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愛敬”是“仁”的核心
【摘 要】因為對親人的愛敬是仁的根基,愛敬是仁的內(nèi)容,愛敬是仁的表達(dá)方式,人人相互愛敬又是仁的最高目標(biāo),所以我們說愛敬是仁的核心。
【關(guān)鍵詞】仁;愛敬
【Title】To the “love” is the core of “benevolence”
【Author】Xiao Mu feng 【Tutor】Professor Ruan Zhong
【Abstract】Because of the love and family is benevolence,love is the kernel of worship,love is the worship of expression,everybody mutually love and is the highest aim of benevolence,so we say love is the core of benevolence.
【Key words】Benevolence;Love
儒家說我們做人要做志士仁人,治理國家要實行仁政,待人接物要仁慈溫厚。這些主張很令人向往,也許有人要問,仁到底是什么?或說二人為仁,或說忠恕距仁不遠(yuǎn),而我根據(jù)自己所接觸的資料及自己的一些認(rèn)識,深感“愛敬”是“仁”的核心。
一、對親人的“愛敬”是“仁”的根基
“仁”字按《說文解字》的意思是:親也。從二人。即兩人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像親人一樣。那么我們先看親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親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主要包括夫婦、父子、兄弟等關(guān)系。首看夫婦關(guān)系。《禮記》上說,婚姻是禮的根本,“敬慎,重正而后親之……大昏既至,冕而親迎……壻親御授綏,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妻也者,親之主也,可不敬與?”【1】可見婚禮已經(jīng)表明男女結(jié)婚以后,夫妻之間當(dāng)以愛敬之道來維系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次看父子關(guān)系。《大學(xué)》中說,“為人父,止于慈,為人子,止于孝。慈,愛也。人父愛其子,至‘莫知其子之惡’,而不敬,可乎?”【2】相傳孔子說:“人子也者,親之后也,可不敬與?”善事父母者……所謂孝,所謂慈愛忘勞,【3】所謂養(yǎng)其口體,亦養(yǎng)其心志,所謂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所謂不遺父母惡名……【4】非敬而何,非愛而何?這強調(diào)傳統(tǒng)的父慈子孝,貫穿其中的也是敬愛。再看兄弟關(guān)系。孟子說,“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孩提之童……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5】兄愛弟,弟敬兄,兄良,弟弟,兄弟之間很和氣,可見兄弟之間也是以相互愛敬來維系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的。這樣,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夫妻、父子、兄弟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都是以愛敬為核心的,所以我們說愛敬是親人關(guān)系的核心。
沿著這一核心向外散發(fā),就是愛我們周圍的人,敬我們周圍的人。《孝經(jīng)》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是謂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是謂悖禮。而愛其親者不敢侮于人,敬其親者不敢慢于人。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yán)。圣人因嚴(yán)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這也就是說我們愛敬別人,首先從愛敬自己的親人開始,然后推及敬愛他人,于是社會就充滿了敬愛,人與人之間自然和諧。
從這里我們能夠知道,仁字表示兩個人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像親人一樣,而親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又是以愛敬為核心的,而一個人對別人的愛敬是從自己對親人的愛敬中向外散發(fā)出去的,所以說對親人的愛敬是仁的根基。
二、“愛敬”是“仁”的內(nèi)容
《論語》中仁字出現(xiàn)了很多次,孔子根據(jù)不同人的提問有不同的回答。如“君子篤于親而民興于仁”,“仁者先難而后獲”,“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可以為仁矣”,“剛毅木訥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fù)禮為仁”。凡此等等,可見“仁”的意蘊相當(dāng)豐富。無論是說君子之行,還是己之所為,這里關(guān)于“仁”的種種回答,其實可以用孔子兩次回答樊遲問仁來解釋。
在《論語》第十二章里,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在第十三章中,樊遲問仁。孔子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前者,心受為愛,很好理解;【7】后者之恭,《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從心。忠,《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從心中聲。” 敬,《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從攴、茍。”肅,《說文解字》釋為“持事振敬也。從聿在淵上。”可見恭即忠、忠即敬,恭、忠、敬均是敬的意思。同時可知的是,前者說愛,后者說敬。這愛人與敬人又可以用來解釋孔子在其他地方對仁的回答。
比如君子篤于親而民興于仁,篤親是因,興仁是果,而親者愛與敬是也。仁者先難而后獲,先難即是先有辛勤勞作,然后再想到自己的回報,即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這屬于愛人。能行恭、寬、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可以為仁矣。簡言之,恭者敬也,待人接物恭敬;寬者即心要寬厚廣大,不與人斤斤計較;信者誠也,從人言即言行一致,不欺騙別人,愛人者不欺人,敬人者亦不欺人,可見信的根是愛和敬;敏者疾也,孔子曾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四書章句集注》中說力行難故欲敏【8】,這也就是說人們對于某些正面的道理說起來是比較容易的,但落到實處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言行一致不欺騙人這屬于信也屬于愛人和敬人。惠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釋為愛利,即給人以利。給人以利,這也是愛人。這五者為仁,關(guān)鍵還是在愛人、敬人。
同時,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說:“吾未見剛者,棖也欲,焉得剛?”可見這里的剛是指少私寡欲如果一個人能夠少私寡欲。做物的主人,那么他不會淪為守財奴,也不會淪為物的客體,多余的財物就會分享給他人,這就是愛人。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可見這里的“毅”指人在負(fù)仁行仁的路上堅強,剛毅,不動搖,不退縮。而木者,《說文解字》釋木為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徐鍇說:“屮者,木始甲拆,萬物皆始於微。故木從屮。”《中庸》中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可見木用于比德是指誠指生,生物成物,愛人是也。訥者,從孔子論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可見它指一個人誠實守信有行動力,不花言巧語,這需要愛人也需要敬人。
孟子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愛人不親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他談仁與禮、人與獸,思想的落點仍然是愛人與敬人,孟子在其他地方對仁的闡釋都沒有超出這一范疇。如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也。”惻隱之心,是指不忍人之心,是人常有的同情心。這屬于愛人。孟子說:“親親,仁也。”而親親是指踐行親人之倫理關(guān)系,親人之倫理關(guān)系又是以愛敬為核心。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就是指人應(yīng)該有的東西,【9】也是人們應(yīng)該行走的道路。如果人飽衣暖食逸居而無教,【10】則近於禽獸。
從上述看來,我們發(fā)現(xiàn):愛敬正是仁的基本內(nèi)容。
三、“愛敬”是“仁”的的表達(dá)方式
愛、敬這兩個詞,做動詞時,表心理活動,它與名詞搭配,構(gòu)成動賓短語,表,達(dá)愛于某,達(dá)敬于某。孔子說愛人為仁,‘敬人’為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可見這里的仁是指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狀態(tài)用數(shù)學(xué)式表達(dá)近似為仁≈愛人的狀態(tài)+敬人的狀態(tài)。即一個人正在愛人或者是正在敬人他才是在行仁。那我們看既然他老人家用這種近似關(guān)系來表達(dá)他的仁,那么我們就用他愛人的活動和敬人的活動來為他的仁做注解最恰當(dāng)不過了。
關(guān)于愛人的活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志于愛人。孔子的個人理想是想通過對道業(yè)的不懈追求來達(dá)到一種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他說:“士志于道。”又說“《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中周武王之樂,《韶》是舜之樂。武王伐紂救民,舜紹堯而治,其功本一。然舜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以征誅而有天下,故其實有所不同。可見孔子認(rèn)為天子當(dāng)以不傷民而治為上,不傷民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愛人。進而言之,孔子想通過節(jié)用、養(yǎng)民、教民、德政、禮治等措施來實現(xiàn)他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的社會理想。所以他說君主應(yīng)該節(jié)用而愛人,泛愛眾而親仁。那么,其養(yǎng)民也惠。而孔子的家庭理想是通過宣揚孝道建立父子有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充滿愛和歡樂的家庭。所以他重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其二,仕以達(dá)仁。孔子為了實現(xiàn)他的這一理想而入仕,在魯國做過季氏史、司職吏、司空等官。他在魯國做官時,曾索“齊侯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曾“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史記》說他“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途;途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11】魯國的強大引起了齊人的恐懼,齊人用美人計迫使孔子離開魯國。為以仕達(dá)仁,孔子先后去過齊國、宋國、衛(wèi)國,且往來于陳、蔡之間,最后到楚國,終不見用。盡管他說“茍有用我者,幾月可也,三年有成”,亦無濟于事。鄭人或曰累累若喪家之犬,魯晨門說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卻說君子行義以達(dá)其道。子路也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其三,學(xué)以致仁。孔子周游列國沒有什么結(jié)果,便回到了家鄉(xiāng)去整理文獻(xiàn)和興辦教育,繼續(xù)推行他的仁。他曾說,“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雅》《頌》各得其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亦可以無大過矣”。“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晚年致力于文獻(xiàn)和教育,一方面是自己畢竟進入人生的晚年,對仕以達(dá)仁深感失望;另一方面又希望通過這兩種方式傳播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可以發(fā)憤忘食,時時反思自己的人生行為,并說:“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有不善而不能改,是吾憂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xué)者也。”他正是以這樣一種精神鍥而不舍的走完了他志仁行仁的一生。
關(guān)于敬人的活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閑居恭敬。閑居恭敬是以敬天地為前提的,孔子認(rèn)為人們的精神活動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關(guān),如果大自然有了異常的變化,那么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人就應(yīng)該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看自己的行為是否與天理相符合,如果與天理不符,那就趕緊加以改正,因為如果人們違背了天理,即便是祈禱也不會得福。而作為一個君子應(yīng)該積極學(xué)習(xí)天理懂得天理順從天理。《論語》中記載他的話,迅雷風(fēng)烈必變。他說,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亦可以無大過也。相應(yīng)地,孔子認(rèn)為如果一個人吃飽了精神無所寄托,那么他就會產(chǎn)生一些邪僻的想法,所以一個人應(yīng)該守禮行禮來控制自己的意念,讓自己的意念保持一種莊敬的狀態(tài)。按他的說法,禮者,所以防民也,君子必佩玉,邪僻無自入。所以他教育自己的弟子時說,貌思恭,行篤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即使在閑居的時候,也是應(yīng)當(dāng)恭敬的。所以他的弟子對他有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評價。
其二、敬父母與師長。從史書上的記載中,我們很難直接找到孔子是如何孝敬父母的,但從他殯其母于五夫之衢,以求其父之墓,而欲使之合葬,及其教育弟子如何孝順的話來看,所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讓我們知道孔子對父母是很有孝敬之心的,只是他的父親死得太早。同時,孔子認(rèn)為一個有志于道的人應(yīng)該時常親近圣人、仁人、賢人和有道的人,孔子曾說畏圣人之言,友其士之仁者,事其大夫之賢者,……就有道而正焉。他于周嚴(yán)事老子,于衛(wèi)嚴(yán)事蘧伯玉,于齊嚴(yán)事晏平仲,于楚嚴(yán)事老萊子,于鄭嚴(yán)事子產(chǎn)等等,孔子認(rèn)為經(jīng)常親近這類人,并對他們表示恭敬,可以從他們那里學(xué)得到一些人生經(jīng)驗,加強自己對一些真理的認(rèn)識。
其三、敬朋友與學(xué)生。孔子稱贊晏平仲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他教育自己的弟子說,弟子出則悌。他的朋友死了沒有人為他下葬,孔子就把他葬了,可見他對朋友的感情。同時,他說朋友之饋,非祭肉不拜。《四書章句集注》中說,拜祭肉,敬其祖考,(其祖考)同于己之親也,自然也是出自對朋友的敬意。對于學(xué)生,孔子認(rèn)為學(xué)生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和訓(xùn)練是可以趕得上老師的。他說,后生可畏,雖然他們可能有某些缺點,但只要積極向上,就應(yīng)該對他表示肯定。互鄉(xiāng)這個地方的人很難與之言善,童子要接見孔子,弟子們都認(rèn)為不應(yīng)該接見。孔子說,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他的學(xué)生子路,初次見孔子時,曾陵暴孔子,孔子就設(shè)禮慢慢地誘導(dǎo)他,使子路儒服且因門人請求做孔子的弟子。他的學(xué)生冉求在孔子稱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時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就婉言訓(xùn)戒他說,力不足會半途而廢,這是不可取的。
其四、敬君王與百姓。孔子認(rèn)為掌權(quán)的大人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臣子和庶人應(yīng)該對大人表示恭敬,為大人謀事時應(yīng)該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子曰,畏大人。事君盡禮,事君盡其事而后其食,所以他見到不同等級的大人,均向他們表示恭敬。《論語》中說他君在則敬畏不安,態(tài)度很嚴(yán)肅;和上大夫講話,則表現(xiàn)得溫和恭順,與下大夫講話則會侃侃而談。如果有官職在身,君命召,那么不等車子駕好就出發(fā)了。與敬君王相輔而行則是敬百姓。孔子曾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即孔子主張以謙敬之德來敬讓百姓,而他自己在鄉(xiāng)里卻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這也就是說孔子與百姓相處時,與百姓和光同塵,不表現(xiàn)自己,通過卑己來尊人。
其五、敬殘疾人與失去親人的人。孔子在接見盲人樂師師冕時,到了階沿就告訴他說到了階沿,到了席坐就告訴他說到了席坐。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又告訴他說某個人在哪里某個人在哪里。而在平時見到一般的盲人雖然他年齡較小或者是很常見孔子也一定要站起身來表示同情和恭敬。而人們失去親人是值得同情的,人們在為親人服喪時,心情又是比較沉重的,所以他在路上遇見穿喪服的人,不隨便開玩笑,;在車上見到穿喪服的人就俯下身去向他們行伏軾禮。
除了上述之外,孔子還有對鬼神的尊敬,對物的尊敬。他說,敬鬼神而遠(yuǎn)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即孔子認(rèn)為,鬼神雖然不能主宰人們的命運,但人們不應(yīng)該招惹它,忤逆它。而是應(yīng)該對它們表示恭敬。所以他,齋,必有明衣,居必遷坐;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除了敬鬼神外,孔子對物也很恭敬。他說,節(jié)用,君子惠而不費。論語中記載說他,有盛饌則變色而作。即孔子認(rèn)為物品中凝結(jié)著人們的勞動和某種滿足人們需要的價值,所以人們在享用物品時,應(yīng)該起恭敬心,生珍惜感。
從這里我們能夠看出孔子他不分尊卑,不分貧富,不分少長,不分男女,無大小,無眾寡,他均無不恭敬。賢者,他敬而從之;不賢者,他嘉而勉之;仁者,他敬而親之;不仁者,他敬而遠(yuǎn)之;剛者,他敬而化之;不足者,他婉而戒之。用他自己的話來概括他敬人的活動,那就是:無大小,無眾寡,無敢慢。
四、人人相互愛敬是仁的最高目標(biāo)
儒家的社會理想是整個社會最終實現(xiàn)大同,《禮記》中對大同社會是這樣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12】這里的選賢與能,壯有所用,是人盡其才;貨惡其棄于地,力惡其不出于身,是物盡其用;天下為公,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各行其是;男有分,女有歸,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是各得其所;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戶外而不閉。是人人背利向義,以義為指歸。這些是前人早有的見解,所以“大同”被視為人們的理想社會。
而在一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敬指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想到別人的需要,時刻準(zhǔn)備著要為別人服務(wù),而在為別人服務(wù)的時候,又很謙虛,很恭敬。我們看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要求自己,那他要為別人服務(wù),就得不斷地學(xué)習(xí),要想為別人服務(wù),無過、無不及,處處得體,那他就不能不學(xué)禮。即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敦厚以崇禮,博學(xué)之,審問之,明辨之,慎思之,篤行之,一日三省其身,茍日新,又日新……直至止于至善。(此是以義為指歸)如果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都能奉行愛敬之道,那么這個家庭內(nèi):夫義,婦聽,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如果一個社會中人們能以愛敬之道來對待他人,那么人們已經(jīng)從小的家庭中走出來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舜何人也,我亦大丈夫;人有能,不輕訾,己有能,不自私,賢者在位,能者任職,亦是人盡其才;如果人們從小的家庭中走出來,思天下不被堯舜之澤者,猶彼陷溺之也,故欲博施于民而濟眾,貨惡其棄于地,力惡其不出于身,是物盡其用;如果人們從小的家庭中走出來,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百姓各有其常產(chǎn),有司各修其常職,君子興其孝悌忠信,而百姓日益遷善……則老者安,少者懷,男不曠,女不怨,也是各行其是各得其所。那么此時我們看,大同社會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總之,儒家從個人的修身立道到家庭的歡樂和諧再到社會的長治久安,仁字貫穿其始終,而仁的根基、內(nèi)容、表達(dá)方式及其最高目標(biāo)都是以愛敬這一內(nèi)容進行展開的,所以我們說愛敬是仁的核心。
注釋:
【1】(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2,第1418頁、第1260頁、第1262頁。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10,第5頁、第8頁。
【3】【4】(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2,第1227頁、第1226頁。
【5】【6】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1,第213頁、第16頁。
【7】即處處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
【8】(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10,第74頁。
【9】【10】愛人與敬人。
【11】(漢)司馬遷.《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第1502頁。
【12】(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2,第581—582頁
參考文獻(xiàn):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10
[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1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10
[4](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2
[5](漢)司馬遷.《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