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褒禪山散考
——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七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似乎他游玩的褒山禪寺、前洞和后洞都在褒禪山上。實際上《游褒禪山記》所涉及的并非是一座褒禪山,而是三座山峰:一是褒禪山:慧空禪院所在地;二是華陽山:前洞及仆碑所在地;三是馬山:后洞所在地。

  為了搞清《游褒禪山記》中讀者比較關注和產生爭論的一些問題,如:前洞、后洞的位置;“其下平曠”是山下平曠還是洞下平曠?王安石關于華山是“花山”的判斷及其所生發的感慨是否正確?后洞的位置與歷史等。最近,我們同安徽省含山縣教育局、褒山中學的幾位老師到褒禪山一帶作了一些考查,下面依次介紹兼作考證,以饗詢者并就正于高明。

  王安石游歷路線是由褒山下“褒山禪寺”出發,先達華陽山腳的“前洞”

  褒禪山屬于大別山余脈,它與西而的黃鶯山、昭關,東面的華陽山、雞籠山等相連,象一條東西走向的巨蟒,橫亙于安徽省巢湖地區的巢縣、含山、和縣之間。

  褒禪山,今稱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鄉境內,海拔240米,相對高度180米左右,山頂東面一塊稍高,其余地方則平而長,宛如一面綠色的旗幟飄揚在起伏的岡巒之上。含山縣志云:“褒禪山舊名包山,以唐貞觀慧褒禪師得今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云峰,欲雨則云先起,春夏往往見之,又有龍洞,羅漢洞、玉女泉、白龜泉……山腰有一小塔,與大塔相望”。據褒山中學趙校長介紹,大塔與小塔在文化大革命前仍在。大塔氣勢雄偉、風格粗獷,小塔精巧玲瓏、氣度清秀。傳說大小塔為師徒倆所造,徒弟年輕好勝,憑千斤氣力,硬用石條在山下壘成了七層大塔。師傅年老力衰,自度氣力不如徒弟,只好以智慧取勝。他在山腰造了一座小塔,憑著所據的地勢和精巧的工藝壓倒了大塔。據介紹,當時的兩座塔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大塔,全由千斤以上的大石條壘成,一共七層,七丈多高,上面還有張孝祥所書的“寶塔”二字,一人多高,字體道勁。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這兩座塔都被含山中學的紅衛兵當作四舊掃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大塔遺址,只見碎石叢集,坑灰散亂,初夏的驕陽把婆娑的樹影灑在那坑坑洼洼的塔基之上,斑斑點點,搖曳不定。遙望山腰,灌木青青,怪石嶙嶙,一時之秀的小塔也不見了蹤影。當地大廟村林場小學的田克金老師告訴我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有個趙姓的公社社員在清理塔基時,發現有塊大石中空,內有一盒,里面裝有許多銅錢和法器,銅錢大多是“開元通寶”。當時也不知是文物,就賣給當地的廢品收購站了,得款五元多,很是轟動了一下。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為褒山寺舊址,即王安石所謂“慧空禪院”。據陳廷桂《歷陽典錄》;“褒山寺筑于唐貞觀年間,黃庭堅、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內留有文跡。寺內曾藏有玉杵、鐵杖、金磬,錦兌、玻璃盤、旃枟、避塵珠、藏經櫝等。寺院近旁絕壁斷碑,往往有宋人題刻”。田老師告訴我們,大廟(當地人稱褒山寺為大廟,所在地大廟村即以此命名)在一九五二年前仍然香火鼎盛,廟有三進大殿,前殿扁額上題有“褒禪山寺”四個鎏金大字。門前有兩棵大銀杏樹,一雄一雌,皆徑粗合圍,枝葉密茂。現今大廟和雄樹已毀,雌樹尚在。從《歷陽典錄》上來看,附近應有不少宋人碑刻,但今天已蕩然無存。我們不甘心一無所獲,順著村道細細尋訪,終于在田間小道上發現一塊明代詩碑,題為《褒禪寺》,詩云:“乾坤好景難如此,今古浮名總是閑。我亦中原詩酒客,白云清夜宿褒山”。落款是“嘉靖十三年八月十日賜進士出身奉訓大夫直隸和州知州孟雷書”。

  從褒山寺東行三里即達華陽山前洞。王安石說五里,不確。因據《含山縣志》“褒禪山,縣北十五里”,“華陽山,縣北十八里”,兩地相距為三里,我們實地考查也為三里。華陽山舊名蘭陵山,亦稱華山,海拔230米,相對高度190米左右。山坡平緩,兩側幾乎等高,山頂平而長,遠遠望去,象一架扁梯豎立在金色麥浪之中。華陽山下有一洞,當地人叫華陽洞,亦稱碑洞,即王安石所云“前洞”。他在描述前洞時曾說“其下平曠”。這句話引起了一些人的爭論。有人認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則認為“其下”是指洞下。其實,只要到實地一考查,就會發現這種爭論宛若笑話中所說的兩個近視眼看匾一樣,爭論的前提根本不存在。因洞口與山腳齊,洞前的澗下就是平坦的稻田,洞下平曠也就是山下平曠。

  據介紹,華陽山下過去亦有一寺,今遺址猶有石礎。寺前道上曾有一碑,據《歷陽典錄》,碑日“大唐花寺碑,文字漫漶不可讀,亦未知誰氏書撰。王荊公記所謂其額可識,日花山也”。王安石通過這塊碑上“花山”二字,就推斷“華山”即“花山”,認為當地人讀作“華山”是“音謬也”,進而發了一通“學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宏論。據我們看,這個推斷也是不確的。因為這塊碑上說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說這山叫花山,況且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華陽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禪寺和褒禪山(華山),更不能從此得出華山叫作花山的結論。含山人宋時的“花”、“華”如何讀音,已不可考。但從今天來看,區別是很明顯的,“華”讀陽平hua,“花”音短促,如古入聲字讀法,兩字讀音似不會謬混,今含山縣城南五里另有一山曰“花山”,王安石所見的“花山”仆碑,是否就是詠城南五里那座“花山”,亦未可知。

  《大唐花寺碑》何時亡佚,今尚不知。《歷陽典錄》成書于清同治四年,可見此碑至少同治年間尚在。有人撰文說:“大唐花寺碑毀于文革”這又是誤傳誤記。產生誤會的原因是洞前原有一塊碑,因此當地人亦稱前洞為“碑洞”。文革中這塊碑被打碎扔入洞前潭中,但這塊碑絕非《大唐花寺碑》。因為我們考查時發現此碑仍在水中。①透過清澈的山泉,殘存的字句隱約可辯,其中寫道“……雨者,閔雨也……”落款為“……望日門生從事郎知和州歷陽縣王管、縉云縣主簿馮……”看來這塊碑與雨有關。據《含山縣志》:“宋寧宗慶元六年,和州太守王大過嘗祈雨于此,筑喜雨亭,縣令陳仲巽有記”。這塊碑可能就是宋代的祈雨亭碑,或是后人對此碑記的重刻。

  洞的東側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從中汩汩流出,逮大概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側出”了。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冽,黝黑的小魚若在空中游動,殘斷的石碑倒臥潭心,日光把碑邊的綠苔照得明晃晃的,苔端的茸毛隨著微波輕輕地漾動。泉后,石壁上鐫著四個大字“萬象皆空”,為明萬歷海陽范懷口刻。石壁的下端就是前洞,洞口直徑約兩米,洞內空闊處高六米,廣約四米,類一大廳。人在洞內說話,嗡然和鳴,格外響亮。洞的右側石壁上有題刻,因年久剝蝕,加上光線昏暗,多不可辨。用電筒細探,辨一石刻為“熙寧四年,過華陽至淮南,江寧楊口口”一。熙寧四年為公元1071年,距王安石作記的至和元年1054年僅十七年。可見此洞在宋代是經常有人探游的。洞內路徑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處為亂石所阻,道遂斷。深邃處,無數蝙蝠蟄伏壁上,體大如拳,被人腳步聲驚起,撲撲亂飛。洞的盡頭處,嗡嗡作響,伏壁細聽,可辨出是右側的流水聲。

  《游褒禪山記》中的“后洞”亦不在褒禪山,可能在馬山

  從前洞出后,我們準備去探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后洞在哪里呢?據《含山縣志》,前后洞均在華陽山上,有人據此撰文,說前洞的右上方即是后洞,但據當地人的介紹和我們的考查,《含山縣志》有誤。因華陽山上有三個洞,下面為前洞,亦稱碑洞,前洞的右上方為天洞,前洞的左上方為后洞。后洞距前洞約五十米,為一石罅,淺而窄,人縮身以入,匍伏約二米即達盡頭,無勝景可道。無論從距離上還是從地形、地貌上,與王安石所記的后洞毫無相似之處。景色稍勝的是天洞,從前洞攀壁而上十五米即達此洞,洞口為一陡坡,有巨石當洞口,洞口直徑約一米五左右,呈喇叭狀,從巨石踏蹴而下直達洞底。洞內高約三米,右上方象被一巨斧劈開,直插峰頂,從頂端透出亮光,當地人稱一線天。進洞約五米,又有石壁擋道,中有一孔徑約尺許,鉆進去后又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鐘乳石布滿壁頂,溪水湍急,寒氣逼人,陰森恐怖。我們當時曾懷疑天洞即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又有兩點不能解釋:一是距離,王安石云后洞在前洞上五、六里,但此洞距前洞僅五、六丈,如說王安石將“丈”誤記為“里”,形、音皆不似,況數量概念差別又如此之大,誤記似不可能;再者王安石記中又沒有提及湍溪,中途退出亦不是因溪流阻道,看來王安石所云的后洞定是另有所指。褒山中學的張主任告訴我們,從前洞的右上方往前走五里,即馬山,馬山中部有一洞叫北洞,與王安石所云的后洞很相類。于是我們又循前洞東上,翻過華陽山脊到達馬山。馬山是三座山峰中最高的一座,海拔360米,相對高度300米左右。與褒山、華陽山不同的是,它山頂尖,兩側陡,宛若等腰三角形。由于地處偏僻,人跡罕至,解放前曾在山腰設一麻瘋病院,此洞就在麻瘋病院的左上方。洞口約兩米,探頭向內,昏黑莫辨,寒氣逼人,確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據張主任說,這洞過去非常深邃,曾有人從此洞一直走到和州的小西門。清代洞內出一巨蟒,經常出來偷吃山下廟內的供食。于是和尚們用糯米飯捶黃泥石塊,在洞內狹窄處將洞封死。我們進洞后,前進約二百米左右,確實前面有石壁封路,似是石塊壘成。洞內石壁上似有多處石刻,但辨認再三,也讀不出完整的句子。從洞的方位、距離及形狀來看,似乎即是《游褒禪山記》中的“后洞”。

  考察之后,對《游褒禪山記》中的一些疑點冰釋了。但前疑釋后,又生新疑:王安石當時任舒州通判,治所在今安徽西部的潛山縣;含山縣則屬于和州,兩地相距四百多里。況且,褒禪山一帶至今都地處荒僻,并不在交通線上,在舒州做官的王安石為什么會跑到如此偏僻的地方來游玩呢?我們認為這與以下兩點有關:一是與王安石當時的經歷有關。王安石從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起任舒州通判至皇祐六年(即至和元年)。由于文彥博和陳襄的推薦,朝庭征為集賢校理,王安石以“先臣未葬,二妹當嫁,家貧口眾,難住京師”為理由,于同年三月二十二日和四月某日兩次上表辭讓。舊任已免,新任未就,疑王安石在此期間經江寧回江西探親,路過含山而作。二是與宋代的驛道有關。從前洞壁上熙寧四年楊氏石刻來看,華陽山為從淮南道到江寧府的古驛道必經之處。它的東面是伍子胥經過的昭關,西面是霸王自刎的烏江。王安石從舒城出發,可能經巢州柘皋(古稱高井驛),再從尉橋驛、常山山脊而達褒禪山。其證據是王安石經過含山東面的清溪驛時曾寫了一首《清溪河》詩。詩云;“冷冷一帶清溪水,遠遠來穿歷陽市。涓涓出自碧湖中,流入楚江煙樹里”。清溪水發源于褒山西面,今巢湖市柘皋鎮東北面的大茅廬尖與青龍尖之間山谷中,今為“和平”、“林場”兩水庫,“涓涓出自碧湖中”即指此。湖水向東即得勝河,經歷陽(今和州市)由烏江口注入長江。“遠遠來穿歷陽市”即指此。可見王安石是由舒州、廬州往和州的這條古驛道往江寧的。另一個證據是同年六月六日,他在江蘇海門寫了《通州海門興利記》,按下去是到家鄉江西寫了《金溪吳君墓志銘》,可見王安石是取道江寧回老家探親的。唯一的疑問是按路線游褒山應在前,但時間卻記為七月某日;達海門在后,記的日期反為六月六日。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游褒山后,王安石并未馬上作記,而是以后補記的。所以《通州海門興利記》明確為六月六日,而《游褒禪山記》卻記為七月某日。

注① 此碑在我們考察后,已被縣文物部門當做文物收藏。

褒禪山華陽洞(《游褒禪山記》前洞)

馬山上的北洞似是《游褒禪山記》中的“后洞”(陳友冰手繪)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文昌市| 文成县| 从江县| 德江县| 巴彦县| 桃园市| 芜湖市| 依安县| 枣庄市| 饶河县| 开鲁县| 昭觉县| 隆林| 北流市| 广州市| 垦利县| 满城县| 武强县| 洪泽县| 红河县| 盘锦市| 文登市| 肃宁县| 安丘市| 兰考县| 安顺市| 东乡县| 龙山县| 苗栗县| 兰州市| 满城县| 彝良县| 肃北| 长宁县| 广南县| 汪清县| 鲁甸县| 鞍山市| 朝阳区|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