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三):其它名園之蘇州滄浪亭
第三編 其它名園
一、蘇州滄浪亭
國學位于蘇州城南滄浪亭街,是蘇州現(xiàn)存的最古老園林,具有宋代造園風格,是寫意山水園的范例。園以清幽古樸見長,富有山林野趣。池水縈回,古亭翼然,軒榭復廊,古樹名木,內(nèi)外融為一體,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獨樹一幟。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1963年滄浪亭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蘇州滄浪亭
國學(一)歷史沿革
國學其地初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祐的池館,五代戰(zhàn)亂后成為廢地。北宋慶歷五年(1045),詩人蘇舜欽以四萬錢將其購得,加以修葺并取名為“滄浪亭”。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蘇舜欽在政治上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慶歷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攬人才,準備實行新法。蘇舜欽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對政治改革。時值進奏院祀神,蘇舜欽按照慣例,用所拆奏封的廢紙換錢置酒飲宴。王拱辰誣奏蘇舜欽以監(jiān)主自盜,借以打擊范、杜。蘇舜欽被削籍為民,與會的名士十余人同時被貶逐。蘇舜欽被廢放后,于慶歷五年(1045)攜妻子南下,流寓蘇州。他早就喜愛蘇州盤門一帶的風景,他曾在《過蘇州》一詩中寫道:“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這次他在府學東邊發(fā)現(xiàn)一塊棄地,那里草木茂盛,崇阜廣水,附近還有荒蕪的池館。便以四萬錢將其購得,加以修葺,并在水旁筑亭,取《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將此園命名為“滄浪亭”。他還自號“滄浪翁”,并撰寫了《滄浪亭記》,文中描繪了滄浪亭“前竹后水”、“澄川翠干”等景物,和自己登舟容與、舉觴舒嘯的退隱生活。他又寫《滄浪亭》詩,云:“一涇抱幽山,居然城市間。高軒面曲水,修竹慰愁顏。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吾甘老此境,無暇事機關(guān)。”歐陽修亦應(yīng)蘇舜欽之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自此,“滄浪亭”名聲大振。慶歷八年(1048)蘇舜欽復官為湖州長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年僅四十一。因此可以說終老于滄浪亭。蘇舜欽是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前驅(qū)者,與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合稱“蘇梅”。他不受當時浮艷文風的束縛,與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詩歌的寫作,在詩文革新方面,對同時的許多作家有過積極影響。歐陽修《蘇氏文集序》說“子美(蘇舜欽字)之齒少于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后”,“方其擯斥摧挫、流離窮厄之時,文章已自行于天下”,高度推崇他在詩文革新運動中的地位。有《蘇舜欽集》16卷,滄浪亭亦以蘇舜欽之名,更顯于其它園林之上。3ad87國6f8s6學gf98s網(wǎng)6g8a9
蘇舜欽醉眠滄浪亭
國學蘇舜欽去世后,滄浪亭曾屢易其主,后為章申公家所有。章將花園擴大,建筑大閣,又在山上起堂,他還在滄浪亭北面購得一座洞山,動工時發(fā)現(xiàn)地下都是一些嵌空的大石,傳為五代廣陵王所藏,于是加以擴展,兩山相對,遂成一大園。南宋時曾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府第,人稱“韓園”。他于二山之間筑橋,稱為“飛虹”。元延祐年間僧宗敬在其遺址建妙隱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蘇州知府胡纘宗于妙隱庵建韓蘄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復建滄浪亭,歸有光作《滄浪亭記》。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蘇巡撫王新命建蘇公(舜欽)祠。康熙三十四年(1695),江蘇巡撫宋犖尋訪遺跡,把臨水的滄浪亭移建于山阜之上,懸文征明隸書“滄浪亭”作匾額。并筑觀魚處、自勝軒、步碕廊等景點。道光年間,增建五百名賢,祠壁刻有五百名賢像,大多是蘇州人,其中有吳季扎、王士楨等。太平天國時期蘇州頻經(jīng)戰(zhàn)爭,滄浪亭亦遭毀壞,清同治十二年(1873)又重建。此后又經(jīng)過多次修葺,但其基本格局仍與當時相去不遠。滄浪亭雖因歷代更迭有興廢,已非宋時初貌,但其古木蒼老郁森,還一直保持舊時的風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園林的風格。vad90國713k4學k1ljb網(wǎng)n23i1
國學滄浪亭因蘇舜欽而聲名大著,歷代文人墨客競相吟詠。明代文征明作《滄浪池上》云:“楊柳陰陰十畝塘,昔人從此詠滄浪。春風依舊吹芳杜,陳跡無多半夕陽。積雨經(jīng)時荒渚斷,跳魚一聚晚波涼。渺然詩思江湖近,便欲相攜上野航。”清乾隆年間,《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曾居于蘇州滄浪亭畔,在《浮生六記》里有一段描寫他于中秋攜妻挈妹去滄浪亭賞月的情景:“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蕓(沈妻)半年新婦,未嘗一至間壁之滄浪亭,先令老仆約守者勿放閑人。于將晚時,偕蕓及余幼妹,一嫗一婢扶焉。老仆前導,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循級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shù)里,炊煙四起,晚霞爛然。隔岸名‘近山林’,為大憲行臺宴集之地,時正誼書院未起也。攜一毯設(shè)亭中,席地環(huán)坐,守者烹茶而進。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蕓曰:‘今日之游樂矣!若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不更快哉?’”這些名人的吟詠和軼事,更使滄浪亭增添了文化底蘊。13k4j國k1jda學iuf57網(wǎng)97n67
國學(二)園林特色
國學滄浪亭面積約16.5畝,為蘇州大型園林之一。滄浪亭建筑頗具匠心,它以古樸清幽為其風格,以山林野趣在蘇州諸園中獨樹一幟。它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所謂自然,一是不矯揉造作,不妄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二是表現(xiàn)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風景。ad8f7國a87fa學d67fa網(wǎng)87d6f
國學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在蘇州古典水宅園中獨樹一幟。滄浪亭外臨清池,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于園外曲欄回廊,古樹蒼蒼,壘疊湖石。人稱“千古滄浪水一涯,滄浪亭者,水之亭園也”。從北門渡石橋入園,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huán)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彌漫,極富山島水鄉(xiāng)詩意。而園內(nèi)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于其間,藤蔓垂掛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環(huán)山,并以長廊相接。但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則少剛,遂沿池筑一復廊,蜿蜒曲折,既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不使孤單。廊壁開有花窗,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nèi)、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環(huán)山漏窗就有59個,融園內(nèi)的假山與園外的池水于一體。全園漏窗共108式,圖案花紋變化式端,無一雷同,構(gòu)作精巧,是蘇州園林花窗的典型。span class=”fw”>13kj4國k1j4v學x7bx9網(wǎng)87356
滄浪亭外綠水環(huán)繞,漫步過橋,始得入內(nèi)
相連山上滄浪石亭和山下水池的曲折復廊
國學滄浪亭 滄浪亭院內(nèi)兩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間,著名的滄浪亭掩映于中央山丘之巔。飛檐凌空,四周林木蔥蘢。亭的結(jié)構(gòu)古雅,與整個園林的氣氛相協(xié)調(diào)。亭四周環(huán)列有數(shù)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五、六株。亭上石額“滄浪亭”為俞樾所書。石柱上石刻對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lián)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句,下聯(lián)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adkjf國aiua9學87df8網(wǎng)a7dfa
國學滄浪亭下為一泓綠水,曲欄回廊環(huán)護。旁有小亭“觀魚處”和廳屋“面水軒”,可俯覽園外水景。
滄浪亭
國學明道堂 位于園東南,為一組庭院,面闊三間,是園中最大的主體建筑,格局嚴整。明道堂取“觀聽無邪,則道以明”意為堂名。為明、清兩代文人講學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莊嚴肅穆。墻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相傳乾隆帝南巡時,曾召譽滿江浙的蘇州評彈藝人王周士于此堂內(nèi)說書。
明道堂
國學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祠建于道光七年,內(nèi)壁嵌砌本地歷代名人線刻肖像及小傳數(shù)百方。園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印心石屋”之上則建有“看山樓”,登樓可覽遠近蘇州風光。“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三開間,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瓏”意而為名。竹是滄浪亭自蘇舜欽筑園以來的傳統(tǒng)植物,亦是滄浪亭的特色之一。現(xiàn)植各類竹20余種。“翠玲瓏”館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館曲折,綠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風乍起,萬竿搖空,滴翠勻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瓏”相鄰的是五百名賢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從春秋至清朝約2500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guān)的人物。五百名賢只是取其整數(shù)而言。名賢中的絕大部分是吳人,也有外地來蘇為官的名宦。為平雕石像,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傳贊四句,從中可知這些古賢的概況,他們是名賢像多數(shù)臨自古冊,也有的來自名賢后裔,具有文獻價值。院有楓楊數(shù)株大可合抱,巨干撐天,枝繁葉茂。13kj4國kj9uf學da09f網(wǎng)7k3jr
翠玲瓏館國學國學國學國學國學國學國學 看山樓
國學從明道堂折而向北有“仰止亭”,即“高山仰止”之意,原出自《詩經(jīng)·小雅·車轄》。后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引來贊美孔子的德行。滄浪亭內(nèi)建此亭,是懷念贊美蘇舜欽。13j4k國1jouf學iugjk網(wǎng)ljgsf
國學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為乾隆題詞處。akdjf國43987學sdfia網(wǎng)o9vua
國學滄浪亭內(nèi)另有石刻34處,計700多方。caduf國90a87學f0qej網(wǎng)ad878
附:滄浪亭記
蘇舜欽
國學【原文】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游,旅于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shù)百步,有棄地,縱廣合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佑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gòu)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箕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汨汨榮辱之場,曰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nèi)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唯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qū),因之復能乎內(nèi)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用是以為勝焉。qbenv國rj3ai學duiqo網(wǎng)a987d
國學【譯文】滄浪亭記我因為獲罪而遭貶,乘船南游,在吳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得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不能辦到。一天路過學宮,向東看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城里。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shù)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huán)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勝概。我喜愛,來回地走,于是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gòu)筑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影子會合于軒戶之間,尤其同風月最為協(xié)調(diào)。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灑脫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人跡罕至,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得到了休息,心靈得到了凈化;看到的、聽到的沒有邪惡,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唉!人本來是動物。情感充塞在內(nèi)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派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jīng)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nèi)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nèi)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jīng)超脫了。
國學【解說】這篇文章是作者被罷官后在蘇州買地筑亭作的一篇散文,記敘他選址建亭的始末和游玩其間的感受,抒發(fā)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懷榮辱得失,鄙視官場,傲然自得的情懷。文章第一段寫他剛到蘇州時居住環(huán)境的惡劣,也暗示其被罷官后的憤懣和郁悶,為后文買地筑亭以及文末的議論作鋪墊。第二段詳細的敘寫發(fā)現(xiàn)和購置空地并筑亭的經(jīng)過。第三段寫游玩滄浪亭的愉快情景并引發(fā)感悟。ad78q國w7ead學kjdnv網(wǎng)a8d87
國學文章結(jié)尾進一步引發(fā)身世感慨并由此徹悟仕途之險,不能沉溺其中。全文熔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筆墨酣暢,轉(zhuǎn)合自如,前有鋪墊,后有照應(yīng)。觸景生情,由情入議,渾然一體。寫景則富有詩情畫意,生議則深刻精辟,抒情則情真意切,不矯糅造作,是本文的顯著特色。
陳友冰編寫
國學參考資料:陳從周《說園》、周雄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周武忠《園林美學》、羅哲文等《中國名園》、相關(guān)園志、陳友冰《應(yīng)用美學》,互聯(lián)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