蕪湖:華東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2009年11月。
  18. 《白蓮紅豆與江南秘傳意象》 ,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0-3-24
  19. 《對話時代的中國文論:以詩大序為中心的討論》,上海:復旦大學,2010年3月8日
  20. 《翻過刀鋒的閱讀:略談理解中國文化的方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講演,2011年3月15日。
  21. 《域外的蘇杭:西方及東亞近代游記與漢文學中的蘇杭意象》,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講演,2011年3月16日。
  22. 《再論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南京: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壇,2012年3月26日。
  23. 《唐詩與人的自由》,湛江:廣東湛江師范學院,2012年4月20日。
  24. 《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衣道如何可能》,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4月24日。

六、已結題的科研專案

  1. 教育部重點文科研究基地重大課題《中國二十世紀的思想世界:傳統思想與現代價值結合的研究》
  2. 教育部十五規劃項目《晚清詩學與近現代學術文化》(2002-2006)
  3. 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陳衍沈曾植陳三立研究》(2003-2006)
  4. 上海市高教局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儒家思想與中國詩歌文化》(1992-94)
  5. 教育部文科博士點基金項目《近代學人與文學研究》(1994-96)
  6. 香港大學同學會(UGA)基金項目《饒宗頤學述》(1998)

七、在研項目

  1. 教育部重點文科研究基地重大課題《中國文化意象的再生產研究》(2008-2010)。
  2. 教育部九八五高校重點研究項目《女性、家族、地方:江南文學文獻》(2008-11)

八、獲獎情況

  1. 專著《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獲華東地區理論讀物一等獎。
  2. 專著《跨過的歲月:王元化畫傳》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獲上海市新聞出版署2000年度十佳圖書獎。
  3. 論文《生生之證:中國詩學的時間體認》獲1992-94年度上海市社聯優秀論文獎
  4. 論文《論陳寅恪先生的學術性格及思想史意義》獲1996-98年度上海市社聯優秀論文成果二等獎
  5. 論文《論陳寅恪的古典今事解詩方法》獲1998-2000年度上海市社聯優秀論文成果三等獎。
  6. 論文《唐宋詩之爭:陳衍詩學的近代轉義》獲2000-2002年度上海市社聯優秀論文成果三等獎。
  7. 《文科基地班課程改革》曾獲2001年度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8. 曾多次獲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最受歡迎教師”稱號。
  9. 曾獲香港大學同學會基金會(UGA)1994~1995年度獎學金;
  10. 曾獲1999年度華東師范大學優秀教師華為獎。
  11. 曾獲1995年度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稱號。
  12. 主編《近代上海文學系年初編》獲2004年上海市優秀圖書獎。
  13. 負責人兼承擔人:《國學專書系列講讀課程》,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2006)
  14. 獲2006年度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
  15. 獲2009年度終身教授學術報告優秀獎。
  16. 主編教材《國學經典專書講讀系列》及主授同名課程獲國家精品課程(2010)。

九、近五年論著目錄(2006~2011)

  1. 《中國文論的鄉愁》,《浙江大學學報》2006;《人大復印資料文學理論》2006第五期
  2. 《論錢鍾書的以詩證史》,《中國詩學》第十輯,2006年
  3. 《真詩的現代性:七十年前朱光潛與魯迅關于“曲終人不見”爭論及其余響》,《江海學刊》2006第三期
  4. 《判教與分科:馬一浮的六藝論與中國近代學術的分科》(與劉煒合作),《江西社會科學》2006第四期
  5. 《略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生產》,《文藝理論研究》2007第一期
  6. 《自主精神、生活世界與多元傳統》,《誰是詩中疏鑿手?》鳳凰出版社2007,7
  7. 《中國美學與解釋學札記》,《文藝理論研究》2007第四期
  8. 《寒山詩里的馬祖與石頭》(與小川隆、陳蕾合作),《華東師大學報》2007,4
  9. 《變臉的神女:〈文選·神女賦〉在后世的轉義》,《華學》第九、十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 《宋辯才法師年譜》,《傳統中國研究》第六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頁223-36
  11. 《略論文化意象的詩學》,《風清骨峻:慶祝祖保泉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頁142-50
  12. 《唐宋詩語辭比較五題》,《文學和語言的接口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頁264-77
  13. 《風雪夜行人》(饒宗頤詩詞論稿序),《饒宗頤詩詞論稿》黃山書社,2009,頁1-6
  14. 《略論民國詩壇龔自珍形象的四個問題》, 《龔自珍與二十世紀詩詞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頁33-52
  15. 《文體、修辭、思想融合與閱讀傳統:以〈文選〉為中心》,《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六輯),臺北:里仁書局,2010 ,頁19-34
  16. 《略論錢振锽的陶淵明評論》,《九江學院學報》2010第四期
  17. 《真隱士的看不見與道家是一個零?》,《北京大學學報》,2010第三期
  18. 《王闿運與同光體的詩學取向》(與趙厚均合作),《浙江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2008年第9期
  19. 《清初、江南與家族文學》,《文匯報》2006年8月6日
  20. 《江南再發現:中國歷史與文學上的江南認同》,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二期
  21. 《正人君、變今俗與文學話語權:詩大序鄭箋毛傳今釋》,北京:《文學評論》2011年第六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五期
  22. 《如何解決美與真二分的難題》,上海:《文藝理論研究》2011第四期。
  23. Shifting Chinese literary theory:on the recent ideological trend of “counter-West centralism”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Frontiers of Literaty Studies in Chna Volume 1 No,1 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頁135-161
  24. 《江南女性別集初編》《二編》《三編》(與彭國忠主編),黃山書社,2008-2012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巴中市| 桦南县| 雅江县| 开封市| 大方县| 清徐县| 翁牛特旗| 双辽市| 乡宁县| 宿松县| 巧家县| 安宁市| 班戈县| 中阳县| 开化县| 靖西县| 科技| 天津市| 柯坪县| 五河县| 屏东市| 富宁县| 江永县| 容城县| 昌都县| 正蓝旗| 延长县| 武隆县| 确山县| 宜兴市| 锦屏县| 梧州市| 咸阳市| 西和县| 和硕县| 康平县| 临邑县| 达拉特旗| 通辽市| 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