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禮回歸精神本質?
年終歲尾,送禮大軍再一次出征起航,送親戚、送朋友,送領導、送客戶……
不少網友在網上哀嘆,過年到底送什么?與此同時,各類商家也挖空心思地推出各種禮品,千奇百怪、價值不菲的禮品再一次被人們所關注。
針對當下的“送禮熱”,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說:“在當今社會,禮正在變質,甚至變態,當禮和利益掛鉤之后,它就變成了一種考驗,送禮的方式、送禮的名目,送禮的輕重,都在考驗著人們的智商和財力,節日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負擔。”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禮的本質:禮是精神的傳達
送禮,本是中國的傳統,甚至是整個東方世界的傳統。中國人說“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禮從何來?李河說:“從根本上來講,禮節最早從宗教和祭祀而來,它是儀式化的一部分”。
如今,宗教和祭祀的意義逐漸變淡,世俗化的一面成為了主流,更多的普通人,又應該怎么樣去看待禮?李河說:“其實禮節從來都是不分開的。禮是一種符號,它是人對內心的直接訴求,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一種心靈的溝通,是傳達感情,溝通情誼的渠道。節,應該有兩個意思,節日、節制。節日在現在大多已變成吃喝玩樂的機會,其實不然,節日不光是吃飽肚子,不光是休閑,還應該有精神上的放松,讓人能夠有機會給感情增添一點內容”。
禮的變質:送禮成了花錢大賽
禮,從來都是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孔子教人六藝,禮居其首,可見禮的重要。然而不管是宗教的禮,還是世俗的禮,都是精神性的、符號性的。李河說:“傳統文化中的‘禮’和‘儀’是緊密聯系的,而且‘儀’是重心,這種儀式感是一種強烈的精神內容,物質上的內容是其次的。”
如今,禮逐漸失去了它的精神性,變得更加物質,送禮成了花錢大比賽。
從精神到物質,從原來的優雅、從容和高貴的精神內容變成了金錢和物質的代表,對于這種變化,李河說:“禮是一種符號,符號的特性就是人可以賦予它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環境中,它被賦予的內容自然不同。禮在現在顯然已經超出了感情和精神的范疇,而被賦予了太多其他的訴求。表現到具體的生活中,下級要給上級送禮,單位職工要給領導送禮,每個人都要給利益相關人送禮,再加上攀比成風,如今,禮這個符號,已經變質,甚至是變態了。”
禮的異化:送禮更多是為了打點
往來之禮,是傳統的文化和習俗。如今,禮的異化,逐漸使其失去了“往來”的特點。禮本是相互的,是雙向的,但現在幾乎變成了單向的,比如下級給上級送禮,上級回禮的可能很少。
然而單向的送禮,又該如何定義?李河說:“我們假定送禮是一個中性詞,它負的那一面,就是打點,打點自然是不需要往來的。送禮不是問題,打點才是問題。而且打點已然成風,官場、職場,包括學界都無可避免。而且,學界的打點是最不能讓人容忍的,知識分子本來最講氣節,而今,連學界都守不住一片凈土了”。
在“利交”的社會里,在打點的人際關系中,送禮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李河說:“送禮,瓦解掉了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環境。利交的后果,是在官場中,產生腐敗,職場中,樹立不正之風,破壞公平。學界本來和打點是格格不入的,它應該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精神世界,但也淪落了,利益讓人失守,各種各樣的學術腐敗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
禮的轉變:禮不能徹底地變成錢
失去了精神內涵,失去了儀式意義的禮,蛻變成了一場物質比賽,乃至金錢比賽。
從羞于談錢到踴躍談錢,短短幾十年,改變了幾千年的禮儀習慣。李河說:“禮本是精神性質的,過去送禮,生怕體現出錢來,所以人們花心思費腦筋,想這個禮怎么才能送得高雅,怎么才能體現出自己的感情。而現在,人們同樣花心思費腦筋,卻變成了怎么樣才能讓人家看出禮中的錢來,比如高價禮品要保留價簽,各有手段,五花八門。”
當禮中的錢越來越被重視,送錢就成了必然。李河說:“禮的輕重本來不應該直接影響目的,所謂禮輕情意重,禮不是衡量情誼的標準,但是當禮和利益訴求聯合起來的時候,禮輕情意重就不復存在了,人際關系在這里變成了純粹的物質關系。古人說‘禮下于人,必有所求’,這句話里的禮本來意思是態度謙恭,現在直接就成了物質和金錢”。
禮的異化是社會問題,然而在李河看來,即便是在這個環境中,也應該有底線,他說:“錢也是符號,大家都知道這個是越多越好。可能人們不得不隨波逐流,但是不應該把禮徹底變成錢,直接送錢,本來就是很犯嫌疑的”。
問題根源:生活中的無處不競爭
送禮本來應該是好事,最起碼也應該是中性的。然而,當它變成了一個值得人們擔憂的問題時,就說明我們的社會出問題了。
對于禮的異化,有人說是攀比,有人說是炫耀,李河表示:“這兩種情況都有,但不是最根本的,古人都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歷史上從來也不缺粗魯地送禮的人。如今的問題,送禮之間的攀比和目的性,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才是讓人擔憂的問題”。
談及原因,李河用兩個詞來解釋:競爭、支配。他說:“當今的人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無處不在的競爭之中,孩子生下來,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上學要有更好的學校,畢業了要有更好的工作,工作以后還要更高的職位和收入……每一個人,他的學習、工作、生活都處在競爭之中,競爭就是生命的主流,自然而然就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競爭資本,送禮也就變成了競爭的手段。另一個是支配,這是體制的問題,上級支配下級,領導支配職員,人不是自主的,不是自由的,是依附性的,這樣的狀態下,送禮就成了獲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財富的渠道。”
解決途徑:節制不能改變禮的崩潰
古人說“禮崩樂壞”,李河說:“樂壞不敢說,禮崩已經是事實”。面對愈演愈甚的送禮大潮,也一直都有人呼吁要節制,然而節制真的能減緩乃至改變禮的崩潰嗎?
在李河看來,不必去批評送禮的人,他說:“普通人,即便是真的徹底地超脫出來,完全拒絕送禮,就沒有壓力了嗎?生活在這個環境之中,很多人其實是被綁架的,比如說隨份子,這些年水漲船高,人家隨500,你能隨50嗎?”
然而,禮仍舊是需要回歸的,不能因無奈而放任。李河說:“當一個社會,連送禮都成了一個不能承受的負擔,這就非常麻煩了。我們應該想想辦法,讓這個社會能夠輕松一點兒,讓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夠舒服一點兒。按道理說,給人們最好的建議,是讓禮回歸本性,回歸到它原本的精神含義,符號意義。”
要讓禮回歸,就要從社會的角度解決,李河說:“倘若能夠真的減弱一點人的依附性,改變一點社會的支配制度,減少一點對競爭的崇拜,把我們的社會變得寬松一點,更加公正和公平一點,讓打點失去意義。那么人就可能轉變成為自主性的、不依附于級別、領導等的自由的人,那個時候,人才能真的輕松起來”。
李河:當人際關系變成“利交”
南朝劉孝標在《廣絕交論》:“素交盡,利交興,天下蚩蚩,鳥驚雷駭。”當商品社會中的人際關系變成“利交”,禮后面的節,就不再是精神的放松和慰藉,也不再是身體的休息和調整,而成了一個比平時更加緊張激烈的戰場。本來人們在紅塵中打滾兒,就已經很累了,過節應該平衡一下心靈,調整一下心態,但是現在卻更累了,身體累、心理累,財務上同樣也累。
但要改變這一現狀卻是很難,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很多人其實是被綁架的。
步入社會,每個人都不得不深陷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獨善其身的結果可能是他承受不了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即使能逃避這一切的競爭,但你同樣要處理很多的社會關系,如親戚、朋友,這一切依舊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
這樣一個披枷戴鎖的人,你給他出多少主意,提多少建議,都不會讓他變得輕松。
《北京晨報》2011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