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話重陽
農歷的九月初九,稱為“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是兩陽相會,因此又稱“重陽”。重陽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這天要登高、飲酒、食糕、賞菊、插萸,其意蘊給生活平添了許多樂趣。更多有關重陽節的習俗有詩、詞為證:“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唐楊衡《九日》;孔慶镕在《揚州竹枝詞》里說:“紫蟹居然一市空,買來聲價重青銅;東翁為勸茱萸酒,過卻明朝上夜工。”……
有關重陽節的起源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故,人們想到了《易經》。
農歷的九月初九,稱為“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是兩陽相會,因此又稱“重陽”。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這一說法,認為“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九為陽數之極。故有九九重陽之說。古人以九為陽數,這要追溯到《易傳·系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如此一、三、五皆可為陽,正月月初一,三月初三,也可為重陽。故而《易傳·大衍之數》補之。《易傳·大衍之數》:“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按照大衍之數推演之法。三變之后,得到四個數字:24、28、32、36;揲之以四便是6、7、8、9此四數正好合四象。6為老陰,7為少陽,8為少陰,9為老陽。老陽者,陽之保合、太和。故而九九重陽源于此。
四象之中為何不用少陽,而用老陽?虞翻注《周易虞氏易箋訂》:六、九為爻,七、八為象……乾、坤用九、六所以立消息,正六位也”。虞氏學以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歸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六位就是六爻。朱熹曰:《乾》之六爻皆陽,《坤》之六爻皆陰,以二卦其爻既純,故別總其用而為之辭。故《乾》有用九,《坤》有用六,馀卦其爻不純, 無總用也。 六爻皆變,乃得總用。《乾》之六爻皆變則成《坤》卦,故謂用九之辭為其《坤》也。 如此九九重陽得以正名。
重陽節賞菊、飲酒以應時也。同時也是多地風俗。那為何重陽節要吃蟹? 從傳統上說:“一方面是因為登高歸來,自是疲勞,于是邊喝酒邊吃蟹邊賞菊,解解乏,消消力,給這天畫個圓滿句號;另一方面是因為此時正值蟹汛,九月團臍十月尖,螃蟹已經肥大豐滿,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甘腴雖八珍不及,吃起來又情趣十足。”如果你仔細讀《易經·說卦》第十一章:“離為火,為日,為電……為蟹? ”,離為太陽,故重陽節吃蟹與說卦里的卦象不謀而合。這也是值得思考的。《易經·說卦》第十一章:“乾為天,為大赤”與離卦卦象相對應,也是重陽之大象。
《周易》六十四卦中剝卦為九月,《程氏易傳·剝》:《剝》之為卦,諸陽消剝已盡,獨有上九一爻尚存。看似如此,實則剝 盡 于上,復生于下。故十月謂之陽月。《爾雅·釋天》:“……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實則是世人見剝卦,恐疑無陽,圣人則知復生之理,四月乾卦為陰月亦復如是。重陽時為九月,從卦象看,有復生之象,九九重陽,復生之藏,上九爻變,則復生陽月,四時消息,當如此,陰陽互補,不可殆盡。六十四卦之乾卦是八卦乾卦相重,《易經·說卦》第十一章:“乾為天,為大赤”此處大赤當色調講應該不是烹飪后的螃蟹,而是重陽之天色。
待到今年重陽節,“登高、飲酒、食糕、賞菊、插萸”,還有吃螃蟹。人生樂事。可我身在異鄉,或許是:“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的心境,或許是:“人生易老,天難老”,年年重陽,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