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對立論辯(二十一)
伐高麗與諫伐高麗
【提要】 唐太宗三次征高麗,信心滿滿,在手詔中說有五個必勝的理由;一代名相房玄齡臨死前上書,勸其停止攻伐。由于采取獨特的表達方式,使太宗極為感動。如與魏征比較,一個是敢諫,一個是善諫。
諫伐高麗表 房玄齡
臣聞兵惡不戢,武貴止戈。(1)當今圣化所覃,無遠不屆,洎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詳觀古今為中國患害,無過突厥,遂能坐運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衛,執戟行。(2)其後延陁鴟張,尋就夷滅,鐵勒慕義,請置州縣,沙漠以北,萬里無塵。至如高昌叛渙於流沙,吐渾首鼠於積石,偏師薄伐,俱從平蕩。(3)如高麗者,歷代逋誅,莫能討伐,陛下責其逆亂,弒主虐人,親總六軍,問罪遼碣,未經旬日,即拔遼東,前後虜獲,數十萬計,分配諸州,無處不滿。(4)雪往代之宿恥,掩崤陵之枯骨,比功較德,萬倍前王。(5)此圣主之所自知,微臣安敢備說?且陛下仁風被於率土,孝德彰乎配天。睹夷狄之將亡,則指期數歲;授將帥之節度,則決機萬里。屈指而候驛,視景而望書,符應若神,算無遺策。(6)擢將於行伍之中,取士於凡庸之末。遠夷單使,一見不忘;小臣之名,未嘗再問。箭穿七札,弓貫六鈞。(7)加以留情墳典,屬意篇什,筆邁鐘張,辭窮班馬。文鋒既振,則宮徵自諧;輕翰暫飛,則花競發。(8)撫萬姓以慈,遇群臣以禮。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網。逆耳之諫必聽,膚受之斯絕。好生之德,禁障塞於江湖;惡殺之仁,息鼓刀於屠肆。鳧鶴荷稻粱之惠,犬馬蒙帷蓋之恩。降乘吮思摩之瘡,登堂臨魏徵之柩。(9)哭戰亡之卒,則哀動六軍;負填道之薪,則精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盡心於庶獄,(10)臣心識昏憒,豈足論圣功之深遠?談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眾美而有之,靡不備至。微臣深為陛下惜之重之,愛之寶之。
《周易》曰:“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又曰:“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11)由此言之,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老臣所以為陛下惜之者,蓋此謂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2)臣謂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
彼高麗者,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宜從闊略。若必欲絕其種類,深恐獸窮則搏。且陛下每決一死囚,必令三覆五奏進素食停音樂者,蓋以人命所重,感動圣慈也。況今兵士之徒,無一罪戾,無故驅之於行陣之閑,委之於鋒刃之下,使肝腦涂地,魂魄無歸,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彗車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13)足以變動陰陽,感傷和氣,實天下之冤痛也。且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而陛下誅之可也;侵擾百姓,而陛下滅之可也;久長能為中國患,而陛下誅之可也。有一於此,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今無此三條,坐煩中國,內為舊主雪恥,外為新羅報讎,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大?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誡,以保萬代巍巍之名,發霈然之恩,降寬大之詔,順陽春以布澤,許高麗以自新。焚凌波之船,罷應募之眾,自然華夷慶賴,遠肅邇安。
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無塵露,微增海岳,謹罄殘魂馀息,預代結草之誠,儻蒙錄此哀鳴,即臣死且不朽。(14)
(《全唐文》卷137)
【作者介紹】
房元齡(579-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于世,齊州(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房彥謙之子。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加太子太傅,仍綜理朝政。
房玄齡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并中央官員;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后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后,謚號“文昭”,后配享太宗廟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房玄齡追隨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備嘗創國立業之艱辛。他時刻不忘創業之難,警鐘長鳴,力戒驕奢淫逸,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重,太宗派名醫為其醫治,每日供給御膳,并親臨探望。二十三年薨,年七十。太宗并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謚曰文昭,陪葬昭陵。并將他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畫像并供奉于“凌煙閣”。
【注釋】
(1)臣聞兵惡不戢,武貴止戈:我聽說兵器最厭惡無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戢(qi),停止。
(2)“當今”句:覃(tán):延及、延長;屆,極限,窮極。《詩經·大雅·瞻昂》:“靡有夷屆”;洎(jì),自;突厥、可汗,見“歷代名臣對立奏議(20)《安西四鎮的保與廢》”;行:行伍之間。
(3)“其後延陁鴟張”等句:延陁(tuo):中國北方古代民族。亦為汗國名。原為鐵勒諸部之一﹐后與薛部合并而稱“薛延陀”。唐朝貞觀初,其首領夷男率領部眾7萬帳歸附突厥頡利可汗。唐太宗打敗頡利以后,轉而歸附于唐,并在郁督軍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國。統治著“東室韋,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廣闊地區。。有能戰之士20余萬。貞觀三年(629),唐朝冊封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并將新興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領。貞觀十三年(639)以前,汗國與唐朝的關系基本保持友好。此后,因唐朝將東突厥的部眾安置在以“白道川”為中心的漠南地區,與唐朝產生矛盾,舉兵進攻駐牧于白道川的東突厥部眾。唐軍數路并出,與突厥、契丹、奚等聯合,迫使薛延陀離開白道川,并在“諾真水”一帶(位于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與其交戰,擊敗了其首領大度設統領的部隊。此后,薛延陀時叛時和,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至二十年(645—646)被唐朝滅掉,薛延陀汗國滅亡滅亡后,其余眾有的歸于后來的突厥默啜可汗,有的歸順了唐朝。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融合在其他各族之中。鴟張:像鴟鳥張翼一樣。比喻囂張,兇暴。鴟(chi),一種傳說中的鳥“鷹而稍小,其尾如舵,極善高翔,專捉雞、雀”;鐵勒、高昌、吐渾、薄伐,均見“歷代名臣對立奏議(20)《安西四鎮的保與廢》”注釋。
(4)“如高麗者”幾句:指貞觀十八年(644)十一月,高麗西部頭領蓋蘇文發動政變,殺高麗王武,自封莫支離(相當于唐朝兵部尚書兼中書令之職),專擅國政,并南聯百濟、倭國頻頻發兵進攻新羅國,新羅王遣使求援。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大總管,以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海陸并進進擊高麗。十九年三月太宗從定州出發親征,五月李世勣攻占遼東,攻下玄菟、牟城、遼東、白巖、卑沙等十城,將牟城、遼東、白巖分別改名為蓋州、遼州、巖州,納入本土。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余人入內地,斬首四萬。
(5)“雪往代之宿恥”等句:至隋代四次攻打高麗皆以失敗告終。崤陵,即崤(yao)山,為秦嶺東段支脈,分東西兩崤,故曰“崤有二陵”。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重地天下“九塞”之一。這里用《左傳·崤之戰》的典故: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崤,秦人后來打敗晉國,在崤山重新安葬當年秦軍將士的遺骸。
(6)“睹夷狄之將亡”諸句:是稱頌唐太宗料事如神:能料定夷狄數年之內必將敗亡;授予將帥指揮之權,能決策于千里之外;能夠精算出具體時間,等候看作日影等著驛站傳來的捷報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勝算料定之中。驛,驛站;景:太陽;符應若神:做出的判斷完全符合,就像神靈一樣;算無遺策,一切都在計算料定之中。
(7)箭穿七札,弓貫六鈞:稱贊唐太宗的大臂力、好箭法。一箭可以射穿七層胸甲,六鈞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滿。七札,七層胸甲。語出《左傳》養由基與潘黨比箭,潘黨疊了五層甲,一箭洞穿。養由基又增加了兩層,射穿了七層胸甲,鈞,古代重量單位,合三十斤。
(8)“加以留情墳典”等句:這是在稱頌唐太宗的文學才華。墳典,三墳五典,上古典籍的總稱;鐘張,三國魏鍾繇、東漢張芝的并稱。二人皆以善書著名;班馬,班固與司馬相如,漢代兩位著名辭賦家;宮徵(zhi):音律,宮商角徵羽;輕翰,稍微動一下筆。
(9)“鳧鶴荷稻粱之惠”等句:鳧鶴,泛指所有鳥類。鳧,水鳥,俗稱“野鴨”;帷蓋,車的帷幕和篷蓋。.《禮記·檀弓下》:“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后以“帷蓋”為受恩乞恩之典;降乘吮思摩之瘡,指貞觀十九年征高麗攻打白巖城時,大將李思摩中弩矢,太宗親為吮血;降:降尊紆貴;登堂臨魏徵之柩,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太宗親自到靈堂祭拜。
(10)“哭戰亡之卒”等句:贊頌太宗身先士卒,體恤下情,關心民生。負填道之薪,行軍中,親自抱著柴草去填平道路;黔黎,百姓。
(11)“《周易》曰”等句:《周易》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書,約成書于西周時期,被奉為儒家經典。“知進而不知退”等句引自《周易·乾》:“上九,亢之為言也”,比喻沒有遠見卓識,意思是:“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樂而沒有預見到滅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卻沒想過會失去天下”“也許只有圣人才能了解進退存亡的相互聯系,恰當地把握它們互相轉化的關系,做到這一點,恐怕只有圣人吧”!
(12)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這段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意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13)彗車:靈車。
(14)“所恨竟無塵露,微增海岳”等句:對上自謙自責之辭,意思是自己沒有涓滴和微塵,去增加大海之廣、泰山之高。結草,知恩圖報。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保護住的那位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侍妾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翻譯】
我聽說兵器最厭惡無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當今,皇上的恩德澤被四方,無所不及。古代不能臣服的異族,陛下都使他們歸順了;古代不能夠攻克的國家,陛下無不所向披靡。縱觀歷史,成為中原禍患的首推突厥,而陛下卻能運籌帷幄,不下朝堂,就使突厥大小可汗俯首稱臣。充當宮禁的宿衛,持戟于行伍之間,后來延陀部落像鴟鳥張翼,兇惡囂張,但也敗于大唐的神威之下;鐵勒族講求信義,朝廷則給與褒獎在那里設置州縣。大漠以北,再也沒有戰爭的塵煙。至于高昌國在沙漠中叛亂,吐谷渾在積石山一代首鼠兩端,陛下只派遣了一個偏師,就將他們一一平定。高麗人歷代叛亂,沒有誰可以征服。陛下怪罪他們謀反作亂,殺死國君,魚肉百姓,親自統率六軍,進伐遼東,向他們興師問罪。不過一旬,就攻克遼東,前后俘虜的敵軍,達到十萬之多,把他們配送到各軍州,都人滿為患。洗刷了過去的恥辱,掩埋以往征高麗將士的骸骨。與古代帝王的功德相比,陛下勝過他們何止萬倍。這是陛下都很清楚,我不必多說。能料定夷狄必將敗亡,而且能計算出具體時間;授予邊關將帥指揮之權,卻能決策于千里之外;能夠精算出勝利的具體時間,看作日影等著驛站傳來的捷報。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勝算料定之中,在士兵中提拔將士,在凡夫中選擇俊才。即使是遠方異族的一個使者,陛下也能過目不忘,更何況一個小官的名字,陛下只要詢問一次就能記牢。陛下一箭可以射穿七層胸甲,六鈞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滿,加之陛下喜歡閱讀古代典籍,著述文章,書法超過鐘繇、張芝,文辭勝過班固和司馬相如。陛下文風勁健,則音律自然協調;稍微動一下筆墨,文采就如繁花競發。陛下對百姓仁慈寬厚,對群臣注重禮數,能傾聽逆耳的忠言,好生惡殺,禁止過度捕殺魚類和牲畜,恩德普及自然萬物。征高麗攻打白巖城時,大將李思摩中弩矢,陛下不惜降尊紆貴宗親為之吮血:魏徵去世,您又親自到靈堂祭拜,為戰爭中犧牲的將士痛哭,哀慟之情震動六軍。還親自背柴填充道路,此情足以感動天地。陛下重視黎民的生命,細心審察各種案件。我心智愚鈍,有何資格談論陛下的大恩大德、大仁大義,只是略表自己的無限愛戴崇敬之情罷了。
《周易》上說:沒有遠見卓識的人,“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樂而沒有預見到滅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卻沒想過會失去天下”又說“也許只有圣人才能了解進退存亡的相互聯系,恰當地把握它們互相轉化的關系,做到這一點,恐怕只有圣人吧”因此,前進之中包含著后退的因素,生存之中隱藏著死亡的陰影,獲得之中存在著失去的可能,我之所以為陛下擔憂的原因,正在于此。《老子》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我認為,陛下的威名功德,已經很高了,開拓的疆域,已經夠廣闊了。高麗國,乃邊遠的異族,不可以用仁義對待他們,不可以用常理來要求他們。自古以來,把它當做魚鱉來畜養,應該對它緩簡略些,如果一定要滅絕這一族類,我非常擔心,它會像野獸被逼得無路可走時那樣拼死反撲。陛下每次處決死囚,一定要讓三番五次地奏報,并且吃素食、停音樂,都是因為人命關天,感動了陛下的圣慈之心。況且,現在的士兵,沒有誰有罪過,無緣無故讓他們投身戰火之中,使他們肝腦涂地,成為無家可歸的冤魂:讓他們的妻兒老小,望著靈車痛哭流涕,抱著尸骨捶胸頓足,這足以使山河失色,天怒人怨,實在是天底下最慘痛的事情啊。并且,兵器是兇險的用具,戰爭是危險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不可動用。如果高麗失掉了臣子的禮節,陛下要誅殺它是可以的;如果它侵犯了百姓,陛下要滅掉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因為它長期以來是中原的心腹之患,陛下要鏟除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其中有一個理由成立,哪怕一日殺一萬個敵寇,也不值得內疚。可是現在三條罪狀都不成立,卻要給中原百姓增添無盡的痛苦和煩惱,對內為其舊主雪冤,對外為新羅報仇,這難道不是所得者小,所失者大嗎? 但愿陛下遵照老子“知止為足”的警戒,以確保萬代崇高的美名。發恩降詔,順天布澤,給高麗以改過自新的機會,燒掉戰船,停止征兵,這樣各民族人民自然慶幸,遠近都得安寧。為臣年老多病,活不了幾天了,自責的是自己沒有涓滴和微塵,去增加大海之廣、泰山之高,只能盡最后一點心意,權且作為將死之臣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如果陛下垂恩,聽得進老臣臨終的話,為臣死有何憾呢?
太宗看了這篇奏書,感嘆道:“此人病危到這種地步還能為國家擔憂。”雖然沒有接納,但還是認為他的意見是治國的善策。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