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韓法師起義與白蓮教史實考略
提要:該文通過對史志記載不詳的元末大足縣民韓法師白蓮教起義、稱“南朝趙王”、震驚朝廷等史實與韓法師墓的對比考察,實物與文獻相互印證,對韓法師的生平及主要事跡起了補闕、正誤的作用,可為歷史名人韓法師及白蓮教研究補充新資料。
關鍵詞:元末;白蓮教;韓法師起義;研究
韓法師,是元末早期(1336年八月十五日)白蓮教(也含明教)農民起義的杰出領袖,更早的元末農民起義,只有元泰定二年(1325)河南趙丑斯、郭菩薩起義。關于韓法師生平、事跡等,文獻記載極少。二十四史《元史·順帝紀》僅載至元三年(1337)夏四月辛卯(農歷四月二十一日)“合州大足縣民韓法師反”,自稱“南朝趙王”,五月壬戌(五月二十二日)“命四川省參知政事舉理等捕反賊韓法師”寥寥數語。另民國《巴縣志》載韓法師“焚銅梁雙山,銅梁縣君張文德捕殺百余人,其勢更熾”。新編《大足縣志》所載亦略,無新資料,言其“真名不存”,“相傳為今復隆鄉龐家井人”。本文以鄭圣謙《韓法師與鐵丘墳》調查材料為線索,從韓法師墓“鐵丘墳”及其所在地——大足縣復隆鎮龐家井著手,逐一考證,將其生平及主要事跡理出一個大概面目,以補史之闕、詳史之略、正史之誤。
一、關于“鐵丘墳”與《鐵墓尋蹤記》、《萬國才功德碑》
(一)“鐵丘墳”
韓法師墓約于1958~1959年“大躍進”時復隆龐家井農民挖土積熏土肥中發現并被毀,當事人尚健在。由其墓可證韓法師為龐家井人的傳說不誤。其墓俗稱“鐵丘墳”、“灶王墳”,未毀前有2米多高,占地60多平方米,橢圓形大土堆,頂部有鐵水澆鑄,不長草,呈鐵銹色。清雍正十年(1732)朝廷出于政治目的“鐵鑄其墳”而得名。同時于附近修觀音閣,內有碑記曰:“雍正壬子年春,有灶王幽靈作祟,蠱亂人心,皇帝詔命鐵鑄其墳,并修觀音閣以保一方清吉而福澤四井”(碑已不存,據1998年72歲老人謝澤孚口碑)。“灶王”實即韓法師,因其稱“南朝趙王”,當地人訛為“灶王”。“四井”指龐家井鹽井,因其地產井鹽,鹽業自古興旺,經濟繁榮,龐家井因之成為元代大足一大場鎮。因韓法師反元為中原漢族反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起義,與清初漢人反對滿族統治類似,故有“鐵鑄其墳”之舉。
據當地退休村支部書記蔣國才及老船工蔣子高(1998年89歲)等人口碑:“大躍進”時,他們和謝萬中、徐樹彬等人親自挖過“鐵丘墳”,墓為石穴墓坑,無石室,用石板隔成兩棺,每棺有內碑,刻“法師韓蕤之墓”和“護壇文枸之墓”篆文,頂端都刻有“八卦太極圖形”,落款為“天統三年立”。天統三年(1365)為元末紅巾軍大夏國明玉珍年號,明玉珍原為西系紅巾軍徐壽輝部下,1363年于重慶稱王。其時大足正屬明玉珍大夏轄地。在白蓮教內,韓法師與劉福通為師兄弟,在明玉珍以前于重慶稱王并建都重慶,為明玉珍前輩,用大夏年號為韓法師立碑,勢所必然。石墓內有一部分骨頭和銹鐵片殘跡(可能為寶劍之類)。骨頭被扔到附近竹林,石頭有的被打爛,有的用來修面房安了基腳,面房后來改為村保管室。另據當地老鹽工宋慶良(1998年85歲)口碑:復隆鎮的采鹽工匠都頂敬文枸先師,據傳文枸是一位杰出的采鹽匠,又是韓法師的女婿,韓法師在龐家井辦“法壇”,文枸任“護法”,教徒眾習武,“文武全才”,“膽識過人”,起義后被封為“兵馬大元帥”,指揮義軍作戰,后在重慶“壺關”陣亡,韓法師領兵退出重慶。
從“鐵丘墳”可以得證:韓法師真名韓蕤,出生于今復隆鎮龐家井,為元末白蓮教“法師”,民間宗教首領,反元農民起義領袖,稱“南朝趙王”,清代猶“鐵鑄其墳”。其墓與“護壇”文枸兩棺合葬,各有墓碑,刻白蓮教標志符號“八卦太極圖”。墓內僅存尸骨及銹鐵片,亦可證其明教徒崇尚節儉,主張裸葬的風俗習慣。
(二)《鐵墓尋蹤記》與《萬國才功德碑》
《鐵墓尋蹤記》為清嘉慶年間王昌彥(傳說參加過舉人考試,或為秀才)所寫,是雍正十年“鐵鑄其墳”后對韓法師墓及其生平事跡較為可信的記述文字,他可能見過有關韓法師的碑文,惜今不存。民國時其子孫中有名王化南者曾于復隆鎮教私塾,將他認為王昌彥《鐵墓尋蹤記》中寫得精妙的句子常常在課后念給學生們聽。其健在的學生鄭圣謙,肖俊仁、曾朝俊、楊子均及其子王公篤等都還記得其中一些句子:
“法師性穎悟,善醫卜,壯歲流落中州,與福通共創法壇”。
“下五縣兩州,民眾壺漿相迎,據巴渝天險,蕤公受命稱王”。
“舉帥環攻渝都日緊,文枸扼守壺關敗亡”。
“再戰失利,勢迫而托五歲孤童,惡徒喪志,成仁惟破釜沉舟”。
“丙子舉旗,丁丑蒙難,五十有一,飲恨終天”。
韓法師天性聰穎,悟性高,長于醫技、占卜,正適合接近群眾。“壯歲”應為40歲左右,流落到河南鄭州一帶,與劉福通(1320~1366)共創白蓮教法壇,為師兄弟,堪稱元末白蓮教的祖師爺。
“五縣兩州”之“兩州”當指渝州、合州二州,“五縣”應有合州下轄銅梁、石照、定遠三縣及渝州所轄巴縣(佛圖關屬巴縣),另一縣不知為渝州(即重慶路)所轄江津縣還是南川縣,待考。韓法師弟子中又有傳檄忠夔者,則其已向忠州、夔門方向發展,有沿江而下,走出三峽,向全國發展之意,“其志不在小也”。“民眾壺漿相迎”,說明其為正義之師,仁義之師,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擁護。有五縣兩州,又據巴渝天險,于是稱“南朝趙王”。“舉帥”指四川行省參知政事舉理,他奉命鎮壓韓法師起義,“環攻渝都日緊”,說明舉理幾面包圍攻打韓法師都城所在地——渝州。“文枸扼守壺關敗亡”,指義軍兵馬大元帥文枸與舉理作戰失利,戰死疆場。“壺關”應為佛圖關,屬巴縣,乃重慶軍事要地,佛圖關一失,重慶(渝都)必破,與韓法師定都重慶的情況吻合。故不是什么“壺關縣”,因四川及重慶境內并無壺關縣,山西省有之,卻與韓法師無關。
“勢迫而托五歲孤童”,是說韓法師再戰失利,無法挽回局勢,只好托人送走自己5歲的兒子韓林,去找師弟劉福通,以圖日后東山再起,自己則破釜沉舟,與元兵決一死戰。
“丙子舉旗”是說韓法師于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丙子年)八月十五日起義。此可證《元史》之誤:《元史》記為至元三年四月起義并稱王,實為至元二年八月中秋起義,次年四月稱王,定都重慶。復隆鎮至今有民諺“丙子餅子,同殺韃子”流傳。“丁丑蒙難”指至元三年(1337)五月韓法師戰敗被俘犧牲。“五十有一”,說明韓法師犧牲時51歲,也就是說韓法師生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犧牲于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五月,一生經歷了元朝所有皇帝的統治。
《萬國才功德碑》,是復隆鎮東南約3公里處萬家廟內所立碑,為萬國才的子孫于明正德二年(1507)立,今已不存。民國時,有教師茍文欽(川北人)在萬家廟內寄宿兩三年,曾錄有此碑文字并作過一些研究,碑文主要是歌頌萬國才一生功德,也旁及韓法師事跡。碑文記萬國才生于元延祐二年(1315),“一十有五,從師韓蕤”“忠勇無雙,百戰沙場”“至誠至孝,全節全忠,寬仁厚義,崇善潔行,廣濟民眾”“徒弟中惟公得師之道而傳其道,承師之業而授其業”。韓法師稱王后,他“奉命傳檄忠夔,途中聞變,慟哭三日,泣淚成血”。為報師恩,他“十載尋骸,終償夙愿,修墓立碑,略表寸心”。韓法師、文枸墓原來是萬國才天統三年(1365)所立,其碑文當然真實可信,惜碑已毀,無法得見。萬國才“八十有三,無疾而終”,則逝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其15歲入白蓮教,“奉命傳檄”時22歲,約于韓林兒建國(1355)后,40歲時開始尋韓法師尸骸,疑受命于小明王韓林兒與劉福通所為。天統三年終償宿愿,將韓法師及文枸尸骸歸葬故里復隆鎮龐家井,故有“十載尋骸”之說,“十載”并非虛指,當與韓林兒與劉福通大有淵源。次年韓林兒與劉福通被朱元璋沉溺江中而死,東系紅巾軍徹底失敗。墓碑上稱“法師”而不稱“趙王”,大約因當時大足屬明玉珍大夏國,明玉珍已于重慶稱王,韓蕤就只能稱“法師”了。萬國才亦當與韓林兒、劉福通、明玉珍等有聯系,或者韓法師被害于重慶,萬國才求助于明玉珍方能尋得尸骸,為其修墓立碑,并得到明玉珍支持。此外,大夏國丞相萬勝,與萬國才同姓,不知是否有更進一步的關系。從萬國才公開立碑來看,西系紅巾軍明玉珍仍然是尊韓蕤為白蓮教(明教)法師的。東系劉福通(韓蕤師弟)紅巾軍則尊韓蕤為“趙王”,東西兩支紅巾軍內部是有分歧的。韓法師的弟子中,惟萬國才“得師之道而傳其道,承師之業而授其業”,萬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才去世,可見萬國才于明初洪武年間仍然傳布白蓮教(含明教),這對后來明嘉靖年間縣人蔡伯貫興白蓮教起義不能說沒有影響。
二、韓法師起義與白蓮教
白蓮教屬民間宗教,也是中國流傳最廣、社會影響最大的民間宗教。它淵源于佛教凈土宗彌陀凈土法門,得名于慧遠白蓮社,產生于南宋初年。南宋高宗時吳郡昆山人茅子元創立了白蓮教,遭禁。孝宗時取消禁令,合法化發展。至元朝益見聲勢浩大,受元朝廷獎掖,長期是合法化、公開化的宗教,甚至還形成白蓮世家傳教,并不是人們想象的以下層勞動人民為基礎的民間秘密宗教,下層群眾在元代白蓮教不占主導地位。1308年元朝禁白蓮教,1311年開禁為合法,1322年又“禁白蓮佛事”,但未取締白蓮教,“夜聚曉散”,不過活動受到限制而已。韓法師與劉福通共創法壇,亦為合法組織,不過利用其合法性組織民眾起義而已,并非白蓮教就是非法的民間秘密宗教。以后至明代,均有白蓮世家,從明初起,因朱元璋禁令,白蓮教才真正成為民間秘密宗教。朱元璋本為白蓮教、明教教徒,出身農民起義軍,對白蓮教有深刻的了解,為鞏固其統治,堅決禁止白蓮教傳播。
韓法師利用白蓮教的合法性,實則傳布明教,這也是劉福通、韓山童東系紅巾軍,彭和尚、徐壽輝(明玉珍為其部下)西系紅巾軍與韓法師的內在淵源。紅巾軍稱白蓮教徒,實則為明教徒。如明玉珍,原姓閔,與元將哈林都戰,為流矢傷右目,人稱閔瞎子,因信奉明教,改姓明。后于重慶稱王,建大夏國,“禁釋道,特奉彌勒”。吳晗曾說:韓氏父子自號大小明王出世。另一系統據巴蜀之明玉珍初不姓明,亦改姓為明以實之。朱元璋承大小明王之后,亦建國曰大明。韓山童父子為明教首領,號明王,朱元璋為明教徒,建國號亦定為“明”。他后來懲治貪官污吏,幾乎到了殘酷的地步,大約也與明教崇尚節儉有關。明教歷代均受到統治者禁令,是“由摩尼教發展而成的民間秘密宗教組織。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農民起義常利用為組織的工具。尊張角為教祖,敬摩尼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講究團結互助,稱為一家;認為世上光明力量終必戰勝黑暗力量”。明教信奉彌勒,明玉珍部將鄒興于重慶南岸彈子石所造明教彌勒像,至今猶存。北宋方臘起義等均以明教力量為骨干。經五代至宋、元、明,明教名稱猶在,以后融入白蓮教,其名不存。明教崇尚節儉,從韓法師墓可證。即使是大夏國主明玉珍,其墓亦形制卑小,石穴墓坑,不具帝王陵墓規模,這是明教戒律約束所致。明教徒主張裸葬,“死則不用棺槨衣衾”,僅以布囊盛尸入葬。
韓法師是元末利用白蓮教的合法性及其與明教教義相通(都崇奉彌勒)來傳布明教,并利用“反元復宋”力量組織農民起義的早期杰出民間宗教領袖,農民起義首領。在明教中地位較高,僅次于明教教主,與劉福通為師兄弟。明教被統治階級誣為“魔教”、“吃菜事魔”,故其借助于白蓮教掩護。同時,這也使白蓮教逐漸脫離與封建皇朝的關系,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明清時完全成為農民起義的工具,韓法師可以說是這一轉折的早期關鍵人物。從韓法師起義直至后來紅巾軍首領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均由明教引起。朱元璋不但以“明”為國號,甚至還以明教“崇尚節儉”的思想來治國。韓山童、劉福通紅巾軍起義利用“反元復宋”思想,打“趙宋”旗號,以號召民眾,實源于韓法師。“韓法師,詭稱神人授以妖術,擁眾作亂,稱南朝趙王,以海內咸不忘趙宋也”。從此以后,明教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多以“宋”為旗號,甚至建為國號。韓法師為元末農民起義軍最早打“趙宋”旗號者,假皇權以自重,符合當時形勢需要,如陳勝、吳廣借“楚”興兵一樣,便于最大限度發動、團結廣大群眾,結成統一戰線,打擊共同的敵人。以后劉福通擁戴“小明王”韓林兒所建政權,國號“宋”,成為紅巾軍共同擁戴的討元總盟所在。“起兵叛元者遙附之”。徐壽輝、明玉珍、朱元璋等都以復興宋室相號召,大率“以復興亡宋為辭”。這在《元史·順帝紀》、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葉子奇《靜齋文集》、高岱《鴻猷錄·宋事始末》、何喬遠《名山藏·天因記》等文獻中均有相關記載。《罪惟錄·明玉真傳》有明玉真(珍)攻重慶時“分兵半以糧還汴,留其半攻重慶”。汴即汴梁,劉福通正攻下迎韓林兒遷都于此,擬大舉北伐。西系紅巾軍運糧草支援總部,說明紅巾軍是有統一組織領導,有統一旗號的,明教徒是服從小明王號令的。據復隆鎮民間傳說,韓法師內弟名“趙莽子”,則韓法師妻子姓趙,與宋朝宗室或有淵源。白蓮教、明教、“反元復宋”力量的匯合,為了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揭竿而起,勢在必然。加之韓法師40歲左右“流落中州”,創法壇,正是元泰定三年(1326)左右,也是1325年河南趙丑斯、郭菩薩起義,倡言“彌勒佛當有天下”(以此推之,趙、郭2人當為彌勒教徒),被元兵鎮壓后不久,韓法師或與之有關,而又回到大足龐家井,經過周密組織準備,于1336年八月十五日起義,1337年四月稱“南朝趙王”,以驅除元朝統治者,解救天下民眾為己任。以后韓法師師弟劉福通,為組織起義,充分利用“反元復宋”思潮,說韓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孫(因帝昺入日本),生海外得還,當主中國。向群眾宣傳起義的理由,均不失為一種策略。
按《元史》所載,韓法師于1337年四月起義,稱“南朝趙王”于重慶,五月被鎮壓。實與情理不合:其一,義軍一起義便稱王,沒有軍事、人力、財力,如何可能?最初起義之地應為龐家井,而稱王卻是在重慶,不合。其二,歷代農民起義或王朝更迭,都是有一定實力者才公開稱王,以后建國號,立都,建元紀年,這是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序的,并非率意所為。韓法師亦不能例外。其三,如果四月稱王,一月之間要“下五縣兩州”,還要準備“稱王”事宜,時間上也來不及。按《鐵墓尋蹤記》所言為1336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可能更符合情理。經過七八個月征戰,“下五縣兩州”,“據巴渝天險”,第二年四月,已具備一定實力,始稱“南朝趙王”,這才引起元朝統治者恐慌,派四川參知政事舉理帶兵殘酷鎮壓,五月撲滅起義烈火。韓法師起義堅持9個月而失敗。龐家井民間傳說,韓法師組織起義,利用中秋節吃月餅,親友間送月餅的習俗,在月餅中夾遞紙條,巧妙避開元兵檢查,傳遞信息,相約起義,號召人民“八月十五殺韃子”。至今當地還有“丙子餅子,同殺韃子”的民間諺語。其起義準確時間應為元順帝至元二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有謂元末紅巾軍起義,始以月餅夾遞紙條號召群眾“八月十五殺韃子”,誤,此當源于韓法師起義,比紅巾軍起義早15年。紅巾軍或許也用了此種方法,因韓法師、劉福通本系師兄弟。
三、“皂王”“灶王”辨
魏嵩山《元末劉福通等起義經過與最初起義之地考實》認為劉福通故里白鹿莊為紅巾軍最初起義誓師之地,在今安徽界首縣皂廟鎮。而“皂廟”的得名,當地傳說是鎮上有廟,“因為廟內供奉皂王爺,是一黑臉大漢,劉福通于此誓師起義,他負責主持炊務,因能保證伙食的及時供應,受到起義軍將士的尊敬,不幸在隨軍進攻沈丘城戰斗中犧牲,未能留下姓名。為表達起義將士對他的懷念,表彰其功績,劉福通遂決于花園內建廟祭祀,并決定以誓師起義之日農歷四月十二日為祭奠日。因皂乃黑意,皂王爺為黑臉,故名皂廟,又名皂爺廟”。“至今雖皂廟久圮,祭奠日期卻歷數百年而不衰。每逢會期,界首四周數百里內民眾群集界首,城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常,除進行農副產品交易外,亦與懷念‘皂王爺’有關。”以上“皂廟”得名之傳說雖然不稽,卻是一重要線索,沿此蛛絲馬跡,撥開歷史的迷霧,不難見其真相。按理“皂王”生前不過軍中一伙夫,就算有功勞,也還上升不到立廟祭祀的程度,所以,劉福通為“皂王”立廟之說太過牽強,明顯不合情理。實際上,“皂王”乃是同音致訛,當為“趙王”,為反元先驅韓法師(韓蕤)立廟祭祀,這才是事實的真相,不過群眾不知,以訛傳訛罷了。即使劉福通為伙夫立廟也達不到稱王的程度,不會稱“皂王”;如果僅僅是表彰紀念一伙夫,劉福通也用不著在自己花園內立廟,應大張旗鼓在外面立廟才對;廟立在劉氏花園,說明其人與劉福通有深厚私人感情,連劉福通這樣的明教首領,農民起義領袖也傾心敬重他,稱“趙王”,每年四月十二日祭奠他。如此之人,舍韓法師其誰!如為韓山童,山童并未稱“趙王”。從其祭奠日期推測,四月十二日當為韓法師生日。劉福通將祭奠日子定在四月十二日,是為紀念韓法師及其領導的農民起義,有特殊的含義。四月二十一日為韓法師稱王之日,卻未定為祭日,四月十二日為韓法師生日是大致無誤的。考之古今廟祭通例,如孔廟、關公、城隍、忠孝、鄉賢等均于其生日祭祀。所以,“皂王廟”的傳說雖然無據,而一旦弄清了“皂王”乃是“趙王”,則其祭奠日期又可證為韓法師生日。
以上同音致訛的情況并非孤例,復隆鎮龐家井人稱“鐵丘墳”為“灶王墳”,稱韓法師為“灶王”,亦為同音致訛,將“趙”訛為“灶”,此已由其碑證實無誤。界首則將“趙”訛為“皂”,屬同一情況。不過,安徽界首皂廟鎮卻因之與重慶市大足縣復隆鎮有了歷史的聯系。
四、韓林兒謎案
清人王昌彥《鐵墓尋蹤記》記韓法師與元軍決戰失利后,“勢迫而托五歲孤童”。當地民間傳說韓法師當年(1337年五月)托其內弟“趙莽子”(也是其徒弟)帶上5歲的兒子韓林(其母姓趙,趙莽子為其舅父)到中原去找師弟劉福通,以圖日后有所作為。巧合的是,韓山童之子名韓林兒,與韓林僅一字之差,而這個“兒”字又可能是一兒化音(長輩對晚輩的愛稱往往于名字末尾加一兒化音)。加上韓山童又被說成是宋徽宗八世孫,也有趙姓淵源,韓林與韓林兒是否同一人,值得研究。不過,六百多年來,此已成歷史謎案,兩種可能性都存在。有關韓林兒的文獻資料均言其紅巾軍起義后事跡,直稱其父為山童。而韓林被送到劉福通處較早(比紅巾軍起義早14年),韓法師已犧牲,其5歲時已過繼給山童為子不能說沒有可能。如果韓林兒就是當年的韓林,則1337年5歲,1351年劉福通紅巾軍起義時19歲,1355年建宋國(國號為 “宋”,當與趙宋及韓法師稱“南朝趙王”有關),定都亳州時23歲,這與文獻記載也并無矛盾之處。邵遠平《元史類編·韓林兒傳》載:“韓林兒,真定欒城人,父山童,自其先以白蓮會燒香惑眾……言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走海外得還,當為中國主……以紅巾為號,官兵捕之急,山童被擒……福通自碭山夾河,求得林兒,立為帝,又號小明王,都亳州,號宋,改元龍鳳”。查繼佐《罪惟錄·韓林兒傳》言“縣官捕山童殺之,其妻楊氏與林兒遁走武安山中……福通乃至碭山夾河求得林兒歸,立為帝,軍中群呼明王,都亳州,國號宋,建元龍鳳……凡起兵叛元者遙附之”。文獻資料均未言及1351年紅巾軍起義前韓林兒事,而韓林5歲即到劉福通處,福通住地花園又為韓法師立廟祭祀,每年四月十二日祭奠,是否為掩人耳目而將韓林直接說成是韓山童之子呢?韓山童與韓蕤同姓,是否又有更深一層的關系呢?待考。
五、關于龐家井鎮——韓法師出生地及最初起義之地
復隆鎮龐家井,本井鹽產地,附近另有潘家灘井,鄢家井等鹽井,還有鹽井河。韓法師“鐵丘墳”所在地,當地俗稱“鎮子屋基”,是今復隆鎮新街與老街之間一大片肥沃的黑土地,約2萬多平方米,為瀨溪河與一小支流交匯處沖積灘。黑褐色肥土下全是瓦礫、碎石,是有名的“復隆大蘿卜”產地。唐、宋、明、清,大足都有產鹽的歷史記載,龐家井在元代也應是一著名鹽井,因產鹽而逐步興為場鎮,為元代大足一處興旺的手工業場鎮。清代尚有碑記稱“岸頭,原有古鎮,毀于元末兵燹”。龐家井鎮為韓法師出生地,也是其最初起義誓師之地,韓法師“兵馬大元帥”文枸是杰出的采鹽匠,其隊伍中亦當有大量鹽民。渝州戰敗后,沿銅梁退回大足,很可能最后回到龐家井鎮,被元兵殘酷鎮壓,繁榮古鎮毀于元兵燒殺,這才形成今天肥沃的土地下卻全是瓦礫,碎石的狀況。因為焚燒后有機肥的增加,土質的變化,造成此處所種蘿卜個大、化渣、味道好,為全縣之冠。四川南充等地曾來購種,種出無此效果。
六、關于韓法師生平的結論
韓法師(1286年四月十二日~1337年五月),名蕤,生于元朝四川合州大足縣龐家井(今復隆鎮),元末白蓮教著名首領,明教“法師”,農民起義軍領袖。人稱“韓法師”而不名,為紅巾軍首領劉福通師兄,早年“流落中州”與劉福通共創法壇,借醫卜傳教,以復興“趙宋”相號召。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于龐家井揭竿起義(以月餅夾遞紙條傳遞信息,避過元兵檢查),隨后“下五縣兩州”,“民眾壺漿相迎”,聲勢浩大。至元三年(1337)四月二十一日于重慶稱“南朝趙王”,“據巴渝天險”,欲走出三峽,推翻元朝統治。五月,被四川省參知政事舉理帶兵殘酷鎮壓,韓法師被俘犧牲。其妻趙氏。法師就義前將其子韓林托內弟趙莽子送往師弟劉福通處。劉福通又于自己住地白鹿莊花園(今安徽界首皂廟鎮)設“趙王廟”祭祀,每年四月十二日祭奠。法師有女1人,女婿文枸為義軍“兵馬大元帥”,明教法壇“護壇”,后于壺關與元兵作戰失敗陣亡。韓法師在元末紅巾軍農民大起義之前領導了一場大規模的、有組織、有準備、有直接政治目的,影響深遠、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充分利用了白蓮教、明教及“反元復宋”力量發動人民群眾參與,大大震驚了元朝統治者。清朝統治者猶“鐵鑄其墳”,控制人們思想,壓制反清意識。在中國農民起義史、民間宗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于《元史》,可補其闕,詳其略,正其誤,更可補地方史不足。
主要參考文獻
[1]宋濂.二十四史·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大足縣縣志編修委員會.大足縣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界首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界首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5.
[4]鄭圣謙.韓法師與鐵丘墳[J].史志文匯,1999(1).
[5]任繼愈.宗教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6]李尚英.民間宗教常識答問[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7]重慶市博物館.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M]. 重慶:重慶地方史資料組,1982.
[8]復隆鎮小學校志編寫組.大足縣復隆鎮小學校志[M]. 重慶:2001.
[9]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M].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
原載2008年大眾文藝出版社《七寶山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