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竇娥代蔡婆婆死的原因
內容摘要:《竇娥冤》是我國戲曲藝術的瑰寶,是元雜劇最著名的悲劇作品。作品中竇娥的形象眾說紛紜,但是,都能找到共同的東西,那就大凡對其有過或深或淺,或多或少地研究的有學之士都是建立在對竇娥形象高度贊揚的基礎之上,通過與古今文學作品中其它女性形象的比較,得出了竇娥的高尚情操和可貴品質。本文只取竇娥形象中的一小部分,就其甘心情愿代蔡婆婆而死的原因作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相向的情感傾向;和諧的婆媳關系;堅守不移的節(jié)操
劇情梗概:
書生竇天章上京趕考,臨行時將獨生女兒竇娥托付給蔡婆婆,竇娥與蔡公子完婚。竇娥命苦,婚后不久,蔡公子病逝,竇娥與婆婆相依為命。
蔡婆婆靠放些債度日,賽盧醫(yī)借錢不還,蔡婆婆上門討債,賽盧醫(yī)欺她孤兒寡母想要賴賬,并欲加害蔡家婆婆,幸被鄰居張驢兒相救。張驢兒父子乃市井小人,見到竇娥貌美,便生歹意,欲圖謀不軌,張驢兒欲娶竇娥為妻,被竇娥嚴詞拒絕。蔡婆婆一氣之下臥床不起。張驢兒逼婚不成,惱羞成怒,與賽盧醫(yī)合謀,企圖毒死蔡婆婆,霸占竇娥。不料,張驢兒之父嘴饞,誤食了張驢兒給蔡婆婆做的放了毒藥的湯,中毒身亡。
張驢兒惡人先告狀,并賄賂貪官,告竇娥害死蔡婆婆。貪官姚杭對竇娥嚴刑拷打,并以蔡婆婆相逼。竇娥為救婆婆性命,被迫屈招,身陷囹圄。
六月初三,竇娥血撒斬臺,臨刑前她對天發(fā)誓,若竇娥蒙冤,天降三尺瑞雪掩我清白之軀。頓時大雪覆蓋了法場。
竇天章京試高中,出任朝廷廉使,得女兒托夢,知竇娥冤死,決心鏟除貪官,為女兒昭雪。
一、相向的情感傾向
原劇摘錄:
1.“從三歲上亡了他母親,如今孩兒七歲了也。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此間一個蔡婆婆,他家廣有錢財”
2.“我數(shù)次索取,那秀才只說貧難,沒得還我。他有一個女兒,今年七歲,生得可喜,長得可愛,我有心看上他,與我家做個媳婦,就準了這四 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
竇娥與父親寄居蔡婆婆家里時年七歲,可謂少不更事,所以,在剛剛開始時就對蔡婆婆沒有產(chǎn)生芥蒂之心。最重要的是,竇娥早年喪母,在與其母親年齡相差無幾的蔡婆婆身上,還可以找到類似母愛的東西,很容易產(chǎn)生對蔡婆婆的依賴。再加之,與其和窮困潦倒的父親一起四處流浪,在蔡婆婆家的生活肯定要好得多。對于一個年幼喪母,不能自立過慣了漂泊無依的生活的小姑娘來說,這一切都是那么的具有誘惑力。
而在蔡婆婆看來,竇娥生得可喜,長得可愛,自己有心看上,將來做自己的媳婦甚好。由于這是竇天章進京趕考,不僅盤纏用盡,甚至,交不起房租,將女孩兒端云送于自己做兒媳婦的。在我們看來是趁人之危,落井下石,但是,正是竇娥的得來是她和竇天章公平交易的結果,使得這一切似乎順理成章,無懈可擊,蔡婆婆便不需要承擔心理上的負擔,就更加容易從心理上接受竇娥。
這樣,在剛剛開始時他們婆媳二人就具有了相向的情感傾向,就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
二、和諧的婆媳關系
原劇摘錄:
1.“媳婦兒,你在我家,我是親婆,你是親媳婦,只當自家骨肉一般。”
2.“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在中國,自古以來婆媳關系都非常難處。
電影《婆婆 媳婦 小姑》的主題曲中有這樣一句“這問題那問題,婆媳問題才是大問題。”在農村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媳婦,畢竟是白家門上的,終究比不上自己的親生閨女。”但是,在本劇中的婆媳關系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代社會都稱的上典范。在蔡婆婆提出要招張老兒為夫時,竇娥極力反對,并力陳啟其弊,當蔡婆婆也讓竇娥招張驢兒為夫時,竇娥更是反對,甚至言,要招蔡婆婆自招,她自己是斷然不會的,這足以證明竇娥當時在家里的地位。婆媳關系不好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在相處時雙方的地位是極其不平等的,大多時候都是 媳婦處在被婆婆壓迫的位置上。民間流傳的媳婦的地位只有在自己熬成婆時才能得以提高,由此可見媳婦的地位在婆媳相處中是非常的低下的。通過對這段的了解,我們便可以看出,竇娥在家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并不是處在下方,蔡婆婆把招夫之事和竇娥商量足以證明竇娥在蔡婆婆心中的地位。有人可能會說,此時蔡婆婆家里就只有自己和竇娥,遇到這么大的事,找竇娥來商量商量,合計合計是情理之中的事。對,單就商量一事也只能說明,蔡婆婆此時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商量的人,但是,事情并不是只是商量合計這么簡單。蔡婆婆此時是一家之主,萬事她都有決定的權利,竇娥只有被宰割的命運,她可以決定自己招夫與否,甚至可以決定是否給竇娥招夫。但是,當竇娥反對她自己招夫時,她變得猶豫了,沒有再正面的談這個問題,而是轉移到勸竇娥也招的話題上,而且句句委婉,實為征求意見之意,絲毫沒有強迫之意。在竇娥表明自己不招夫后,她也沒有再提自己招夫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說,竇娥在家中的地位比我們想象的哦還要高些。
可能有人會說此時蔡婆婆年事已高,自己拿不定主意,聽家里唯一的媳婦的話也是很正常的。我想說的是,大多數(shù)人都看過曹禺的《原野》吧,劇中焦大星的的母親是一個已上年紀的瞎子,在有自己兒子在家的情況下,她也是家里的掌舵人,事事經(jīng)手,對媳婦金花更是萬般挑剔。這樣的婆媳關系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亦是屢見不鮮,但是卻與本劇中的婆媳關系大相徑庭。
竇娥掙脫了自己被婆婆壓迫的命運,在婆媳關系中處于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是建立良好婆媳關系的基礎。舉個簡單的例子吧,A十分強大常常侵犯B國,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使B國不斷強大,及時不能趕超A國,也要盡量與其靠攏。有了好的基礎,婆媳關系問題就迎刃而解,有時候還會超越婆媳這個界限,從而變?yōu)槟概P系,民間也有這樣一句形容婆媳關系融洽的俗語“好媳婦也當半個女”。劇中,蔡婆婆常常把竇娥喚成是兒呀兒呀,可見,她幾乎是模糊了她和竇娥的婆媳界線,把竇娥視為了自己的閨女。將心比心,對心地善良,“人如敬我一尺,我必還他一丈”的竇娥來說,她對蔡婆婆也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就這點來看,竇娥愿意代婆婆受罪甚至受斬也是在情理之中。婆婆畢竟年紀大了,受不了這毒刑拷打,和婆婆相處多年,她待自己也不薄,為她受罪,是做晚輩的職責,也算是報答她的養(yǎng)育恩,婆媳情吧。
三、堅守不移的節(jié)操
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加以闡述:1.張老兒死之前。張家二父子均想分占這婆媳,特別是張驢兒更是千般垂涎竇娥的美貌。只是礙于蔡婆婆的面子,一直是有心無膽(其實,這并非是蔡婆婆之因,全是竇娥之意)。故下毒計想害死蔡婆婆,然后得到竇娥。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竇娥是張驢兒害蔡婆婆不成而害死自己父親的導火線。竇娥為蔡婆婆受罪,在這點看來也合情合理。2.張老兒死后。張驢兒要挾婆媳說,只要同意他和竇娥的事就不報官,暫且不論他“大義滅親”之功過,只看他不惜一切害死想害死蔡婆婆的目的,便“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這樣的情況下,蔡婆婆是非常希望竇娥答應張驢兒的無理要求的,畢竟,人是死在自己家里,張驢兒也直把矛頭指向蔡破破(但是,蔡婆婆沒有逼竇娥答應,足以證明她對竇娥的尊重和及他們和諧的婆媳關系)。聰敏的竇娥也是猜出婆婆的心事,畢竟從開始婆婆便勸自己答應張驢兒,如果現(xiàn)在自己答應,婆婆更是會支持的。但是,竇娥性情剛烈,既然剛開始你張驢兒好言相勸,危言相逼我竇娥都沒有答應,現(xiàn)在你采用如此卑鄙下流的手段逼迫我,我又怎能受你壓迫,依了你這無情無義之人。但是,自己不當應婆婆就會受罪,以這種情況看來,此事對婆婆而言一定是殺身之禍。婆婆死后家里就只有我和張驢兒那廝,那是,他定會更加的咄咄逼人,肆無忌憚,我肯定也沒有安穩(wěn)日子過。所以,在陷入兩難的境地,竇娥選擇了為婆婆而死,承認是自己下毒害死的張老兒。這一點,凸顯了竇娥堅守節(jié)操的意志和愿意為之付出生命的勇氣。我們也可以看出,待蔡婆婆受罪,她也是被逼無賴,走投無路。
總之,正是因為有一些這樣的原因,蔡有竇娥愿意義無反顧地代婆婆受死的無畏行為,至于社會本身的種種弊端對竇娥這一行為的造成,那又另當別論了,此處不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