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海外當代漢學家見知錄之三

  謝和耐(Jacques Gemet),1921年出生,法國當今著名漢學家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法國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院士,法蘭西學院名譽教授。作為當代法國最具權威的漢學家,他專事中國社會和文化史研究,其代表作品《中國社會史》、《中國與基督教》、《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等。他曾長期主持整個法國漢學界的工作,在其五十余年的治學生涯中,獲得多種的榮譽稱號和獎章,如法國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的普通院士、翟理斯獎、儒蓮獎、榮譽騎士勛章;一級教育勛章;東洋文庫外籍院士等等。

一、學術經歷

  謝和耐1921年12月22日生于當時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其父路易·熱爾內(Louis Gernet,1882—1962)是古希臘研究專家,尤其在古希臘宗教和法律史上建樹頗多,并擔任過法國文學院院長一職。謝和耐于1942年之前在阿爾及利亞完成學業,獲得了古典文學(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和語言學)的學士學位和高等教育文憑。1942年,美軍在北非登陸,謝和耐應召入伍,參加了抵抗德國法西斯及其同盟的正義戰爭。1945年退伍后,他將精力轉向中國研究。

  1945—1947年間,謝和耐在法國巴黎國立東方現代語言學院學習漢語,于1947年取得了相應文憑。1948年畢業于高等實驗學院。1949—1950年在當時設在越南河內的法蘭西遠東學院學習,并于其后成為著名漢學家戴密微的學生。法蘭西遠東學院期間,他在河內居住兩年,并多次赴中國和日本旅行,做學術訪問。1951—1955年間,任國立科研中心的助理研究員。1951年還被任命為高等實驗學院研究導師,l952年底完成學位論文《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1987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譯本),獲得文學博士學位。1955—1976年在高等實驗學院從事研究導師工作。1957—1969年間,就教于巴黎大學文學院,開始作為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講師,1959年任該校教授。l969—1973年在巴黎第七大主持其親自創設的一個東亞語言和文化教學與研究單位的工作。1975—1992年間任職法國最高學府法蘭西學院的漢學教授,主持中國社會和文化史講座。1977年后一直作為學院遠東問題各個研究所的常務主持人,直到1992年退休。1975—1993年,他與荷蘭大學漢學院前任院長許理和(Erich Ziircher)教授共同主編創刊于1890年的國際漢學雜志《通報》。

  謝和耐教授在漢學領域內一直勤耕不輟、著述頗多,已出版的著作有以下九種:《荷蘭神會禪師(668-760)語錄》(1949)、《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1956)、《蒙古入主中原前夕中國中原的日常生活》(1959)、《前帝國時代的古代中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伯希和敦煌漢文寫本目錄》第1卷(與吳其昱先生合作)(1970)、《中國社會史》(1972)、《中國和基督教》(1982)、《唐甑的<潛書>》翻譯及作序和注釋(1991)、《中國的智慧,社會與心理》(1994)等。這些著作每部都有多次重版或修訂再版,并大都被譯成西方多種文字出版。除專著外,謝和耐教授還有漢學方面的大量論文,計約80多篇。

  謝和耐晚年主要主持一些關于中國科技史及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課題。他在《中國社會史》的漢譯本序中曾表白:他非常注重技術史,他認為技術與社會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對于改變歷史起著決定影響。因此他于1984年創立了798研究組,簡稱GDR798,即“中國、朝鮮、日本科學技術史研究組”。GDR是研究組(Groupe de recherche)的縮寫,798是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備案和支持的眾多科研團體中的編號。GDR798組籌備成立之初,謝和耐曾提議開展一種“有提綱的合作研究”。這種研究未必納入國家科研中心的固定計劃,然而,它應該圍繞中國及其文明圈的歷史,并就若干以科學為基礎的觀念展開綜合思考。他的倡議,很快就獲準實施。一個以研究中國、朝鮮和日本科技史為中心任務的研究組,正式在巴黎出現。謝和耐本人,便是該組的第一任領導,任期為1984年至1992年10月。

  1990年,謝和耐與荷蘭漢學家許理和一起,又提出一個研究課題:“從17至18世紀東西方科學宗教文化的相互影響,看歐洲與中國的關系”這一研究課題,后來被稱為“歐洲計劃”。計劃的實施,勢必引導人們重新關注當年天主教士的特殊歷史作用——即他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計劃的開展,不僅囊括了德、比、荷蘭等國的大量研究人員,而且也吸引了其他地區的專家學者。

二、主要漢學成果

  1、敦煌學的研究

  謝和耐的博士論文《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于1956年由法國遠東學術院于西貢出版,至今仍是法國研究敦煌經濟文書唯一的一部重要著作。此書曾于1977年在巴黎重印。書中以社會學的觀點,根據漢籍、印度佛經、敦煌和其他西域文書,分析了從南北朝到五代期間的中國寺院經濟。書中對佛圖戶、寺戶、僧祇戶、常住百姓、碨戶、梁戶、長生庫、社邑、齋供、三階教無盡藏都做了深入探討。

  該書的主要特點是沒有把佛教寺院經濟看成一個孤立的現象,進行就事論事的研究,而是把佛教現象看成是社會現象,采取社會學觀點進行廣泛地考察。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說,此書也是具有較大的創新意義的。在謝和耐之前,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嘗試利用敦煌卷子研究佛教寺院經濟,但很多人因為未見原卷,效果也不盡理想。而謝和耐曾親自參與編寫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伯希和敦煌漢文卷子的詳細目錄,親眼目睹原卷,利用了第一手資料:碑銘和寫本,這在當時是領先的。除了這些以外,作者還利用了歷史、佛教史料中有關的記載,在資料的豐富和詳細上也是西方學者中首屈一指的,就利用敦煌卷子的全面和深入上,較之中日學者在很多地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鑒于此,蒲立本(E.Pulleyblank)于1957年在萊頓出版的《東方經濟社會史學報》第1卷第1期中發表書評,給予該書很高評價。美國著名的漢學家芮沃壽(A.F. Wright)于1957年在《亞洲研究雜志》中發表書評,稱此書“為用現代科學標準來編寫中國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日本學者也十分重視,多次發表書評。法國學者也將此書與戴密微先生的《吐蕃僧諍記》并列為兩大敦煌學名著。

  謝和耐關于敦煌學的論文主要還有《從9至10世紀的敦煌文契看中國的銷售制度》和《敦煌寫本中的租駱駝旅行契》兩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耿升已經把它們譯為漢文,收在《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一書中。

  2、對南宋社會史的研究

  謝和耐在獲得博士學位后,逐漸轉向了宋元社會經濟史的研究。他在這方面主要是從白樂日教授治學,白教授對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舊事》、《癸辛雜識》等很感興趣,他在高等研究實驗學院所開的課程就有吳自牧的《夢粱錄》。謝和耐的《蒙古入主中原前夕中國中原的日常生活》一書與此興趣有緣,它是法國出版的一套有關各個國家日常生活叢書的一種,關于中國的只有兩部,其中一部就是此書(另外一部是有關清代日常生活)。

  謝和耐選定了南宋王朝末年(1227-1279)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來描繪中國的日常生活,這正好是其國都于1276年起陷入蒙古人之手以前的數十年,他挑選的區域是杭州地區,尤以杭州城本身為主,當時這個大都市稱為臨安,是南宋的都城所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富庶的大都會。此書研究范圍較廣,包括城市、社會、衣、食、住、生活周期、四時節令與天地萬象、消閑時光等各個方面,許多是前人沒有注意過的,如火災與消防、交通與供應等,還沒有人作過專門的研究,其他如衣、食、住等,雖然中外都有人做過一些研究,但是具體到一個時期的綜合研究,則還沒有這么深入地進行過。

  3、《中國社會史》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教材,寫于1964-1972年間。1972年由阿爾芒·科蘭出版社首次刊行,立即在西方漢學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史學雜志》(Revue historique)曾稱贊此書為“一部巨著,是東西方語言中的第一部通史,是一種堅實的、光輝燦爛的、完美的綜合。””此書出版后,立即被譯成英、羅(羅馬尼亞)、意、韓、葡、德、西等國文字。當時這部通史的英譯本名為《中國社會文明史》(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sation),J.R. Foster譯,曾多次再版。德文譯本也曾再版。該書曾榮獲圣杜爾獎(Prix Saintour),這是法國最高學術獎,并被英、美以及西方許多大學用為中國通史的教科書,1980年第二版修訂時又經過增益,增加了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一章,即《從與蘇聯決裂至毛澤東逝世》一章。1990年第三版修訂時又增加了《從毛澤東逝世至八十年代來的中國》一章,隨時緊跟歷史本身的發展。在最新一版中,謝和耐甚至涉及到了一九八九“六四”事件。

  此書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技術史,謝和耐認為技術與社會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對于改變歷史起著決定影響;二是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史。謝和耐認為如果不能認清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所施加的影響,那顯然也不能認清西方文化自身。書中反駁了中國文化是孤立、封閉的論點。如此,既克服了舊史學缺乏洞察力的弱點,又避免了新史學忽視歷史表象的特征,標志著作者新、舊史學方法的打通和兼容。

  《中國社會史》是以一人之力寫作中國通史的第一次嘗試,由于是教科書性質,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者思想的發揮。

  4、對中國與基督教關系史的研究

  1982年值此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入華傳教400周年之時,謝和耐在巴黎伽利馬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名著《中國和基督教》(Chineet Christianisme),這部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先后被譯為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英文,漢譯本有兩種。

  《中國和基督教》全書分為五章:1、由同情到敵視;2、宗教態度與同化現象;3、宗教與政治;4、中國人的道德與基督教道德;5、中國人的天,基督教的上帝。謝和耐在本書中詳細分析了明清鼎革之際中國與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政治、歷史、社會、思想、文化,尤其是世界觀和倫理方面的異同,主要對中國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比較研究,通過中國人和傳教士的自述,對比宗教以及社會形態、道德規范、政治、哲學、語言等方面的差異,表現了中西文化在第一次真正接觸時所發生的強烈碰撞。

  該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關于中歐文化比較。謝和耐在《中國和基督教》一書中特別比較了中國人的倫理與基督教的倫理,中國的天與基督教的上帝的異同,指出基督教士入華傳教的困難在于中西文化的激烈沖突。二是注重技術史的影響,如對于基督教傳教士所帶來的科學技術的研究。他指出,傳教士傳教而帶來的科學知識對中國科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基督教所傳入的并非是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而且其傳授科學技術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廣泛的傳播宗教。

  謝和耐在基督教研究方面除了《中國和基督教》一書外,還有一些論文,有些已經由耿升譯出,收在《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一書中,如《論17和18世紀的中歐交流》、《利瑪竇的歸化政策和1600年左右中國文化生活的演變》、《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的中國哲學和基督教》、《中國對基督教的第一次沖突》、《論1584年的第一部中文教理書的不同文本》、《17世紀的基督徒和中國人的世界觀》、《利瑪竇時代的中國文化形勢》、《基督教在中國的首次同化嘗試》等。

  5、《中國人的智慧:社會與心理》

  這是一部論文集,收入作者從1955-1992年的一些漢學論文,由法國巴黎加里瑪爾出版社1994年出版。該書內容很廣,包括有:反映中國農業變化發展;研究唐甄及明末清初思想;研究唐律;論述宋代及明清思想史;研究明代的集會及結社;研究中國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研究佛教徒自焚;論述基督教歸化;研究基督教入華時的政治及宗教形勢;對中國社會思想史的概述;對基督教與中西文化交流的探討等諸多方面。

  本書分為“導論”、“政治與社會”、“人類學與宗教”、“思維方式”、“文字”等五部分。其中“政治與社會”部分收有“中國城市考”、“關于國家”、“歷史與農業”、“人或文牘”、“論責任概念”、“儒教改革”、“16與17世紀的宴集、社團與交際”、“教育”等論文;“人類學與宗教”部分收有“論蠻夷的道德”、“他者的形象”、“裸葬”、“5至10世紀的中國佛教徒的焚身自殺”、“基督教在中國的同化問題”、“中國與耶穌會傳教士第一次接觸時的政治與宗教”等論文;“思維模式”部分收有“社會與思想史”、“論形神”、“冥想的技術、宗教與哲學”、“王夫之的哲學與智慧”、“怎樣讀史”、“論變化概念”、“中國與歐洲碰撞中的時空、科學與宗教(17-18世紀)”等論文;“文字”部分收有“文書與歷史”、“文字的外形及心理學功能”、“靈祐語錄”、“近海集”等論文。

三、學術評價及榮譽

  謝和耐是當前法國漢學界的頭面人物,也是歐洲漢學界一位承前啟后的人物。他的老師戴密微 (Paul Demievi11e,1894—1979)曾使戰后法國漢學得到復蘇,而謝和耐則使法國漢學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法國漢學家一向不寫或很少寫系統的論著,而只是對古文獻作注釋,諸如沙畹、伯希和、馬伯樂、葛蘭言、韓百詩等,謝和耐一方面繼承了前輩考據學的功底,但又極大地突破了他們不進行系統研究的框框,用客觀、歷史的論述和評判進行系統研究,在中國歷史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績,開拓了法國漢學界的一代新風,使法國漢學研究向著現代化的道路前進,為后學者開辟了道路,在歐洲漢學界享有盛譽。例如 在《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中,在對整個佛教寺院經濟現象所做的社會考察和解釋時,作者沒有把佛教寺院經濟看成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把它放在廣闊的大背景下,視為社會現象的一部分加以綜合考察,因而許多方面發前人之所未發。對于這種方法論的革新,他在為中譯本寫的序中稱,他首先這種社會學的方法并不像歷史學的方法那樣,操作起來相對困難一些,尤其是廣闊的社會現象,往往不是能一覽無余的,它需要大量的廣泛的調查和分析工作。因此至今仍不是論述中國寺院經濟的著作中普遍采納的出發點。在《中國和基督教》中,謝和耐沒有敘述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而把重點放在中國人對于基督教的反應上,從而指出中西方對人、對世界概念的根本不同。他指出,在中國人的世界觀中,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并不需要一個作為創始者的上帝。他認為中國雖然可以與基督教世界接觸和交流,有些中國人可能從表面上被歸化為基督徒,但中國永遠不可能被徹底“基督教化”,中國人也很難具有西方基督徒們的那種思想意識,而是始終都頑固地執著于他們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和倫理傳統,這就使那些雄心勃勃企圖使全世界都“福音化”的基督教神學家們感到不快。

  謝和耐在漢學研究上的卓著成果也給他帶來巨大的學術榮譽。他先后獲得的榮譽稱號與勛章有:法國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普通院士(1979年) ,騎士榮譽勛章;一級教育勛章,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翟理斯(Giles)獎 ,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布杰(Budget)獎”,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的“儒蓮(Stanislas Julien)獎”,彼埃蒙特中東和遠東研究中心的“都靈和東方獎” ;日本東洋文庫外籍院士,日本科學院外籍院士;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院通訊院士。

  作為一個漢學家,謝和耐對中國懷有很深的感情,他曾于1949年8月間在昆明一帶進行考察,后又于1957年、1966年、1980年、1985年多次來華訪問,1974年和1980年到過臺灣,分別與海峽兩岸的中國學者進行過學術交流。此外,他還訪問過日本、柬埔寨、朝鮮及香港地區,與國際漢學界進行交流。1995年1月應邀參加在海南省召開的國際漢學會議,并向大會提交了論文《二戰以來法蘭西學院的中國學研究》(刊登在《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3期,嚴武譯)。2006年他曾對謝和耐著作的主要翻譯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耿昇明確表示:經過他一輩子的漢學研究,確信無疑認為:“中國是不可能全盤接受外來文化的,中國所走的路都是中國化的”。

  為了獎勵謝和耐在漢學研究和中法文化交流上的杰出貢獻。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謝和耐與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家孔飛力、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前駐華大使羅高壽、日本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毛里和子榮獲頒發的“中國學研究貢獻獎”。這次 “世界中國學論壇”由國務院新聞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承辦。“中國學研究貢獻獎”是中國學術機構首次對“中國學”領域的國際學者頒發的獎項。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竹山县| 裕民县| 台前县| 上思县| 凌源市| 新宾| 车险| 楚雄市| 三门峡市| 鄱阳县| 静海县| 理塘县| 晋江市| 边坝县| 香港| 昔阳县| 女性| 澳门| 栖霞市| 甘南县| 博爱县| 盈江县| 正安县| 平顶山市| 乌恰县| 宣汉县| 青州市| 隆昌县| 柳河县| 星子县| 凤台县| 岳阳县| 和平区| 通州市| 铁岭市| 满洲里市| 大新县| 宁安市| 涞源县| 玉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