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望天門山》故址、詩意散考
——經(jīng)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三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兩年前,我到天門山去了一趟,結合有關史料對李白的《望天門山》一詩進行了若干考查,現(xiàn)將結果略述如下:

一、天門山的地理概況

  天門山又叫峨眉山,是由夾江相對的兩座山峰所組成。江東一座叫東梁山,又叫博望,在安徽當涂縣境內(nèi);江西一座叫西梁山,又叫梁山,在和縣境內(nèi)。《江南通志》云:“博望山,在太平府西南三十里,梁山在和州南六十里,兩山石狀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日東粱山,總謂之天門山。”所謂東梁山,實為江心一小島,面積約一百平方米左右,下面有座神廟曰 “東梁山廟”,廟在“文革”中被拆平,現(xiàn)在 廟宇為二十世紀就是年代后重建。山頂矗立著巨大的過江電纜鐵塔。風景較好的是西梁山。西粱山實際上又是由兩座山峰所組成。一峰狀如伏象,尾北而首南,沿江而臥,當?shù)厝私虚L山,海拔130米,相對高度90米左右;另一峰如蝸牛,尾東首西,同長山成個“廣”形夾角,當?shù)厝私袌F山。固山海拔110米,相對高度70米左右。據(jù)《和州志》記載,團山上原有怒吳閣、龍王宮;長山的石壁上有晉代大書法家壬羲之的草書“濯足振衣”四字,上方還有明代天啟年間和州太守池顯京寫的“天門”二字。現(xiàn)在池書仍在,每字徑長二尺余,書法遒勁,船經(jīng)石壁之下,仰頭清晰可辨。怒吳閣于解放前夕毀于兵火,龍王宮于1958年被拆除。西梁山由于地勢險要,又瀕臨大江,所以歷史上南北對峙時,這里成了軍事要沖,是兵家必爭之地。南朝宋孝武帝曾駐蹕西梁山上,檢閱水軍;梁大將王僧辯曾在此大破侯景;陳朝的陳霸先又遣侯安都在此山上立柵以備北周。一九四九年四月渡江戰(zhàn)役時,我人民解放軍三野九兵團三十軍九十師的一個團曾在此與據(jù)守西梁山的國民黨軍隊激戰(zhàn)三晝夜。解放后和縣人民政府于一九五二年在團山怒吳閣遺址建立了“烈士塔”,一九五三年又在長山最高處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從江上遠望天門,東西梁山宛如人之咽喉,在最狹窄處鎖住江流。高聳在東西梁山上的鐵塔,宛若巨人的兩條巨臂,把粗壯的電纜從江西牽往江東。塔座之下,江流湍急,呼嘯有聲,如離弦之箭直射往石壁之上,激起白練萬丈、飛雪千堆。

  據(jù)《歷陽典錄》載,歷代名人在天門山下題詠甚多,除李白的三首詩外(另兩首為《天門山銘》、《天門山》),吳筠、賀鑄、王安石、楊萬里等皆有題詠,均刻于龍王宮的石碑之上,惜龍王宮被毀而隨之散失無存。

二、《望天門山》詩中的幾個問題

  對《望天門山》一詩的解釋,分岐最多的不外是“至此回”還是“直北回”,李白望山的位置以及李白寫詩的時間等幾個問題。現(xiàn)將實地考察察后得出的一些印象分述如下:

  第一,關于“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此”字。《中國歷代詩歌選》、《李白詩選注》皆作“北”;《唐詩選》、初一語文課本皆作“此”。王琦的《李太白全集》中對此的處理辦法是在詩中為“北”,但后面加上括號“又作‘此’”,并在注中引毛西河語:“因梁山、博望夾峙,江水至此一回旋也。時刻誤‘此’作‘北’,既東又北,既北又回,已乖句調(diào),兼失義理”。從實際考察看來,毛西河的話是對的,應作“此”而不應是“北”,主要理由是:

  從江水的流向來看,江水由從西向東改為由南向北,并不始于天門山下,而是從上游無為縣蛟蟣鄉(xiāng)附近即正式回流向北。中學語文課本中所說的“江水原來向東流,到天門山轉彎向北流去”是不確的。因此如果詩句是“直北回”的話,“直北”二字尚可能為一直向北,但“回”字就難講通了。

  再從天門山下的實際情況來看,江水在西梁山下形成一個大的回流。因西梁山前有一個江心洲,叫陳橋洲,洲上有十六個村莊,一千二百多居民,是個較大的沙洲。大概由于地質(zhì)堅硬,這個洲不象一般的江心洲那樣隨水流呈紡錘形,而呈方形。由南而來的江水受阻于洲頭而猛折向北,向西梁山腳直撲而去,形成一個孤形的大回流。據(jù)和縣水利局同志提供的水文資料,這里江深水急,江心深120米,西梁山腳下也深達80米,流速平均為每秒0.7—0.8米,漲水季節(jié)每小時流量為4—5萬立方米。而這都是由于這個回流所造成的。站在西梁山頂,看碧水從西南向東北回旋而來,聽江濤澎湃猶如萬馬奔騰,確實很是壯觀。所以李白詩句說 “至此回”是較符合當?shù)厍樾蔚摹?/p>

  第二,關于李白望天門山時所在的位置。

  我認為詩人是在舟中望山,而不是站在岸上相望。因為站在岸上望,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兩岸青山相對出”這一景象的,充其量也只能看到一岸青山。而且從“相對出” 的“出”字來看,也說明是動景,是在行進之中。這只有在流動著的船上才能體會出來。另外也只有在江流之中遠望東西梁山,才更覺得左右兩山更似天門,才會體會到天門中斷、大江沖決而出的壯闊景象。再者,從構圖上看,人在舟中望山,舟在江、山之間,人、舟與天門山附近的江景渾然成為一體,畫面顯得極為和諧。這也正是此詩與在岸上寫的《天門山銘》、《天門山》等詩有所不同且更為著名之處。

  西梁山下有一小塊沖積平原,上面住著三十來戶人家,這就是古梁山街,街后為一古渡口,現(xiàn)為蕪湖到南京的小輪碼頭。所以李白當年乘船東下,若是在此停靠逛天門山,是極為方便的。

  另外,我們還認為:李白不但是在舟中望天門山,而且還是順流而下,從西向東望山的。因為江水形成的回流是在陳橋洲頭,位于天門山上游,如果李白是從下游逆流而上望天門山,就無法體會到“至此回”了,因為船要過了天門山才能見到這種景象。再從“天門中斷楚江開”這句詩來看,也應是順流而下由楚入?yún)恰R蛱扉T山處于吳頭楚尾之處,由天門山往西約五十里處即昭關,是春秋時吳楚的分界處。天門山的上游是楚江,它的下游是吳地。這個地理形勢,李白是知道的。他在《天門山銘》中就說過:“梁山博望,關扃楚濱。夾據(jù)洪流,實為吳津”。如果是從下游逆流而上,遠望天門,那就應是吳江開,而不應是“楚江開”了。最后,我們再從構圖上來看,李白也正是站在楚江船上向東望去,只見天門中斷,楚江為之豁然開朗;再往遠看,只見日出之處,孤帆遠影,于是他就很自然地寫下“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個名句。這里碧水回旋是近景,天門中斷是遠景,日邊孤帆是陪襯。這幅圖畫中有主有次,有近有遠,有濃有淡,顯得畫面協(xié)調(diào),境界極為開闊。

  第三,關于李白寫《望天門山》詩的時間。

  結合在采石、橫江浦一帶的考察,我認為《望天門山》一詩的寫作時間可能是開元十四年李白東下?lián)P州、路經(jīng)安徽天門山時的作品,是李白在安徽留下的第一首詩歌。

  據(jù)李白的《上安州李長史書》、《上裴長史書》以及王琦的《李太白年譜》,李白與天門山發(fā)生關系可能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開元十四年,李白在游歷了襄漢、洞庭后,又乘船東下,經(jīng)金陵、揚州,于次年又溯江西上,還居湖北安陸;第二次是天寶元年,他自東魯攜兒女渡江南下,安置兒女于宣城郡的南陵縣;第三次是天寶四年,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后,第二年又從東魯南下,盤桓于蘇、楊等地,曾游安徽的當涂、廬江等處。但在這三次游歷中只有開元十四年是乘船沿江而下的。從以上我們對詩意的分析來看,此詩只可能寫于第一次東下,即開元十四年之時。他在湖北順流而下時,第一次見到天門山,為其壯闊的景象所吸引,因而寫下了這首絕妙的詩章。在寫了《望天門山》一詩后,他又順流而下到了采石,在采石寫了有名的《夜泊牛渚懷古》。而六首《橫江詞》則應寫于東游歸來溯江西上之時,因橫江詞第一首就云:“白浪高于瓦官閣”。按瓦官閣故址在今日南京市西南,橫江浦的下游,可見是東游歸來之作。現(xiàn)在和縣城東五里有渡口曰金河口,就是當年橫江驛館的所在地,李白當年從和州渡江往當涂時,因風阻曾宿此館三日,為此寫下六首著名的《橫江詞》。現(xiàn)在橫江館址移到江南的采石公園之內(nèi)。根據(jù)實地考察,結合有關史料,我想李白寫《望天門山》一詩的前后情形大致如此。

天門山東側的東梁山,臨水處為東梁山廟。

天門山西側的西梁山,山腳為輪船碼頭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隆子县| 偏关县| 胶南市| 杂多县| 灌南县| 绍兴市| 昌吉市| 田东县| 普安县| 临高县| 额尔古纳市| 莱阳市| 鲁甸县| 微山县| 高唐县| 米林县| 霍林郭勒市| 德庆县| 台前县| 张家川| 靖远县| 慈溪市| 墨竹工卡县| 吐鲁番市| 绥中县| 苏尼特右旗| 墨竹工卡县| 景泰县| 南投市| 饶河县| 库尔勒市| 吴旗县| 金堂县| 琼中| 星座| 新郑市| 上高县| 阳信县| 阳东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