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20世紀以來黃仲則研究綜述

  【內容摘要】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總體上對黃仲則的關注并不是很多,致使黃仲則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還不能令人滿意。黃仲則是一個很值得投入精力研究但卻研究乏力的詩人。黃仲則可謂少數能自出機杼、獨樹一幟的詩人。苦于黃仲則研究一直未有綜述文章出現,為給后來者掃清障礙,加之,時間跨度過大,雖然黃仲則研究不如李、杜、蘇、韓等大家研究論文遍地開花,但整理起來仍然時有力不從心之感,囿于作者識見范圍,亦必有遺珠之憾。本文僅就筆者目力之所及的研究文章以及論著,試圖勾勒出自20世紀初開始至今的研究狀況。

  【關鍵詞】 黃仲則;研究綜述;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紅利(1977—),河北遵化人,畢業于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現任秦皇島日報社編輯。

  清代是我國漫長的封建王朝最后一個朝代,有清一代,斯文大盛,不論是詩詞歌賦,抑或經史樸學,無不興盛一時。正如蔣寅所說“20世紀伊始,古典文學衰亡與現代文學孕育相交織的文學史,在黃昏的挽歌中迎來黎明的歡欣。” 其中尤以詩壇為著,康、乾二朝,大家輩出。然而清代的詩人,往往受唐宋名家所拘束,清代詩派概而言之,有尊唐及宗宋二派,其中又尤以四家詩說影響最大。所謂四家詩說是指王士禛的神韻說,沈德潛的格調說,袁枚的性靈說及翁方綱的肌理說。康乾年間的詩人,大多受到這四種流派學說的影響。

  黃仲則可謂少數能自出機杼、獨樹一幟的詩人。觀其詩作,既沒有神韻說的空寂,又無格調說的泥古,亦沒有肌理說迂板。可以認為其詩作較為接近袁枚的性靈說,故此黃袁二人方可成為忘年之交,二人亦曾有詩文往來,其詩雖近性靈說,卻無袁詩通俗淺白之風。《兩當軒集》字字發自肺腑,積蓄著個人深厚真摯之感。是以翁方綱曾予高評:“其詩尚沈郁清壯,鏗鏘出金石,試摘其一二語,可通風云而泣鬼神。”

  黃仲則的詩以七言之作(包括古體和律絕)最能顯現其特有的氣質,風格深受唐詩影響,但又自出機杼。是以自其亡后,詩作雖有散失,仍然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并且被不斷的傳抄翻刻,這就足以證明景仁的詩作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晚清以降,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許多人在黃景仁的詩歌那里得到共鳴。后世推崇仰慕黃仲則詩作的最著名的人物大概要算是郁達夫和瞿秋白了。盡管如此,畢竟清詩的傳播遠不如唐詩來得廣泛,是以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總體上對黃仲則的關注并不是很多,致使黃仲則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還不能令人滿意。雖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有過一次短暫的黃仲則研究熱,涌現了一批有質量、高水平的論著出現,比如黃仲則的詩集《兩當軒集》以及《黃仲則研究資料》兩部書的出現就是這一時期整理工作的最佳體現,同時這兩部書也是全面了解黃仲則詩作最好的書籍。苦于黃仲則研究一直未有綜述文章出現,為給后來者掃清障礙,加之,時間跨度過大,雖然黃仲則研究不如李、杜、蘇、韓等大家研究論文遍地開花,但整理起來仍然時有力不從心之感。本文僅就筆者目力之所及的研究文章以及論著,試圖勾勒出自20世紀初開始至今的研究狀況,限于筆者知見范圍,難免掛一漏萬、遺珠之憾。

一、生平思想研究

  黃仲則是一個很值得投入精力研究但卻研究乏力的詩人。他出身微賤,但自視甚高,自稱為北宋黃庭堅的后裔。黃仲則四歲喪父,但卻少年揚名,為養家糊口不得不入幕。最終捐資為縣丞,卻客死他鄉,年僅35歲。黃仲則生當乾隆“盛世”,卻是個寒士布衣,他雖為布衣,卻和當時的名家巨儒多有往來,比如好友洪亮吉,格調說倡者翁方綱,性靈說倡者袁枚等。人性是復雜在,黃仲則命運多舛,浪游海內名山大川,他“年甫壯歲,蹤跡所至,九州歷其八,五岳登其一,望其三” 經歷極廣,思想性格也愈加復雜,絕非一言可以蔽之的。所以對其思想性格進行系統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李國章發表的《論黃仲則在清代中期詩壇的地位》 論文認為:清代中期的八十余年, 包括乾嘉兩朝正是清朝所謂的“康乾盛世”,恰在此時,封建統治者實行文禁政策,屢興文字獄,不少學者無奈之際,埋頭鉆進故紙堆,潛心于考據之學。這個時期的黃仲則,從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成就看,他能別樹一幟,與袁枚、趙翼輩分庭抗禮,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黃仲則才華出眾,又能深入學習前人的創作經驗,并有所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即使以之與顧炎武、吳偉業、王士禛、袁枚、龔自珍等并列,也毫不遜色。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黃仲則應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是對于黃仲則作出的較為中肯的評價。假使天假以年,恐怕黃仲則會做出更大的成就來,或成為一代之宗師亦未可知。

  吳世永發表《黃仲則詩歌的淵源》 文章認為仲則之詩藝觀實則博取精粹,不宗一家。轉益多師,不局限某一家,黃仲則最為神往的作家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而后期的詩作則有杜甫之沉郁頓挫。黃仲則有些詩篇與李賀詩風近似,因為二者身世艱辛狀況類似,對于現實世界充滿了無限的憤懣和感慨。仲則情詩明顯的受到了李商隱的影響。

  張志良發表的《論黃景仁的詩歌創作》 一文認為:黃景仁在詩歌創作上有杰出的成就,但以往的學術界多評價不足,實則此標準過于偏狹。文章對黃景仁詩歌的創作特色和藝術個性作了深入探討,有助于推動黃景仁詩歌研究和清詩研究。黃景仁走的是“詩人之詩”之路,難能可貴。所以,被詩界譽為“仲則天才,軼群絕倫,意氣恒不可一世.” 黃景仁生命短促,其所創之“詩人之詩”,卻穿越歷史,照耀千古詩史。

  葉懸冰發表《“有花有酒翻寂寞,不風不雨倍凄涼”——略論清代詩人黃仲則的人生孤獨感》 一文認為:黃仲則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詩人,他在詩中表現的人生孤獨感二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本文試圖從他的身世遭際著手,分析了他的孤獨感的成因、表現、由此形成的獨特氣質及其價值意義、向讀者展示一個封建末世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

  彭崇偉發表《兩當軒詩傷感情緒產生之客觀原因》 文章結合黃仲則的遭遇和詩作,從家貧多累、體弱多病、懷才不遇、世途險惡等多方面探討了兩當軒詩傷感情緒產生的客觀原因,并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孟祥榮、徐振鋒發表了《文化的犧牲與生命的自我意識———論黃仲則及其詩歌》 一文從黃仲則詩歌在十八世紀的思想界的意義、黃的個體生命情感體驗與歷史群體文化觀念的沖突、黑暗現實中的道德拯救與虛無背后的堅守等幾個方面來討論黃及其詩歌,同時探討十八世紀中下葉被禁錮的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從而揭示黃仲則困苦不堪的原因。

  敖運梅發表《從<雜感>看黃仲則詩歌的思想蘊涵和藝術特質》 文章通過對《雜感》詩首、頷、頸、尾聯的具體剖析解讀,認為在黃仲則創作的詩作中,《雜感》一詩幾乎蘊蓋了他畢生詩歌的思想蘊涵和藝術特質,表現了詩人的人生命運與藝術追求,表露了乾隆盛世下的危機。

  林威發表《論黃仲則詩歌創作心態及其美學特色》 論文認為黃仲則是清代特立獨行的天才詩人,他空有滿腹才華,卻一生困寮不得其志.但他的詩歌在乾隆詩壇獨樹一幟,以對苦難與命運的抗爭,開辟出繼屈原、李白之后的又一嶄新領域。走近黃仲則,你會在禁錮個性的“太平盛世”里,聽到個體生命體驗的跫跫足音。

  許雋超發表《略談黃仲則詩歌的感憤主題》 ,文章指出:清代詩人黃仲則一身漂泊無依,生活困頓,但他依然保有對自身價值的強烈肯定,充滿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強烈自信。反映在詩歌當中,一方面是寒士的嗟貧嘆卑,一方面是名士的高邁健舉,二者頗具張力且相互映發,共同構成了黃仲則感憤詩歌的主題取向。

  李明軍發表《長留天地作秋聲——黃景仁詩歌意象的文化解讀》 認為黃景仁是清代乾嘉時期富有特色的詩人,他的詩歌被稱為盛世衰音的典型。懷才不遇的感慨與寒士的無奈悲涼在其詩歌中交融在一起,濟蒼生的偉大理想與卑微人生的矛盾,使其詩中充滿了文人末路的深沉感慨。這種感慨通過其對意象的選擇充分表達出來。月的意象更多地蘊涵著作者的身世之感,而劍的意象一方面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又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關。月和劍兩個意象統一于作者反復詠嘆的秋的意象上。秋既是騷人哀怨的體現,又是盛世衰落的象征。黃景仁詩歌通過這幾個意象所表現出的心態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

  蔣郁蔥發表《黃仲則詩歌的價值取向》 。文章指出黃仲則的詩歌創作獨樹一幟,其價值取向為反對抑情,凸顯真情;別具“性情”,好“幽苦”語。

  蘇州大學嚴迪昌教授的《論黃仲則》初發表在《明清詩文叢刊》第一輯,后收入其專著《清詩史》中,另外在其《嚴迪昌自選論文集》中亦有收錄此文。文章如是評價黃仲則:這個如同橫破夜天、倏忽流逝的彗星般的早熟英才,其實乃是一個為封建末世鳴奏哀曲的卓特歌手。

  蔣寅的《生不逢時的天才——黃仲則》載于《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6期。

二、風格賞析

  黃仲則是個敏感多情的人,他的內心充滿矛盾,求取功名而不得,有兼濟天下之志而不展,入幕生活雖頗獲賞識,卻絕非其志所在。于是表現在其詩作中便蒙上了一層感傷的情調,巨大的失落彷徨,于是“不平而鳴”,抒發感憤情懷是其主調,但是黃仲則這樣的天才詩人,絕不是一種固定的風格可以概況得了的,他另有飄灑俊逸的一面,其《綺懷》十六首以及《感舊》四首等戀情詩皆為工整綺麗之作。

  朱舒甲發表的《黃仲則和<兩當軒集>》 文章將黃仲則一生分為三個階段,介紹了黃仲則短暫而絢爛的一生。同時簡要概況了黃仲則亡后其詩集刊刻梓行的情況。該文對于人們初步認識仲則及其詩大有裨益。

  史平發表《在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發現出美來一一略論黃仲則詩的魅力》 指出仲則多才多藝,散文、詞、書法、篆刻、畫都精,著名詩人洪亮吉、袁枚等均與之為友,甚贊其詩,認為不是才人之詩,一也不是學人之詩,而是詩人之詩; “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 。他的詩還得到后世很多著名詩人蘇曼殊、柳亞子、郁達夫、郭沫若、瞿秋白等的贊賞。今天看來,黃仲則的詩在中國詩壇上能占很重要的一席地位,值得我們研究,吸取營養。并詳細闡釋了仲則詩歌之美:真率而不粗陋、清新而不纖巧、纏綿而不鄙褻、豪邁而不叫囂。

  彭崇偉發表《兩當軒詩傷感情緒產生之主觀原因》 黃仲則對于自己的詩才有著充分的自信,奈何在當時那個所謂的“盛世”,社會現實充滿了絕望感,他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無足輕重的千百個不遇的寒士之一,而天縱的才情又加重了這種挫敗感所以這些都構成了兩當軒詩傷感情緒產生的主觀方面的原因。

  彭崇偉發表《兩當軒詩傷感情緒的悲劇性》 文章指出詩人個人的悲劇使得兩當軒詩的傷感情緒帶有了悲劇的性質。筆者特別強調了詩人的精神世界昂揚向上的一面,也意在說明兩當軒詩的傷感情緒與詩人追求理想的進取精神并無矛盾,恰好是形成兩當軒詩濃重傷感色彩的最根本的原因。

  張如中發表《“盛世”外殼里的酸苦內核——讀黃景仁<都門秋思>(其三)》 這首詩,情景交融,用典和諧,對比強烈,哲理深蘊,充滿了這位薄命詩人的苦語幽淚。然而,透過這些過于傷感的苦情,卻使我們看到了在所謂的“乾隆盛世”光亮繁華的外殼里,包孕的卻是一枚極其陰暗的酸苦內核。

  許雋超發表《略論黃仲則詩歌的藝術風格和意象》 “秋蟲”與“鶴”是黃仲則詩作中經常運用而且極具特色的兩個意象。前者顯現的是一位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愁慘欲絕的詩人形象,后者顯現的是一位努力擺脫束縛、追求精神和人格獨立的詩人形象。兩者所展現的沖突與反差,正是黃氏大量使用“秋蟲”與“鶴”的意象的深層文化含義。“黃二尹景仁詩,如咽露秋蟲,舞風病鶴” 。論及黃仲則詩歌的藝術風格,還要數他的摯友洪亮吉的這一評語最為精當。“咽露秋蟲”是形容其風格的凄苦憂傷;“舞風病鶴”則是形容其風格的飄灑俊逸。二者是頗具張力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子寬發表黃仲則的人格弱點與其詩歌之風格》 文章主要從黃仲則性格的狂這一人格特征人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討“狂”的成因,以及狂對他詩歌的影響,并以黃仲則為個案,延伸分析古代文人詩中普遍存在的“悲士不遇”主題,揭示文人人格的弱點,以及“悲士不遇”的局限性。

  劉柯發表《黃仲則,不合時宜的詩人》 文章指出詩人不合時宜處有三:一曰牢騷太盛,二曰驕傲自滿,三曰格調低沉。

  蔣郁蔥發表《黃仲則的人格和詩格》 文章指出黃仲則之詩與當時主流詩歌迥然而異的審美特征,其特立獨行的人格與崇尚真摯情感抒發的詩格在清中葉有著獨特的地位與意義。

  范瑞雪發表《黃仲則“好作幽苦語”及其成因》 一文。文章指出所謂“幽苦”語正反映了盛世寒士對社會的認識和評價,是不遇之士的孤寂慨嘆和不平之鳴。

  尚永亮先生發表論文《黃仲則的心態及其詩詞的深層意蘊》深刻地認識黃仲則其人其詩,才能更確切地理解他“狂”的內涵。指出黃仲則實實在在是一個悲劇詩人。黃仲則以自己的千首遺作,唱響了那個荒謬時代的挽歌。尤其是將其詩詞作品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頗具啟發性。

  任嘉堯發表《黃仲則和兩當軒詩》 指出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卓越詩人,1983年是黃仲則逝世二百周年。上海出版界十分重視這位文學家的創作,擬陸續刊印《兩當軒集》、《紀念詩人黃仲則》、《黃仲則書法篆刻》、《黃仲則研究資料》四種,供文史工作者及學術界參考。文章將黃仲則生平及其詩創作向讀者作一紹介。

  蔣郁蔥在《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22卷第6期)發表《黃仲則詩歌的抒情藝術》作為乾隆時期一位很有特色和成就的詩人,黃仲則抒寫個性情感的詩歌在乾隆詩壇有著特殊意義和重要影響。黃仲則詩歌自成體系的審美意象和直抒胸臆、“不主故常”的抒情方式,展示了其詩歌傳統和新質因素結合的風貌。

  韓莉發表《從<都門秋思>看黃景仁詩的“哀情”與“豪氣”》 貧病交迫,仕途困頓,是乾隆年間著名詩人黃景仁的人生寫照。然而在詩歌領域,他取得了巨大成就,藝術風格上有著“哀情”、“豪氣”融為一體的特點。這在其名篇《都門秋思(四首)》中有極好的體現。

  麥齊好發表《黃仲則詩歌意象群與慣用語群組合的藝術張力》 文章認為意象和慣用語于情景表現中,可以說是中國古典詩歌生命的依托。用整體觀念去解讀黃仲則詩歌的意象群和慣用語群,會發現其各自的文化內蘊,以及由之組合而成的獨特的藝術營構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張力,并因此而領悟到詩人深邃而超越時空的精神世界。

  熊盛元發表的《黃仲則詩中的“孤獨感”與新穎的表現手法——對八十年代“黃仲則熱”興起的思考》文章分析了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幾次“黃仲則熱”,第一次在乾嘉時期,亦即在黃仲則生前及死后那一段時間。第二次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第三次則出現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1983年我國學術界舉行了黃仲則逝世二百周年的紀念活動,并于是年出版黃仲則的全集《兩當軒集》,其后陸續出版了《黃仲則書法篆刻》、《紀念詩人黃仲則》等書,黃仲則的后人黃葆樹主編的《黃仲則研究資料》于1986年5月份正式出版。文章條分縷析了先后出現的幾次黃仲則研究熱潮的深層原因。

  張承宇發表《六街飛蓋滿,獨客廢書嘆———黃景仁在北京(1775—1783)》 “六街飛蓋滿,獨客廢書嘆”,這是清中葉著名詩人黃景仁寓居北京時寫就的句子(《十月一日獨游臥佛寺逢吳次升陳菊人因之夕照寺萬柳堂得詩六首》其一),北京是黃仲則除了故鄉常州外居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北京八年,對詩人一生的創作和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早年比,他在北京的詩作內容和風格都有了一定的變化,詩歌技巧有所進步,并保持了熔鑄諸家的優長。如果天假以年,他將有更高的成就。如果假以時日,黃景仁的詩當可以“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熔鑄出自己鮮明的風格。

  時志明發表《論黃仲則的山水詩》 一文,黃仲則一生命運多舛,其詠懷言志之作多為“幽苦語”,但與生俱來的豪氣與“野性”使其人格中充滿著沉郁和浪漫的氣質。其山水詩浪漫神奇,想象豐富,質實而豪放,柔麗而明快。

  沈行恬發表《試論黃景仁詩的“哀情”與“豪氣”》 論文認為黃景仁的詩具有“哀情”與“豪氣”系于一體的藝術風格。他的“哀情”是由慨然用世的“豪氣”在現實社會中得不到舒張轉化而致,這種“豪氣”即使在“哀情”始終纏繞于心的時候也沒有消弭,因而黃景仁詩的“哀情”與“豪氣”固然時有偏重、篇有偏重,卻往往是相對相生,相融相彰的。黃景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清代中葉詩壇“一掃三大家之庸音”,當屬難能可貴。

  鐘尚鈞發表的《讀黃景仁的<都門秋思>(四首)》 文中指出這四首詩描寫了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詩人的孤獨無助和窮愁生活,表示他對封建社會的不滿。最后,詩人作出抉擇:不去依靠最高統治者。它是詩人的悲嘆之聲,不平之鳴。作品形象生動,感情真摯,語言樸素、自然、清新,富有藝術感染力。從這四首詩,我們可以認識封建社會的不合理,了解許多優秀知識分子在舊時代的不幸命運。

  李明軍發表《黃景仁的詩風和乾嘉士風》 文章指出黃仲則詩風有著哀怨與激越的兩面。要想全面了解黃仲則及其詩歌,宜將其放置在乾嘉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上考察,才能得到一個接近真實的黃仲則形象。在結尾處將其與龔自珍相較,有所創獲。

  尹玲玲、周成強在《雅文學與俗文學的心靈契合——透視黃仲則愛情詩的情感特質》 一文中認為黃仲則是乾隆時期混跡于社會上層而實屬社會下層的文人。黃仲則之思想游離于上層正統,卻表現出與下層文人的契合。其愛情詩中的愛情觀及濃郁的感傷情緒為提倡溫柔敦厚的正統文人所不能接受,而他們對黃詩的不認同之處,也正是黃詩與俗文學的相通之處。

  麥齊好發表《黃仲則詩歌“盛世衰音”的道德提高作用》 黃仲則堪稱“悲劇詩人”,他在“盛世”敢于歌哭“哀音”,以詩歌承載起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和社會憂患意識,喚起了人們對苦難眾生的同情和對社會的批判。其杰出的創作實踐,無論是創作背景和思想,還是內容和情感,都體現了道德提高的實際作用。

  李明軍發表《長留天地作秋聲———黃景仁詩歌意象的文化解讀》 文章認為黃景仁是清代乾嘉時期富有特色的詩人,他的詩歌被稱為盛世衰音的典型。文章以月、劍、秋等意象為例,論述了黃仲則詩詞作品中所表現的心態與精神。

三、詞作研究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劉揚忠發表《新妝不為投時艷——黃景仁<竹眠詞>平議》 一文針對近年來清詞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陽羨、浙西、常州等此派而對派外作家較少關注,其中以天才詩人而兼擅長短句的黃仲則,便是受誤解較多而有待研究者對之作出剴切評價的一位。可以說劉文對黃仲則的《竹眠詞》評價中肯,既無溢美之詞、盲目拔高,亦沒有如陳廷焯般將《竹眠詞》取得的成就全部推倒、徹底抹煞。論證嚴密,引證翔實,洵為力作。

  趙慧慧發表《黃仲則詞中的狂放》 文章認為在黃仲則的詞作之中可以清楚的體會到詞人的真實情懷,完整地感受到詞人的風格與人格。文章以詞中的狂放為總綱,分別以笑看苦難、狂放與孤高、狂放與深沉等幾個方面詮釋了黃仲則的狂放,這就為我們理解黃仲則的詞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周成強,尹玲玲發表《清詞麗句寫深情—黃仲則的情詞》 黃仲則的情詞與前人相比,所寫感情更加真摯,體現出兩性的平等特別是對女性的尊重;語言清麗,傾向于白描和直抒胸臆,對前人情詞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超越。這既源于黃仲則對前人思想觀念的承繼性,也與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及性格有關。

四、比較研究

  王英志發表《常州“二俊”山水詩論略——洪亮吉的無我之境與黃景仁的有我之境》 論文認為乾嘉常州詩人洪亮吉與黃景仁齊名。但二人因個性遭際不同,詩歌內容風格亦有差異。以山水詩而言,洪氏因性情狂放,早期多借山水抒寫狂情,晚期則超越功利之心,達無我之境。詩擅古體,風格奇險。黃氏性情狷狹,一生不幸,多借山水抒寫凄苦,多有我之境。詩擅近體,風格多樣。黃氏藝術造詣高于洪氏,洪氏山水詩則更貼近山水之美質。

  李錫胤發表《兩根藤上的一雙苦瓜——[俄]納德生和[清]黃仲則》 文章嘗試在西方詩人和東方詩人之間作出比較。雖為首創,但羅列材料之后并未給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顧敏琪發表《交空四海惟余我 魂到重泉更付書——清代常州名士黃仲則、洪亮吉交誼述論》 介紹了清代常州名士黃仲則與洪亮吉的生平經歷,梳理了其相識、相交乃至相知的全過程,分析了其友誼生發的主客觀因素及其交誼特質,籍此了解乾嘉時期常州名士間交誼的一面。

  米彥青發表《論黃仲則詩歌藝術對李商隱感傷詩美的接受》 一文。文章認為就黃仲則的個性、氣質和心境而言,其詩集中最打動人心的篇章就是襲風晚唐李商隱詩藝而成的感傷詩作。可以說,李商隱是感傷文學中劃時代的人物。黃仲則是乾嘉詩壇上有名的詩人,他接受李商隱詩藝所形成的感傷詩美在盛世繁響中特立獨行,在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張運平發表《汪中與黃景仁詩歌創作之比較》 指出二人的詩歌題材極為相近,但是黃景仁的詩歌內容比汪中要更為豐富。此外,他曾經向袁枚學過詩,同時代的一些性靈派作家對他的影響也很深,甚至也有人曾將它歸入性靈派。總之黃景仁的詩歌風格即有“悲感凄怨”的一面,也有“俊朗飄逸”的一面,二者相得益彰,使得其詩歌在風格上更加多姿多彩。

五、考證及其他

  羊牧之《“兩當”一解》 文章辨析了之前存在的兩種說法,一說是《史通?隱晦篇》中“以兩當一”,蓋因之說法似庸俗鄙陋,陳鳳琴教授不以為然。另一說則以甘肅鳳州兩當縣之地名解之,亦為費解。羊先生曾親至黃仲則故居,發現實則因黃仲則家貧,無書房,故以廂房既當書房,復當臥室,故名“兩當”。此解釋頗具新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李國章《<兩當軒集>版本源流簡述》 追溯了《兩當軒集》主要的版本流變情況。是了解《兩當軒集》的版本流變情況的必讀論文。

  治芳發表《“薄命詩人”黃仲則——為紀念黃仲則逝世二百周年而作》 文章對黃仲則的評價無疑問是中肯的。但是文章對黃仲則的存世的詩作數目定量為1200多首,不確。另外就是文中的《兩當軒集》均作《兩檔軒集》,實在是不應該之誤。

  錢璱之發表《“盛世”哀音 詞林勁羽——讀黃仲則詩詞》 文章認為黃仲則的詩詞作品在鳴不平,吟苦調,抒發感情,表現個性,《兩當軒集》真可謂是破夜的哀音,凌霄的勁羽。同時指出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知識分子在今朝已迎來了真正的春天。

  薛愈在《山西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發表《黃景仁及其手書<湖山剩句>墨跡》

  該《湖山剩句》冊頁首尾完整,為黃仲則親筆所書,且為罕見的隸書,極具文獻價值。該冊頁為呈獻給曾任直隸大名府知府的靳榮藩的。時距黃仲則亡僅有一百來天。可謂黃仲則留下最后的筆跡。

  劉世南先生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第6期)發表《談<黃仲則詩選>的注釋—與止水先生商榷》針對其中的具體的某些注釋(計有五條)逐條進行了辨析與商榷。

  陳肅發表《乾隆六十年第一詩人——紀念黃仲則逝世220周年》本文評詩說人,簡約地評論了清“乾隆六十年第一詩人”黃仲則詩的魅力,著重探析了黃詩袒露靈魂深處的情感的內容特色和表達方式上新穎奇特的藝術造境的感染力,指出黃仲則與屈原、杜甫在社會心理上是相通的。

  謝忱發表的《獨客遺文兩坎坷——兼涉黃仲則及其詩稿命運的悲劇性》 文章介紹了黃仲則與其詩稿命運兩坎坷的悲慘命運。慨嘆《蔗梢集》消失實在是詩人,更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挽回的損失。

  臧琪在《江蘇地方志》(2005年第3期)發表《詩人黃景仁及其故居》指出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的故居在今常州市神仙觀弄33號。

  許雋超博士在《江海學刊》(2005年3月刊)發表《黃仲則傭書四庫考略》,同時許雋超博士另有專文《黃仲則初入幕時地考辨》指出洪亮吉《候選縣丞附監生黃君行狀》云:“君為諸生,家甚貧,不愿授徒,值潘君恂、王君祖肅遷官杭、歙,君遂歷訪之。”本為追述之辭,未確指。民國黃逸之《黃仲則年譜》亦承此說。仲則之首位幕主當為王祖肅,王時任徽州府同知(府治在歙縣),在幕時間約為乾隆三十三年冬至三十四年七月。

  錢璱之發表《簡評胡憶肖的<黃景仁詩詞選>》 指出了胡選本的諸多優點與不足。

  傅瑛發表《黃仲則與安徽》 文章指出安徽是黃仲則游歷四方的起點,也是對他一生創作產生重要影響的所在。

  吉林大學馬大勇先生撰文指正了止水先生選注的《黃仲則詩選》的一種不確說法。在《兩當軒集》卷十有一首七律《旅館夜成》其中尾聯“待和燭舅些須語,又恐添渠淚一行”,“燭舅”一語按止水先生之說法當作“燭跋”,并注釋為“蠟燭最下一截。跋,本也。”馬大勇在讀馮夢龍《古今譚概》“文戲部第二十七”之“十七字詩”條,始知“燭舅”乃詩人以民間笑話為典故入詩。

  大陸地區博碩士論文情況:

  博士論文:

  《黃仲則研究》,許雋超,南京師范大學,指導教師為鐘振振教授,2004年5月。

  碩士論文:

  1、《黃仲則詩歌研究》,方建中,北京大學,導師夏曉虹,1995年1月1日。

  2、《千秋多逸氣;一往有深情——黃仲則<兩當軒>詩研究》,酈波,南京師范大學,導師陳美林、陳少松,1997年3月。

  3、《抑情無計總飛揚—黃仲則詩歌研究》,蔣郁蔥,湖南師范大學,導師劉上生,2004年8月。

  4、《論黃仲則“好作幽苦語”及其成因》,范瑞雪,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5、《春鳥秋蟲自作聲——黃仲則詩歌研究》,魏傳強,山東師范大學,導師石玲, 2005年4月27日。

  6、《黃景仁詩歌研究》,石雪珺,華東師范大學,導師劉永翔,2005年4月。

  7、《黃仲則詩歌研究》,甘宏偉,鄭州大學,導師李圣華,論文提交時間為2005年5月20日。

  8、《黃仲則詩歌意境研究》,邢俠,遼寧師范大學,導師梁歸智, 2005年5月

  9、《黃仲則研究》,胡雅莉,復旦大學,導師馬美信,2006年。

  10、《黃仲則<竹眠詞>研究》,仲爽,上海交通大學,導師沙先一, 2007年1月30日

  11、《曉天星影暮天鴻——清代詩人黃仲則研究》,藍士英, 蘇州大學,導師張修齡,2007年。?

  12、《試析黃仲則人格的詩性魅力》,楊巧云,山東師范大學,導師裴世俊,2008年。

  13、《黃仲則詩歌研究》,陳濤,山東大學,導師孫枝梅,2008年。

  14、《黃景仁詞研究》,張立彥,西南大學,導師胥洪泉,2009年。

  15、《黃仲則戀情詩詞研究》,王紅利,河北大學,2009年。

  16、《黃仲則紀游詩研究》,王茹輝,長沙理工大學,導師顏建華,2010年。

  17、《黃景仁詩歌意象研究》,姚春玉, 廣西師范大學,導師闕真,2010年。

  港臺地區論文情況:

  1、《黃景仁詩研究》,姜淑敏,臺灣師大碩士論文,1993年6月,指導教授為汪中。

  2、《黃景仁竹眠詞研究》,曾惟文,臺灣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2級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為徐照華教授。

  3、《黃景仁及其詞研究》,薛樂蓉,臺灣東吳大學93級,指導教授為蘇淑芬。

  4、《黃仲則諷諭詩研究》,莊淑慧,臺灣國立高雄師范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94級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為林晉士。

  5、《黃仲則山水紀游詩研究》,黃琬真,臺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94級研究生,指導教授為廖宏昌。

  6、《黃仲則感遇詩初探》,林瑞明,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7、《黃仲則(1749-1783)詠史懷古詩研究》,林瑞明,香港大學,2009年6月。

  著作整理情況:

  1、章衣萍.《黃仲則評傳》.上海: 北新書局, 1930年.

  2、朱建新選注.《黃仲則詩》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3、蔣劍人選.中華書局輯注.黃景仁著.《黃仲則詩》.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胡憶肖.

  4、黃仲則著.《詳注黃仲則詩選》.香港:上海印書館, 1958年.

  5、方穎民編校標點.黃仲則著.《兩當軒詩詞全集》 臺北:文景出版社,1970年.

  6、魏仲佑撰.《黃景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1977年.

  7、黃逸之.《清黃仲則先生景仁年譜》.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80年.

  8、仁愛書局編輯部編. [黃仲則著].《黃仲則詩選》. 臺北市: 1984年.

  9、黃葆樹編.《黃仲則書法篆刻》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3年.

  10、李國章校點.黃景仁著.《兩當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1、劉逸生主編. 止水選注.《黃仲則詩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黃葆樹、陳弼、章谷.《黃仲則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13、胡憶肖.《黃景仁詩詞選》.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8年.

  14、毛慶善、季錫疇編.《黃仲則先生年譜》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15.黃葆樹.《紀念詩人黃仲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6.許雋超.《黃仲則年譜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

  17.李圣華.《黃景仁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18.蔡義江、沈開生、李夢生.《黃仲則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缙云县| 文水县| 鲁甸县| 蓝田县| 广东省| 沁阳市| 桐乡市| 咸阳市| 筠连县| 宁海县| 奎屯市| 延吉市| 承德县| 丰县| 涟水县| 海阳市| 温州市| 宁津县| 南通市| 馆陶县| 五家渠市| 印江| 池州市| 土默特右旗| 灵宝市| 定陶县| 公主岭市| 杂多县| 同江市| 通道| 宁乡县| 金塔县| 曲阳县| 美姑县| 营口市| 乌鲁木齐县| 新野县| 忻城县| 金寨县|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