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貓圖
猴與貓。猴諧音“侯”,貓諧音“耄”。
這幅畫展現了畫家敏銳的觀察,他不但鉤畫出二貓一猴間生動的神情,也將合於本性、出乎自然的瞬息動態,鋪陳出一幕富有戲劇效果的畫面。精謹的筆墨、纖巧的刻劃,作者傳神體物的繪畫表現,足為宋人寫生寫實的藝事風格代表。
《猴貓圖》圖卷,絹本,設色畫,尺幅:31.9cmx57.2cm 北宋·易元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只獼猴(黃山獼猴),脖子上圈套著粗繩,綁系在地,兩只小虎斑貓,結伴路過此地,未加留意路旁這只正閑得無聊的「怪客」,那知一剎那間,猴兒出手挾持住其中一只,另一只則是驚避回顧。
猴性躁急獷悍,在兇蠻中仍有它調皮的一面,盡管被人圈綁著,行動受限,卻也無法阻擋住活潑搗蛋的本性。被它環抱在懷的小貓,側臉瞠目,驚懼地張嘴直叫著,已走避至另一側的小貓,全身拱起,充滿警戒的形態,回頭對著頑猴怒目嘶叫,獼猴卻是神態自若,鼓吻閉唇地斜視著,一副你奈我何的神氣頑皮模樣。
易元吉,北宋畫家,湖南長沙人,字慶之。自幼聰穎,很早就因善畫得名。最先他工畫花鳥,後來看到了另一位北宋善畫花果名家趙昌(活動於十一世紀前半)的作品,深感折服。同時他也認知到,只有擺脫前人的畫法習慣,超越古人的所見,方能成為名家。於是他到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搜奇訪古,并且深入萬守山區,對猿猴獐鹿等動物作近距離的觀察。另外他也在長沙住所後方,開辟假山假水,蓄養水禽山獸,藉著小洞窺看它們的動靜作息。如此經過長期努力,終能將眼中所見,藉畫筆全然表現,同時呈現出盎然的生趣。治平元年(1064)景靈宮建孝嚴殿,易元吉受召入宮畫迎釐齋里皇帝座後的屏風;又於開先殿西廊畫猿,不久染疾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