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仲形象之我探
覽《論語今讀》,在衛靈公第十五這一節的“記”中,李澤厚從孔子的評價中得出:臧文仲應為一重要人物,但是對于這位重要人物,李先生語焉不詳,僅以“惜今日不知其詳矣”草草了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去檢索了相關的資料,乃知臧文仲是一個擁有相當豐富內容的人物,同時也為李先生感到遺憾。
臧文仲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兩次,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上面一句話字句相當生僻,意思是說,臧文仲建造大廟給占卜用的大龜居住,斗拱上刻畫了山川,柱子上刻畫了水草,這算什么明智的呢。第二句是很容易理解的,臧文仲他大概就是個竊位的人,明明知道柳下惠的賢德去不給他職位。一則批評為大龜建造廟宇,一則批評他不舉賢能,由此可見,孔子對這個人的評價似乎并不怎么高。那么歷史中真實的臧文仲就如同孔子所描繪的么!
臧文仲早于孔子將近百年,離孔子生活的時代不遠。就像我們評價晚清的李鴻章一樣信手拈來。他是春秋時魯國的正卿、執政。名辰,謚文仲。歷事魯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綜合參考資料有關他的所為,我總結了這么幾條:一是,優越的政治才干。據《國語·魯語》記載,莊公二十八年,魯國發生饑荒,文仲 “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言辭懇切,以禮動之,使“齊人歸其玉而予以糴。”魯國才免于饑荒;僖公二十一年夏,魯國發生旱災,文仲力阻僖公以“焚巫、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為旱備的做法,提出了一系列抗旱保民的措施。僖公采納了他的建議;二是,卓越的軍事外交才能。僖公二十六年,臧文仲與東門襄仲如楚乞師,“以楚師伐齊,取谷。”魯以攻為守,暫時阻止了齊國對魯國的進攻。二十八年,他說服僖公請免衛成公于晉。“自是晉聘于魯,加于諸侯一等。爵同,厚其好貨。”衛君也因此對魯國感恩戴德。由于文仲的努力,這個時期成為魯國外交史上較有利的時期之一。僖公二十二年,邾人因魯伐取其地須句的緣故出師攻魯,僖公麻痹輕敵,“不設備而御之”。臧文仲力諫道:“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悖也。”他苦勸僖公不可掉以輕心,而應嚴陣以待。僖公不聽,終至敗績,成為魯國歷史上的一大國恥,這從反面印證了臧文仲軍事思想的正確性。
臧文仲的才能源于他淵博的知識,開明的思想,他高風亮節,“ 從善如流,不恥下問,居要職貴賞罰分明,而不居功為已有”所以,成為當時揚名天下的人物。非但如此,在反對焚巫、尪用于祭祀的這件事情上,還贏得了當代某些人給予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者這樣的稱呼,“尪”指的是仰面朝天的殘疾人,這么說來,他還是一位關心保護殘疾人的愛心人士。
那么問題就產生了,這么一位世人景仰的人物在孔子面前偏偏備受批評呢?孔子批評的到底對不對呢?推敲一下,似乎孔子說的沒有錯,那么臧公的錯誤在哪里呢?
其實,臧文仲養大龜,給大龜蓋一座廟不是錯,錯就錯在“山節藻棁”,他把斗拱雕成山形,短柱上繪以水草紋飾。原來,這是天子宗廟的裝飾。難怪孔子要出來抗議,臧公犯了和管仲一樣的錯誤,管仲尚且難逃指責,況臧乎?儒家重禮,如此僭越禮制,不管你是誰都要一視同仁。再看,臧文仲輕視柳下惠。公元前634年,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 臧文仲打算以談判對付齊國。他自己覺得口才不夠,去請展禽,即柳下惠。柳下惠因此受命于危難之際,最終使齊國答應講和而班師回國,但是臧文仲只讓柳下惠作了一個小官。孔子向來講要舉賢、舉善、任能,讓這些人治理國家。臧公沒有做到。至于是什么原因導致臧公這樣的做法就不得而知了。
可見,依孔子的眼光看,錯的確在彼。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孔子又言“非圣賢,孰能無過? ” “觀過,斯知仁矣”。
我想,盡管有指摘,孔子也不得不承認臧公乃仁者。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