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高步瀛交游考

  【摘 要】高步瀛先生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立身廉直,淡泊自守,生平交游頗廣,與吳汝綸、嚴范孫、陳援庵、余嘉錫、程金造、顧學頡等人交游。考其交游情況有助于了解高先生生平、著述、思想以及文學史、經學史上的地位。本文擬分前輩宿儒、至交好友、往日同僚、學生弟子四個方面考察其交游情況。

  【關鍵詞】高步瀛;交游;生平;考證

  高步瀛(1873—1940)【1】,字閬仙,又署閬軒,私謚貞文,河北霸縣辛店鄉北頭村人。著名文選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師從桐城派古文大師吳汝綸先生。歷任畿輔大學堂教席(1901年)、學部圖書局主編(1906年)、教育部僉事(1912年)、國立北京高等師范教席(1922年)、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27年)、遼寧萃升書院教授(1930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保定蓮池講學院教授(1931年)、輔仁大學教授(1939年)等職。著有《古禮制研究》、《史記正義校補》、《選學舉要》、《古文辭類纂箋證》、《文選李注義疏》等三四十種著作。其中大部分未予刊行。其二女兒高立芳于六十年代中葉將高步瀛全部著作并詩文日記存于中華書局,【2】但限于各種原因保存下來的稿本屈指可數(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載,至于留存大陸未經付印的各種原稿及日記等尚多,風聞經紅衛兵之亂,已付劫灰)。高步瀛先生交友廣泛,曾與吳闿生、魯迅、陳垣、黃節、沈兼士、余嘉錫、曾廣源、吳承仕、齊宗頤等著名文史學家交往。本文考其交游情況分門別類加以考證。

一、前輩宿儒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散文家。同治進士,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師事曾國藩,為“曾門四弟子”之一。曾為嚴復《天演論》作序言,他的文章“既得桐城派整飭雅潔之長,又不全落桐城窠臼,風格矜煉典雅,意厚氣雄,得于《史記》者尤深。”【3】著有《桐城吳先生文集》、《詩文集》、《東游叢錄》、《深州風土記》等。

  尚秉和《高閬仙先生傳》載,君恨不受業于桐城吳摯父先生,乃即其遺書而私淑之,盡得其傳。而記向賅洽,尤長于箋注。見《民國人物碑傳集卷十一》。《高步瀛傳略及傳略后記》載,時桐城吳汝綸摯甫先生主講席,閱先生駢麗之文,嘗自嘆弗如,然先生從此治學,益攻本源,而為文遂擅駢、散兩家之長也。【4】《高步瀛學案》載,因擅長駢文,頗受蓮池書院主講桐城派古文就吳汝綸先生推崇。經吳點撥,遂專攻古文辭,得兼擅駢、散之長。【5】《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載,步瀛受知于吳汝綸,盡通其學,長于文詩。北游京師,更肆力于清儒考據之學,佐以辭章、義理,故著作皆精博可讀,因是遂為北方大師。【6】吳汝綸也許是對高步瀛影響最大的人,一方面,高步瀛領會桐城派考據、辭章、義理之學,并將考據學發揮至極,以致有學者將高氏的《古文辭類纂箋證》稱為學問之淵海,考據之門徑。當時日本學者還把他的考據與廣東黃節的詩學,桐城吳闿生的古文并稱為“中國三絕”。另一方面,高氏發揮了桐城古文的優點并加以改造,“步瀛治學博洽精深,實事求是,不好為非常可喜之論。故每有所箋注,必溯流窮源,枝分縷析,辨別異同。”【7】見《蓮池書院回憶錄》、《吳汝綸全集》等。

  另外考察高步瀛與同門師兄的來往情況也可窺見其生平情況。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載,與高步瀛同門的師兄弟有:傅增湘、谷鐘秀、籍忠寅、鄧毓怡、尚秉和、梁建章、李景濂諸先生。有關諸先生生平情況本文暫不詳述。

  嚴修(1860—1929),字范孫,號夢扶,別號偍屬生。原籍浙江慈溪,先人移居天津,世營鹽業,家道殷富,是天津有名的鹽商之一。嚴修是近代著名愛國教育家、學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先驅。【8】出版有《嚴修東游日記》、《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蟫香館手札》等著作。陳寶泉先生撰有《嚴范孫先生事略》。

  《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載:“次年(1902年),赴日本游學,習師范。既歸國,天津嚴范孫先生(修)為直隸提學使,主冀省教育事,署先生為直隸學務處查學委員。光緒三十年(1904年),嚴氏內用學部侍郎,調先生入學部圖書局任編審,兼董理順天府學務總處。旋奏補為學部主事。【9】據《嚴修東游日記》載:“……張右卿、高閬仙、趙次原、胡玉孫、劉竹生、蕓生、徐毓生、李芹香、華芷舲先后來談,至夜十時乃散。”【10】嚴修先生長于高步瀛,對其愛護有加,亦有知遇之恩,故歸此類。

  此外河北新安黃心權先生當為高閬仙啟蒙教師。《高步瀛傳略》載,外家聘邵州黃秉鈞(字心權)先生課訓子弟,先生從而受書,勵志橫經、不舍葺夜,強記默識、莫與為儔,黃先生謂為聰明深智,必成偉器,而大愛悅奇之。《高步瀛先生評傳》亦載此事。

二、至交好友

  齊宗頤(1881-1965),字壽山,直隸高陽人(今河北高陽)。曾進同文館學習,后赴德國留學,畢業于柏林大學。曾任教育部僉事、視學等職位。【11】齊宗頤先生還和魯迅翻譯過《小約翰》。《不寂寞集》載:“最使魯迅先生難以忘懷的,還是他倆在一九二六年七月的那次合作。那是魯迅即將離開北京之際,決心譯完荷蘭作家望·藹覃著的長篇童話集《小約翰》。【12】

  據程金造回憶:先生的知友齊宗頤(壽山)先生,是我鄉前輩。壽山的尊君齊令辰老先生,是清季省中的名進士,與當時學者多有往還。他曾對壽山說:你別看高閬仙年歲小,這些常來的進士翰林,都不如他。高閬仙根柢堅實,淵博精通,人又極聰明正直,是不可限量的。貞文(高步瀛)先生,長于壽山八九歲,推其年,當是先生三十歲左右時,齊老先生說的這話。齊先生與高步瀛先生是至交好友,二人交往甚密,且對其學術成就了解頗深,以至于壽山曾對程金造說:“閬仙的淵博,可舉一件事說明。李善注《文選》,號一代書箓,還有不知缺疑之處。閬仙作《李注義疏》,卻都把李崇賢而不知者注出,你就可想見了。”【13】

  齊如山(1875—1962),京劇理論家、劇作家。又名宗康,河北高陽人。出身宦門,父親為清代進士。齊如山幼年受家庭熏陶,博習經吏,19歲入北京同文館學習德文、法文,畢業后曾三次赴西歐各國游歷,回國后,追隨孫中山,投身國民革命。他一生治學甚勤,著作頗豐,酷嗜戲劇,以畢生心力從事戲劇研究,對京劇研究尢深:自民國以來,他與梅蘭芳合作編戲多年,由其執筆(包括改編)者30余種。【14】如山先生與高先生往來也很密切,《河北真儒高步瀛》載:“常與往來的都是當時在北京的知名學者,如傅增湘、樊增祥、吳闿生等,為梅蘭芳編寫新京劇的齊如山,經常同高步瀛研究典故聲韻。”【15】

  陳寶泉(1874—1937),字筱莊,天津人。中國近代教育家。曾留學日本。1912年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多數。1920年后任教育部次長、河北省教育廳廳長等職。【16】1921年后,天津陳寶泉掌立國立北京高等師范,聘請其到校講學,他于部務之暇,授所注桐城姚氏《古文辭類纂》一書。【17】曾與高步瀛合編《國民必讀》、《民教相安》、《國民鏡》等,由北洋官報局公開印行,社會影響極大。【18】因高步瀛先生早年供職于教育部,故而與陳先生有過接觸。陳先生還是著名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陳寶泉教育論著選》、《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近代教育制度變遷小史》等。

  楊漢云,生卒年不詳,直隸涿縣人(今河北涿縣)。楊先生的生平資料不多,唯一能查到的就是程金造的《回憶先師高步瀛閬仙先生》。“先生舊友楊漢云,在先生家校《劉申叔集》,他是個博通經籍的清季舉人,和我也就熟識了。”楊先生常在高步瀛家,與之關系甚好,常與高先生探討學問之事,程文載,楊先生、高先生與程金造討論《史記》、《左傳》的情況,足顯楊先生學問淵博精深。北平淪陷期間,先生拒絕到偽師范大學授課,且以國事憂心。對于敵人先生巍然不懼。“先生既不出門,而江陵曾廣源(浩然)與楊漢云兩先生,總常去看先生。”“及后兩人皆發現門外不遠,總有一人視守,此蓋先生開罪敵偽,遂被監視,然先生不懼也。”【19】高先生不忘國難,憂國憂思,《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載,步瀛未嘗一日忘國家之難,居平深念:分崩離析,不可懸志;將帥猜疑,不可制敵。

  曾廣源,生卒年待考。音韻學家。字浩然。湖北江陵人。曾在前中國大學任教,著有《反切釋例》、《戴東原轉語釋補》等書傳于世。另有《豐韻講義》未刊行。【20】另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載:“曾廣源,字浩然,江陵人。清舉人,民國初年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有《音準》等著作行世。”【21】曾先生精通中醫,對至交高步瀛先生極為關心,但高從不收禮于人,故曾先生告之于程。據程金造回憶:“先生既常頭痛,而曾廣源先生通醫理,與我謀所以治先生之病,謂病此在頭部積血,食廣柑可愈。曾老因囑余買廣柑饋先生。我謂曾老曰,先生從不受禮奈何?曾老曰,你買他受,因你不是受禮。次日我攜一籠廣柑至先生家,則耀宗(閬仙之侄)與先生外甥(朱仲思之弟)皆不敢收。不得已,囑我自己拿去。我將一筐入先生書室,先生說好,放桌上吧。及后日,先生因有一七律謝饋橘詩賜我。”【22】詩見后文。

  吳闿生(1878—1950),近代詩文家。原名啟孫,字辟疆,號北江,安徽桐城人。吳汝綸子。曾留學日本。歸國后,講學京師。所為古文,“雄古簡奧,序次有節奏神采”著有《北江文集》、《北江詩集》、生平事跡見《桐城文學淵源考》。吳闿生與高步瀛共同編寫過《國文教范》、《古今體詩約選》、《古文范》、《孟子文法讀本》等書。【23】吳闿生與高先生同為吳汝綸之弟子,且都有留學日本經歷,歸國后,二人同講學于京師,又講學于遼寧萃升書院。【24】《高步瀛學案》載,1930年,應王晉卿、吳北江(吳汝綸之子)等人之邀,就任沈陽萃升書院講席,主講“三禮”及“兩漢六朝文”。【25】

  此外沈兼士、吳承仕、楊樹達、余嘉錫、王國維、陳寅恪、樊增祥也與高步瀛多有接觸。如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載,陳寅恪先生為高步瀛寫的條幅和畫的扇面很多。而樊增祥先生和高步瀛先生確是忘年交,樊先生常到高府同高步瀛先生談詩論文,或一同出去吃吃小館子,偶爾也約集一兩位朋友,到戲園里聽聽京劇。如此等等。《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載,高步瀛與朋友交篤于義氣,有過,直指其非;遇困乏,則周濟無吝嗇。患難貧賤總角之交,雖其后執方不同,而恩誼綢繆,久而不忘,先生不改。高步瀛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對待朋友一絲不茍,據程金造回憶,先生是個清潔自守的人,又很樂成人之美,濟人之急。

三、往日同僚

  陳垣(1880—1971),號援庵,廣東新會人,1910年畢業于光華醫學院。在宗教史﹑元史﹑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面,成績卓著,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推重。1926年后歷任輔仁大學校長,北平師范大學史學系主任等職。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等。【26】高步瀛先生與陳垣有多次書信往來,《陳垣來往書信集》載,高步瀛給陳垣寫過四封書信。有三封信是和陳垣先生學術交流,涉及《四庫全書》、《新舊唐書》、《全唐文》等內容。一封信是介紹劉汝霖從陳垣先生學習藏經。陳垣先生大壽敘文也是高氏所作。【27】程金造回憶,沈先生(沈兼士)請老師撰《陳援庵先生六十壽敘》一文【28】。作為北師的老校長陳垣先生還親自登府邀請高先生講學,講學不足一年先生就與世長辭了。《身等國寶、志存輔仁——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第二章辦學實踐·廣攬名師》載,賦閑2年后,1939年9月1日,被陳垣、沈兼士延聘為輔仁大學國文系教授,以近70歲高齡講授中國古典文學(兩漢六朝文),雖終日頭痛不止,也不休息。《河北真儒高步瀛》亦載,1939年夏,沈兼士、余季豫、陳垣等人,力邀高步瀛出任輔仁大學、中國大學教授。【29】

  錢玄同(1887—1939),近代著名文字音韻學家。浙江省吳興縣人。原名夏,字中季,少號德潛,后改掇獻,又號疑古,常效古法綴號于名前,稱疑古玄同。著有《說文部首今讀》、《說文音符今讀》和《中國文字學說略》等。【30】錢玄同與高步瀛在學術思想上雖有分歧,但私交甚好。據《錢玄同傳》載:錢玄同和高步瀛學術見解不同,但私交很好。……盡管錢玄同和高步瀛在對待一些傳統的文化上,見解相異或相對,但學校每年發聘書時,錢玄同總是到高步瀛府上,親自送上教授聘書,以表示對高步瀛的尊敬,這或許也能見出錢玄同的雅量。【31】《箋證、考據學大師——高步瀛》載,每年發聘書時,錢先生(系主任)總是到高先生家親自送上教授聘書,以示尊敬。可見兩人私交并不很壞。至于兩先生之爭,在于事理之是非曲直,并無私人成見、個人意氣摻雜其間。從這里也可窺見學者的胸襟寬廣,與一般人挾私憤者不同。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曾留學日本,歷任教育部僉事、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教授,出版有《吶喊》、《彷徨》、《熱風》、《野草》、《而已集》等。【32】

  《魯迅日記》中多次提到高步瀛。如在1915年9月至1929年5月的《魯迅日記》中,多次提及高閬仙先生名諱。記錄了高先生“招飲”,魯迅蒞席;高母生日,魯迅親進賀儀,出席慶典等事。魯迅在日記中還記載了高閬仙贈送給自己的許多書籍:如1921年9月13日贈《呂氏春秋點勘》、1921年10月7日贈《吳氏平點淮南子》、1924年5月6日贈《論衡舉正》、1924年11月10日贈《淮南子集證》、1925年7月7日贈《抱樸子校補》、1923年5月15日,高閬仙代魯迅購買《王右丞集箋注》等。自然,魯迅也常將其珍愛之書獻予高閬仙。這些事例也能看出二人以文會友的深厚感情。《日記》還載,1925年8月,魯迅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去僉事職務,高閬仙作為魯迅的直接領導,14日中午至魯迅家,進行慰問。【33】關于二人之間的關系,《新東方雜志》(第二卷第七期)載,(高步瀛)與紹興周豫材先生在教部同僚,比案削牘,十有余年,氣誼彌深,結契無忤(周即舉世之共知魯迅先生也)。其女高淑芳的回憶也可證二人深厚的友誼,《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載,周氏與我父親同事多年,雖個人見解不同,間有齰齬,惟彼此友誼不惡;而周氏對于我父親也頗敬憚。

  程金造先生這樣評述:“先生有脾氣,個性強,而周樹人魯迅先生,一般人也認為個性強。當高先生任社會教育司司長,魯迅先生在社會教育司任僉事時,就有人猜想,二人必有沖突,不能團結。而事實卻是相反,兩人相處甚好。國民黨遷都南京,楊杏佛被刺死,高先生知友齊壽山與楊至交,遂辭職回到北平居住,曾因事到南方,見到魯迅先生,魯迅總是向齊壽山問高先生的情況,嘗對壽山說:‘當我們同在北京相處時,也不感到閬仙怎么樣。現在,我們都分散了,總令人常常想到閬仙。閬仙是個行不違其所學的人。’”【34】

  高步瀛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執教多年,與馬衡、黃節、李長之、陳垣、吳承仕、錢玄同、許壽裳、黃藥眠、鐘敬文、楊樹達、潘齡皐、馬敘倫等人同事多年,有著深厚的感情。《高步瀛學案》載,與吳承仕、沈兼士、錢玄同、楊樹達、黎錦熙、陳垣、余嘉錫等人友善。對待朋友高先生亦坦誠相待,友愛敦厚。《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載,當時師大教授如吳承仕、沈兼士、錢玄同、楊樹達、黎錦熙、陳垣、余季豫諸先生,均與父親想出甚得,成為學術上道義之交。《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載,步瀛立身廉直,非分不取,尤不可犯以非議。甚至高步瀛去世的消息傳出后,每天都有二三百人到高府哭吊,由此可見高閬仙先生高潔的品行與人格魅力。

四、學生弟子

  程金造(1908—1985),字建為,史學家。河北省高陽縣舊城村人。解放后,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任副教授,著有《史記管窺》。1985年夏病逝于北京。【35】

  在北京師范大學求學期間,蒙老師高閬仙指教,孜孜不倦地鉆研史籍、古文,卓有成績。據先生回憶:“我在1927年上師范大學預科,常去聽中文系的課。與黃節先生談論高先生時,黃節先生說,好啊!好啊!考據家,主古文。”【36】此外程先生多次到家請教,探望。上文的饋橘之事,既是一個證明。饋橘之后高步瀛先生寫過一篇謝詩。名《建為饋橘一籠賦詩以謝》(1938年2月):“香橘經冬色漸紅,故人持贈滿筠籠。枯棋不減商山興,嘉樹猶存楚客風。差幸剝余存碩果,肯教霜后委秋蓬。黃柑堪詟金源乞,每食毋忘上將功。”查《五四以來詩詞選》和《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均有此詩。【37】

  程先生是高先生最器重的學生之一,以致程先生多次撰文追念恩師,曾撰《高步瀛傳略》、《高步瀛傳略及傳略后記》。【38】程金造還是著名的《史記》研究專家,曾和高步瀛先生、楊漢云先生探討《史記》。【39】

  顧學頡(1913—1999),字肇倉。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畢業,文學士,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畢業。歷任國立西北大學、西北師院、湖北師院、民國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及人民文學出版社高級編輯。1975年退休。著有《顧學頡文學論集》、《坎齋詩詞錄》、《元明雜劇概說》等。【40】

  顧先生十分懷念恩師,曾撰文回憶高步瀛先生:“我從高先生學習了三年,向先生請益之時較多,平日駢、散詩歌習作,多送呈請教。先生總是詳細批改。有時為了研究某一問題,登府拜謁,先生也是不厭其詳,熱情指導。……并囑告我們不要急于求成,要一個一個問題的徹底解決、領會前任的意見,以及自己的看法。”“當時我還寫了《書憤》兩首七律,并送請高先生請教。”【41】

  在提攜晚輩方面,高步瀛先生盡心盡力且坦誠相待。如先生向陳垣推薦劉汝霖一事。與陳垣書信中載:“茲有師大學生劉汝霖君欲考藏經以供研究。聞公邃于此學,囑弟介紹左右。”【42】足見高先生對學生愛護有加。《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載,“高先生在提拔后進方面,其引致后進,勤勤懇懇,有一長可取者,必為之揄揚。其貧苦力學者,則助之膏火,務使其成才而后已,一時學人皆敬服,推為長德。”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高步瀛先生一生執教于北京師范大學,培養了眾多學生,桃李滿門,誨人不倦,沈兼士先生挽之云:冀北馬群空,后進何人知大老;天上欃槍落,家祭無忘告乃翁。見《新東方雜志》(第一卷第七期)。高步瀛培養的學生有很多都成為了著名的學者,如《史記》專家程金造、古典文學專家顧學頡、目錄學家王重民、敦煌學專家孫楷第、古典文學專家王汝弼、語言學家俞敏。此外還培養了劉汝霖、牛文青、張克強、朱家溍、王燮虞等人。

  總之,高步瀛先生交游廣泛,閱歷豐富,其人格正直敦厚,其言行表里如一。而與其交往的大都是二十世紀以來著名學者教授,這些良師益友對其文學創作、人生態度、學術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先生著作等身,留給后人一批寶貴的財富,在文學史、經學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先生高尚的人格與其卓越的成績必將彪炳史冊,千古常青。

注釋:

【1】《霸縣志》載,高步瀛1872年生。顧學頡《箋證、考據學大家——高步瀛先生》載,先生生于1872年。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載,高步瀛1872年生。《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載,1872年生。《五四以來詩詞選》載,1872年生。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評傳》載,先生生于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聶石樵《古經史學家高步瀛》載,1873年生,萬增福《河北真儒高步瀛》載,1873年生。董璠《高步瀛先生事略》載,先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河北霸縣。張豈之《民國學案·高步瀛學案》載,先生生于1873年。吳寶曉、徐建平《文學家高步瀛》載,生于1873年。尚秉和《高閬仙先生傳》載,高步瀛先生出生于1873年。姚漁湘《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載,癸酉(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步瀛生。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載,父親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生于霸州。程金造未提及高步瀛出生年月。今從眾說。

【2】【13】【19】【22】【28】【38】【39】程金造:《回憶先師高步瀛閬仙先生》,《學林漫錄》(十二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17頁。

【3】郭立志編:《桐城吳先生汝綸年譜》[M]臺灣:文海出版社,1972年。???

【4】程金造:《高步瀛傳略及傳略后記》[J]《晉陽學刊》,1983年4期。

【5】張豈之主編,陳先初卷主編:《民國學案第四卷·高步瀛學案》[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頁。

【6】【7】【9】姚漁湘:《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大陸雜志史學叢書第一輯第八冊》[M]大陸雜志社編輯委員會,大陸雜志社,1967年,第156頁。

【8】中國教育報刊社,南開大學編:《南開大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0頁。

【10】嚴修撰;武安隆,劉玉敏點注:《嚴修東游日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頁(1904年6月16日,東京)。

【11】曹克嘉:《李大釗是齊宗頤婚姻介紹人》[J]《世紀》,2010年05期

【12】姜德明:《不寂寞集》[M]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192頁。

【14】吳同賓,周亞勛主編:《京劇知識詞典》[M]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5頁。又見賀寶善:《我的外公齊如山》,《溫故12》[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74頁。

【15】萬福增:《河北真儒高步瀛》,《河北歷史名人傳·科技教育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6頁。

【16】王淑芳,王曉明主編:《北師大逸事》[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第9頁。又見張豈之主編,陳先初卷主編:《民國學案第四卷·高步瀛學案》[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頁。又見王森然:《近代名家評傳二集·高步瀛先生評傳》[M]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第281頁。

【17】聶石樵:《古經史學家高步瀛》,《勵耘學刊》(2007年第5輯)[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第261頁。

【18】國家圖書館藏有高步瀛和陳寶泉編寫的《國民必讀》鉛印本(時間不詳)、《民教相安》石印本,北洋官報局,清光緒31年(1905年)。《國民鏡》鉛印本,直隸學務處,清光緒32年(1906年)。

【20】許嘉璐主編:《傳統語言學辭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59頁。

【21】湖北省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北省志人物志稿》[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第1807-1808頁。??

【23】錢仲聯:《中國文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第1394頁。

【24】查國家圖書館有:吳闿生評解、高步瀛集箋《國文教范》石印本,京師:國群鑄一社,民國2年(1913年)。吳闿生評選、高步瀛箋釋《古今體詩約選》(四卷)石印本,京師:國群鑄一社,民國2年(1913年)。吳闿生評選、高步瀛集箋《古文范》(二卷)4冊,鉛印本,上海朝記書莊:寧波文明學社,民國8年(1919年),上海中華書局。高步瀛集解、吳闿生評選《孟子文法讀本》(七卷)4冊鉛印本,上海:北京直隸書局,民國11年(1922年),書名頁及版心題重訂孟子文法讀本;11行21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單邊單魚尾,鈐“一九四九年武強賀孔才捐贈北平圖書館之圖書”印。

【25】張豈之主編,陳先初卷主編:《民國學案第四卷·高步瀛學案》[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頁。

【26】王宗華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7頁。

【27】陳智超編著:《陳垣來往書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6-347頁。

【29】萬福增:《河北真儒高步瀛》,《河北歷史名人傳·科技教育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8頁。

【30】《中國語言學家》編寫組編:《中國現代語言學家》[M] 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3頁。

【31】周維強:《掃雪齋主人·錢玄同傳·五九·與高步瀛交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6頁。

【32】錢仲聯:《中國文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1675頁。

【33】魯迅:《魯迅日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34】程金造:《高步瀛傳略及傳略后記》[J]《晉陽學刊》,1983年4期。

【35】政協河北省委員會學委會、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北近現代歷史人物辭典》[M]香港:亞洲出版社,1992年,第535頁。

【36】毛谷風:《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頁;華鐘彥:《五四以來詩詞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49頁。文中注釋載:建為是高閬仙的學生程金造的字,當時高先生以國事憂心,頭痛不已,其老友曾廣源先生通中醫,謂多吃廣柑可愈,程遂進柑一籠,三日后,程往謁高,高之老友楊漢云以此詩見示,并云“紅指紅軍,黃指皇帝后裔。”

【37】程金造:《高步瀛傳略及傳略后記》[J]《晉陽學刊》,1983年4期。程金造:《高步瀛傳略》,載《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7輯》[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9頁。

【40】高增德,丁東編:《世紀學人自述第4卷》[M]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339頁。

【41】顧學頡:《箋證、考據學大家——高步瀛先生》,載《海峽兩岸著名學者:師友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70頁。

【42】陳智超:《陳垣來往書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7頁。

參考文獻:

[1]程金造:《高步瀛傳略及傳略后記》[J]《晉陽學刊》,1983年4期。

[2]程金造:《回憶先師高步瀛閬仙先生》,《學林漫錄》(十二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3]姚漁湘:《高步瀛的思想與著作》,《大陸雜志史學叢書第一輯第八冊》[M]臺灣:大陸雜志社,1967年。

[4]吳汝綸著,宋開玉整理:《桐城吳先生日記》[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5]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6]邢贊亭:《蓮池書院回憶錄》,《河北文史資料選輯》[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7]尚秉和:《高閬仙先生傳》,《民國人物碑傳集》[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

[8]復旦大學歷史系:《辛亥以來人物傳記資料索引》[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9]孫邦華:《身等國寶 志存輔仁——輔仁大學校長陳垣》[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董鼎:《學府紀聞 私立輔仁大學》[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2年。

[11]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J]臺灣:《傳記文學》第七十卷第五期。

[12]董璠:《高步瀛先生事略》[J]臺灣:《大陸雜志》第二十五卷第九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张北县| 金昌市| 阜平县| 连平县| 富平县| 嘉定区| 洪雅县| 蒲江县| 安西县| 新余市| 融水| 城固县| 南康市| 西贡区| 股票| 象州县| 北流市| 融水| 延川县| 德化县| 达孜县| 甘泉县| 黄梅县| 武川县| 云安县| 淄博市| 双桥区| 林口县| 冀州市| 永和县| 西和县| 瑞丽市| 塔河县| 察哈| 临高县| 抚顺县| 塘沽区| 双鸭山市| 云和县|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