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難與抗爭:中國文化的“南渡北歸”
“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格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以及一個民族復興的意志與希望”
初秋的北平,深夜微涼。空蕩蕩的大街上,一群人拎著箱子,行色匆匆。人群中有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還有清華大學的三位教授。
時為1937年9月——北平被日軍占領一個多月后。幾位大名鼎鼎的中國學界精英做出艱難抉擇:離開北平這個是非之地,踏上向南流亡之旅。
為保護和搶救平津地區的教育、文化界知識分子及民族精英,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向他們秘密發出了撤退至長沙、西安等地的命令。一場中國現代史上最悲壯的知識分子大遷徙就此拉開序幕。
作家岳南歷時八年采訪和收集資料,厘清了當年那段塵封的史事,在160萬字的《南渡北歸》一書中,全景式展現了陳寅恪、傅斯年等幾十位人文科學領域的大師們,在那場動蕩亂世中曲折的生命軌跡和不屈的學術追求。
“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格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以及一個民族復興的意志與希望。”岳南對本刊記者說。
近日,岳南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寫作這本書是為了讓今天的人們了解,那個動亂年代還有這樣一群人在以這樣的方式和精神面貌生活著。
南渡終將北歸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正如這段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所記,我國歷史上曾有三次“南渡”都以國破難返而告終。
悲劇沒有延續。發生在抗戰期間的第四次“南渡”,比之歷史,敵人更為兇惡,處境更為艱險,卻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北歸”。
這樣的完勝,在岳南看來,得之于當時中華民族所表現出的勇氣、智慧、團結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當時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大師們對國民的影響。
“這個影響除了站在講臺上的教授類型的知識分子薪火相傳,還有不站在講臺上的知識分子們以身示范所起的作用。這兩股力量形成了一個強大磁場,在民族危難到來的時候,釋放出了內在的能量,感化、催發著中國軍民為抗戰勝利而不惜身家性命,以從來沒有過的勇氣與信心、智慧,贏得了抗戰的勝利。”岳南對本刊記者說。
岳南在書中描述了這樣的情節:1938年初,已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的各高校師生分批向昆明遷徙,另行組建以北大、清華、南開師生為主體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漫長而艱辛的旅途中,師生們仍未放棄實踐和教學,一路調查社會與民眾生活,寫下了一本本日記和觀察心得。每到一地,借休整之機,曾昭掄、聞一多等教授還向當地的軍政官員、士紳與民眾作政治文化方面的講演,分析中國的國力、軍隊和武器,與他們探討堅持抗戰的種種論題。
而發生在陳寅恪先生身上的故事則更讓岳南感佩。
陳寅恪在困于日軍占領的香港時,于貧病交加中仍倚床誦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南宋建炎以來志士仁人堅守民族氣節的愛國事跡,激起了陳寅恪的共鳴。在書的最后一卷,他寫下這樣的跋語:“于萬國兵戈饑寒疾病之中,以此書消日,遂匆匆讀一過。昔日家藏殿本及學校所藏之本雖遠勝此本之為訛脫,然當時讀此書猶是太平之世,故不及今日讀此之親切有味也。”
后來,當駐港日本憲兵為陳家送去急需的大米企圖拉攏他時,陳寅恪夫婦嚴詞拒絕,將大米丟出門外,寧肯全家餓死也不“折腰”。
氣節之外,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學者們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學術事業。
1943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技史家李約瑟,借訪問中國之機,特意到遷至李莊的同濟大學,探望闊別十多年的老友童第周。當看到老友那間只有一架雙筒顯微鏡的簡陋實驗室時,李約瑟實在不敢相信,就在這里,童第周完成了高難度的實驗,并撰寫了數篇在國際上引起矚目的高質量論文。這次李莊之行讓李約瑟畢生難忘——在中國西南部這個偏僻山坳里,他看到了一批堅韌不拔又滿懷熱情的中國學者。
國難當頭之時,中國知識分子所表現出的這種精神、風骨和氣度,令著名學者馬一浮在香港防空洞里躲避日本轟炸時,仍對戰爭的前景滿懷信心——“這場戰爭注定是中國贏的。我們用第一流的人才在抵抗著日本二流人才的進攻,焉有不勝之理!”
馬一浮的預言終成現實。1945年,中國軍民贏得了抗戰勝利。次年5月4日,西南聯大在昆明舉辦了校史上最后一次結業典禮。這一天,也是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正式復校的日子。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祈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倭虜復神京,還燕碣。”三校師生們唱著由馮友蘭作詞的西南聯大校歌整裝北歸。
從李莊開始
《南渡北歸》中的很多故事,發生在四川南溪李莊。
這個曾經在地圖上都找不著的小村莊,卻于70年前,匯集了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在內的中國最頂尖的學術機構和高校,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莊也是岳南追尋大師足跡的第一站。
此前一直寫作考古紀實文學的岳南,在翻閱夏鼐、董作賓、石璋如等考古學家的資料時經常看到“李莊”這個陌生的地名,這讓他很好奇。2003年初,剛剛完成三星堆的采訪,岳南突然萌生去不遠處的李莊看一看的念頭。
當搭乘的小船在李莊的碼頭靠岸,岳南立即被眼前這個古樸的小鎮吸引。狹小幽深的青石板街衢,飛檐斗拱的民俗建筑,無不展現出濃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讓久居北方的岳南感到新奇。
他在李莊樸實的老鄉家住了半個多月,以長期培養出的田野考古素養,抽絲剝繭,慢慢尋覓著當年那些大師們在此留下的生活印跡。
岳南了解到,李莊興建于清乾隆年間,曾一度發展成川南重鎮,鼎盛時鎮上光米店就有四五十家。最重要的是,此地自乾隆到光緒年間共修建了九宮十八廟,郊外還有院落眾多的張家花園。“這使中研院史語所、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機構的11000多名學者和師生有了容身之所。”岳南對本刊記者說。
熟稔李莊抗戰史的左照環是岳南在小鎮采訪時的向導。在他的帶領下,岳南不僅探訪了史語所、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單位的舊址,還找到了傅斯年、梁思成、董作賓等人的故居。“傅斯年和董作賓的房子保存最好,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人住過的房子已經拆得七零八落了。”岳南說。
與李莊的老人閑聊,岳南聽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現在住在傅斯年舊居的當地農民與傅先生頗有淵源——當年,身材壯碩的傅斯年因搭乘滑竿被“拒載”,一氣之下雇了那位農民的父親做專職轎夫。傅斯年對轎夫很友善,每去飯店吃飯,總是吩咐店家給轎夫上與他一樣的飯菜。出于對傅先生的感念,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這家人要下了傅斯年的舊居,將其中的一些雜物小心保存至今。
另一個故事則更為傳奇。
當年,這些中央科研機構剛搬到李莊時,當地人對他們頗有戒心。一次,史語所在李莊碼頭卸貨,破損的箱子中露出了不少人骨,引起了當地百姓的恐慌,以為他們會吃人。為消除誤解,傅斯年等人決定在李莊開個科普展覽會,將安陽殷墟發掘出來的人骨等東西展示出來,并由專人講解介紹。這次展覽會轟動了整個川南,持續半個月的展覽吸引了遠近地方的幾萬人前來參觀。
“這是當地一個老太太告訴我的。她說自己親眼看到了那些‘骨架子’。當時她還是個小姑娘。”岳南對本刊記者說。這些故事后來都成為了《南渡北歸》的生動素材。
這次李莊之行,堅定了岳南要為當年那批大師們寫點東西的信念。2005年,他寫成了30萬字的《李莊往事》。“但書寫完后我還覺得意猶未盡。”他說。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又三下江南與西南邊陲,實地考察了抗戰八年間中國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如長沙、蒙自、昆明、成都、重慶。同時,他還采訪了許多健在的當事人及其后人,如當時流亡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的王世襄、羅哲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何茲全,以及李濟之子李光謨、梁思成之子梁從誡、董作賓之子董玉京等人。
于是,一個清晰的想法在岳南腦中漸漸形成——寫一本書,全面描繪20世紀最后一批大師們的群體命運。
從《水滸》中得到靈感
站在李莊那個名叫板栗坳的小山上,岳南聯想起了《水滸傳》中的梁山。抗戰爆發之后,知識分子們集中到中國西南地區的情形,與《水滸傳》中的英雄豪杰陸續向二龍山和水泊梁山的集結真有某些相似之處。
采訪中,岳南不諱言自己對山東老鄉傅斯年的偏愛,認為傅先生的性格和為人處事很稱他意。在岳南眼中,傅斯年身上就有些“水滸”的英雄義氣。因此,他確立了這樣的寫作思路——“以傅斯年為軸心人物,相當于宋江,由他再一一牽扯出別的人物故事。”
“《南渡北歸》點題是抗戰,眾知識分子們沿著抗戰這條線(精神的和現實的)一路南行,路途中命運坎坷,歷盡千山萬水和千難萬險。等一連串的人物交代清楚之后,再來個籠統打包,‘聚義’到李莊的中研院與云南蒙自的西南聯大。”岳南說。
獨特的故事和坎坷的命運,是岳南挑選書中人物的主要標準。
他筆下的大師們無不個性鮮明,極富人格魅力。癡傻如金岳霖,因自家的母雞“難產”,給婦產科專家、趙元任先生的太太楊步偉女士打電話求助;另類如曾昭掄,因不修邊幅而被校領導輕慢,一氣之下辭職跳槽;多情如吳宓,在《大公報》上公開刊登求愛詩。
《南渡》一書中,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夏鼐等一批史語所的考古學家成為岳南的重點寫作對象。“我對搞考古的人比較熟悉,神交已久了,并且我和他們的家屬后人都有來往。在我心里,這些人是很活躍的。所以我寫這批人的時候比寫別人感情更為投入。”岳南告訴本刊記者。
比如他對女考古學家曾昭燏的書寫。
曾昭燏,這位出身曾國藩家族的才女,在當時是與吳金鼎、夏鼐齊名的學者,曾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總干事。但迄今,關于她的資料和研究屈指可數,她本人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鮮有人知。這讓岳南決定在書中不吝筆墨為她立傳。
2009年是曾昭燏的百年誕辰,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為她舉行了一場紀念會,將她的文章整理成集。其中一份曾昭燏在解放后所寫的“匯報材料”是首次公開。在這篇自傳式的匯報材料中,曾昭燏回顧了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寫明了自己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這份重要材料為岳南的寫作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據。岳南三次前往南京博物院查找資料,還特地趕到曾昭燏當年(1964年)自殺的地點拍照留證。
“我寫曾昭燏主要還想帶出曾國藩等家族的興衰。”岳南對本刊記者說,“這些家族屬于中國文化中的士大夫階層,陳寅恪、傅斯年等大師也出身這樣的階層。這個階層在某種程度上使中國文化傳承下去,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那樣的動亂年代,他們依然保有自己的文化理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他們的畢生所求。”
然而,這些家族在其后的動蕩歲月中的命運令岳南扼腕。“我還想借此表達一些蒼涼的、悲劇性的東西……”岳南希望讀者在書中感知那段歷史真相的同時,也能“在史中求史識”,吸取一些歷史的教訓。
原載《瞭望東方周刊》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