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中談人生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yuǎn),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唐·宋之問《靈隱寺》
靈隱寺位于杭州西湖以西,靈隱山麓為著名的江南古剎,是中國佛教禪宗十大古剎之一。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于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靈隱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東臨西湖,煙濤迷茫,云煙萬狀。宋之問這首《靈隱寺》就是描述他初秋之夜,寄宿靈隱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他頹喪之際求仙歸隱之思。
靈隱寺
宋之問善于寫詩,這首《靈隱寺》寫得確實(shí)不錯,而第二聯(lián)“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更是個中翹楚,點(diǎn)睛之筆。
因?yàn)槭茁?lián)是寫山,寫飛來峰山勢之雄奇高峻:“鷲嶺郁岧峣,龍宮瑣寂寥”。
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里借指飛來峰;岧峣,山勢高峻貌。
冠一“郁”字,見其高聳而又具有蔥蘢之美。
龍宮,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經(jīng)說法,這里借指位于山間的靈隱寺。
寂寥,佛家以“清靜”為本。冠一“鎖”字,更見佛殿的肅穆空寂。
這兩句,借用佛家掌故先寫山,后寫寺,山寺相映生輝,更見清嘉勝境。
第二聯(lián)“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緊承其后,寫水,寫錢塘江的浩渺連天,錢塘潮的波瀾壯闊。它的美妙不僅在于自身對仗工整又與首聯(lián)緊承,也不僅是景色描繪的精當(dāng)入神,而且在于它超越過對靈隱寺自身的描述,將飛來峰、錢塘江乃至東海都聚納過來,形成氣勢雄闊壯偉的詩境。
非大手筆、大心胸莫屬,因此這兩句詩一出,時人競相傳抄,甚至附會成是駱賓王代作。
在筆者看來,這兩句是駱賓王代作,其原因有二:一是此聯(lián)與詩中其它諸句水平不在一個層次上,不說鶴立雞群也是更上一層樓,所以讓人懷疑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二是駱賓王因起兵反對武則天篡唐而被害,因而受到持有正統(tǒng)觀念的一些人同情。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進(jìn)一步刻畫靈隱一帶特有的靈秀:傳說,在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時刻,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飄落,傳聞那是從月宮中落下來的。
在這神異之境游覽,自然也就帶有了脫俗的情趣。“捫蘿登塔遠(yuǎn),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是詩人在靈隱山上,時而攀住藤蘿爬上高塔望遠(yuǎn);時而循著引水瓠木尋求幽景名泉;時而觀賞那迎冰霜盛開的山花和未凋的紅葉的情景。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是說自己自幼就喜歡遠(yuǎn)方的奇異之景,今日有機(jī)會面對這愜意的景色正好洗滌我心中塵世的煩惱了。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更是由靈隱寺影射出了“歸隱脫俗”的生活情趣。
天臺山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座落在浙江天臺縣,天臺山的楢溪上有石橋,下臨陡峭山澗。宋之問此時處于貶謫之中,產(chǎn)生幻滅感也在所難免,因而生出了“歸隱脫俗”的生活情趣也是可以理解的。
【國學(xué)時代,時代國學(xué)】
GuoxueTimes
Sheer
Reading Pleasure
與您一起分享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