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師范大學國學傳播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非常高興參加今天這樣一個盛典。剛才湯一介先生說,他為成為“國學傳播中心”的名譽主任而感到榮幸。我要換兩個字:慚愧。大家都知道,湯一介先生的學術造詣,不僅僅有家學淵源,而且他能始終跟蹤現代學術的發展。雖然年過八十,但是他的思路、思維方法一直是最前沿的。近十年來,我主要從事政務,學術荒疏,作為顧問,該如何地顧、如何地問,沒有勇氣。但自己的確有對國學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偏好。剛才尹小林一再說是這些顧問先生一致贊成我當主任,我既無法一一核實,也就不能駁倒他的說法,只能慚愧地接受。在這里我想首先表達這樣一個心情:請各位顧問和學術委員會的委員不僅給傳播中心以支持,也給我以多多的指教。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說當前出現了國學熱。我只有一次提到國學熱,一般我不說國學熱。因為這個“熱”字,需要給予適當的界定。什么叫國學熱?我認為,如果一種事物是正常發展的,在我們的生活各個方面是一種常態,是一個必然,就無所謂熱不熱。今天的熱,反映的是過去的冷,冷到了冰點,相對于那個冰點,現在是熱了。但是我們比較一下,有材料說,現在讀國學經典或學習國學、關心國學,讀普及讀本的人全國有800萬。這個我相信,因為敝門生于丹的書就發行了1000萬冊。但是現在中國學英語的人,是1億2千萬。哪個熱?我認為今天的國學還沒真正的熱起來,還沒成為社會生活必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我非常贊成剛才湯先生所說的國學復興,或者振興。復興之路還需要我們在座的各位,以及全社會做更多的努力。
要想達到像湯一介先生所說的,讓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了解從軸心時代到現在的來龍去脈,了解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讓文化傳統的基礎更多地發揮作用,與今天的時代相結合,構成我們今天和明天的做人做事、構成社會,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就需要多方的支持,多方的援助。大體可以分為軟硬兩方面。軟方面就是人才。我們不要輕估了培養人才的難度。我們用自己的手割斷自己的“臍帶”,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八十八年了,自己挖掉自己的“心”,至少也有四十年了。我記得湯先生在一篇談佛教的文章里,好像是給印順大師寫的序吧,談到湯用彤先生。他謙虛地說自己在佛學上造詣不高,和他先嚴比起來,差得很遠。但大家都知道,在太虛大師之后,印順在佛學界的聲望和地位,他能夠隔著海峽請湯一介先生寫序,我想這不是偶然,說明了湯先生的學術造詣。可是像湯先生這樣既有家學,又經過自己刻苦努力達到如此高度的,在今天在國學界還在工作的有幾人?
剛才尹小林宣讀了任繼愈先生和季羨林先生的賀信,這些前輩都還健在,但很難在第一線工作了。想想幾十年前,多少當時風華正茂的學者所寫的東西,至今還是很有生命力的。而作為后人的我們,現在只能仰視他們,給了他們一個稱號叫大師,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而我們今天能有幾人?現在我們培養學生,學生再培養學生,要恢復到百年前的學術界的平均水平很難。這就是人才培養之難。何況在今天,五光十色的社會誘惑,冷板凳不好坐呀!一個名、一個利,怎樣去克服?我想,作為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只有默默地、堅持不懈的做下去。我們相信一代一代又一代,按照文化發展規律,按照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規律,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國學,一定會復興,而且一定會弘揚,一定會創新,創造一個新的時代高峰。所以,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的。
不但要有軟的東西,還要有硬的。在過去首要的就是書,可是讓所有研究國學的人或對國學感興趣的人,都準備兩三間房子專門放書,在今天是不太現實的。我的老師劉盼遂先生,愛書、買書是出了名的,當年我到他家去,他和師母住一間小屋,剩下所有的房子,我忘了一排是幾間,全是林立的書架。劉先生的命運不在這里說了,就是今天有這個需求、有這個欲望、有這個經濟財力,你哪里去買那樣的書?買來書你放在哪里?100多平米一套房子,放書也不夠呀!
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先進的技術拿來為我所用,把典籍電子化就方便了。近一二十年,計算機界、中文信息處理界的同仁們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獻出了很多成果。我想這信息技術的確是我們國學工作不可少的。在這種形勢下,國學網,進而“國學傳播中心”應運而生了。今天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是一個給更多人越來越多機會的社會。但是機會有了,創業談何容易呀!我眼見著許多創業者鎩羽而歸,遍體鱗傷,當然也有堅持下去,逐步成功的。信息處理界也是如此。尹小林在十多年前就開始著力于此。十年了,我并沒有詳細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會前我問他:你們國學網經營得怎么樣?他說:“還能勉強維持,發展談不到。”就在這簡單的一句話里,說明了很多很多問題。我想他最缺最缺的仍然是軟硬兩方面。
首先,國學不能不講版本,但是作為電子版,不可能把所有的版本都電子化。我曾經鼓勵過他,說你可以精選精校,最后,你的電子本可以讓學者放心地引用,而不必引用了以后再去復查第一手資料。但是做到這一點,他手下應該有多少人作默默無聞的工作?版本的選擇談何容易呢?
第二,可能更為急切的是資金。至今,我們還沒有給創新的事業提供很好的社會環境。只要成功了,眾多的商業雜志都要連篇累牘地歌頌、介紹經驗。一旦成為首富,就成了世界名人;一旦失敗,就成為市場上的垃圾。尹小林的團隊有什么呀?他們有的就是知識和熱情,但知識和熱情不能到銀行去抵押,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另外,研制一個產品,也許要投資幾百萬,最后做出來的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U盤。但是一旦被解密,盜版者可以100塊錢賣出去。于是,你的幾百萬就付之東流了,多少企業就是因此而倒閉的。更何況國學的復興,還基本停留在少數知識分子的圈里,有多大的需求量?需求量大,既可降低成本,又能增加盈利,但國學產品不成,至少現在不成。所以剛才我說,你的加密工作還要改進。他用的還不是最好的加密技術,計算機高手很可能幾個小時就給破解了。但是他領導的團隊,在校黨委、校領導的支持下,所走過的這條路是一條創新之路。這個創新主要體現在把研究、學習和產業結合在一起。同時,正如劉新成校長所說,他把最現代的科技和最古老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結合到一起。因而,在經過他多年奮斗之后,“國學網”已經顯出它自己的特色了。
這特色可以概括為三個字:第一是“多”。現在掛在網上和做成U盤的古籍數字已經超過10億字,沒有第二家網站趕得上這個量。第二是“便”。我兩次跟他說,《四庫全書》你要繼續做。在我家,《四庫全書》的光盤是一大排,150多張。如果我要找一部書,先要到第一本找目錄,然后查到在第幾張盤上,拿來再看。《四部叢刊》是我的創意,做成了拷在我的筆記本電腦里,也是幾十張光盤,它是文本文件和圖像文件兩種。因為是我的創意,所以給我免費安裝到的筆記本電腦里,這臺電腦我已經淘汰,但還舍不得扔,為什么?因為一扔,就把4萬多塊錢扔掉了。現在好了,尹小林的移動硬盤在剛才白化文先生進來時提的電腦包里一放,走到天涯海角,插上就用。便捷,這是領一代風騷的一個亮點。第三是“佳”。我沒有通讀《國學寶典》,更不能通讀四庫系列,一個人不可能通讀。但就我的需要,我查了一些。不放心,又找來原本查,還沒有發現錯誤。就這一點,我想讓其他學者也來檢驗。從目前來看,我認為是校勘比較好的電子版本。所以我把“佳”放到最后一點。多第一,便第二,佳第三,這是他們的特色。有了這三點,再吸取其他專家、顧問提出的建議,堅持去做,特色就越來越明顯,就能在眾多的同行里領先,永遠領先。
最后,我提幾點希望,供首師大和“國學傳播中心”參考。
第一,希望國學網和傳播中心跟蹤科技的最新成果。產品小型化是方向之一。一個《國學寶典》,只有兩個指節大的U盤就可以存放,但它的容量畢竟有限,2G。我也不贊成太小型化,將來存儲器一旦用了180納米的刻度來刻,一個U盤就可以10G,能把數據都放進去。但小有小的壞處,容易丟,丟了就找不著。一個筆記本一眼就看見了,一個U盤,找不到了,你得翻箱倒柜,還容易損壞。刻度越精密越容易損壞,這是科技發展的一個負面。第二,多功能。古籍數據庫不僅僅是“只讀文件”,最好能讓學者在文件上自由地加批語、加標注,等等。第三,加密技術必須迅速改進。這是保命的護身符,為加密程序花些錢是值得的。最好是移動硬盤不需要按照序列號單給一個密碼。我給你一個密碼,根據用戶指定的筆記本,允許安裝到一臺或兩臺筆記本上,只要你插到第三臺上,硬盤馬上自毀,這個技術已經有了,是最新的科技成果。
第二,希望跟蹤國學的最新動向。首先,必須精益求精,我們讀書人最怕讀有錯誤的書。要盡量用學術界信賴的本子,盡管作注明引文出處時現在還不能寫明用的是首師大“國學傳播中心”的電子本,但要精益求精。其次,要面對多元的需求。比如,逐漸建一個互動的虛擬社區,或組成俱樂部,凡是注冊會員,必須是到社區來研討國學的人;在那兒混的、胡說八道的一律禁入,帖子刪掉。現在的學者都很忙,研討會很多,在會上認識的朋友要寫信往來,不如有一個平臺,大家在一起討論,就一個字的考證、一部書的研究心得都可以。再有,國外的需求以及國外成果(不一定是研究《論語》、《易經》等專書的),有關反射國學的重要、國學的價值,比如像湯一介先生所說的,關于軸心時代的一些論文,以及再一個軸心時代的出現的一個預測;比如西方人對自己傳統的反思,從德國斯賓格到英國湯因比,一直到現在的安樂哲等人,他們的著作,你錄入沒有必要,因為有版權問題,但是可以鏈接,讓更多的人知道。最后,無論是國學網,還是U盤智能書庫,都是電子技術,但并不排除你作平面介質,有這樣一個互動的虛擬社區,有這樣一個新的成果,就可以把網絡變成平面。再說,“國學傳播中心”怎么就不能研討呢?不要捆住自己的手腳。有湯先生領導的這么大的顧問委員會,還有學術委員會中這么多名家、大家在這里,舉辦研討會,得益的不僅僅是“國學傳播中心”,而是首師大,是學術界、是社會呀!所以我說要跟蹤國學的種種需求,要不斷改進工作。
第三,希望加強橫向合作。這一點,從你今天請來的這么多名家,連我們長城學會的也沒有遺漏,可見你的橫向工作做得很好。但我想這種橫向不應只是握握手、吃吃飯,而是要坐下來研究。在中文信息領域,也要加強橫向聯系。劉新成教授的話我是贊成的,北大有北大的特點和優勢,人大有人大的特點和優勢,首師大有首師大的優點和優勢,但是這三者本來是不該分的。因而,首師大“國學傳播中心”的成立,能不能在學校的支持下,在研究方面、教學方面、人才培養方面也逐步地開拓,最后就可能集三家特點于一身,而國學網、電子化又是另外兩家所不具備的。這樣,盡管首師大是市屬學校,也可以和教育部直屬的學校比肩。如果只局限于傳播,不過是傳輸學術大家的研究成果,不過是又一個“百家論壇”發出電子信號就是了,不過是用用你的U盤、硬盤就是了。今天的開局給我很大的鼓舞,由此想開去,我認為只要努力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你們的顧問和學術委員不就是沒有給聘書、沒有銜的國學中心的兼職教授嗎,要充分利用這個資源。
第四點,希望“國學傳播中心”的成立、國學網的興旺能夠給其他大學以啟發。產、學、研的結合,中央喊了很多年了,但就全國而言,產、學、研的結合遠遠落后于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能不能在這個方面做出個樣子來?我也在努力地做。在北師大成立了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聯合了大正研究院,帶學生、研究、產品化一條龍。但是舉步維艱,困難呀!還沒有創出一條路來。我希望這樣的試點多一點,大家共同創出一條路。我在不同的地方說過這樣的話: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輪的浪潮即將到來。這個改革圍繞著兩個問題:一是學生的德育問題,一是學生的創新問題。讓我們都做好準備,迎接這個浪潮,再做一次弄潮兒。“國學傳播中心”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希望社會,包括在座的各位,也包括稅務、工商、金融、知識產權等領域,給予衷心的關愛,也希望市里和校方多給他們一些支持。像這種民營的科研機構和民營公司,起步之后常常遇到一個坎兒,這時只要推一把就過去了。就像以前在黃浦江大橋拉車,吃力,一個討飯的小娃娃,他有多大的力氣?但是他幫著一推,車就上去了,他要是不推,車就上不去。我想,我們財政再困難,也不在乎這點錢!
在祝賀中心成立的同時,也希望這個中心在眾多學者、在北京市領導和學校的大力關心下,不負大家所望,再過一年、兩年、五年,十八大之前,你們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了國學研究者不可須臾離開的伙伴。
謝謝!
200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