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讀書雜記二則
Ⅰ、引言
戰國荀子以十駕勸學,三國董生以三余讀書,余少慕之,因仿錢大昕“十駕齋”,號書室為“三余齋”,名所作古籍讀書筆記為“三余錄”。既積歲月,筆記亦多。五年前,開始著手整理舊日筆記,越一載,仿徐仁甫《廣釋詞》,以補訂釋詞諸書者著成《古書虛詞旁釋》,已于2007年出版;又越三十月,仿王念孫《讀書雜志》、盧文弨《群書拾補》,復以補訂群書者著成《群書校補》,已于2009年年初交出版社。近二年來,著《群書校補(續編)》,已逾80萬字。這里奉獻二則筆記,不敢求異,但欲求真。大雅君子,幸以賜教。
Ⅱ、雜記
一、《楚辭·九思》“閴睄窕”正詁
1.《楚辭·九思·疾世》:“日陰曀兮未光,閴睄窕兮靡睹。”
“閴睄窕”有如下之說法:
(1)某氏注:閴,窺也。睄窕,幽冥也。一作“闐雿”[1]。
(2)洪興祖注:閴,古覓切。睄,與宵同。窕,徒了切,深也。
(3)朱謀曰:睄窕,幽闇也[2]。
(4)朱起鳳曰:睄、蕭音近,條、雿一聲之轉[3]。
(5)朱起鳳曰:霄、睄、陗從肖聲,雿、、窕從兆聲,古通用[4]。
(6)姜亮夫曰:“蕭條”一語即空無所有,或寥落無所有之義,聲與“睄窕”同,故義亦相同。幽冥者指其深遠而言,空曠者指其平視而言……“睄窕”依聲韻求之,則雙聲之轉為“蕭條”……《原道訓》以為髙峻者,自上視之為高遠,自下視之為幽冥,自平視之為寂漠蕭條,其義一也。故“睄窕”即“霄雿”也[5]。
(7)何劍熏曰:“閴”誤字,作“闐”更誤,當作“闃”。《廣韻》:“闃,靜也。”“睄窕”即《淮南子·俶真訓》“蕭條霄雿,無有彷佛”之“霄雿”,“霄雿”與“蕭條”皆迭韻連詞,意同,當訓為空靜貌,與今語“蕭條”略同。某氏釋為幽,亦同。《淮南子·原道訓》:“上游于霄窕(雿)之野,下出于無垠之門。”高誘釋“霄雿”為高峻貌,恐誤[6]。
(8)湯炳正曰:閴,當作“闃”,靜[7]。
(9)黃靈庚曰:王延壽注曰:“閴,窺也。”闐,《說文》訓“盛貌”,無窺義,當是誤字。洪氏閴音古覓切,蓋本作視義,字作窺。閴,窺之形訛字。《韻補》卷3“耦”條引作“閴睄窕”[8]。
(10)黃靈庚曰:《五經文字》以“閴”、“闃”同,謂“上俗下正”。《易·豐》:“闃其無人。”《音義》:“馬、鄭云:‘闃,無人貌。’《字林》:‘闃,寂靜也。’”則無窺義。若訓窺,蓋通作窺。洪氏謂“睄與宵同”……《爾雅》:“宵,夜也。”《說文》:“窕,穼(深)肆極也。”睄窕,平列同義,幽冥貌也[9]。
(11)王偉曰:“窕”疑為“窈”之誤,而“閴”疑為“暗(闇)”之形誤。“睄”無幽暗之義,“幽冥”當為“窕”之釋言,而“窕”則為“窈”之誤[10]。
案:“閴”為“闃”俗字,寂靜、空寂之貌。唐·顏元孫《干祿字書》:“閴、闃,上俗下正。”[11]黃靈庚引作《五經文字》,失檢。宋·毛晃《增韻》卷5:“闃,寂靜,從門從狊,俗本作闃(閴),誤。”[12]金·韓道昭《五音集韻》:“闃,寂靜也。閴,俗作。”[13]明·焦竑《俗書刊誤》卷4:“闃,俗作閴,非。”[14]《易·豐》:“窺其戶,闃其無人。”《淮南子·泰族篇》、《論衡·藝增》、《三國志》卷25《魏志·楊阜傳》、《文選·懷舊賦》李善注、《御覽》卷184引“闃”作“閴”[15],并作俗字。洪興祖“閴”音古覓切,正“闃”之讀音。《文選·啟蕭太傅固辭奪禮》李善注:“闃,苦覓切。”[16]“覓”為“覓”俗字,見《玉篇》。唐·何超《晉書》卷87、110《音義》:“闃,苦覓反。”[17]遼·釋行均《龍龕手鑒》:“闃,俗。閴,正,苦覓反,寂靜也。”[18]《龍龕》以“闃”為俗字,蓋誤;而音亦作“苦覓反”,則同于諸書。黃靈庚謂“閴,窺之形訛字”,王偉謂“閴疑為闇之形誤”,并誤。某氏注“閴,窺也”者,蓋讀閴(闃)為狊,《說文》:“狊,犬視貌。”與“窺”義合[19],然非此文之誼。
“睄窕”不誤。朱起鳳、姜亮夫、何劍熏謂“睄窕”即“蕭條”、“霄雿”之轉語,并是也。字或作“陗”,《廣雅》:“陗、
,高也。”字或作“蕭莜”,《隸釋》卷19晉·夏侯湛《張平子碑》:“覩封樹之蕭莜,觀髙碑之稱美。”宋·洪適曰:“碑以蕭莜為蕭條。”[20]字或作“蕭滌”,《隸釋》卷5《稾長蔡湛頌》:“蕭滌而云消。”楊慎曰:“蕭莜:蕭條。霄雿、 ( )莜,三同。”[21]方以智說同[22]。字或作“肅條”,古“肅”、“蕭”音同。《淮南子·齊俗篇》:“故蕭條者,形之君;而寂漠者,音之主也。”許注:“蕭條,深靜也。”《文子·自然》作“肅條”。《淮南子·俶真篇》:“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彷佛。”吳玉搢曰:“或以莜為條,或以滌為條,皆以形聲相近而借。‘蕭條霄雿’四字連用,則‘霄雿’似不與‘蕭條’相同,然子書、騷賦多用迭字,合之則微分,離之則相似。‘蕭條’、‘霄雿’音義實相近也。”[23]
“睄窕”、“蕭條”為近義連文。
“蕭”、“睄”、“”、“霄”并讀為揱[24],《說文》:“揱,人臂皃。《周禮》曰:‘輻欲其揱。’”徐鍇《系傳》曰:“人臂捎長纖好也。”《玉篇》:“揱,長也,又長臂皃。”字或作橚、櫹、梢,《說文》:“橚,長木皃。”《集韻》:“橚、梢:長木皃,或作梢。”《類篇》:“櫹、橚,木長皃。”木長為櫹、橚、梢,故字從木;手長為揱、捎,故字從手。二字同源。從肖之字多有細長之義。《方言》卷12:“娋,孟姊也。”《玉篇》:“
,姊也。”《集韻》:“
,藕根細者。”又“梢,梢棹,木無枝柯長而殺者,或作萷、
。”又“
,
,體長皃。”又“
,長姊謂之
。”又“
,竹枝長。”又“
,艸長皃。”又“髾,毛發長。”皆取長義。《集韻》:“
,牛角開貌。”又“
、
,角銳上,或從牛。”牛角細銳而上舉,故為開貌,亦取細長之義。《龍龕手鑒》:“
,發毛[長]也。”“
”當即“髾”俗字,釋文“發毛”下脫“長”字。
“莜”、“條”、“滌”、“雿”、“窕”并讀為窱,《說文》:“窱,杳窱也。”《廣雅》:“窱,深也。”“蕭條”即取長遠、深長為義,“髙峻”與“長遠”義相因,高、遠一也。引申則有荒涼、冷清、寂靜之義。《楚辭·遠游》:“山蕭條而無獸兮,野寂漠其無人。”與《淮南子·齊俗篇》同,亦以“寂漠”與“蕭條”對舉,義同。《淮南子·原道篇》:“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無垠之門。”高注:“霄雿,高峻貌也。”“蕭條”、“睄窕”多見于《楚詞》、《淮南》,頗疑是楚語,后轉為通語。《廣雅》“”訓高,有三說:(a)王念孫曰:“
亦陗也,方俗語有輕重耳。”[25](b)錢大昕曰:“
疑祧之訛,祧之言超也,超有高義。”[26](c)朱駿聲曰:“
叚借為峣。”[27]皆未得其語源。何劍熏謂“高誘釋霄雿為高峻貌,恐誤”,猶未能會通,不知“高峻”、“長遠”是其本義,“空靜貌”是其引申義。楊樹達曰:“‘霄雿’與‘逍遙’同……高說非是。”[28]未確。
“閴睄窕”猶言寂然幽靜。“閴”與“睄窕”義相因。明·魏學洢《攄懷賦》:“夐睄窕以無人兮,殆猿蜼之所家。”夐,長也,遠也。“夐”與“睄窕”義亦相因。黃靈庚以“宵”為正字,訓夜,非也。王偉氏改“窕”為“窈”,“閴”為“闇”,率意輕改古書,甚不足取。
二、《〈本草綱目〉“ ”字音義》補正
《本草綱目》卷17“鳳仙”條:“人采其肥莖,汋、,以充萵筍。”劉衡如校:“
,字書無,疑‘挹’或‘脆’之誤。”劉敬林謂校為“挹”或“脆”文義不通,因重新考證,其文要點為:(a)“
”為“醃”、“腌”的異體;(b)“醃”、“腌”為浸漬食物字;(c)“汋”同“瀹”,義即浸漬;(d)“汋
”為同義連用[29]。
劉敬林所引劉衡如校本為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本,此本我未見,我見到的是華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劉衡如《本草綱目新校注本》,他的校記還有“張作‘脆’”三字[30],所指張本為清光緒乙酉年合肥張氏味古齋重校刊本。“脆”當即“”字形誤。
劉敬林說有幾點須要補正:
(1)劉氏謂“”為“醃”、“腌”的異體甚確。除了劉氏所舉的例證外,還可補一例。《廣韻》:“腌,鹽漬魚也。
,上同。”《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47“鳳仙”條引《別錄》:“采肥莖,汋、醃,可為葅。”[31]正作“醃”字。
(2)“醃”、“腌”為浸漬食物,是指用鹽醃漬。此義今各地方言通用,無庸引證。
(3)“汋”同“瀹”,其本字為“”。《說文》:“
,內肉及菜湯中薄出之。”指把肉及蔬菜放在開水里略微煮一下就撈起來。《系傳》:“臣鍇曰:今諸書多作瀹,《禮》注云:‘新春菜可瀹。’故謂春祭曰禴。
,渫也。”“渫”同“煠”。段玉裁注:“內,今之納字。薄音博,迫也。納肉及菜于
湯中而迫出之,今俗所謂煠也。玄應曰:‘江東謂瀹為煠。’煠音助甲切。
,今字作瀹,亦作汋。《通俗文》曰:‘以湯煮物曰瀹。’《廣雅》曰:‘瀹,湯也。’孫炎說‘夏礿’之義曰:‘新菜可汋。’”[32]敦煌寫卷S.617《俗務要名林》:“瀹,瀹菜也,羊灼反。”《廣韻》:“
,內肉及菜湯中薄出之。瀹,上同。”《集韻》:“
,通作瀹、汋。”《釋名》:“生瀹蔥薤曰兌。”是后漢已用“瀹”字。唐訓方《里語征實》卷上:“略煮曰
,音藥,俗音卻。”[33]今吳方言“
”亦讀“卻”音。明朱橚《救荒本草》卷2謂鳯仙可救饑,其食制之法是:“采苗葉煠熟,水浸一宿,做菜,油鹽調食。”可證“汋”即“煠”也。俗又借用同音字“綽”,《西游記》第25回:“二童忙取小菜,卻是些醬瓜……綽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兒,與師徒們吃飯。”俗亦借用同音字“焯”,《說郛》卷74引宋林洪《山家清供·薝卜煎》:“(梔子花)大者以湯焯過,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薝卜煎。”又引《山家清供·紫英菊》:“春采苗葉洗焯,用油略炒煑熟,下姜鹽羹之。”今吳語、粵語、中原官話、膠遼官話猶有“
”、“瀹”、“焯”之語[34]。
(4)“汋、醃”謂或汋或醃,汋為熟食,醃則生食之。“汋、醃”是二種不同的食制方法,不是同義連用。桂馥《札樸》卷9《雜言》:“鹽藏魚菜曰腌……菜入湯曰,或曰煠。”[35]
注釋:
[1]洪興祖云:“逸不應自為注解,恐其子延壽之徒為之爾。”
[2]朱謀《駢雅》卷1,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7頁。
[3]朱起鳳《辭通》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78頁。
[4]朱起鳳《辭通》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6頁。
[5]姜亮夫《楚辭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4頁。姜說又見《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惟有存目,正文佚失。
[6]何劍熏《楚辭拾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頁。何氏引“霄雿”誤作“霄窕”。
[7]湯炳正《楚辭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84頁。
[8]黃靈庚《楚辭異文辯證》,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8頁。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岡本保孝(1797-1878)據太田全齋藏本鈔本《韻補》卷3引作“閴窕”,四庫本《韻補》卷3引作“閴睄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95頁。作“
”當為岡本氏誤書。
[9]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 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873頁。黃氏引“深”誤作“穼”。
[10]王偉《〈楚辭〉所載漢人作品校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第1期,第68頁。
[11]顏元孫《干祿字書》,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5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22頁。
[12]毛晃《增修互注禮部韻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576頁。下“闃”字據《古今韻會舉要》卷29引校正,元·黃公紹《古今韻會舉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8冊,第816頁。
[13]韓道昭《五音集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36頁。
[14]焦竑《俗書刊誤》,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559頁。
[15]《淮南子》據道藏本,景宋本作“闃”。
[16]蕭統《文選》(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57頁。
[17]何超《晉書音義》卷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036、1041頁。
[18]釋行均《龍龕手鏡》(高麗版影遼刻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第95頁。
[19]《易》之“闃”,亦當訓靜。惠棟曰:“案《說文》無闃字,惟部云:‘闅,低目視也,從
門聲。’……闃,當借作闅,與窺義合。”惠氏訓窺視非也,且以“闅”為本字,尤誤。惠棟《九經古義》卷2《周易古義》,收入阮元《清經解》第3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1頁。
[20]洪適《隸釋》,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95頁。
[21]楊慎《古音駢字》卷上,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09頁。
[22]方以智《通雅》卷6,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頁。
[23]吳玉搢《別雅》卷2,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44頁。
[24]《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紛容蕭蔘。”《漢書》作“箾蔘”,《周禮·考工記》鄭司農注:“揱讀為紛容揱參之揱。”此其相通之證。
[25]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頁。
[26]轉引自錢大昭《廣雅疏義》,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頁。
[2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28頁。
[28]楊樹達《淮南子證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逍遙”亦作“消搖”,《莊子·逍遙游》《釋文》:“逍一作消,遙一作搖。”《禮記·檀弓上》:“負手曳杖,消搖于門。”《釋文》:“消搖,本又作‘逍遙’。”或作“捎搖”,又倒作“搖捎”。《廣韻》:“捎,搖捎,動也。”《原本廣韻》作“捎搖”。“逍遙”的本義是“搖動”,非此文之誼。
[29]劉敬林《〈本草綱目〉“ ”字音義》,《中國語文》2011年第3期,第286頁。
[30]劉衡如《本草綱目新校注本》,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29頁。
[31]《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424冊。
[3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頁。
[33]唐訓方《里語征實》,收入[日]長澤規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5頁。
[34]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488、7531、6275頁。
[35]桂馥《札樸》,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90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