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地理考據研究》新書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辦
2015年9月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教授主編的《清儒地理考據研究》新書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學者及齊魯書社編輯近二十位校外專家出席座談會,人大歷史學院院長黃興濤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長夏明方教授、歷史學院副院長皮慶生副教授、清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朱滸教授、副所長闞紅柳副教授等十多位老師及清史研究所歷史地理學專業的博碩士生共同參加。會議由清史研究所基地主任楊念群教授主持。
《清儒地理考據研究》是由華林甫教授主編的四卷本著作,包括《先秦卷》(孔祥軍著)、《秦漢卷》(段偉著)、《魏晉南北朝卷》(胡阿祥、胡運宏、姚樂著)、《隋唐五代卷》(華林甫著),由齊魯書社在2015年6月正式推出。
清代向以考據學發達而著稱,地理考據尤其突出。清代考據學派以踏實的治學態度、嚴謹的治學方法,強調無征不信、孤證不立的治學理念,主張“無一字無出處、無一事無來歷”,對中國兩千余年來的沿革地理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總結性梳理,可以說是傳統考據學發展的頂峰。以往學術界亦非常重視對清代考據學的探討,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論著,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但毋庸諱言,過往研究大多還是整體上的梳理和把握,其宏觀意義大于微觀評價,關于輿地沿革方面,尤其如此,少有學者能夠從地理考據的角度考察清代學術與清儒成就,真正做深入分析的少之又少。這樣,對清代地理考據到底取得了哪些具體成績這一“家底”是不清楚的,自然,對清代地理考據成績的評價也就很難真正做到客觀和公正,誠如該書主編華林甫教授所主張的“研究清代學術史應該深入到清代學者熟稔的學術領域中去,并且要用樸學的方法來檢驗樸學大師們的成就;以地理學推而演之,就是研究清代地理考據之得失,應該深入到清代輿地學家們熟悉的各個斷代地理沿革領域當中去,仍用清儒的考據方法來檢驗其樸學成就與不足”。《清儒地理考據研究》一書的學術目標就是:挖深、挖清、挖透清儒地理考據的成敗得失,理清清儒的地理考據有哪些成就、哪些不足,從而加深對學術史中地理考據方面的認識。
但顯然這一工作的開展是極其困難的,這是因為:第一是清人地理考據多以札記形式存在,極其分散,又缺乏系統性,不易整理,欲求其全,何其難也;第二是清人地理考據探討的問題極為宏博,幾乎涉及到清代及其以前所有重要的地理問題,且不少均屬歷代經學家、史學家聚訟不休的難題,要對其進行準確評價,作者本人需要對這些問題有精到的研究和思考,難度是極大的;第三是清儒舊學功底深厚,舉凡校勘、音韻、訓詁、小學等多重方法均能在考證中經常使用,要準確把握清儒的考證方法,對作者的知識結構無疑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再加上近些年傳統考據方法即使在歷史地理學內部也存在一定程度被削弱、忽視的傾向,考據學的論著發表也越來越困難。因此,學術界往往將這一工作視作畏途,也就不難理解了。
華林甫教授及其團隊“逆潮流而動”,以“清儒地理考據研究”為題,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經過數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潛心鉆研,終于向學術界推出了這一四卷本的大部頭著作,可謂恰逢其時。該書對清儒在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等領域所取得的地理考據學成績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而且站在新的學術高度,對其成敗得失一一指正,得出許多富有新意的見解,如《先秦卷》中對清儒有關《詩經》、《四書》、《說文解字》、《國語》、《戰國策》研究中地理學成就的發掘;《秦漢卷》關于清儒對州、郡、縣、道、王國、侯國等研究的總結尤為全面、清晰,且將其與今人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參照,為將清人成就置于整個學術發展脈絡中進行準確的評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魏晉南北朝卷》尤為關注清人的地理考證札記及對正史地理志所作的補志、校注,并以該卷作者素有研究的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為例對清人的相關成就做了概括但又準確的評析;《隋唐五代卷》不僅關注到顧炎武、錢大昕、楊守敬、王謨等人的輿地學成績,還將他們地理考據中不太精到甚至疏誤之處以實證為基礎一一指出,如以封爵證地名、圖經輯考等,多有作者本人的獨到見解,唯其如此,才可既能揚其善,又能抉其謬,這才是評價前人學術研究時應持有的真正科學的態度。
與會學者均認同這套四卷本《清儒地理考據研究》立意高遠,花費了相當大的功夫,收集整理了清儒地理考據的成果,為學術界提供了一份相對比較全面的清儒地理考據重要論著的基本目錄,并能歸納其共性和特征,討論的問題非常具有學術意義。四卷本雖作者不同,體例也有一定差別,但均體現了扎實的史料考辨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清儒的評價準確、客觀,既能表彰其成就,也能檢驗其不足,用力甚勤,不僅僅是一個整理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發覆的工作,是以考據學的方法研究清儒地理考據的典范之作。對清儒地理考據的研究,可以展現出清儒地理考據是如何為近代地理學的形成奠定基礎的,不論對歷史地理學還是對各個斷代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匡正學術界的研究風氣也有莫大裨益。與會學者同時就各卷體例的安排、結構的完整性、具體寫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