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稱呼多
古人稱呼夫妻,有許多雅致的叫法。不僅給人以無限遐想,也寄予了對夫妻情深的美好祝愿。
我們常說“伉儷情深”,“伉儷”指的就是夫妻。今天很常見,古代卻不能隨便亂用。
“伉”指匹敵,相當;“儷”指配偶。孔穎達說:“伉儷者,言是相敵之匹偶。”身份不匹敵、情趣不相投、感情不真摯的男女,不能稱為“伉儷”。
“伉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一年》。魯國權(quán)臣聲伯的母親不是明媒正娶,地位卑微。聲伯是魯宣公的親侄子,但魯宣公的妻子穆姜看不起聲伯的母親。聲伯一出生,母親就被休了,改嫁齊國的管于奚。
聲伯的母親也是命苦,為管于奚生下一子一女后,第二任丈夫便離開人世。她孤苦無依,只能投靠大兒子聲伯。
聲伯作為長子,既要侍奉母親,又要照顧同母異父的弟妹。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弟弟當上了大夫,妹妹也和一個叫施孝叔的人成了親,算是盡了為兄的責任。
當時,晉國的國卿郤犨(xìchōu)愛慕聲伯妹妹,不在乎女方是否成親,跑到魯國向聲伯提親。聲伯懾于權(quán)勢,盡管對方是晉國人,并非魯國人,仍不顧妹妹的意愿,將兩口子拆散。離別前,妹妹問丈夫:“鳥獸猶不失儷,子將若何?”丈夫也是個貪生怕死之人,不敢得罪國卿,對自己的老婆說:“你走吧,我不想死!”就這樣,妹妹嫁給了郤犨。
造化弄人,妹妹的命似乎和母親一樣苦。在她為郤犨生下兩個兒子后,郤氏也歸天了。失去丈夫的妹妹,連帶兩個兒子,被郤家人趕出門,送還給聲伯。妹妹又回到前夫施孝叔的身邊。施孝叔除了膽小無能之外,還心胸狹窄,容不下別人的孩子。一狠心,將郤氏的兩個兒子淹死!妹妹非常生氣,怒罵前夫:“己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將何以終?”于是義無反顧的離開了施孝叔。
元白樸《梧桐雨》第一折:“夜同寢,晝同行,恰似鸞鳳和鳴。”“鸞鳳”本指鸞和鳳凰,“鸞鳳和鳴”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公元前672年,陳國政變,太子御寇被害。御寇友人陳完擔心被牽連,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想要封陳完為貴族。陳完拒絕了,說:“貴國能收留我,已經(jīng)感激不盡。怎么敢貪圖高位呢?”齊桓公拗不過陳完,便讓他擔任“工匠”,營建宮廟陵寢等。
陳完深受齊桓公寵愛,又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齊國大夫懿仲看中了陳完,想讓他做自己的乘龍快婿。
懿仲的妻子偷偷找人算了一卦,是大吉,卦辭曰:“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
眼瞅著好事成“雙”的美事,懿仲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很快,就將女兒嫁給了陳完,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
鴛鴦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種鳥,常常出雙入對,相依相伴,像一對恩愛的夫妻,因此被古人看作是愛情的象征。古人稱鴛鴦為“匹鳥”,鄭玄箋:“匹鳥,言其止則相耦,飛則為雙,性馴耦也。”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分離,人們便用“鴛鴦”稱呼夫妻,在民間廣為流傳,期望愛情美滿。
“朱陳”本是一個村名,卻因白居易的一首《朱陳村》,成為兩家聯(lián)姻的代稱。后也用來稱呼夫妻。
朱陳村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
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
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
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
……
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
……
關于夫妻,古代還有一個時髦的稱呼,即“秦晉”。起初,用來指秦晉兩國的政治聯(lián)姻,后漸漸形容男女婚姻。春秋時期,秦穆公為了實現(xiàn)霸業(yè),主動與晉國結(jié)好。晉獻公將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秦晉之好”的開端。 在此后二十年間,又有過兩次“秦晉之好”。
琴和瑟本是兩種樂器,合奏聲音悠揚,動人心弦。所以古人就用“琴瑟”比喻夫妻融洽。《詩經(jīng)·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后逐漸成了夫妻的一種別稱,分外雅致。
現(xiàn)在,很多人將夫妻稱為“愛人”,蘊含了相親相愛之意。如果愛,夫妻才能幸福甜蜜,白頭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