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著名紅學家文史專家馮其庸先生逝世 享年95歲

  著名文史專家、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馮其庸,1月22日12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20170122_021

  1月19日,馮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飯樓抄庚辰本石頭記》剛剛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馮其庸先表示:“我對這部抄本《紅樓夢》真愛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馮其庸有深厚的小楷功底,這部《石頭記》抄本前面部分有明顯的晉唐書風,后來轉為他較為熟練的文徵明小楷風格,再后來則變為書寫較為快速流暢的行書小楷。

  《石頭記》清代抄本有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等十幾種,其中一個版本因第五至第八冊書名下注有“庚辰秋月定本”,故名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而相較之下,庚辰本年代較早,文字也最為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紅樓夢》原著及脂硯齋批語兩千多條,版本價值最高,極為珍貴。馮其庸曾說,“文革”中,因擔心這個珍貴抄本將會灰飛煙滅,紅學研究之脈有斷絕之虞。因此他決定冒險照原樣再抄一部。此后,他設法托好友秘密借到一套庚辰本《石頭記》,每天深夜家人入睡后,即開始嚴格按照原著的格式逐字抄寫。他從1967年12月開始抄寫,到1968年6月抄畢,全書整整抄了七個月。

  馮其庸曾坦言,之所以想偷偷抄一部保留下來,是因為“萬一《紅樓夢》被銷毀了,我還能保留一部”。“本來最完整的《紅樓夢》是八十回,己卯本只剩一半了,四十一回又兩個半回。庚辰本有七十八回,八十回只少兩回,而且這兩回呢,已經很早就有人補進去了。所以我就私底下托人從圖書館借出來一部庚辰本的影印本。”馮其庸說,借來以后,天天夜里等大家睡了,總得十點以后,他才開始抄。每天限定要抄多少,一般抄到十二點,有時候抄到凌晨一點。而他所用的紙,用的墨,用的筆都很講究。“抄完了這部《紅樓夢》,我對《紅樓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結合曹雪芹的時代和家庭遭遇來看,他的家庭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最后才會寫出這樣一部了不起的小說。”

  在馮其庸看來,實際上《紅樓夢》既是小說,也不完全是小說,它跟一般的純粹以故事為內容的小說不一樣,它有很多情節隱蔽在這書里,結合他的家庭遭遇可以看出來。“曹雪芹為了使整個故事完整,同時也為了讓世人把它當做一種茶余飯后的小說來看,不要看透他自己的心意,所以他要掩蓋自己。以前人說它是自傳,胡適說《紅樓夢》是自傳,自傳也不對,這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傳記來寫的。書里有許多虛構的東西,比如太虛幻境,家庭哪來的太虛幻境?沒有這個可能,那是神話,他虛構的東西。”馮其庸認為,曹雪芹的家庭和他親戚家庭的遭遇是書中隱蔽的內容。整部《紅樓夢》八十回,有很多寫歡樂的場面,但是一種悲涼的調子一直沒有變。

20170122_022

馮其庸

  博學多才的文史大家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江蘇無錫縣前洲鎮人,1924年2月3日出生。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紅學會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理事、《紅樓夢學刊》主編等職。以研究《紅樓夢》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論庚辰本》、《夢邊集》、《漱石集》、《秋風集》等專著二十余種,并主編《紅樓夢》新校注本、《紅樓夢大詞典》、《中華藝術百科大辭典》等書。

  馮其庸還在研究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曲史、藝術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國大西部的歷史文化藝術,著有考證絲綢之路和支架取經之路的大型攝影圖冊《瀚海劫塵》,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馮其庸還擅于書法和繪畫,書法宗二王,畫宗青藤白石。所作書畫為國內外所推重,被譽為真正的文人畫。

  馮其庸的畫遠追青藤、白陽,近受齊白石、劉海粟、朱屺瞻的影響,曾與劉海粟、朱屺瞻、謝稚柳、唐云、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周懷民、許麟廬諸先生游,于書畫潛心學習。但是蒙養不同,生活相殊,他的畫表現出與前輩們不盡相同的藝術方式。在各種藝術方式之間,他更重“聊寫胸中逸氣”,表現出與同鄉倪迂之間的暗合。

20170122_023

馮其庸書法

  他的畫還有“寫”的特色,反映了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他早年臨寫各家各派,但最喜歡的是行書,尤其鐘情于王羲之的《圣教序》。它不僅收集了《圣教序》的各種佳拓的影印本和明拓殘本,而且反復臨寫右軍存世的各種書札,以右軍書法建構了自己的書法基礎。他的書法神清氣朗,意遠韻長;文氣勃發,雅致四溢。他的書法風格,瀟灑而不失法度,清秀而遠離流俗,規矩而沒有造作。這些書法品格都奠立了他的繪畫基礎。但是,在他的書法中有時又反映出畫的謀篇布局和筆墨韻致,表現出中國書畫在兩種藝術形式創作中的相互作用的關系,也論證了書畫同源的道理。

  馮其庸為人寬厚,但愛憎分明,富有興情。他以“寬堂”為號可能也就是表達這種人格上的追求。而這種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畫上,其寬厚的氣局就表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人格精神。他的畫率意而天真,放浪形骸,寥寥數筆而能全其氣韻神采,一切無不透露學養功底。

20170122_024

馮其庸畫作

  馮其庸也是漢畫像磚的研究者,中國漢畫學會首任會長。他還是中國戲劇學會副會長,撰寫的劇評甚為戲劇大家重視,袁世海先生也因此和馮先生成為至交,曾請他親臨劇場講解歷史背景與劇情設計。馮先生也研究古代戲劇,《〈精忠旗〉箋證稿》就是其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

  馮其庸還出版過大型攝影集《瀚海劫塵》,專家予以佳評。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古代文學課程時,馮先生出版過《歷代文選》和《中國文學史》,對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都有專門研究,他研究北宋詞風,深得夏承燾先生贊同。

  人生就是一個書架

  馮其庸認為:生活就是讀書。馮其庸出身于江蘇無錫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兒時因抗戰之亂失學,于放羊種地之余不忘讀書,“書讀得很雜但卻讀了不少”,小學之后,馮其庸手里長期只有一部《三國演義》,于是一讀再讀,最先讀故事,然后讀詩詞,最后連毛宗崗的評點也仔細讀了。后來由中學教師奉調中國人民大學任教,也得益于喜歡讀書的習慣,以及在無錫國專時期聽了當代許多著名學者講課。

  后來,馮其庸又找到了《水滸傳》,讀到有的地方都能背得出來了。也正是《三國》、《水滸》這兩本名著引起了馮其庸讀書的興趣,覺得越讀越有滋味。馮其庸說:“后來又讀《西廂記》,因為詞句漂亮,雖然是很深的文言,但是也喜歡讀,幾乎讀得一部《西廂記》基本上能背”,“讀書能使人聰明,啟人智慧,讀書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所以青年人應該勤奮讀書”。馮先生將自己的家取名為“瓜飯樓”,也是為了記住曾經以瓜代飯的苦難歲月。

  馮其庸表示:“這一輩子讀書還有個特點,就是白天都沒機會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因為需要參加的會議特別多,幾乎所有白天的時間都在開會,只有到了晚上關起門來,自己拼命地補課,總是要讀到兩三點,才睡覺。后來調到藝術研究院,負責行政工作,不能不上班,天天一早就去上班,晚上到家了才開始讀書。馮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書摞起來的,馮其庸的人生就是一個書架,讀過的書中有著他的記憶。

  曾差點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

  1924年,馮其庸出生在江蘇無錫前洲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這一年的中國,在北方,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把末代皇帝趕出故宮;在南方,國民黨與共產黨開始第一次正式合作。年過九旬的馮其庸生,每每回憶起母親因無米下鍋在廚房暗自抹淚的情景時,都會難以自抑地哽咽片刻。

  幼時的馮其庸,因為目睹家中貧困,曾要求停學,但家長沒有同意。抗戰時期,少年馮其庸,經歷過死亡威脅和失親之痛。他的一個姑媽,為了保護女兒,與日本人拼命,最后被日本人亂刀砍死。他的三舅,被日本人吊在樹上鞭打致死。馮其庸與母親聞訊趕來,剛剛把親人從樹上放下,就聽說鬼子又回來了,趕緊躲藏。他被母親藏在草垛里,聽見外面鬼子的說話聲,緊接著就是刺刀向草垛里刺,一次又一次。聽上去鬼子好像走了,可是很快又回來了,依舊是刺刀直刺。直到天黑,母親來叫,馮其庸才從草垛中爬出來。

20170122_025

馮其庸

  沒成畫家,卻入了國學門

  17歲,馮其庸才上了初中,一個半工半讀的“青城中學”。

  當時正值抗戰的艱苦時期,各行各業舉步維艱。一個以演昆劇著稱的蘇昆劇團,此時來到前洲鎮演出,僅僅為掙口飯吃,因為有位鄉紳愿意保證最基本的演出費用。包括馮其庸在內的一幫學生,不用買票就可以入場聽戲,這成為他們的節日。劇團在前洲鎮演出了很長時間,馮其庸與一些演員漸漸熟絡起來,如王傳淞、周傳瑛、張嫻等,后來都成為昆曲名角。馮其庸與他們保持了終生的友誼。

  1942年,馮其庸考入省立無錫工業專科學校,因為對紡織印染專業沒有興趣,所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語文課和圖畫課之中,樂此不疲。此前,馮其庸已經有了一定的書畫臨摹經驗,現在又有了老師指導,進步飛快。一本《芥子園畫譜》,不知道被他臨摹了多少遍,頭腦里,不是花鳥就是書法字體。有一次與朋友去公園,偶遇大畫家諸健秋。諸健秋看了馮其庸的扇面,決定讓他作為自己的不拜師弟子。從此,馮其庸常常入室觀諸先生作畫,或聽諸先生分析各家作品的得失。諸健秋的一句話讓馮先生受用終生,對于書畫學習,“看就是學”。

  這個時期,也是馮其庸癡迷詩詞創作的季節。恰好,他的語文老師張潮象和諸健秋領導著一個詩社——湖山詩社,張先生便邀請他參與進來。

  1943年夏天,還是因為學費,馮其庸再次失學。先是回鄉務農,后來以教書為業。

  1945年抗戰勝利,下半年,馮其庸一邊在一所小學教書,一邊在剛剛復校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讀書。不到二個月,再次失學,就此失去一個當職業畫家的機會。

  1946年初,馮其庸入學無錫國專,接受頂級、系統的國學訓練。在無錫國專時期,馮其庸的國家觀念也在成長,開始參與學生活動,被中共地下黨組織認定為進步青年。

  1949年,作為中學教師的馮其庸被中共地下黨派去迎接解放軍渡江,然后參軍。本來計劃繼續南下,后來為了鞏固解放區,組織要他留下,于是,馮其庸在無錫女中擔任教師。一直到1954年,被調到中國人民大學。

20170122_026

調入人民大學時的馮其庸

20170122_027

參加“四清”工作時的馮其庸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決定成立國學院,離休十年的馮其庸出任院長。作為首任院長,馮其庸為人大國學院設計了最基本的規范,國學院的課程體系也來自他的建議。馮其庸倡導三個辦學特色,至今仍在國學院施行:導師制,加強師生的聯系;游學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養扎實學風;辦國學論壇,領略大師風采,博采眾家之長。

  2008年,國學院成立三周年之際,馮其庸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大國學即新國學》,為國學院的理念正名。

  人民大學每月給馮其庸發放一定數額的津貼,在他離職三年之后,悉數還給了國學院,為學生設立獎學金,自己分文未取。他把自己一部分重要圖書也捐獻給國學院,希望同學認真研究國學,發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20170122_028

馮其庸先生給國學網的題字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府谷县| 黄梅县| 甘孜县| 象州县| 衡阳市| 双峰县| 山西省| 如东县| 丽江市| 唐海县| 怀远县| 年辖:市辖区| 加查县| 同心县| 托克托县| 富顺县| 枣强县| 襄汾县| 新郑市| 永平县| 玉林市| 拉孜县| 定结县| 晋中市| 财经| 嘉荫县| 湘乡市| 闵行区| 讷河市| 永春县| 阜城县| 册亨县| 辰溪县| 体育| 临汾市| 即墨市| 噶尔县| 双鸭山市| 岫岩|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