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藏書家井度考略
【內容摘要】井度是南宋時期的藏書家,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就是在其藏書基礎上寫成的。井度其人已經久不為人所知,本文試結合文獻,勾畫出他大致的概況。
【關 鍵 詞】井度;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作者簡介】任群,男,1980年生,湖北房縣人,2011年于南京師范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陜西咸陽西藏民族學院文學院講師。
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是一部重要的目錄文獻。據相關研究表明,公武以藏書家井度贈書為主要依據,并且在自己藏書的基礎上,除其重復,寫成此書而名傳千古,但井度其人卻湮沒史海,不為人知。筆者試根據史料,大致勾勒他的生平行實。
井度字憲孟,號南陽公。
按:《直齋書錄解題》卷八《晁氏讀書志》云:“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陽公書五十篋,合其家舊藏得二萬四千五百卷。……南陽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憲孟也。”[1]
淮寧人,井亮采之子。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七:“井度,亮采子也。亮采,淮寧人,元祐殿中侍御史。”[2]又卷一百三十五“度,亮采子”。[3]按:井亮采,元豐中為奉議郎,金部員外郎、京東運判。元祐二年九月,徙河東轉運副使。三年三月,知滑州。六年,為梓州路轉運副使。七年,權發遣陜西路轉運副使。[4]亮采其人,“端亮不倚”。[5]淮寧,《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淮寧府,輔淮陽郡鎮安軍節度,本陳州,政和三年改輔為上,宣和元年升為府。”[6]治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然而《袁本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序云:“南陽井公”,[7]交代井度為南陽人,與《要錄》矛盾。南陽,或為其郡望,待考。
靖康元年四月,領京西轉運使。
按:《靖康要錄》卷四:(靖康元年)四月二日,“臣僚上言:‘……京師亦乞遴選漕臣如京東施行,庶幾兩路編氓積年冤憤一旦消釋。’奉圣旨:‘……京西路委井度。”[8]按:漕為一路轉運使之別稱,如《宋史》卷三百五《薛映傳》“改京東轉運使,徙河東,兼河西隨軍,……再領漕京東。”[9]
又兼將作少監。皆以遠在蜀中,未能及時赴任。
按:此見李光《乞修京城守御之備札子》,文中有云:“今金人恃兵力之強,劫質親王大臣,以三鎮為辭,勢必深入,則都城守御之備安得不汲汲也。……兼新除少監井度見在蜀中,未有到任之期,乞逐急選任有材干官同共管干。”[10]這篇文章作于靖康元年金兵包圍汴梁之時。
建炎三年,在知興元府(今陜西漢中)任上。
張浚《措置興元府劄子》云:“臣竊見漢中控制巴蜀,襟帶五湖,……興元舊五城壁,既作都會,理須繕治。……見任守臣井度官卑體輕,難以責辦。臣以具奏湯東野、梁揚祖二人內,乞出圣意,選差一員前來知興元府。”時間注明是:“建炎三年十一月”。[11]時張浚為宣撫處置使,節制川陜。至于張浚的這封奏章有沒有奏效,待考。
建炎四年九月,以朝議大夫為利州路轉運副使。[12]
紹興十年五月,以權州陜宣撫司參議官兼權四川轉運副使。
李心傳《要錄》卷一百三十五:“紹興十年五月己亥,詔右朝請大夫、權州陜宣撫司參議官井度,兼權四川轉運副使。度,亮采子,久任于蜀,故胡世將奏用之。是時,關中諸軍已選而復入,蜀中已罷對糴停水運,倉廩罄竭。度建議請將紹興八年罷催對糴所欠,并九年應納,十年起催之數,并以軍令督之。世將惻然久之”。[13]按:胡世將字承公,常州晉陵人,胡宿之曾孫,登崇寧五年進士第,紹興九年以寶文閣學士宣撫川陜。[14]
閏六月,始受命為四川轉運副使。
李心傳《要錄》卷一百三十六:“井度言:‘成都、潼川兩路對糴并腳錢折納米,今運至魚關,計闕二百萬緡,無所從出,乞每石復理十千。’ 宣撫副使胡世將從之。”[15]
紹興十一年夏四月,在四川,得直秘閣,以“餉軍之勞也”。[16]
紹興十二年秋七月,“兼川陜宣撫司參議官,令再任”。[17]
紹興十三年,在四川,與鄭剛中為同僚。
《要錄》卷一百四十八:“三月,川陜宣撫副使鄭剛中乞增印錢引四百萬緡,許之。先是直秘閣、四川轉運副使井度言:‘右護軍歲計闕七百七十八萬緡,乞撥四川免行錢五十萬緡,仍添印錢引。’戶部奏免行錢乃朝廷窠名,不可予,止命增印焉。”[18]按:鄭剛中字亨仲,婺州金華人。紹興十二年,胡世將卒,剛中繼任四川宣撫副使。剛中有《北山文集》傳世。[19]
紹興十四年春,罷任,出川。鄭剛中作文送之。
剛中《送井都運出峽序》云:“吾友憲孟大監以才能任用,自維揚受命,入蜀,為帥、為漕,再為四路轉運副。使其理財佐軍之日,心勞力苦,比他人獨久且多。紹興甲子,代者合符,治行有日。某命酒酌而賀之。”又云:“今憲孟俯仰數年,軍中飽暖如一日。申酉之役,重兵陜輔成功,不以無食而還,大將、禆佐、卒隸今皆愿留不可得。公乃乘春水未滿之時,舟楫告具,浩然望三峽,嘯歌而出,勢如釋縛解縶而就安曠,豈不樂甚矣哉?”[20]
按:這篇文章給出了不少關于井度的信息。首先是大監。考慮到靖康元年,井度被授予將作少監,那么后來很可能升為了將作監。其次,維揚受命。維揚即揚州。建炎二年到建炎三年四月之間,高宗一度在揚州。[21]可以得知,井度受命如蜀,也應該在這一段時間。第三,“為帥”應當指知興元府。第四,紹興甲子即紹興十四年。“都運”為都轉運使的簡稱。南渡后只有四川設此職,總領四川財賦。紹興十五年,以鄭剛中之請罷。[22]井度為四川四路轉運副使,或同時擔任此職,所以鄭剛中稱之為“都運”。
另外,《北山集》卷二十有《答井都運》一文,文中有曰:“夫取四路之材,供億十萬之眾,此非綿薄者所能左右,如探帑藏而餉賓客,取之用之,一談笑而辦。真念國憂時之士騰驤展用之日,而雅志方有鼔枻出峽,泛長江秋水之興,無乃近愛力之嫌乎?”據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井度可能一度向鄭剛中提出辭呈。在這篇文章理,鄭剛中明顯的表示拒絕,只是態度比較委婉。
本年,在眉山刊行《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七史。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五《宋書》一百卷:“嘉祐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繆亡缺,始命館職讎校。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詔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后魏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余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后魏書》十許卷。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23]但是今年春井度就罷官,當時上述七史很可能尚未完工。
晁公武為井度屬官。井度罷,公武求為剛中幕僚,剛中不從。紹興十七年九月,鄭剛中罷。十二月,貶郴州桂陽居住。公武有力焉。
《要錄》卷一百五十六“初,四川都轉運司之廢,用宣撫副使鄭剛中請也。既而復以太府少卿趙不棄總領宣撫司錢糧。剛中與之不協,不棄頗求其陰事。”[24]而“晁公武初為井度屬官,專事掊克聚斂以濟其私。及度之罷,求為鄭剛中幕客不從,遂以剛中之事告于趙不棄。至興大獄,攝逮紛然,連及平人,死非其罪。不棄倚為心腹,薦之故相秦檜。”[25]
井度待公武甚厚,卒前以所藏書贈之。
衢本《郡齋讀書志》原序:“公武仕宦連蹇,久益窮空,雖心志未衰,而無書可讀,每恨之。南陽公天資好書,自知興元府至領四川轉運使常,以俸之半傳錄。時巴蜀獨不被兵,人間多有異本。聞之,未嘗不力求必得而后已,歷二十余年,所有甚富。既罷,載以舟即廬山之下居焉。宿與公武厚,一日貽書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書甚秘惜之。顧子孫稚弱,不自樹立。若其心愛名,則為貴者所奪;若其心好利,則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舉以付子,他日其間有好學者而后歸焉。不然,則子自取之。’公武惕然從其命,書凡五十篋。”[26]此序作于紹興二十一年,據此可知井度應當卒于此前,而卒地應當在廬山。
井度編著書四種,分別是《蜀三神祠錄》五卷、《分燈集》二十五卷、《禪苑瑤林》一百卷、《會解楞嚴經》十卷。[27]
《郡齋讀書志》卷八“《蜀三神祠錄》五卷,右皇朝井度編。任四川漕日,裒梓潼、灌口、射洪三神祠碑文板記成此書云。”卷十六“《禪苑瑤林》一百卷,右皇朝井度編,取《三燈錄》所載祖師言行,附入諸方拈提語句,且是正其差誤云。” “《分燈集》二十五卷,右皇朝井度編。蓋續三燈錄也。”“《會解楞嚴經》十卷,右唐僧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授。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去取之,成書。予嘗為之序。”可見,井度同時還是一位精通禪學的士大夫。
注釋:
[1] 徐小蠻點校,陳振孫著《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5頁。
[2]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5頁。
[3] 同上書第二冊,第814頁。
[4] 曾棗莊等《全宋文》第102冊,第327頁。
[5] 畢仲游《西臺集》卷五十《丞相儀國韓公行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第2116頁。
[7] 孫猛校正,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頁。
[8] 佚名《靖康要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宋史》,第10090頁。
[10] 《全宋文》第154冊,第148頁。
[11] 《全宋文》第187冊,第314頁。
[12]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5頁。
[13] 同上書第二冊,第814頁。
[14] 參見《宋史》卷三百七十《胡世將傳》。
[1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第二冊,第827頁
[16] 同上書,第869頁。
[17] 同上書第三冊,第33頁。
[18]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第三冊,第71頁。
[19] 《宋史》卷三百七十《鄭剛中傳》。
[20] 鄭剛中《北山集》卷十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宋史》卷二十五《高宗紀》二。
[22] 徐規點校,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一,中書書局2000年,第225頁。
[23] 《郡齋讀書志》,第184頁。
[24]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第三冊,第180頁。
[25] 同上書,第517頁。
[26] 《郡齋讀書志校正》,第15頁。
[27] 分別見《郡齋讀書志校正》第356頁,第783頁、第786頁、第787頁。
(原載《圖書館雜志》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