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四)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3期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中央大學的國民黨組織與國共斗爭(1927-1949)(蔣寶麟)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日海運在亞洲國際海域的競爭(1936-1939)(李宇平)
公債下的社會沖突——1950年廣州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研究(黎漢基)
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法理主張與事實論述──墨西哥奧運會的正名交涉(1965-1968)(張啟雄)

【書評】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王超然)
Danke Li, Echoes of Chongqing:Women in Wartime China(連玲玲)
李國芳,《初進大城市:中共在石家莊建政與管理的嘗試(1947-1949)》(夏松濤)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3分冊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上古宇宙觀的考古學研究——安徽蚌埠雙墩春秋鍾離君柏墓解讀(馮時)
地方政府的行政實踐與國家制度之間的沖突及重塑──以晚清吉林將軍雙城堡民界的出現為例(任玉雪、李中清、康文林)
英法聯軍之役中的英國軍事醫療(李尚仁)

3、《臺灣大學美術史集刊》第31期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復古專號】
南宋金石收藏與中興情結(許雅惠)
「與三代同風」:朱熹對東亞文化意象的形塑初探(陳芳妹)
Bronzes from Afar Ch’ien-lung’s “His-ch’ing Hsu-chien Chia pien Fu-lu”(Yu, Hui-chun)
碑與帖的交會──錢泳《攀云閣帖》在清代史書中的意義(盧慧紋)
羅振玉的收藏與出版:「器物」、「器物學」在民國初年的成立(王正華)

4、《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年第1期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出版單位: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明清之際,遺民經說:賀貽孫《詩經觸義》評析(鍾志偉)
從佛經看漢語雙音化的過渡現象(竺家寧)
被遺忘的漢學者:近代日本崎門朱子學者內田周平學思探析(藤井倫明)
杜詩「紅鮮終日有」、「紅鮮任霞散」之「紅鮮」新釋(簡錦松)
從元代詩法著作論李商隱詩在元代的接受情形(李宜學)
英雄遺恨與歷史哀歌:「元曲悲劇」初探與《西蜀夢》(汪詩佩)
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熊龍峰四種小說》考論(黃冬柏)
李昂與卡夫卡存在主義小說比較論(蔡振念)

【本期專題:民俗與俗文學】
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征與非象征作用(浦安迪)
餅與匱乏:從節日飲食到英雄傳說的考察(楊玉君)
當代華北廟宇組織及民間宗教活動:陜北及晉西為例(葉可嘉)
上海二十世紀十至二十年代石印出版業的發展與寶卷文學形式的變遷:出版業與中國俗文學發展的關系初探(白若思)

5、《輔仁國文學報》第31期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出版單位: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經典釋文》與《廣韻》「來」母反切上字之比較研究(金周生)
論《詩經.國風》中「服飾」之象征意涵及其藝術形式(鐘文伶)
道契重玄,智境雙絕──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創造詮釋(趙中偉)
朱熹理學與莊學(王志楣)
奇陗精潔──《楚辭.九歌》語法特質析論(劉雅芬)
曹丕散文風格研究(陳恬儀)
王國維「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之物我關系析論(姜龍翔)
臺灣先賢曹敬賦作析論(劉德玲)

6、《政治科學季評》第31期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內容簡介:

【短篇書評】
評Zhu Zhiqun:21世紀的美中關系:權力轉移與和平(李思嫻)
評Handel Jones:Chinamerica——看中美競合關系如何改變世界(李賜賢)
評Elinor Ostrom: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莊文瑄)
評Pierre Bourdien: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張茵惠)
評康曉光、馮利: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11(蔡宛儒)
評Chris Brown:Sovereignty, Rights and Justice: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Today(鄧凱元)

7、《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曹永和 著

出版單位: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臺灣近世鹿皮貿易考〉這篇論文,距離今天已經有六十年之久了!我當初是因為在《科學的臺灣》雜志上,讀到日本學者崛川安市的文章,而引發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戰后初期的臺灣史研究,大多仍停留在連橫《臺灣通史》的傳統,或以編譯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為主。研究者只重視清代臺灣的移民開發,并未能夠從整體和長 期的觀點,來處理臺灣史上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我則認為我們應該要了解早期臺灣的經濟,在漢人移民和農業開發之前,曾經歷了烏魚漁業和鹿皮貿易的重要階段。我也注意到要研究早期臺灣史,就必須接觸古荷蘭文的檔案。我當時是先用日文寫成這篇論文的初稿,再自己翻譯成中文。

  本文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臺灣和日本的貿易關系,另一部份是臺灣島內的拓墾開發。那時中村孝志教授也曾發表鹿皮貿易的相關論文,但中村的焦點主要在于研究臺日的貿易關系,我則更重視從臺灣史的觀點,來分析島內的農業開發。這篇論文的英文版,后來曾收錄在John Wills Jr.主編的論文集。

8、《臺灣新文學史》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陳芳明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本書目錄:

序言:新臺灣·新文學·新歷史/陳芳明

第一章 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
后殖民史觀的成立
臺灣新文學史的分期
重新建構臺灣文學史

第二章 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
殖民體制的建立
新興知識分子的角色
臺灣文化協會:大覺醒時代的到來
文學觀念的奠基
語文改革的發端

第三章 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
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
張我軍:批判舊文學的先鋒
賴和:臺灣新文學之父

第四章 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
《臺灣民報》的文學成就
鄉土文學論戰及其影響
文學運動中聯合陣線的構成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
文學結盟風氣的興盛
臺灣文藝聯盟的成立及其意義

第六章 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
楊逵與一九三○年代的左翼作家
王詩瑯、朱點人與都市文學的發展
一九三○年代的新詩傳統

第七章 皇民化運動下的一九四○年代文學
戰云下的文學社團:《文藝臺灣》與《臺灣文學》
呂赫若:以家族史對抗國族史
龍瑛宗:虛無的自然主義者

第八章 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
臺灣文學奉公會與臺灣作家
張文環:臺灣作家的苦悶象征
西川滿:皇民文學的指導者
皇民文學考驗下的新生代作家

第九章 戰后初期臺灣文學的重建與頓挫
再殖民時期:霸權論述與臺灣特殊化
日據時期作家與文學活動的展開
來臺左翼作家與魯迅文學的傳播
二二八事件對臺灣文學的沖擊

第十章 二二八事件后的臺灣文學認同與論戰
吳濁流孤兒文學與認同議題的開啟
戰后第一代作家的誕生
認同焦慮:臺灣文學定義與定位的論戰

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
戒嚴體制下的反共文藝政策
戰斗文藝與一九五○年代臺灣文學環境
反共文學的發展及其轉折

第十二章 一九五○年代的臺灣文學局限與突破
鍾理和與《文友通訊》的臺籍作家
陳紀瀅與反共文學的發展
林海音與五○年代臺灣文壇

第十三章 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
聶華苓與《自由中國》文藝欄
夏濟安與《文學雜志》

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
現代主義路線的確立:「藍星」與「創世紀」詩社
《現代文學》的崛起
從《筆匯》到《文季》:現代主義的動力與反省
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主義
新批評在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實踐

第十五章 一九六○年代臺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
流亡小說的兩個典型
內心世界的探索
現代小說的轉型
留學生小說蔚為風氣

第十六章 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
詩的高速現代
現代詩的抒情傳統

第十七章 臺灣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
女性詩學的營造
女性散文書寫的開創
女性散文的現代主義轉折

第十八章 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
《臺灣文藝》:日據時代與戰后世代的傳承
鍾肇政:臺灣歷史小說的創建與擘畫
葉石濤:本土文學理論的建構
《笠》詩社的集結:從現代主義到寫實主義
挖掘政治潛意識

第十九章 鄉土文學運動中的論戰與批判
鄉土文學之匯流成為運動
新世代詩社與新詩論戰
新詩論戰的延續:《秋葉》與《家變》受到批判
蘋果與玫瑰:帝國主義的批判
季季的意義:鄉土與現代的結合
一九七○年代臺灣小說的前行代

第二十章 一九七○年代臺灣文學的延伸與轉化
宋澤萊小說藝術的成就
戰后世代本地作家的本土書寫
鄉土文學運動中的詩與散文
七○年代朱西寧、胡蘭成與三三集刊

第二十一章 一九八○年代臺灣邊緣聲音的崛起
臺灣文學正名論的展開
一九八三:性別議題正式登場的一年
臺灣同志文學版圖的擴張
臺灣政治小說崛起的意義
原住民意識的覺醒及其文學
散文創作與自然書寫的藝術

第二十二章 眾神喧嘩:臺灣文學的多重奏
一九八○年代后現代詩的豐收
后現代小說的浮出地表
一九八○年代回歸臺灣的海外文學
馬華文學的中國性與臺灣性

第二十三章 臺灣女性文學的意義
施叔青小說的歷史巨構
臺灣女性小說的崛起及其特色
一九八○年代女性詩的特質
從漂泊旅行到自我定位的臺灣女性散文

第二十四章 下一輪臺灣文學的盛世備忘錄
齊邦媛與王德威的文學工程
一九九○年代至新世紀的文學造詣
迎接新世紀的文學盛世

臺灣新文學史大事年表

9、《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歐陽哲生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

內容簡介:

  胡適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來海峽兩岸學術界相互交流的「熱點」,對胡適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重新評價到重新發現的過程。本書是近二十年來作者研究胡適及其思想的選粹之作。所選論文涉及胡適與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研院史語所的歷史關系,胡適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胡適的哲學成就,胡適的英文作品解析,胡適的檔案文獻整理等問題,作者以新發掘的歷史材料對胡適的歷史形象作了新的建構,再現了胡適作品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巨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成就,是胡適研究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10、《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歐陽哲生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

內容簡介:

自序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
一、清代樸學與新文化人的治學路徑
二、以「復古解放」為先導的「價值重估」
三、傳統下層文化的興起
四、新文化人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換中的歷史局限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以「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關系為中心
一、儒家、儒學、儒教
二、新文化運動反抗重建儒學意識形態——孔教
三、對儒家倫理的吸收與排拒
四、「五四」新文化人對儒學的學術評估
五、余論:關于傳統與現代性的思考

蔡元培與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
一、對傳統教育的評估
二、「教育獨立」的理念
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四、教育制度轉型:一個未完成的話題

胡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研究
一、胡、陳連手合作的思想基礎
二、胡、陳之間的思想歧異
三、胡、陳思想的殊途同歸
四、胡、陳思想與時代的關系

自由主義與五四傳統——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一、五四話語與五四傳統
二、與革命對話:胡適看五四運動
三、從胡適的敘事方式看自由主義的話語特點

被解釋的傳統——五四話語在現代中國
一、自由主義視野下的五四運動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五四運動
三、文化保守主義對新文化運動的反省
四、五四傳統:民族主義、民主、革命

《新青年》編輯演變的歷史考辨——以1920至1921年《新青年》同人來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
一、見證《新青年》轉折的歷史文獻:同人來往書信
二、《新青年》前六卷之編輯、發行
三、陳獨秀赴滬后《新青年》編輯辦法之初議
四、陳獨秀南下后與周氏兄弟的密切合作關系
五、《新青年》從第八卷第一號開始為中共上海發起組所主控
六、過渡中的矛盾爆發:陳獨秀離滬后《新青年》編輯之再議
七、一個插曲:懷疑胡適與研究系的關系
八、《新青年》的歸宿:成為中共的純理論機關刊物
九、結語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一、北京大學的歷史是從戊戌變法這一年開始
二、蔡元培的整頓使北大真正成為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
三、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1、《濱田彌兵衛事件及十七世紀東亞海上商貿》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林景淵 著

出版單位:臺北:南天書局

內容簡介:荷蘭人于1624年占領大員(臺灣),四年后的1628年,在大員發生了一次日本、荷蘭兩國之間的嚴重貿易沖突。荷方綁架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接著濱田彌兵衛綁架臺灣長官奴易茲,此即歷史所謂之「濱田彌兵衛事件」。肇因于商業利益及臺灣土地主權之糾紛,幸無擴大事態;若干年后亦以和平收場。事件背后透露荷蘭東亞貿易及日本海外擴張形勢,限于史料嚴重不足,「濱田彌兵衛事件」一直未能知悉事件全貌。隨著近年來荷蘭官方史料的不斷整理、出版,使這次歷史事件趨于明朗。本書乃是這些史料公布后的具體成果。

12、《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一套3冊)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宋)楊復 撰,林慶彰 校訂,葉純芳、橋本秀美 編輯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本書由楊復所撰: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生前并未完成,由其弟子黃干續撰《喪禮》、《祭禮》。然黃干撰《祭禮》僅成草稿,楊復先是整理草稿為十三卷,后經十數年努力,重新撰成《祭禮》十四卷。楊復以朱熹禮學思想貫穿全書,理論體系之精密超過朱熹本人,因此在宋末元初影響甚大??上Ш髞硎?,明清兩代學者幾無人得見。至清末陸心源得此書,始悟兩種《祭禮》截然不同。陸氏藏本后歸靜嘉堂,靜嘉堂非秘不示人,而一百年來未嘗有前往閱讀者。本書編者費時三月,赴靜嘉堂閱覽微卷抄寫全書,經兩年整理,公布這份埋沒五百年的重要著作,以供學林共同研究。

13、《龔煌城西夏語文研究論文集》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龔煌城 著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序(鄭秋豫)
前言(何大安)
自序

西夏語概論
1. Tangut
2. 西夏語概況

關于西夏音韻的研究
3. Voiced Obstruents in the Tangut Language
4. 西夏韻書《同音》第九類聲母的擬測
5. Phonological Alternations in Tangut
6. The Phon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angut through Examination of Phonological Alternations
7. 西夏語的音韻轉換與構詞法
8. A Hypothesis of Three Grades and Vowel Length Distinction in Tangut
9. 西夏語若干韻母轉換的起源──重迭復合詞
10. 西夏語的緊元音及其起源
11. 西夏語動詞的人稱呼應與音韻轉換

關于西夏文字的研究
12. 西夏文字的結構
13.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ngut Script
14. 西夏文字衍生過程的重建
15. 西夏文的意符與聲符及其衍生過程

關于漢夏對譯及借詞的研究
16. 西夏語中的漢語借詞
17. 《類林》西夏文譯本漢夏對音字研究

14、《龔煌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龔煌城 著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序(鄭秋豫)
前言(何大安)
自序

關于漢藏語的比較研究
1.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Tibetan, and Burmese Vowel Systems
2.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
3.從漢、藏語的比較看漢語上古音流音韻尾的擬測
4.The First Palatalization of Velars in Late Old Chinese
5.The System of Finals in Proto-Sino-Tibetan
6.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
7.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
8.上古漢語與原始漢藏語帶r與l復聲母的構擬
9.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漢語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
10.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
11.上古漢語前置輔音對韻母演變的影響
12.漢語與苗瑤語同源關系的檢討
13.漢藏語比較語言學的回顧與前瞻
14.西夏語在漢藏語言比較研究中的地位
15.西方的歷史比較語言學與漢藏語的比較研究
16.漢藏比較語言學中的幾個問題

關于十二世紀末漢語西北方音的研究
17.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部分)
18.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尾問題)
19.十二世紀末漢語西北方音韻母系統的構擬

關于藏緬語的研究
20.古藏文的y及其相關問題
21.阿科話的音韻系統及其來源
22.Case Postpositions in Tibeto-Burman Languages

15、《邵族傳說歌謠集》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李壬癸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現在日月潭的邵族是西部各種平埔族唯一仍然存活的語言,但是族語真正還說得好的人,只剩下不到十人,還會暢所欲言地講傳說故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有關邵語的研究資料并不多,過去已發表的文本(texts)資料更是有限。本書的出版,希望能稍稍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

  本書共收42篇邵語文本跟19首傳統歌謠。除了原文之外,都有中文和英文的翻譯,包括單字和句子,而且每個實詞都有語位的分析。這些文本是作者在兩個不同時期采集的:1975年跟1996-2003年,前者的主要報導人是毛秋香女士,后者的主要報導人是石阿松先生。他們的母語能力都是一流的,所講的題目或許相同或相近,但是所講的內容卻大異其趣,表達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非常有趣。文本有長有短,短的不到十句,長的卻二百句以上,總共約有二千句之多。內容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蕩秋千、過年、大船、追白鹿、娶媳婦、先生媽、貓頭鷹、臺灣藍鵲、日月潭等等。本書的原始數據可供語言學跟人類學者進一步研究之用。

16、《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楊祖漢、楊自平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Airiti Press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論黃宗羲對「四句教」的詮釋(黃敏浩)
第二章 黃梨洲對劉蕺山思想的承繼與發展(楊祖漢)
第三章 論甘泉心與理的關系――從梨洲觀點說起(許惠敏)
第四章 晚明與晚清的回歸原典運動(曹美秀)
第五章 黃宗羲之孟學解釋:從劉蕺山到王船山(陳榮灼)
第六章 黃宗羲「理氣同體」的心性論(黃瑩暖)
第七章 告子與先儒及其「知覺」:讀黃宗羲《孟子師說》所見(沈享民)
第八章 《孟子師說》作者歸屬之判定(蔡家和)
第九章 試論黃宗羲《孟子師說》之文本理解及詮釋方法(齊婉先)
第十章 李見羅的止修思想(鍾彩鈞)
第十一章 論劉蕺山的功過格說(謝居憲)
第十二章 論林兆恩之成德工夫――兼論黃宗羲對林兆恩之批評(唐經欽)
第十三章 錢澄之《田間易學》的治《易》立場與作法析論(楊自平)

17、《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王安祈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自序

第一章 干旦梅蘭芳——完美女性,雅正典型
一、干旦傳統:男身塑女形
二、她╱他的雅正:梅蘭芳的性別陰影
三、他╱她的雅正:梅蘭芳的使命

第二章 坤伶登場——從性別表演到雌雄莫辨
一、貓兒班女伶的性別表演
二、雌雄莫辨的女老生小蘭英與恩曉峰
三、坤旦:模擬干旦的女角
四、女觀眾進場

第三章 坤生孟小冬——脫盡雌音,承繼流派
一、「我是來看余叔巖的」
二、另一個人生舞臺
三、余派文人氣韻
四、生命風格的復制
五、流派藝術的人文意涵
六、兩位杜夫人的不同藝術道路:脫卻雌音與生旦兼跨

第四章 京劇劇本的女性意識
一、傳統老戲的女性塑造
二、女性意識出自當代劇作家
三、臺灣新編京劇的女性意識

第五章 臺灣京劇導演的二度創作與女性塑造
一、京劇的表演傳統:一桌二椅、虛擬寫意
二、臺灣京劇創新之初舞臺「景觀」的新意涵
三、大陸戲曲導演與舞臺美術的影響
四、臺灣戲曲導演的努力:由寫意到象征

第六章 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
一、戲曲小劇場:以實驗為策略
二、戲曲小劇場的創作與觀賞經驗
三、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

第七章 兩岸京劇禁戲
一、禁戲政令下臺灣京劇的敘事策略
二、禁戲政令下大陸京劇的敘事策略及其影響

第八章 版本比較——踩著修改的足跡:探尋編劇之道
一、同一劇本自身的修改:以《曹操與楊修》各版本為例
二、同一劇本不同編劇的修改:以《閻羅夢》各版本為例
三、不同劇種間由移植到修改的過程:以《春草闖堂》為例
四、同一劇本的兩代修編:以《繡襦記》為例

附錄:豫劇在臺灣的政治與藝術
引用書目

18、《港澳檔案中的辛亥革命》

出版日期:2011年8月

作者:霍啟昌 著

出版單位:香港:商務印書館

內容簡介:本書利用香港和澳門的源文件和報章數據,深入探究香港、澳門與辛亥革命運動的關系,說明香港和澳門是了解早期辛亥革命思想的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環節,是了解和研究孫中山早期思想來源的必要環節。這些檔案數據有可以補充革命文獻史料的不足,使讀者更深切了解辛亥革命的過程。

作者簡介:霍啟昌,廣東番禺人,1942年生于澳門,青少年時代赴香港生活和讀書。1965年畢業于香港大學,兩年后獲得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獎學金,赴夏威夷大學修讀碩士課程,專攻港澳歷史。1969年獲得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77年獲得夏威夷大學博士學位。其間于 1973年回港,出任香港大學副教授,任教香港大學長達20年。1984年至1994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史編寫小組成員。1996年應聘到澳門大學出任教授。曾任澳門博物館專門技術顧問,為博物館策劃人之一。2001年澳門中西創新學院/大學創辦人之一,現為澳門中華拉丁基金會董事、澳門「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會長、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顧問、澳門中西創新學院副院長,香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19、《語言暨語言學》第12卷第4期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Articles】
閩南語情態和「得」構式的互動:明清時代早期閩南語到現代臺灣閩南語的演變(連金發)
漢語Wh-條件式在別的語言中可否有(從句)親屬?(羅瓊鵬、Stephen Crain)
鄒語三元述語的論元體現(張永利)
臺灣南島語與菲律賓南島語在形態句法上的一些差異(廖秀娟)
法律語言中之對抗隱喻:未說出的故事?(邱盛秀、江文瑜)
華人英語讚美行為之探討(陳媛珊、何德華)

20、《新史學》第22卷第3期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長時期看國家體系專號:專號導言】
從「列國並立」的角度再看東亞歷史上的國家體系(甘懷真)

【論著】
第三世紀辰王政權與東亞冊封體制(甘懷真)
「神州」、「中國」、「帝國」——會澤正志齋的國家想像與十九世紀日本之亞洲論述(藍弘岳)
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以蔣敦復與王轁為中心(潘光哲)

【研究討論】
晚商政體型態的研究——空間模型的考察(黃銘崇)
不羈之忠——評介Naomi Standen, Unbound Loyalty: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吳國聖)

21、《民俗曲藝》第173期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救世團體與現代中國的新興宗教運動專輯(II)】
導言:關於「救世團體」:「鄉村宗教」或「邪教」?(王見川、康豹、宗樹人)
先天道嶺南道脈的思想與實踐:以廣東清遠飛霞洞為例(志賀市子)
先天道的尊孔崇道:香港道德會福慶堂、善慶洞的源流與變遷(游子安、危丁明)
Anchoring Guanyin:Appropriative Strategies in a New Phoenix Hall Scripture(Philip Clart)
法輪功的歷史何在?(王大為)

【其他論文】
甘肅省會寧縣丁溝鄉南門村一次喪葬活動的考察及闡釋(徐海波)
淡水靈寶道壇的功德儀式:以混玄壇為核心的探討(蕭進銘)

22、《臺大歷史學報》第46期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動態的制度史──《文獻通考》之史學方法(李宗翰)
唐至北宋時期太廟祭祀中私家因素的成長(朱溢)
伊藤仁齋功利思想新探──以晚年《童子問》的相關詮釋為中心(童常義)
布克哈特與中古城市史研究──從《科隆大主教孔拉德》談起(花亦芬)

【研究討論】
再論南宋國家財政的幾個問題──答劉光臨君(包偉民)

【書評】
評李松濤,《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傅揚)

23、《臺大歷史學報》第47期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南宋溫艚考——海盜活動、私鹽運販與沿海航運的發展(梁庚堯)
民初美國企業對黃河鐵橋和南方大港的投資——企業、政府與外交關係的考察(吳翎君)
土地與叛亂——十三世紀中期英格蘭貴族改革運動的一個面向(劉慧)
想像的字體——布萊斯·馬登的《王紅公蝕刻》圖冊(劉巧楣)

【書評】
故紙堆裡覓新知——平張先清、趙蕊娟編,《中國地方志基督教史料輯要》(肖清和)
引介尤根·歐斯特哈默著,劉星華譯,《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韓承樺)
評介達索彬《地緣民族主義在中國——歷史地理學思潮,1900-1949》(艾立德)

24、《明代宦官》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蔡石山 著,黃中憲 譯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明代宦官》全面而詳盡介紹了宦官在明朝期間(1368-1644)扮演的角色。作者從一手、二手資料取材,說明明朝的宮廷政治、特務活動與內部安全、軍事與外交事務、徵稅與上貢、皇家專賣事業、司法審查、紫禁城布局、大運河等多個方面,內容饒富趣味。

  書中告訴我們,宦官不只是文武官政府的次要附屬品,還是明朝行政體系裡建制完備的第三個行政分支,參與明朝治理上所有最根本的事務。本書揭掉官史編修者加諸宦官的譴責、嫉妒面紗,露出質地豐富如織錦的宦官樣貌。作者以持平的立場描寫宦官,對他們的能幹、忠誠和無能、駭人、邪惡,給予同樣程度的關照。

作者簡介:

  蔡石山,臺灣人,在臺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柏克萊分校、阿肯色大學執過教鞭,曾以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身分任教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曾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客座資深研究員,目前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除了寫過多篇以明朝海上探險和華僑為題的文章,還著有《李登輝與臺灣的主體性追求》、《明代的女人》、《永樂皇帝》、《海洋臺灣》等書。

譯者簡介:

  黃中憲,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譯有《1683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人的對決》、《歷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麗莎五百年》、《法老王朝》、《大探險家》等書

25、《中國建築革命:民國早期的禮制建築》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賴德霖

出版單位:臺北:博雅書屋

內容簡介:本書探討辛亥革命之後至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中國禮制建築的發展。禮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綜合體現。服務於它的建築物也是一個社會最重要和最具文化象徵意義的物質與空間表現。伴隨社會變革、信仰體系及傳統習俗的改變,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三千餘年的禮制建築傳統命運如何?新的國家政權下新的禮制建築是什麼?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的設計?又如何從中外傳統中尋求借鑑?本書建立在大量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廣泛的實地考察上,適合歷史、建築和美術以及對民國建築有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賴德霖,清華大學建築歷史博士、芝加哥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以中國美術史與建築史為學術研究重點。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美國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現任教於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美術系。著作有:《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解讀建築》、《近代哲匠錄:中國近代重要建築師、建築事務所名錄》。

26、《臺灣法學會四十年史:自由民主法治的推手》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王泰升 曾文亮 合著

出版單位: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言:學會史緣起及其書寫
第二章 為自由民主法治而生的學會
第三章 威權統治下的法律人團體
第四章 國家體制變動中的批判者
第五章 法治正常化的領航者
第六章 自由民主法治的守護者
第七章 結論:自由民主法治的推手

附錄一 臺灣法學會歷年組織名單
附錄二 臺灣法學會大事記
附錄三 2010~2011年度捐款芳名錄

27、《中華民國發展史》(一套12冊)

出版日期:王汎森等 合著

作者:2011年11月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中華民國作為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已經走過一個世紀。值此深具歷史意義的時刻,本套書的問世,足以呈現百年來中華民國在「學術發展」、「政治與法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學與藝術」與「教育與文化」六大主軸上的發展,各主軸各分上下冊,全套共12冊,總字數近35萬字,總頁數4552頁。

各冊目次及作者:

【學術發展(上)】

總論(王汎森)
語文與形式的新變──民國百年文學學術發展(陳昌明)
經學百年的發展(林慶彰)
百年歷史學發展(許倬雲)
哲學百年發展──現代性的探索、形成與超越(沈清松)
百年來的考古學:傳承與轉型(臧振華)
人類學與民族學百年學術發展(黃樹民)
一百年來的語言學(李壬癸)
宗教研究百年發展(李豐楙、謝世維)
中華民國政治學發展史(朱雲漢、林碧炤、蕭高彥)
中華民國百年法學發展史(王泰升)
百年來的經濟學(于宗先)
百年來的社會學:斷裂、移植與深耕(謝國雄)

【學術發展(下)】
心理學:由學術依賴邁向科學革命(黃光國)
民國百年教育學發展(周愚文)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百年來發展(薛理桂)
新聞傳播學(朱立、羅文輝、蘇蘅)
中華民國百年體育學術發展(徐元民)
與傳統斷裂後的百年數學(李國偉)
百年來天文學的發展(孫維新)
中華民國百年來物理學的發展(錢致榕、劉源俊)
百年來的化學(劉廣定)
百年來地球科學的發展(羅清華)
百年來的生物學(蘇仲卿)
百年基礎醫學發展史(黃伯超)
臨床醫學:癌癥與心血管疾病的診療研究(陳定信)
慢性感染病與「文明病」的診療與研究 (陳定信)

【政治與法制(上)】

總論(趙永茂)
國家結構(高永光)
憲政發展(薛化元)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行政體制發展(顧慕晴)
百年來中華民國國會體制及其後設理念之探討(謝政諭)
中華民國司法體制之發展(姜世明)
考銓制度(詹中原)
監察制度之回顧與前瞻(黃錦堂、何展旭)
中華民國百年選舉(劉義周)
地方自治百年成長與發展(呂育誠)

【政治與法制(下)】
均權主義的理念與實踐:府際關係百年歷史演變概述(江大樹)
我國警政模式的變遷與發展(孟維德)
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國防軍事發展(傅應川)
中華民國百年軍制發展──走向現代化(陳勁甫)
突破逆境的百年民國外交(張力)
中華民國與世界體系(唐啟華)
非政府組織:建構臺灣公民社會的礎石(江明修)
中華民國僑務發展史(陳鴻瑜)
法律繼受百年──歷史觀點下的「六法全書」(黃源盛)
人權的腳步(廖元豪)
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郭明政)

【經濟發展(上)】
總論(劉翠溶、周濟)
民國38年以前的經濟發展(施敏雄)
民國38年後的經濟發展(周濟)
農業發展(廖培安、陳?;停?br /> 土地改革(殷章甫)
產業結構調整與政策(王健全)
國公營事業發展(潘偉華、吳學良)
服務業發展(龔明鑫)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許嘉棟、廖志峰)
金融體制之演變(楊雅惠)

【經濟發展(下)】
公共建設之演變(白仁德)
運輸通信之演變(賈凱傑)
科技發展:從賽先生到東方的矽谷(洪世章、李傳楷)
人力資本投資與勞動市場發展(王怡修)
對外貿易之發展(陳坤銘、鄭鴻章)
海外投資與外資(黃登興)
財政收支之演變(陳菁瑤)
租稅體制之演變(孫克難)
環境保護之演變(劉翠溶)
所得成長、能源環態、知識經濟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中華民國臺灣經驗簡析(劉本傑)

【社會發展(上)】
總論(章英華)
三階段的人口變遷(陳肇男)
民國百年來的家庭變遷(伊慶春)
企業組織與產業發展(陳介玄)
跨區域遷徙(林季平)
都市與區域發展(章英華)
社會意識(林端)
教育發展、升學與社會流動(劉 正)
流動的社會:人力資本、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蔡瑞明、葉秀珍)
走出自我:民國百年婦女四部曲(游鑑明)
族群關係的演變(孫治本)
原住民族百年發展:族群關係觀點(高德義)

【社會發展(下)】
社會運動(邱榮舉)
民間組織(張維安)
地方社會與社會發展(王振寰)
走過百年──中華民國的媒體與社會(彭蕓)
國家的技藝與身體治理(黃金麟)
公共衛生與健康──從學習、融合到自主(劉士永)
國家、醫學專業與社會互動(張淑卿)
消費與日常生活(李玉瑛)
休閒、運動與觀光(蘇碩斌)
邁向全民福祉之路:從傳統濟貧到現代化社會福利制度(古允文)

【文學與藝術展(上)】
總論(陳芳明)
百年來文學批評的開展與轉折(陳芳明)
百年女性文學(范銘如)
原住民族文學發展史(浦忠成)
文獻紀錄下的臺灣原住民音樂百年發展史(吳榮順)
百年現代詩發展與自我身分的探求(簡政珍)
故事萬花筒──百年小說圖誌(楊翠)
美學與時代的交鋒:中華民國散文史的視野(鍾怡雯)
百年翻譯文學史(賴慈蕓)
福爾摩沙戲曲百年風華(林鶴宜)
從啟蒙救亡開始──中華民國現代戲劇百年發展史(陳芳英)

【文學與藝術展(下)】
身體的歷史──表演性舞蹈(陳雅萍)
臺灣現代音樂發展史(顏綠芬)
世變中的傳統音樂(沈冬)
世紀之音──歌謠發展史(陳郁秀)
攝影文化的百年瞬間(郭力昕)
臺灣電影的演變(陳儒修)
美術發展概略(林惺嶽)
水墨與書法的回顧與展望(吳超然)
新時代的版畫、雕塑與建築(蕭瓊瑞、傅朝卿)
故宮文物展示百年發展史(朱惠良)

【教育與文化(上)】
總論(呂芳上)
復古與變革──近代佛教史(闞正宗)
傳承與應變──道教的衍變及其現代化(李豐楙)
黎庶禮天庥──交融於時代與變遷中的漢人民間信仰(張珣)
民間教派興衰史(王志宇)
近代一貫道的發展及其影響(鍾雲鶯)
內省與延續──天主教在海峽兩岸的發展(陳方中)
從移植到紮根──民國基督教(曾慶豹)
中華民國伊斯蘭簡史(林長寬)
百年來中小學教育之發展(吳文星)
時代變局中的不滅燈火──高等教育近代歷程(呂芳上)
從啟蒙到賦權──我國社會教育發展與現代公民培育(董秀蘭、鄧毓浩)
近代技職教育發展史(馮丹白)
語言政策、語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曹逢甫)

【教育與文化(下)】
總論 (漢寶德、曾信傑)
出版與閱讀:圖書出版與文化發展(林載爵)
老幹新枝生生不息的百年報刊歲月(習賢德)
百年媒體事件:廣電發展的集體記憶(陳清河)
中華民國圖書館發展史(王梅玲)
生活文化(劉維公)
古蹟保存(林會承)
文物維護史:立法保存與追求真實(林春美)
傳承過去、延續未來──博物館近代史(耿鳳英)
文化設計與設計文化(林磐聳)
中華民國與建築:百年發展歷程(王俊雄)
中華民國工藝史(翁徐得)

28、《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徐泓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明代是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和「多元結構」的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評價很不好的王朝,過去的歷史學家在評論明代歷史時,都指出這個王朝的許多缺點;然細究明代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卻也留下不少輝煌的成果,唯有堅守歷史學工作者的職業倫理,才能在評價明代的歷史地位時,得到和而不同的共識。

  近年來,各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大力推動明史研究,明史遂為中國史教學與研究的重心,而明史的教學與研究也日漸多樣化,理論與方法取向愈趨新穎,並以社會史、文化史、生態史、醫療史、性別史研究為主流趨勢。未來臺灣明史學界必須擴大與境外學者的交流合作;不斷接受新論題、新方法與解釋理論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

  本書作者徐泓教授學養深厚,其明史造詣尤稱獨步,是華語世界明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於書中詳盡地描繪當代明史研究的學術史脈絡,以民國初年至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為基礎,兼及臺灣明史研究領域的發展,以及二十世紀以來兩岸三地明史研究學者及其作品的概況。全書體大思精,是一窺明史堂奧的指引,值得研究者細讀。

  此書分為三篇十七章:第一篇為第一至第七章,綜論明代歷史地位、史籍編印及整個朝代的重大事件;第二篇為第八章至第十二章,評述羅香林、鄭樑生、韋慶遠、何炳棣等明史研究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與貢獻,以及在學術史上的地位;第三篇為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論述經濟、政治、學術等面向的重要明史研究著作及研究入門要籍。

29、《革命、啟蒙、抒情——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思錄》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鄭文惠、顏健富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允晨文化

內容簡介:

  這本選集是由臺灣的學者、編者總其成,也更凸顯了臺灣學界在近、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方面所展現的龐大視野和企圖心。多年以來,以五四運動為坐標的現代文學獨領風騷。其中尤以「革命」、「啓蒙」兩大主題成為論述典範,影響至今不息?,F代文學的分期每以一九一九的五四運動為起點,而以一九四九新中國的建立為高潮。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四九年以後的文學被歸類為當代,而晚清到五四前夕的文學被定位為近代。這樣的近、現、當代是有高度政治性的分期法。時至今日,當代的時間表被不斷延伸,而所謂的現代反而被局限在短短的三十年裏。如果現代性承諾了大破與大立,這樣僵化的分期法無疑阻礙了我們思考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複雜脈絡。近年來有心的學者已經不斷對這兩項問題提出疑義。不僅「革命」、「啓蒙」的定義和結果成爲重新問難的對象,「革命」、「啓蒙」之外,主體情性的抒發更成爲新的探討方向。近、現代的界限一旦打通,我們對於中國文學近兩百年的流變於是有了峰回路轉的看法。選集內受訪的學者包括了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捷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大陸等各地的資深學者。他們的治學方式多半呼應以上兩點觀察,不再受限於簡單的、一以貫之的文學史教條,而是跨越時期,領域,文類,議題,形成此起彼落的多聲部論述。而他們念玆在玆的,正是文學如何形塑了一代中國人的想像、情性、以及付諸實踐的方式。

30、《大清帝國的衰亡》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著,廖彥博 譯

出版單位: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作者簡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主修歐洲史及文學;大學畢業後,轉作中國研究,先後於劍橋大學及巴黎高等政治學院進修,並曾到臺灣進行研究工作。返美後投入知名漢學家列文森門下,於一九六五年取得柏克萊大學遠東史博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院院長,上海研究中心創始人,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會長等職。他通曉多國語言,熟悉歐洲年鑑學派、社會史觀,研究中國史時致力觀察世界脈絡,強調著史要有全局性、全球性的大視野,與史景遷、孔復禮並稱「中國史三傑」。主要著作有:《大門口的陌生人》、《洪業:滿清外來政權如何君臨中國》、《歷史與意志》、《特攻教父》等書。

譯者簡介:

  廖彥博,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著有《我肥大的茉莉香味哀傷》、《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秘史》(合著)、《個人旅行:西雅圖》等書。

31、《傅斯年遺札》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本書收錄傅斯年1919-50年間寫給親屬、師友及政治、外交、教育、學術各界人士的書信。由於傅斯年身份多樣(北大、臺大校長,中研院史語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立法委員等要職),並參與或主持中英款庚會、中基會文史科學術審查工作。這批書信是觀察中國近代政治、外交、教育、學術研究的發展,以及研究傅斯年的重要史料。

32、《東瀛紀事校注》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清)林豪 原著,顧敏耀 校釋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書房

內容簡介:

  東瀛紀事為清代林豪所著,是關於臺灣「戴潮春事變」的重要文獻,透過閱讀這部著作,除了可以了解戴潮春事變事件本身,更可從中知悉臺灣在清領末期的社會權力結構、秘密會社在臺灣的發展、官員的互相拮抗。

  內文注釋部份,採多視角的多重解碼,藉此還原作者原意,對照相關文獻等加以補充,使讀者對當時事件有更完整的了解。

作者簡介:

  林豪,本名節,字卓人。清末民初出生於金門有名望家族,從小受父親薰陶得以養成優良涵養,但一生奔波科名未果,於是在臺灣、澎湖、新加坡等地謀生與遊歷,留下《淡水廳志》、《澎湖廳志》、《東瀛紀事》等地方紀事,為今日留下許多重要的參考資料。

校釋者簡介:

  顧敏耀,平埔族與漢族後裔,臺中霧峰人。臺中一中畢業之後,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就讀,先後獲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位,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後研究員。著有專書《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臺中:晨星出版公司)、《臺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博士論文)等,並有研討會與期刊論文數十篇。曾獲中央大學研究傑出研究生獎學金、張李德和女士獎助學金、演培長老佛教論文獎學金等。學術興趣主要為臺灣史、臺灣文學、國文教學、辭書學、佛教研究等,電子信箱為:KoBinYau@gmail.com。

33、《臺海采風圖考》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清)六十七 著,張之傑 點註

出版單位:臺北:中華科技史學會

內容簡介:1744年來臺任巡臺御史之六十七,著有《番社采風圖考》及請畫工繪有《番社采風圖》及《臺海采風圖》,同官范咸為之作序云:「同事黃門六公,博學洽聞,留意於絕俗殊風;既作臺海采風圖考,復就見聞所及,命工繪為圖若干冊,亦各有題詞,以為之考?!沟虝r,未將圖附上。1986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刊行《番社采風圖考》時,除了找到番社圖縮小影印《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之外,也將中研院歷史語言所藏《臺番圖說》、翻印故宮《臺灣內山番地風俗圖》附上。另外還加上了六十七自撰的《臺海采風圖序》、莊年《記采風圖後》二文,及省立臺北圖書館藏《黃叔璥臺灣番社圖》縮影為附錄一、二,附錄三為范咸所撰《海東選蒐圖序》。附錄三是「按例:每年冬天巡臺御史要檢閱臺灣駐軍一次,選蒐圖便是描繪六十七和范咸兩位巡方侍御在臺舉行閱兵大典情形的?!乖瓐D現在不見了。文獻會出版的《番社采風圖考》,可以說是六十七著作的輯佚及延伸的統合。六氏圖考是考察番社的條列式記錄,計有:歸化、社師、開圳、耕田、插秧、刈禾、瞭望、收倉、舂米、織布、製酒、築基、乘屋、送花、口琴、議昏、贅婿、沐兒、乳兒、布牀、穿耳、箍腹、文身、鑿齒、戲毬、鼻簫、鬪走、射魚、種芋、抽籐、獵禽、服牛、完餉、公廨、採實、會飲、番戲、渡溪、遊車、艋舺、鞦韆、浴川、淘金、藤橋、雞距、讓路、巡社等48則,可以說是18世紀的臺灣先住民文化事典。(本文引自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知識小事典)

作者簡介:六十七,字居魯,滿洲鑲紅旗人,出生於書香門第,1744(乾隆9)年農曆3月以戶科給事中接任滿籍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負責稽察糾舉臺灣之地方官,於1745(乾隆10)年農曆11月任滿兩年後,又留任兩年。1747(乾隆12)年農曆3月因稻穀採購弊案遭致革職,總計留臺3年多,為任期最久的一位巡臺御史。

34、《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作者:劉秀蘭 著

出版單位: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義理易」的大本營——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提要

第三章 「乾健坤順」的理想與典範——君臣型態的關注與發揮

第四章 「陽正陰邪」的消長與對決——治亂興衰的彰顯與示戒

第五章 「陽剛陰柔」的互補與調和——風俗政策的形成與運用

第六章 「陽尊陰卑」的錯亂與還原——道德價值的開展與崩解

第七章 宋儒援史證《易》的目的特色與侷限

第八章 宋儒援史證《易》的轉變貢獻及影響

第九章 宋儒援史證《易》在中國經學史上的意義及地位第十章 結論附錄 中國歷史人物與《易經》卦爻辭的比附對應

35、《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陳永發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允晨文化

內容簡介:何炳棣先生(1917-)是中央研究院1966年的人文組院士,也是美國亞洲學會成立三十幾年後的首位華裔會長。他原本研究明清帝國的社會經濟史,因為選題為世界史所關注,而又屢屢提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學界公認為史學泰斗。一九七○年代以來,何院士傾全力為中國文化尋根,力闢風行學界的外來說,強調本土根源。一九九○年代,美國亞洲學會的第一位日裔會長Evelyn Rawski(羅友枝)發表就職演說,意圖以「新清史」取代何院士關於滿族華化的「舊清史」。何院士接受挑戰,雄辯滔滔,證明「新清史」雖有新資料和新方法以為憑藉,但其「舊清史」的解釋觀點仍然屹立不搖,而其學術地位也仍然穩如泰山,難以超越。本書只是幾位從事明清以來中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同仁,以何院士早年關懷的明清帝國和向現代中國的轉型為題,彙文成帙,聊表對何院士的感謝與敬意。

36、《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0年度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作者:林玉茹等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面對近年來臺灣史研究出版物質量的迅速增長,如何適時提供正確的出版資訊與完整的文獻書目,進而建立兼具累積性和前瞻性的學術批評傳統,實為深化二十一世紀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和基礎工作。有鑑於此,本所於2004年7月正式成立後,便積極規劃《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的編輯出版,期能提供學界較完整的臺灣史研究資訊。《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範圍,蒐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範的專書與論文書目。每年七月出版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2010年度為本書第七集。為便於讀者檢索利用,本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六大類。每個類別,再依據所研究的時期分為通論、史前與早期、清代、日治、戰後等五個時期。本年度收錄書目包含專書303筆,論文641篇,學位論文247篇,合計1,191筆。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西青区| 三门县| 冀州市| 邯郸市| 新建县| 洛扎县| 邻水| 东方市| 大庆市| 万年县| 呈贡县| 屏东县| 固始县| 云和县| 三原县| 扎兰屯市| 台州市| 柘城县| 黔南| 革吉县| 德江县| 长寿区| 广灵县| 手游| 建阳市| 神池县| 宜春市| 望谟县| 固镇县| 海安县| 嵩明县| 垦利县| 洪泽县| 岑巩县| 许昌市| 阳信县| 利川市| 西青区| 浦县|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