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思想通史》項目正式啟動 努力建構思想史研究中國學派
源遠流長、積厚流光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資源。為全面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主流思想文化和價值觀,中國社會科學院推出大型學術文化工程——《中華思想通史》(以下簡稱《通史》)項目。
10月31日,簡樸而隆重的《通史》項目啟動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通史》項目編委會主任王偉光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通史》項目編委會副主任高翔出席并主持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通史》項目編委會副主任荊惠民出席會議。
打造深刻反映中國學術、中國精神和中國道路的標志性成果
全國100多位學者參與、預計花費5年時間完成,《通史》這個被稱作中國社會科學院“1號工程”的項目備受學界矚目。“力爭拿出一部能夠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礎學科水平、反映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水平的鴻篇巨著。”在《通史》項目啟動大會上,王偉光話語鏗鏘、滿懷信心。
《通史》項目不僅將推出16卷本的《中華思想通史》,還將產生一批厚重的學術成果,包括《中華思想通史資料長編》、《中華思想史綱》、《中華思想通史》(插圖本)等主體成果,還有《中華思想家列傳》、《中華思想通史大辭典》、論文集、外文版和在線檢索版等附屬成果。
無論從學術上講還是從現實上講,規模宏闊的《通史》項目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王偉光指出,《通史》項目的第一個意義是集成。要把中國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優秀思想文化傳統集成起來。第二個意義是挖掘。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要深挖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中的思想精華,從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中吸取思想養料。第三個意義是繼承。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所用,為今所用,為未來所用。第四個意義是結合。中華文化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將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和外來的先進文化結合起來。中國封建社會把佛教這種外來文化引進來,和中華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維持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根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救中國,讓中國走向社會主義、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華優秀思想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又一次重大結合、成功嫁接。第五個意義是弘揚。要進一步發揚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形成的思想文化,即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翔強調,實施《通史》項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同志有關宣傳思想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三個定位”要求,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重大舉措,目的是為了推出能真正代表我們這個時代認識水平,深刻反映中國學術、中國精神和中國道路的標志性成果,通過對中華思想史的研究,揭示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主流精神和文化基因密碼,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不負于歷史和時代的貢獻。
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
上溯遠古、下迄當今,《通史》如何在五千年的時間跨度中梳理歷史長河的思想脈絡?王偉光表示,一定要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搞《通史》項目的特色,努力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學術流派,代表當代中國思想史主流學派,觀點不要似是而非。從一開始就把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鮮明特色體現出來,不搞模糊邏輯。王偉光強調,《通史》的主線、靈魂就是要鮮明地體現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對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去偽存真,去粗存精。
王偉光對《通史》的具體寫法提出了四點要求。第一,按照社會存在的客觀條件的需要來寫。第二,按照社會史的歷史分期來寫。第三,按照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思潮)來寫。第四,注意世界先進思想對中華思想的影響,注意加強對少數民族和港澳臺地區思想的研究。
對王偉光提出的《通史》的指導思想、寫作要求,與會學者深表贊同和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通史》項目編委會成員張海鵬表示,研究我國思想文化傳統體系是《通史》的一大重點。春秋戰國時期儒道法等思想體系構成了中國思想史的早期傳統,這些思想傳統在漢唐有什么特點,在宋明、在清代以至民國時期有哪些變化,哪些是今天要繼承發展的,哪些是今天要舍棄批判的,都要進行認真梳理,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進行鑒別,做出我們自己的判斷。張海鵬舉例說,中國思想史上的大一統觀、天下觀、中央集權觀等都需要進行梳理,給予新的解釋,給新的時代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劍是《通史》的作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在這個學術繁榮的時代,各種各樣的學術理論、方法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舞臺。學術多元發展難免泥沙俱下,一些人或多或少受到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通史》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整部《通史》就像一個串聯的電路,所有問題都應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主旨串聯起來。”
把思想的歷史還給人民
與思想史研究在西方日漸衰落相反,思想史研究在中國學術界長期熱度不減,一直以來不乏對中國思想史進行梳理和總結的成果。《通史》既有對前人學術的繼承,更有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推進和創新。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通史》項目編委會成員王震中看來,《通史》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將有所突破。“有的部分,有的領域,屬于填補空白之作。”王震中舉例說,原始社會的思想史,在以往所有的中國思想史中幾乎都是不寫的,而《通史》將專門列有一編一卷來寫中華原始社會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
在《通史》的眾多創新寫法中,最值得稱道之處是,以人民的思想史視角來觀察、研究思想史。正如王偉光指出的那樣,人民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思想財富的創造者,這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中華各民族人民直接或間接創造了中華思想。寫思想家、理論家、政治家的思想史都要建立在人民的思想史的基礎上,要為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思想創造樹碑立傳。
王偉光強調,所謂人民的思想史,一是人民為思想家創造思想提供素材、原料,提供實踐、經驗和舞臺;二是只有反映歷史進步,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代表人民意愿、要求的思想才是人民的思想;三是要盡可能從史料上挖掘、收集人民在民間的思想表達。按照人民的思想史來寫,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場,判斷歷史上思想爭論的是非,體現人民的實踐需要、利益訴求、價值觀念,打上人民的痕跡,進而揭示中華文化變遷的思想軌跡和內在規律。
高翔指出,已有的思想史著作大多是精英思想史,有關人民群眾思想的史料從未被系統梳理過,從未被認真正視過。事實上,從先秦的神話、傳說,到明清時代的小說、戲劇、民謠、檔案,再到近現代的影視作品,人民群眾思想的史料浩瀚、豐富。像《通史》這樣系統、明確地提出把思想的歷史還給人民,從人民大眾的喜怒哀樂、觀念變遷中發現時代精神,是前所未有的。“做好人民思想史,《通史》的特色就非常鮮明。”高翔強調,學術著作的價值在于特色。堅持《通史》在方法上、價值理念上的鮮明特色,必將有力推動思想史研究中國學派的形成。
與會學者對思想史研究中國學派的形成充滿期待。王震中表示,在《通史》的作者隊伍中,有許多是活躍在學術前沿的中青年學者,這使得出成果與出人才相輔相成,“隨著5年后十六卷本《中華思想通史》的問世,一批德才兼備的杰出人才和生力軍將會更加活躍在我國學術舞臺上。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史研究新學派的形成,前景在望。”(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