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學》前言
國學到底是什么?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自“國學”一詞成為話題以來的百年間里,對于它的定義、詮釋乃至紛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疾呼者與棒喝者言人人殊,直至當下。
古已有之的“國學”一詞本指國家一級的學校,近代意義的國學概念是在清末民初形成的,章太炎先生在《國學講習會序》中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鄧實先生在《國學講習記》中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者”;聞一多先生在“論振興國學”中說:“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文字是也。文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國粹之所憑也”,眾多主張自是見仁見智,但無一不是強調一個國家立足于天下,必須有自己安邦興國的文化,必須要傳承這種文化。
因此我們所指的國學,就是泛指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歷史進程中積淀下來,對當代社會仍具有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
講清楚國學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情,怎么講?講什么?事實上前代學者已經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啟示,范皕海先生說過研究國學的缺點是“無平民化的”,“應該把國學普及平民化,這是國家存亡的大關系,也是國學存亡的大關系”。當這些曾經令我們先民親近的名物,直面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圖片的力量是無聲的,卻是巨大的,以圖傳意無疑是“怎么講”最“平民化”的方式之一。
梁啟超先生認為研究國學有兩條應該走的大路,一是文獻的學問,二是德性的學問。這的確幫助我們找到了“講什么”的角度,我們進行古籍數字化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了近20年,成功研制了大型中華古籍全文檢索數據庫“國學寶典”,接觸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獻,以文獻為線索綱舉目張,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講什么”最“應該走的大路”。
為此,本書遠紹近取,從浩浩群籍中精選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國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81種國學經典,并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并適時增加蒙學一類,涉及儒墨道釋、兵法醫算、天文地理、琴棋書畫、詩詞曲賦,可說是一個中國人一生都繞不過去的經典,都應該了解的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本書為每一種入選的經典,都精心編配彩圖若干,或與其背景相關,或與其內容相關,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知識點,擴展開去即是一部國學圖典,力求以點帶面,用圖說的形式,具體而生動地勾勒出來國學的面貌,勾勒出中國人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若能令讀者覺得可親可近,不僅可瞻其華美,更可經世致用,進而有欲覓原籍、得窺全豹的意愿,則本書功莫大焉。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疏誤之處,敬請同行及各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