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個性惹得“禍”——愛寵
現在,有很多人都喜歡養寵物,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常見的有狗、貓等。其實,養寵物從古代就已開始流行,相比現代,古人養的寵物就頗具個性。
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喜歡養白鵝,還流傳了一段故事。一次王羲之聽說有一道士養著一群白鵝,他趕緊去察看,果然每只白鵝都是雄赳赳氣昂昂,十分好看。于是便出高價想購買,沒想到道士不肯出售。
王羲之只好苦苦哀求,沒想到道士說只要你應答我的條件,我就把鵝送給你。只見道士將文房四寶準備好,便向王羲之說:只要你肯幫我抄一幅《黃庭經》,我便將白鵝送給你。
王羲之一聽,二話不說便開始奮筆疾書,由于《黃庭經》字數眾多,花了半天的時間終于寫完。王羲之高興地用籠子裝了鵝帶回家。因為王羲之的愛鵝和長期的揣摩練字,據說后來王羲之寫的“鵝”字,達到了活靈活現的程度。
鶴,仙風道骨,姿態高妙,也是古人所喜的寵物。宋代詩人林逋(和靖),歸隱杭州孤山,養梅飼鶴,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美譽流傳至今。
中國斗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記載,在古時蟋蟀是非常流行的“寵物”,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于唐代,當時無論是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在閑暇之余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中說:唐天寶間,長安人斗蟋成風,“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
此外還有養金魚的。烏龜、金魚是現代人們喜愛養的小動物。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人開始飼養這些“寵物”。我國歷代文豪詩人,有感而發,寫出了不少有關養金魚的詩文。蘇東坡《去杭十五年復游西湖用歐陽察判韻》詩曰: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余。
還從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
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王世貞在《玉泉寺觀魚》一詩中寫道:
寺古碑殘不記年,池清媚景且留連。
金鱗慣愛初斜日,玉乳長涵太古天。
投餌聚時霞作片,避人深處月初弦。
還將吾樂同魚樂,三復莊生濠上篇。
從上述詩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人對養金魚的喜愛之情。
而烏龜是長壽和財富的象征,又能忍饑渴,長期不吃不喝都沒有關系,生命力極其強盛,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古代,烏龜是人們心中的明星級動物。
《論語?公冶長》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悅,何如其知也。”魯國的大夫寵龜可謂奢華:龜不但有住宅,而且堂皇之極。這樣的養龜方法孔子也認為是不明智的行為。古人以龜為靈物,故人名有“龜年”,當官的老公稱“龜婿”。后來,龜的地位才一落千丈,成了嘲笑的對象,如“縮頭烏龜”等。
從古至今,養寵物已經成為了人們的興趣和愛好,不僅體現了人們與動物、自然界的親近,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