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國學研究中的力作——讀《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具有兩千余年連續發展的歷史,博大精深、輝煌燦爛,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歷史文化。而所謂“國學”,主要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學術思想屬于理論思維活動范疇,歷代思想家思想深刻、理論建樹和學術著述浩瀚,構建了我國獨特的理論傳統和思維模式,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不斷升溫;國內也出現了一股學習國學的熱潮,國學經典引起了更多讀者的關注。然而,浩如煙海的經典古籍,即令“皓首”也不能“窮經”,更難以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傳統思想文化的精粹,而多卷本的著作又很難為廣大讀者接受。社會需要一本將傳統學術文化與讀者拉近距離的著作,人們需要一本科學簡明、系統完整的國學讀本。由步近智、張安奇研撰,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編》(以下簡稱《史稿》)正是這樣的一本著作。

熔歷史哲學等學術文化與一爐

  《史稿》所述內容,貫穿自史前至近代的中國歷史時期。從《原始思維》起,學術思想史列九章:《孔子儒學的創建與諸子百家的爭鳴》、《儒學的獨尊與經學思潮》、《玄學思潮與儒佛道思想的發展》、《學術思想的多元化與匯合趨勢的出現》、《理學思潮與蓬勃發展的學術流派》、《理學北傳與朱陸“和會”》、《心學的廣泛傳播和對理學、心學的批評或修正》、《實學思潮與乾嘉漢學》、《近代“新學”思潮與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想》。

  《史稿》將整個歷史時期分為四編。即:先秦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編(封建前期)、宋元明清編(至清前期、封建社會后期)和近代編。每編之首,分撰各代“社會與思想概述”。由此,將歷代學術思想的發展階段與其社會歷史背景相聯系,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社會政治、經濟、民族、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狀況,使之形成一個整體的社會歷史和學術文化概貌。撰著以唯物史觀為思想指導,運用以思想史和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更由于主要作者步近智在畢生的學術研究中,對每一歷史時期的學術思想均有高質量的學術論評,故能實現融合和貫通的闡述,而他與張安奇合作研究也歷20余年。

學術研究的綜合與創新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的步近智,師從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廬。沿著梁啟超、侯外廬等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前輩大家的學術軌跡,博覽群書、潛心苦學,以科學嚴謹態度治學,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有所發展創新。擇其要者而言:

  一、對學術思想、思潮發展階段的界定。此前,學術界沿襲的提法是: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乾嘉漢學,至近代的維新之學。

  在本書中,基于將“思潮”解為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主流思想,即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潮。故認為:先秦時期為諸子百家之爭鳴時期——春秋孔子創建儒學,而儒、墨同為“顯學”,戰國時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均有較大發展。秦以法家為主,至漢代董仲舒才確立了儒學統治地位,遂有經學思潮。隋唐時佛學雖興盛,而儒佛道并重。宋明理學思潮之后,繼而為明清實學思潮。這是學術思想史研究中首次將“實學思潮”明確列入。最后是進入近代的“新學”思潮。

  二、對自孔子創建原始儒學以來在封建社會中儒學長期成為主流學術的歷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孔子思想中最為積極的、鼓舞著歷代志士仁人為實現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經世致用”思想,其“仁”學的人本主義精神,儒學發展中不斷形成的“人格”、“國格”觀念,知行關系的發展等等富有哲理的學術思想,均有詳明的闡述。對儒學在長期發展演變中的開放、融合、吸取和不斷創新的歷史也有平實和合理的肯定。

  三、對歷史偉人孔子和孫中山作為大思想家而重點闡述。對宋代大學問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也作了客觀的評價。

  四、對宋明理學的發展演變作了合理的闡述。從體現思辨哲理的程朱理學的出現,到沖破理學教條桎梏的陽明心學,從張揚人心的王學衰變而走向虛空,實學思潮應運而生。對這一學術演變作出了可信的、合乎歷史和邏輯的詮釋。

  五、為明清實學思潮的產生、發展和終結作了合理的闡述,對這一學術思潮作了精確的理論建構。

  六、對晚期以來中國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的出現,從經濟生活、政治格局、哲學思想、自然科學乃至各文化現象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特別對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出現和自然科學中近代因素的萌發,尤為精到。

  七、在對屈辱的一百年近代歷史的概述中,飽含著沉痛的反思。從志士仁人前赴后繼探索富國強兵之道和開展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斗爭中,從偉人孫中山的偉大思想和革命實踐中,以辛亥革命的勝利為結束。著者又以愛國主義的高昂精神,展示了現代中國歷史近百年的巨大變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前景。

學養、學風和文風

  《史稿》展現了研撰者較為深厚的學術素養、嚴謹而平實的學風和明暢清新的文風。

  學術研究要求學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學術著作要求研撰者符合學術規范,本書著者符合以上要求。書中所用資料規范,引文正確。在學術綜合時,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一一加以注明。對他人的開創性成果,不僅注明出處,還表示感謝。

  以流暢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風平實地表述深邃的學術理論,是本書的又一重要特點。這也正是研撰者力求將學術實現普及,努力爭取為廣大學人和為更廣泛讀者所接受的良苦用心。

  歷代思想家在其著作中用古漢語所表述的思想理論和哲學概念,往往艱澀難懂,而重要的論斷又不能回避。在引用時,著者不但采取了以現代漢語加以解讀的方法,還常用按語予以注解說明。對古漢語中的通假字,亦相應地用現代漢語注明,有的還注漢語拼音。

  最后,在此錄載本書全書《結束語》中的一段,因為它充分表露了研撰者的宗旨: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思想,博大深邃。中華民族,團結自強。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斷的燦爛文化。

  以史為訓,可以辨是非;

  以史為勵,可以知進退;

  以史為鑒,可以明榮辱。

  以對待歷史的科學精神,批評繼承前人的思想文化遺產,必將鼓舞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前進!

  (注:本書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國內專家嚴格評審后,列為2006年后期資助項目。)

《中國文化報》2007年4月14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慈利县| 应用必备| 曲阳县| 宁安市| 延津县| 永寿县| 萍乡市| 加查县| 大荔县| 侯马市| 乌恰县| 江陵县| 东兰县| 布拖县| 普兰县| 济源市| 祁门县| 中宁县| 哈尔滨市| 武安市| 肇东市| 阆中市| 监利县| 香格里拉县| 莒南县| 临汾市| 五河县| 安丘市| 鄯善县| 扶风县| 辽宁省| 岳阳县| 谢通门县| 信宜市| 浦城县| 喀喇沁旗| 辛集市| 拉孜县| 福安市|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