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百年 接續輝煌:北大中文系慶祝建系一百周年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0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
星火百年,世紀綿延,北大中文系從歷史中走來,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時代的前沿。2010年10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00周年慶祝大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王漢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等出席了慶典。中文系黨委書記蔣朗朗教授主持慶祝大會。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發表講話。他回顧了中文系的創建百年來的光輝歷程,高度贊揚中文系師生始終肩負著時代先鋒的使命,為革命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作為一個學術科研單位,中文系始終都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對相關學科和單位起著良好的輻射性影響。在這100年的歲月里,中文系吸納和培養了很多著名學者,如魯迅、俞平伯、王力、朱德熙等;新時期以來,中文系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也始終保持領先優勢。他強調,北大中文系不僅要銘記歷史的輝煌,更要展望未來,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性過程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周校長殷切希望,中文系的師生,能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責任感,在學科發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保持中文系已有優勢,進一步改革創新,發揮突出的作用,共同打造中文系更燦爛的明天。
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授向大會致辭。他詳細回顧了北大中文系的百年奮斗歷程,展示了學科發展脈絡。通過列舉百年來北大中文系所培養的學生人數,陳平原主任指出:數量不是最重要的,人才質量才是關鍵;從這里起步,走出了很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學者名流;留學生培養也是中文系引以為傲的一個方面。陳平原主任指出,中文系歷年就業狀況很理想,同時,隨著中國人日漸小康,中文系等人文學科的招生狀況將會“觸底反彈”。陳平原主任認為,中文系不應滿足于在國內的獨領風騷,而是要能夠以更長遠的眼光:立足國內,溝通兩岸三地,背靠東亞,面向歐美。陳主任希望,中文人能夠“不爭一時之短長,不求步調一致”,關注現實,將中文系與國家歷史命運聯系,抓住百年這一歷史機遇,再鑄輝煌。
隨后,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陳平原、北京大學出版社社長王明舟共同啟動北京大學中文文庫暨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華誕紀念圖書首發紀念球。
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袁行霈教授發言。他指出,以百年為機,我們要弘揚一種精神——人文精神,即對人的尊重。當前,弘揚人文精神顯得格外重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好比“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北大中文系百年來最值得驕傲的是自由的學術環境和激勵人才培養的氛圍,這是很多中文系師生留戀于此的原因。他誠摯希望,中文人能保持熱愛祖國、追求真理、有強烈事業心、敢講真話這些每一代中文人的可貴之處。最后,袁行霈教授深情朗誦他為北大110周年所做的《北大之歌》,表達自己對北大和中文系的熱愛。
南開大學副校長、文學院院長陳洪教授代表海內外中文學科同仁向北大中文系表達了祝賀和敬意。陳宏教授不僅帶來了兄弟的情誼,還以中文特色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敬意——一副龍紋對聯“百年風雨,何妨樹蕙滋蘭,庚紹千秋文脈;幾代學人,相與品詩論道,激揚一點靈明。”他說,回顧北大中文歷史,對于整個人文學科將來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和價值!
北京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系友代表企業家發言。他說,我們這一代在物質上更加富足,但是在精神上卻沒有了我們上一代恩師們的單純和另一種意義上的迂腐。而就是因為一直記著自己是北大中文系的學生,他在商場上摸爬滾打時才一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百年,我們不僅要看到我們已經做了什么,還要想到下一個百年我們能做什么。他希望,每一個中文人都能在世俗中與他人有所區別。
著名作家劉震云系友的發言活躍了整個會場。他首先勾勒了袁行霈先生、謝勉先生等的講課的畫面,令聽眾仿佛都跟他一起回到往昔。他講述了自己的室友的種種趣事,讓人感受到一種同學間的脈脈溫情。最后,他一字一頓地說,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但是一個作家上不上中文系對于他的路能走多遠卻有很大的影響。
最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09級本科生王冠代表全體在校學生發言。 “守正創新”永遠會是中文人的精神,“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永遠會是中文人的夢想,新一代中文人有信心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新百年。
應邀出席北大中文系百周年慶祝大會的有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系、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高麗大學文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中文系、美國紐約大學文理學部東亞系、英國愛丁堡大學東亞系等29個國內外兄弟院校的33位院長和系主任。另外,日本早稻田大學中文系等7個兄弟院校、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系友等發來賀信,吉林大學文學院、蘭州大學文學院等向北大中文系饋贈了賀禮和賀金,中坤投資集團黃怒波等系友也向母系做了捐贈。應邀參加慶祝大會的還有來自北京大學各職能部門和各院系的領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1000余名歷屆校友、1000多名學生代表和教職員工聚集一堂,共同慶祝我國高校的第一個中文系的百年華誕。
據悉,系慶各項學術活動將持續全年,其中2010年10月18日—24日為系慶活動周,系慶大會后,將陸續開展系慶文藝晚會,“中文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眾聲喧嘩的中國文學——首屆海峽兩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論壇。系慶周后,還將舉辦“比較文學:在中國的實踐與理論創新”國際論壇、1930一1940年代華北文壇學術研討會等相關活動。
拓展閱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中國文學門。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辦之初,有“文學”科目,而無作為一種獨立組織形態的系科。1910年分科大學正式開辦,中國文學門于是成立。1919年改稱中國文學系,并實行選科制。1937年因抗戰全面爆發,隨學校南遷,并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北歸,恢復了北大國文系的建制。1952年院系調整后,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并在原燕京大學新聞系基礎上設立新聞專業(1958年轉中國人民大學)。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并入北大,加強了語言學專業(后改稱漢語語言學專業,并于2002年又增設應用語言學專業);1959年設立了古典文獻專業,至此,北大 中文系語言、文學、古文獻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目前北京大學中文系共設有4個本科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此外中文系還設有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全系現共有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有11個碩士點24個專業方向,以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選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趙雅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