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在滬順利舉行
2021年9月11日至12日,“第八屆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在滬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采用線上方式召開。會議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為核心主旨議題,分設“《星云大師全集》解讀與研究”“星云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光山宗史研究”“近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人間佛教與生態環保研究”“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研究”六個分議題。
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主持會議開幕式,佛光山總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志剛,山東大學哲學與發展學院教授傅有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關系教授徐以驊,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業露華,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張勇安,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向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桑吉扎西,以及其他來自海峽兩岸多所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共45位專家學者,以及參與2021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項目的30多位博碩士研究生一起共8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在開幕式上,程恭讓教授介紹:為了適應現代佛教發展的學術反思需要,我們已經連續舉辦過七屆“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為學術界成功搭建了一個人間佛教問題研究高端、穩定的學術平臺,推出了人間佛教研究一大批重要的學術成果。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佛教學者們的大力支持與參與。這個會議平臺一直重視對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專題研究,積極拓展對現代人間佛教的整體性及全面性的研究,強調基于人間佛教視角的佛教中國化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提倡多元宗教文化的深度比較、交流研究。本次會議積極響應習總書記重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思想,特設置“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研究”的核心主題,希望能夠深度推進人間佛教及中國佛教研究,為學者們提供多元文化、多元佛教交流互鑒研究的學術平臺。
本次會議也邀請了佛光山總主持心保和尚為諸位參會者作開示。心保和尚認為“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的連續成功舉辦,將人間佛教的理念進一步的提升和深化,離不開各位專家的努力。佛教一直以來都重視對于教義教理的研究,而星云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尤其重視學術文化的研究工作,希望通過本次學術研討會讓人間佛教的理念再次提升。
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張勇安教授在開幕式上表示,“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迄今為止已經召開八屆。在程恭讓教授和諸位專家學者的策劃和精心準備下,會議研究內容除了一如既往重視星云大師及人間佛教研究的會議主題之外,更是將人間佛教研究與廣義的文化研究、宗教研究貫穿起來,而此次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作為大會的核心議題,不僅反映了這個會議平臺的學術性、專業性,更是充分凸顯了這個會議平臺的理論性,現實性及實踐價值。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代表星云大師感謝諸位參會學者并播放大師影片。大師在影片中說,“我們要肯學,要肯忍耐,要給人家能接受,要發揮自己的勤勞,要負責任,要為社會服務,一定要發展自己,要自己有前途”,相信大師的這段話一定能激勵參會的諸位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積極主動的為人間佛教和佛教文化學術研究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妙凡法師提到,此次研討會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研究”為核心主題,主要目的在于對人間佛教展開系統性的研究。21世紀的中國佛教已經進入到以人間佛教為主流的時代,人間佛教的整體理論思想的建構必須籍由各位專家學者的幫助才能夠真正完成。
主題演講1
本次研討會共有兩場主題演講。開幕式后,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會議的第一場主題演講。9月11日上午,會議進行了第一場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志剛先生發表《世界佛教史視域下“佛教中國化”及其海外本土化》的演講。他指出,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其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融匯堪稱宗教中國化的典型。“佛教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在海內外的傳播發展,皆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本土化共相及其生存發展規律”的,這一規律或將有助于我們進而探討兩個“邏輯遞進的基本命題”:第一,千百年來各大宗教傳統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得以生存發展,其首要前提或根本條件即在于它們均能如中西方俗語所言,“入鄉隨俗”(Do in Rome as Rome does),使其“精神的種子”落地、扎根、開花、結果,在保持其經典根據、基本信念、核心教義、禮儀規范的同時,普遍適應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國家和社會等具體氛圍,且以不同的方式來實現其自身的本土化、民族化、地域化、處境化、時代化等。第二,無論就歷史還是現狀而言,考察宗教現象、研究宗教問題、探討宗教共性等,無疑均要認識并遵循諸種宗教存在與發展的普遍規律。我國“政、教、學”三界方興未艾的“宗教中國化”研究及其實踐,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普遍揭示的生存發展規律的。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傅有德先生發表《文明交流視角下猶太教與儒家孝道》的演講,他表示,在各個民族的文化中,孝道是基本的家庭倫理。而在儒家和猶太教中,孝道的內容尤為豐富,其地位也特別顯要。傅有德教授通過對儒家與猶太教中的孝道進行細致比較,發現其異同和各自的特點并揭示了這些異同的根源。他認為把早期儒家比喻為橘樹,把古代猶太教喻為枳樹,二者是既同質,又異質的。這兩顆樹上結出的果實——孝道,猶如橘子和枳子,也是既同質又異質的:果實相似,味道卻有所不同。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徐以驊先生發表《大國宗教與大國宗教學》的演講,他提出,一國宗教的強弱不僅要看相對數值,可能更要看絕對數值。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群體。與我國其他宗教團體相比,佛道教是中國在世界上“真正有話語權”的宗教,擁有最大的國際宗教交流的資源和能力。溝通和交流是宗教的天然屬性。近年來我國宗教尤其是佛道教的對外交流,不僅是我國對外宗教交流能力大幅提升的寫照,也是展現大國宗教國際競爭力優勢的范例。隨著我國宗教法治化和中國化的深入發展,宗教軟硬件水準以及宗教的社會認知度和受尊重度的不斷提高,作為大國宗教的中國宗教將會對國際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業露華先生發表《人間佛教與佛教在人間》的演講,他認為人間佛教和佛教在人間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人間佛教是理論的、歷史的,佛教在人間是現實的、實踐的。業先生從佛教的建立、教義、僧團成立等方面論證了人間佛教是佛教之根本。從佛教的歷史,中國佛教在不斷的適應中國社會中產生與發展論證佛教產生于人間,發展于人間,服務于人間。業先生認為,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需要走人間佛教發展之路,需要在教義理論、僧團建設等方面不斷適應中國社會。
主題演講2
9月12日晚,第二場主題演講準時開始。此次主題演講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向平先生發表《“生權成則佛成”——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社會思想宗旨》的演講,李向平教授認為星云大師所謂“生權”,就是對一切眾生生存權利的維護,而人間佛教及其踐行的理想與目的就是要契理契機地從強調“民權”進一步提倡“生權”。人間佛教維護當代“生權”的具體表現就在于強調關懷眾生、維護眾生,人成則人權成則佛成。人間佛教不是沒有神圣性,生命權利的圓滿和踐行就是人間佛教的神圣性所在。大師始終強調文明和佛教的轉型,從政治人權到生權立國從德化政治到生命政治,從生命政治到生命共同提體。在家國關聯、國家情懷、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建成“生權共同體”的社會藍圖,由此呈現“生權”圓滿、“生權成則佛成”的人間佛教實踐的神圣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先生發表《星云大師的管理思想芻議》的演講。黃先生主要闡述了星云大師的管理思想。他將人間佛教管理學與傳統的佛教叢林管理乃至于更早期的佛教管理聯系起來,通過豐厚的史料論證并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思想,星云大師著作中的管理學論述,佛教經典管理學的創新,傳統佛教的管理學,當代佛光山佛教管理法五個方面展開討論,認為星云大師繼承了古老的叢林清規制度,用清規來管理整個佛光山僧團,又沿緒并發展釋迦牟尼傳下的佛教戒律,規范佛光山徒眾行為,最終形成了集古代與現代,有傳統與創新的“宗門清規”。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桑吉扎西先生發表《讀星云大師著作所悟所感》的演講,桑吉副秘書長回顧了與星云大師交往的往事并以一位佛教編輯的立場說到:“人間佛教的傳播應該是簡明扼要的,星云大師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佛陀深奧的思想傳播給大眾,這就是文字般若的魅力。”他的演講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星云大師著作早期在大陸流傳的積極意義。
六場專題研討
第一場研討會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青島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鶴琴主持兼評議。
1、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發表論文《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程教授強調,佛教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它的交流性。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個本質性的特征,是佛教文化成為全球性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內在基礎。現代人間佛教,正是佛教文明交流性智慧的一次成功的現代運用。同時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也再一次大大深化了佛教文明的交流性。中國近現代佛教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發展中的佛教,也是在中國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嬗變、轉型中,非常成功的實現的一種現代文化范式的轉型與創新。佛教思想智慧中固有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所體現的交流性傳統正是推動近現代中國佛教轉型的重要條件之一。
2、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文良發表論文《“大乘非佛說”的超越與人間佛教的大乘觀 》,張文良教授說此題目的寫作緣由是由于日本佛教學術界最新一系列書籍中有關于大乘佛教的最新成果。其中的一些說法可以與星云大師有關大乘佛教的說法相印證。張教授表示,大乘佛教的內涵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它不是一個完成的體系,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體系,是佛教自身思想展開的必要環節。星云大師一方面從教理的角度論證了大乘佛教和初期佛教之間的一貫性或連續性;另一方面又從歷史的角度論證了大乘佛教出現的歷史必然性。星云大師的大乘觀是對歷史上的“大乘非佛說”的超越,是富有新意的人間佛教的大乘觀。
3、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韓煥忠發表論文《星云大師的〈道德經〉觀》,韓教授以星云大師在不同場合、不同形式的說法和開示中無數次提到的《道德經》為依托,闡述了星云大師對佛道之間的關系的看法。大師既反對各種宗教之間的混濫不分,又主張各種宗教之間可以互相包含和融攝,這充分體現出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對人類一切優良傳統所具有的無限包容性。
4、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發表論文《“中道的視域融合”: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詮釋學淺論 》,唐教授從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詮釋學的內在動因,佛教詮釋的視域問題,人間佛教詮釋的“歷史的視域融合”與“中道的視域融合”三個方面對星云大師的“基于人間佛教根本精神的佛教詮釋模式”進行了論證。唐教授指出,理解人間佛教的理論不能脫離佛教史的整體脈絡。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詮釋學的核心立足點有三個方面:其一,對佛陀“是人不是神”的再確認,還佛陀一個本來面目。這也是人間佛教之“人間性”的基本維度。其二,立足中道的立場,彰顯佛法中道思想中的積極、肯定的面向,以糾偏矯枉。其三,與時俱進,對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當代文化理念的接納、包容與調適。
5、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夏金華發表論文《說好話 做好事 存好心:星云大師以社會倫理為中心的佛學思想與實踐》 ,他認為星云大師一生致力于“人間佛教”的弘揚,重在倡導 “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思想理論與實踐活動,以期提升整個社會的倫理水平并主張通過個人-家庭-社區-城市-國家的“路線圖”,來實現佛化社會的最終目的。
6、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林嘯發表論文《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以星云大師的儒釋道三教觀為中心 》,他指出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與中華文化相互激蕩,并逐步走上中國化的道路,這一過程正是中、印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過程。其傳入中土后,與儒、道之間沖突、交流、融合的過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星云大師從“人間佛教”的視角出發,在傳統“異同說”、“合流說”的基礎上,從儒釋道關系在現代社會中的“需求屬性”、“同源性”及“修學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立足人生、注重現實”的精神為旨歸,將儒家的“入世”與道教的“清凈無為”皆融入“人間凈土”的建設藍圖。
第二場研討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夏金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夏德美主持兼評議。
1、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夏廣興發表論文《生態文明視域下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意義探析》,夏教授探討了佛教“眾生平等”“戒殺放生”“戒貪禁欲”“慈悲護”等理念與生態文明的關系,進而說明佛教的諸理念對構建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2、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李玉珍發表論文《法水長流五大洲:佛光山比丘尼的國際弘法》,文章借福柯(Foucault)的宗教治理性概念探討了作為知識架構的星云大師的國際弘法理念,討論了佛光山在全球化組織方面訓練弘法僧材的制度以及弘法技術方面比丘尼因地域文化差異導致的不同發展。李教授肯定了佛光山在當代人間佛教實踐中發展出的比丘尼國際弘法網絡以及當代人間佛教比丘尼的特殊定位的塑造。
3、樂山師范學院講師官遠程發表論文《佛光山海外佛教學院的功能與意義——以馬來西亞東禪佛教學院為例 》,文章以馬來西亞東禪佛教學院為例,以實際數據為依托總結了佛光山所興辦海外佛教學院的功能與現實意義。官老師指出,佛光山海外佛教學院不僅落實了佛光山的本土化發展,更推動了佛光山國際化發展,這對增進在地社會佛教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山西師范大學社會學與法學學院講師樂晶發表論文《情感、生活與信仰——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場域》,文章指出“實踐”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不斷豐富與充實的現實機制,更是佛法走向“人間”的重要路徑。樂老師提出在社會學“場域”理論背景下,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維度可以被聚焦在情感場域、生活場域和信仰場域三個方面,進而探討了不同場域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最終形成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邏輯。
5、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生楊化強發表論文《融入日常生活的星云大師人間佛教》,文章以佛光大學海凈樓日常生活為例,指出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將傳統中國有目的的例行活動“日常”與西方式的“日常生活” 融會,并以“嵌入式”的方式成為人們整體性生活的一部分,將日常生活佛法化,引導當代人的生活。其認為,這對解決當代家庭和社會原子化現象以及應對轉型期人們的身心問題等具有現實的時代意義。
6、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姜桂芹發表論文《人間佛教的審美自覺與人類文明的美美與共——以佛光山為田野點 》,文章指出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與實踐探索對于佛教信仰者自身發展之圓滿的審美修行自覺以及凈化社會風氣乃至人類未來文明之發展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皆大歡喜的共生共存具有啟示意義。
第三場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文良,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忠偉,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黃凱主持兼評議。
1、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教授李利安發表論文《星云大師關于生死際遇的兩種重要思想》,李教授從死際遇論在星云大師生死觀中的地位,關于生命今世之離的安詳思想,關于生命來世再生的緣變思想三個方面論證了星云大師有關觀察和應對死亡問題的理論與實踐與其一貫堅持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是一致的。
2、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狄其安發表論文《重讀星云大師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感悟》,文章以星云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為中心,認為星云大師從人間佛教的本質與人間佛教神圣性、人間佛教的解脫性的論述全面的展示了人間佛教的現實意義,闡明了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人間佛教是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佛教,通過做事實來接近佛教,從沒有離開過佛陀的本懷。
3、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常紅星發表論文《人間佛教“神圣性”的證成——評星云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文章列舉了8條星云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總結,系統的回應了對人間佛教的質疑,并從人間佛教“人間性”及人間佛教“神圣性”方面證明了人間佛教乃佛陀本懷的合理性。他認為,星云大師《本懷》一書的出版,是主動回應質疑、消除誤解的一次成功嘗試。同時從人間佛教理論體系發展完備的視角來看,本書也是對人間佛教“神圣性”理論的一次重大推進。
4、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夏德美發表論文《行佛在人間——拜讀星云大師〈佛法真義〉有感 》,夏博士從佛教發展史的角度對星云法師人間佛教進行了定位,指出《佛法真義》一書為佛教修行者提供了清晰明了的理論依據,同時對于佛教制度禮儀,堅持佛教基本精神,適應時代要求,方便僧徒信眾需要,作出契理契機的取舍與創新。
5、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忠偉發表論文《從“善巧”到“靈巧”——星云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靈巧人”形象 》,吳教授認為,“靈巧人”是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給出的一個最別致的、最有趣味的菩薩行者的形象,最徹底地體現了人間佛教“人間性”的品格。“靈巧人”靈巧之本在于禪之空性靈慧,而靈巧之用則在于世間生活中,以靈慧之心,貫徹佛教仁學原則,最圓滿地成就人間因緣,最大程度地開發生命之潛能。從“善巧”到“靈巧”,星云大師人間佛教應當代之時機,將依從于“方便”之“善巧”轉化為具有獨立價值之“靈巧”,將“菩薩行”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層次。
6、蘇州大學哲學系博士后德安法師發表論文《繼承先賢啟迪后世:試論星云法師的生態思想 》,法師在梳理印度佛教、漢傳佛教古德的自然觀基礎上,結合近當代人間佛教發展趨向,論述了星云法師的生態保護思想,探討法師生態倫理觀及其實踐的特點。
第四場研討會由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廖楊、揚州大學哲學系講師樊沁永主持兼評議。
1、青島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趙偉發表論文《以“凈化人心”對治社會問題:星云人間佛教的論題之一》,趙教授指出,面對當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帶來的巨大危害,星云法師以不避諱的態度加以正視。星云法師及佛光山展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期望將社會與世界建設成“佛光凈土”,這都是以凈化心靈為核心點,通過修心、凈化心靈便能夠解決社會、世界之問題,從而將世界、人間變成“佛光凈土”。
2、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嘉俊發表論文《略論早期瑜伽行派佛教思想的人間性》,文章從早期瑜伽行派思想與行持兩個方面上進行探尋,考察了人間性這一方向上的理論和實踐之要素。他認為,早期瑜伽行派在教理的指導下所行持的菩薩正行,具備了高度的人間性思想特色,重點敘述了行為規范和社會參與等內容,體現了佛教立足世間、融入世間、出離世間的本質精神。
3、安徽財經大學講師熊貴平發表論文《釋迦佛的植入及其對《壇經》的系統重構——星云大師<六祖壇經講話>研究》,他認為,星云大師《講話》在堅守《壇經》“心性佛”理論本色時,植入了作為“人間佛陀”的釋迦佛,從而對《壇經》進行了系統的重構:惠能大師由佛教的革命者變成了佛陀“人間佛教” 心法的傳承者;勢同水火的禪宗南北宗在“惠能的歸惠能、神秀的歸神秀”智慧處理下共生互融;在修行方式、解脫路徑上,以佛意校正祖意,回歸中道圓融。這些變化凸顯了星云大師以團結起來的、整全的佛教,參與社會,益世化人的深切期盼。
4、上海佛學院教授金易明發表論文《人間佛教理念傳播通俗精準的語言表達——趙樸老<佛教常識答問>在其人間佛教體系建設中的意義探索》,金教授指出,《佛教常識答問》是對當代中國佛教的信仰模式、理念具有規范與引導作用的著作,而趙樸老提出的中國佛教所擁有的農禪并重、開展學術研究、加強國際交流等三大優良傳統必須得到發揚、落實,這種落實、發揚的本身,即是在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基礎上的佛教信仰“人間化”,將佛陀的本懷落實于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之中,推動佛教的發展與人類的和平、進步與幸福的目標相呼應。
5、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學部講師李圣俊發表論文《星云大師“唯心凈土”的詮釋立場與修持工夫》,文章以詮釋學的角度,從唯心凈土是本來清凈的“自性凈土”,以事理關系調融唯心凈土與極樂凈土,星云大師“唯心凈土”之修持功夫等方面,認為星云大師模式的“唯心凈土”即依循禪宗自修自悟的性格,更與佛國凈土思想、菩薩道有所聯動而呈現出自立自他的面向,利于從心靈層面建設人間凈土。
6、青島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鶴琴發表論文《論憨山德清歸葬事及其身后的神異書寫》,文章從歷史學的角度,考察了天啟三年(1623)憨山坐化后二十年間,其靈龕在曹溪與五乳兩地的遷移過程,及參與其中的各方力量,發現“憨山讬生說”等神異事跡的制造與流傳皆是歸葬問題引發的神圣性重塑與合理性明證。
第五場研討會由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韓煥忠、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常紅星主持兼評議
1、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教授鄧子美發表論文《以清凈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鄧老師認為,實踐與交流是增益智慧的第三取向,而這一取向著重于個體智慧的啟發、激發,其在此基礎上闡解了轉染成凈,尤其是智慧及凈智與文化交流文明共鑒的獨特聯系,認為凈智的誕生與擴散承傳都獲益于文明互鑒,而清凈智慧亦對促進文明共鑒具有獨特意義。
2、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廖楊發表論文《星云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人類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鑒——比較宗教學的視角》,文章認為不僅同一宗教內部需要積極開展對話和交流,不同宗教之間也需要開展宗教對話和交流。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指出,星云大師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當代信息技術進行弘法,形成了有別于其他世界宗教的較為獨特的宗教文化傳播模式,與時俱進,卻又不故步自封,與其他宗教和諧共生為世界宗教文明的和合圓融和交流互鑒提供了范例,也為佛教中國化提供了參考。
3、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發表論文《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李教授認為,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君子”文化為儒家倫理當代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面向。星云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世人以現代人的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4、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界定法師發表論文《曉云法師佛教教育思想述評》,文章認為對教育事業的摯愛、虔誠的宗教情懷及卓越的教育遠見,是曉云法師教育思想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其對曉云法師的佛教教育思想做了闡述并將其歸納為三點:一是自牧教育;二是教育的本質是開啟學生的“心性”(德性);三是用般若法門來進行“佛化教育” (“覺之教育”),從而使每個施教者和受教者皆能獲得般若智慧。
5、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徐文靜發表論文《民國時期漢藏佛教交流平臺的發展與特點》,文章指出民國中后期漢藏佛教交流開始進入自主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成立了諸如留藏學法團、漢藏教理院、菩提學會等漢藏佛教文化交流平臺,這些平臺開始有組織、有規模、有章程的進行包括舉辦法會、培養佛教人才、翻譯佛教經論等漢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動,為近現代漢藏佛教之間的交流互鑒做出了貢獻,促進了藏傳佛教的中國化方向,以佛教文化為橋梁溝通了漢藏民族之間的交往,鞏固了漢藏人民的感情。
6、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孫國柱發表論文《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背景下的胡適與星云——以佛教語言現代化為焦點》,文章聚焦于佛教語言現代化的問題,將胡適和星云兩位文化巨匠的相似性關聯作為研究的重點。孫老師認為,星云法師在很多方面都主動接受了胡適的影響,包括個人的生活習慣,對于佛教事業的看法,甚至人格的修養。而星云法師的語言表達生動善巧,可以視作近現代白話文運動在佛門的縮影。
7、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常凱發表論文《菩薩道與上帝國:李提摩太對<大乘起信論>的耶化詮釋》,文章對李提摩太在社會關懷這一重要關切下對《大乘起信論》所做的基督教神學的詮釋做了梳理,指出李提摩太的翻譯實踐體現出的晚清佛耶對話模式由排他論走向兼容論的重要轉向以及李提摩太的對話實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交流史中的重要意義。
第六場研討會由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夏廣興、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孫國柱主持兼評議。
1、“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后劉怡寧發表論文《禪對當代文明的啟發:從人間生活禪出發的考察》,文章從宗教社會學關注宗教與當代世界之關系的研究視野出發,以經典的解讀為依托考察“人間生活禪”如何可能實踐出“人間佛教”入世實踐的內在修行意涵。
2、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遲帥發表論文《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的目的及效果——從太虛大師到星云大師》,文章將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置于太虛大師和星云大師建設人間佛教的基本思路當中,說明人間佛教的提出有其歷史和時代的針對性,一方面人間佛教為了對治世人對佛教的偏見以推動佛教改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回應現代文明發展而出現的道德和社會問題。太虛大師和星云大師在不同歷史時期持續推動的人間佛教運動,為漢傳佛教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貢獻。
3、揚州大學哲學系講師王若曦發表論文《論<人生觀的科學>中太虛與梁漱溟的文化理論互動》,文章梳理了太虛與梁漱溟圍繞文化圖景所展開的思想互動,還原太虛法師“人生佛教”思想的發生背景。王老師認為,這種梳理有助于發現梁漱溟佛學思想變化的隱微之機。
4、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顏峻發表論文《太虛大師“現實之理”的思想與特質》 ,文章指出《真現實論》是太虛大師以“鏡涵萬流,包容一切”的態度而作的“佛學大全”, 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教理行果體系,融貫大乘三系、中國八宗,以之抉擇世出世法,為太虛大師一生思想的體現和結晶,亦是人生佛教的教理基礎。
5、揚州大學哲學系講師樊沁永發表論文《慧遠與鳩摩羅什法身觀新論——以善巧方便溝通證法與教法為視角》,文章依照《大乘大義章》前兩章內容分別解析慧遠和鳩摩羅什的法身觀,進一步推論漢傳佛教在中國化的發展方向上,中印佛學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以經典和修證互動的方式推動著人間佛教的發展。同時也輔證了善巧方便對于全面理解佛法本義的重要性。
6、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黃凱發表論文《<九橫經>的版本、出處與文本變遷》,文章指出,《九橫經》是最早一批翻譯到中國的佛經之一,其內容反映了早期佛教對生命的現世關懷,極具人間佛教精神。黃博士通過梳理《九橫經》的文本傳播歷程和九種橫死觀念的發展衍變脈絡得出,該經是出自大眾部的一個晚期經本,后被《藥師經》所吸納改造,從而在佛教中形成了《九橫經》、《藥師經》兩大九橫教法系統。
綜合座談暨閉幕式
9月12日下午的第六場研討會后,舉行了綜合座談暨閉幕式。閉幕式由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
在閉幕式上,程恭讓教授首先邀請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發表演講。慈惠法師指出,人間佛教是佛陀釋教的善巧方便,人間佛教就是以佛陀的本懷為基礎來弘揚的。人間佛教在全世界不同的地區得到弘揚,最重要的就是要契理契機。長老以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實踐的豐富成果,證明人間佛教理論的合理性。
接著,各場次主持人暨評議人代表對兩日來的各場分組討論作了綜合匯報。代表們認為,研討會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視角新穎,涉及到了生態文明、海外比丘尼弘法、各宗教之間的比較,佛教宗派之間等多個維度;從方法上看,有學理上的闡述,有宗教學、歷史學、社會學研究的視角,有田野的考察,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使得人間佛教研究路徑更加寬廣。各個發表者有深厚的文獻功底,研究內容扎實詳盡。閉幕式也邀請了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出席,依空法師依據星云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對于星云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對參會學者的論文做總結性學術評議。唐教授指出本次會議主題聚焦在人間佛教的交流性和文明互鑒之中。正如程恭讓教授所指出交流性是佛教的一種根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中國佛教史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交流史。當下人間佛教的國際性交流,展現了中國佛教的風貌。人間佛教在與西方文明、世界文明交流中發展成為人類共同的智慧。“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連續召開了八屆,從發表成果來看,研究方向雖然以“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主, 但其研究內容呈現出了多元的方向、多元的視角。研討會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高端平臺,推動了兩岸人間佛教文化的交流,對當代世界佛教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閉幕式最后,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做總結性發言。她指出人間佛教有五個面向,第一,對治義,對治明清以來佛教的經懺化等等弊端。第二,回歸義,回歸佛陀本懷。第三,普濟義,普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第四,究竟義,人間可以成佛。第五,現代化,人間佛教必須與時俱進。人間佛教的研究要緊扣佛陀本懷同時汲取傳統智慧,去發掘佛教中積極向上的方面。
據悉,“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至今已成功舉辦8屆,截止日前,累計參與者達348人,發表專業學術論文近400篇。研討會集眾家之長,不僅有深具影響的前輩專家,眾多的年輕學者也參與其中。會議的連續舉辦為學術界搭建了一個穩定、高端的學術平臺,也培養了許多佛教研究的年輕學者,這些學者有些已經開始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之中展露鋒芒。
程恭讓教授指出會議在主題設計上不僅包含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方方面面、近現代人間佛教等相關問題,同時更加注重以多元宗教、多元佛教的角度對佛教、文化、文明做整體全面的深入探討。會議論文既有從宏觀視角的觀察,也有詳細具體的研究,所關注的議題涉及傳統與現代,中西文化,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等多個面向。系列會議的研討成果豐富了當代中國佛教的思想論述,深化了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理解,為佛教中國化研究及當代佛教學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供稿:程恭讓,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