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文化的饋贈

  如果追溯世界上幾個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中華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華文明是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漢族不斷與周圍的民族相融合,形成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華文明是多元的,但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不是互相滅絕,而是互相融合。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多元一體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來了,此后雖然歷經戰亂與分裂,不斷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進來,但沒有任何一種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這個大格局始終保持著完整性而沒有打破。因此,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從一個側面看來就是民族融合的歷史。

  中華文明和域外異質文明的接觸,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印度佛教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表現在思想觀念和生活習俗等等許多方面,而佛教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便出現了禪宗,禪宗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明從明代中葉開始傳入中國,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只是對傳統的中華文明的局部補充。鴉片戰爭之后,在救亡的呼聲中,中國的知識分子紛紛介紹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魏源編纂《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的方針,便是一個帶有標志性的變化。此后,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科學技術的層面到政治、人文層面的深化過程。廢科舉、興學校,留學、辦報,種種新的事物迅速出現,形成一種新的時代潮流,促使中華文明繼續前進。

  然而,中華文明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發育成長起來的,周圍的天然屏障,一方面保護著中華文明較少受到外族的入侵而能夠獨立地連續地發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華文明與其它文明的交流。總的看來對外文化交流的機會畢竟不多,交流的地域也不廣。當中華文明發展到鼎盛期后,特別是當世界上其它地區的文明實現了近代化的轉變之后,中華文明急需吸取其它文明的優秀成果以豐富發展自己。可是在這個歷史的關頭,清朝統治者卻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固步自封,不圖進取,喪失了歷史機遇,遂使中華文明逐漸被排斥到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流之外,并處于落后的地位,甚至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這是我們回顧中華文明史的時候不能不深感悲痛的,也是我們應當牢牢記住的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

  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發展的趨勢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一切有識之士的種種呼號與努力,無非以此為中心。直到今天,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仍然是尚未完成的歷史任務。打開大門,是在保持自己民族優良傳統的同時,吸取世界上其它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帶著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

  當前世界形勢發生了空前的變化,經濟全球化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但這種狀況不應當也不會導致民族文化特色的消亡。我在1998年北大舉辦的漢學研究國際會議上,提出“文化的饋贈”,得到許多學者的響應。文化的饋贈是極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創新活動,各個民族既把自己的好東西饋贈給別人,也樂意接受別人的饋贈。饋贈的態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別人的選擇,決不強加于人。饋贈和接受的過程是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饋贈和接受的結果是多種文明互相交融、共同發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榮。因為多元的文明本來就各具本色,吸取外來文明的內容、分量和方式又不相同,交融之后出現的人類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態,我們的世界仍然是異彩紛呈。

  一切有良知的學者,在這個關系人類命運和前途的重大問題上,應率先采取互相尊重的態度,擔負起文化饋贈的任務,并影響自己的政府尋求不同文明的和平共處,以保持文明的多樣性。中國的經濟正在騰飛,中國的綜合國力逐漸強大,但中國的騰飛和強大不會對別人構成威脅。我是從學者的角度說這句話的,根據我多年研究所得到的認識,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平的文明,中華文明有能力在外來威脅下保存自己,但沒有興趣威脅別人。這樣一種文明對于未來世界的穩定是不可缺少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中,中華文明的未來是我十分關心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歡迎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更加廣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積極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過去,中華文明在與外來文明的接觸中,既然能夠吸取改造它們以豐富發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夠做得更好。

  其次,中華文明應當更主動地走向世界。中國對世界的了解雖然還很不夠,但是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更少、更膚淺。牛津大學教授雷蒙·道森在1967年出版的名著《中國變色龍—歐洲中國文明觀之分析》一書中(Raymond Dawson: The Chinese Chameleon: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pp.1–8. 此書有中文譯本,《中國變色龍:對于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常紹民、明毅譯,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出版),詳盡而具體地介紹了西方對中國的種種看法,并總結說: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形象似乎在兩個極端間變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國,或者是停滯與落后的象征。中國時而被描繪為富裕的、先進的、聰明的、美好的、強大的和誠實的,時而被描繪為貧窮的、落后的、愚蠢的、丑陋的、脆弱的和狡詐的。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西方對中國的認識與中國的實際有很大的距離。西方對待東方的態度,常常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擁有解釋東方的權威。我們并不想糾纏他們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所持有的種種偏見,只是從中深切地感到,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具有廣闊的空間,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特別是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國;中華文明也會得到更多的途徑走向世界。經濟全球化對中華文明來說,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這種形勢,把握這個歷史機遇,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要堅持文明的自主。無論是引進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還是走向世界,都是我們自主的意識和行為。回顧歷史,漢唐人對外來文明的開放胸襟與拿來為自己所用的宏大氣魄,即魯迅稱之為“閎放”的那種態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現。西方近代文明,從明朝中葉逐漸傳入中國,鴉片戰爭之后大量涌入,影響著中國百余年來的歷史進程,但中華文明并沒有失去自主的能力。到了今天,我們更有條件加強文明的自主性,自己決定自己文明的命運。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我們一方面要采取堅決的切實的措施,努力保持中華文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族特色是因比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較就越能顯示自己。還要看到文明的民族特色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與其它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有些因素會凸顯出來,有些因素則會逐漸淡化乃至消失。應當創造條件促成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特色逐步形成。

  總之:與經濟全球化同時到來的,既不是單一的全球文明,也不是文明的沖突,而是文明的自主、饋贈,以及多元文明的繁榮。這種新的文明生態的出現和確立,是人類進化到更高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中華民族必能抓住這個歷史的機遇,實現偉大的復興。中華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幾千年歷史而從未中斷過的中華文明,必將在世界未來的文明進程中再現自己的輝煌,并對全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2004年8月25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龙井市| 海口市| 凉城县| 新宾| 磐安县| 迭部县| 子长县| 克什克腾旗| 淮北市| 墨江| 石城县| 姚安县| 大埔县| 江川县| 玉门市| 南澳县| 长垣县| 兴仁县| 阿瓦提县| 潜山县| 文登市| 阜阳市| 临桂县| 泗水县| 九龙城区| 德格县| 广安市| 专栏| 鄂尔多斯市| 家居| 哈尔滨市| 綦江县| 克山县| 边坝县| 灵丘县| 美姑县| 宣威市| 邯郸市| 德格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