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六國
古人論六國破滅,有蘇老泉的“賂秦說”與蘇軾的“不知天下之勢”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此為賂秦說;“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此為不知天下之勢說。應該說,二蘇所論都是事實,也的確是六國破滅的原因,然卻不是根本原因。六國破滅之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的爭奪戰中輸秦一籌。
試觀春秋五霸之齊桓公是因有管仲的輔佐,晉文公是由追隨他流亡的忠臣在左右,秦穆公則有蹇叔、百里奚等賢能輔佐。至于其他兩個有爭議的霸主亦然。假如沒有這些賢能,五霸恐怕也就不成其五霸了。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自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改革,開始領跑于其他諸侯,而商鞅本是“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魏相公叔座知其賢,還沒來得及推薦就生病了,魏惠王前去探視,他向惠王推薦而惠王不能用;勸他不用就殺之,惠王也不聽,于是“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史記·商君列傳》)。商鞅因其才華打動孝公,被任命為相國,行新政十年,而秦國大治,實力大增,開始威脅關東諸侯。
到了秦惠王時,又任用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的張儀為相,而張儀是魏人。張儀一生,連橫齊魏,游說諸侯,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反觀此時之楚國,昏庸的楚懷王寧肯輕信張儀的“閉關絕約于齊,臣請獻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的鬼話,而聽不進忠臣陳軫的冷靜分析,最終受騙上當,楚懷王所用者靳尚,所聽信者夫人鄭袖,所貶者賢能屈原是也。
當穰侯失寵時,秦昭王又任用范雎。而范雎本是魏人,“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而后來僅僅因為隨須賈出使齊國,為齊襄王所欣賞并賜金及牛酒不受,回國后被心生嫉妒的主人告發,魏相魏齊將他打個半死,并把他扔進廁所,喝醉酒的賓客往其身上撒尿,后來他乘機逃脫,被秦昭王的使者王稽偷偷載回秦國。而秦國的這些使者,也肩負著搜羅各國賢能者的任務,比方假如不是王稽問收留范雎的鄭安平“魏有賢人可與俱西游者乎”,恐怕范雎也無以得到秦國,而秦王之接見范雎,態度更是謙虛得驚人:
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跽(長跪)而請曰:“先生何以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范雎在魏國被主人誣告,被魏相鞭打、侮辱,來到秦國卻遇秦王如此厚待,范雎怎能不為秦國出死力以滅六國?而能以如此態度厚待士者,六國國君中有嗎?
而繼范雎為秦國相的蔡澤是燕國人,“去之趙,見逐。之韓、魏,遇奪釜鬲于途。聞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于秦,應侯內慚,蔡澤乃西入秦”。
至于秦莊襄王時的丞相呂不韋、秦王政時的李斯,都不是秦國人,卻都為秦國的一統天下,立下了大功。
由此可見,秦國之所以強大并最終吞并六國,是因為其國君虛懷若谷,任用天下賢能,全天下賢能為其所用,其統一天下正是當然之事。這一點,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城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者,皆以客之功。
秦之強大,正是因為歷代國君都虛懷以接納、任用天下賢能之士。此一傳統,也讓地處西鄙的秦國最終能夠征服中原各國,統一天下。由此可見,秦之強大是因為得天下之士,而六國之破滅,也是因為失去了天下之士!
類似的情況又何止六國。三國時期,曹操幾乎將中原的人才網羅殆盡,可謂謀士、戰將如云,所以魏國最強;吳國得吳越兩地人才,也足以維持其偏安江右幾十年的統治;可憐蜀國人才最少,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還是來自中原的人才,來自蜀地的人才甚少,故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也,所以它滅亡也最早。最終,繼承魏國衣缽的晉一統天下,此正印證了那句“得人才者得天下”。
類似的情況又何止三國。君不見今日之世界,美國最為強大,而它網羅世界各地的人才也最不遺余力,即以體育比賽與科研為例,其雖不采取舉國體制,在田徑世錦賽與奧運會上,金牌數總排第一;每年的諾獎頒布,美國的獲獎者也是最多。因其富裕強大,所以其對世界各地的人才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反過來,這些人才的到來,又進一步加強了美國的實力,從而形成一良好之循環。反觀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因為各方面均落后于人,故人才往往流失嚴重;而人才的嚴重流失,反過來又加重了國勢的不振!
得人才者得天下,六國如此,三國如此,今日仍然如此,操國柄者,可不深思乎?
二○一一年九月二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