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強解以為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古訓。
高誘注《淮南子》,遇有不解處,注曰“誘不敏也”;朱熹注《詩經》,不知處注云“未詳”或“未聞”。古人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今人可引以為圭臬。近日從網上見有人解釋成語“空穴來風”,認為今天所喻“無端之風來于空穴”,大失原意。并舉古語“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宋玉《風賦》)以釋之,以為此句應為“空穴招來風吹”。此種解釋殆與古意相近。
但是,釋者不知“枳句”之古意,把“枳句來巢”強解為“枳樹彎曲招來鳥筑巢”。其實,“枳句”與“空穴”皆為聯綿詞,二字一義,不可拆解,如“徘徊,猶豫,踴躍”之類?!拌拙洹迸c“空穴”二詞相對成文,稱為“對文”,語意應相成,詞性應相近。“枳句”古人也作“枳枸”“枝拘”,即樹枝彎曲之意?!翱昭ā奔础翱籽ā薄?/p>
要之,“枳句來巢,空穴來風”釋為“樹枝彎曲之處引鳥筑巢,多孔多洞之處招致風吹”,大體應與原意相近。
又,今蒙陰有土語,稱彎彎曲曲的樹枝為“枝句(gou)”,或者古人所用“枳句”之詞來自俗語詞,亦未可知。
另,今人常將“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僵”字依今義釋為“僵硬”,殊為不通。死了還不僵硬,講不通。其實,古意“僵”乃“倒,仆”的意思。死而不僵即是死而不倒。為什么不倒?因為它有太多的足撐著,如何能倒?又有古文中“…從后斬之,頭墜地而身不僵。”即是身不倒之意也。
凡強解以為解,殆非正解也。今人多有以為博學者,不通古意,以強解為能,以半解為通,想當然而已。足可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