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南北朝樂府清賞之十三
漢魏樂府·雜曲歌辭
刺巴郡守詩
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
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為。
思往從鄰貸,鄰人言已匱。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
國學我國古代一些抨擊現實的詩人筆下,有一些揭露官吏對百姓敲詐勒索、橫征暴斂的出色詩篇,如唐代詩人杜荀鶴的《山中寡婦》,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催租行》等,把官吏催租時的貪婪橫暴的心理和行為勾勒的十分細膩生動,如范成大的《催租行》:
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蹌里正敲門來。
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
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
“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
國學他把一個小地保的狐假虎威,借催租來咋吃騙喝的心理和行為刻畫的惟妙惟肖。但這種刻畫既有范成大的獨創,也有對傳統的繼承。范成大在詩下就自注“效王建”。其實,王建也是對傳統的繼承,更早的源頭倒是這首《刺巴郡守詩》。
國學最早見于《華陽國志·巴志》,原詩前面曾注有此詩的背景:“孝桓帝時,河南李盛仲和為巴郡守,貪財重賦,國人刺之?!笨梢姶嗽娝迵榈氖菍嵱衅淙?,實有其事,這也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漢樂府民歌現實精神的再次體現。巴郡,巴郡,治所在江州,今重慶市江北縣。東漢末年桓帝時,河南人李盛(字仲和)為巴郡太守,為人貪酷聚斂,民不堪命。這首樂府詩選取這位太守的爪牙催取租賦的一個片段,來揭示東漢末年租稅的苛重,官吏的貪酷,以及民眾已被壓榨到山窮水盡、告貸無門困窘處境。3ad87國6f8s6學gf98s網6g8a9
國學在這首民歌中,詩人很注重細節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詩人從“狗吠”落筆,引出“吏來”,猛然扯開了一場逼租逼稅慘劇的序幕。首句劈空而至,來得突然、緊張,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昂侮研凹赛c明狗吠聲大而雜,又渲染悍吏兇暴淫威,唐代古文大家柳宗元曾寫過一篇《捕蛇者說》,極為生動細膩的描繪了這些“悍吏”下鄉催租逼債的情形:“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huī)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可能也是收了《刺巴郡守詩》的啟發。另外,這些悍吏的橫沖直闖與群狗的亂吠,更給人“吏”即是“狗”,“狗”即是“吏”的含蓄暗示。下面的“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就點破這些悍吏確實是在狗仗人勢?!芭隆闭f明夜已深,人們已經就寢。同時也暗示了悍吏的蠻橫,深夜敲門大呼小叫,老百姓來不及穿好衣服就趕忙來開門。通過“披衣”這個細節,把悍吏的專橫無忌、深夜亂闖,老百姓的惶恐驚懼都很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案洝奔垂俑慕塘睿@里指征收捐稅的告示。這群爪牙是打著替官府催促的招牌來騷擾的,這既描繪他們的狐假虎威,也暗切主題;明寫悍吏橫行,暗諷巴郡太守——正是他的“府記”才使得這批悍吏橫行無忌,到處敲詐勒索的,使作品更有思想深度。
國學下面六句寫詩中的主人公在悍吏的催逼下走投無路、告貸無門的窮困窘迫之狀??煞殖扇龑樱?/p>
國學“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是第一層?!案F”寫出了主人為緩期交錢而磨破了嘴皮,“請期”即請另定交款日期;“乞”勾畫出主人哀求的可憐。糧窮盡,錢窮盡,語窮盡,都不能喚起悍吏的一絲憐憫,反而使悍吏“怒”而且“見尤”。“見尤”,認為有過,加以遣責之意。一方是“語窮乞請”,一方是“怒反見尤”,悍吏與百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使我們很自然地想到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那種尖銳的對立。13513國4kj5k學jlk4k網2n4m5
國學“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為”是第二層。“旋步”是很快跑回家中,它明寫出主人公走路的急迫和慌亂,也暗示悍吏的兇狠,逼租的緊迫?!凹抑袩o可為”是說家中沒有任何可以拿出變賣、用來抵債的東西。透過“顧家中”和“無可為”這兩個特寫鏡頭,把官吏逼租的兇狠,巴郡百姓在郡守苛租重賦之下財產告罄、家徒四壁的慘狀,充分展現出來。
國學但是,這首樂府詩對巴郡太守的控訴和揭露并不停留在這位百姓的極度貧困和辛酸上,它還要在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開掘,這就進展到第三層“思往從鄰貸,鄰人言已匱”。這位主人公家中既無錢又無東西可以變賣,在悍吏的呵斥和催逼下,只好從鄰借貸,但鄰家也已山窮水盡,拿不出什么東西來救助了?!皡T“(kui),缺乏、用盡之意。透過這兩句,不但反映出主人公在重賦下、悍吏前告貸無門、無法可想的窘迫困境,也反映了東漢末年剝削的普遍苛重,廣大農民已徹底貧困化。有了第三層,詩的揭露抨擊面更大,思想深度也更加深廣。13k4j國k1jda學iuf57網97n67
國學詩的最后來兩句“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是直抒主人公的感嘆,詩中連用兩個“錢”字,更加突出主人公在悍吏的催逼和恫嚇下焦急萬分又無法解脫的窘態,同時也引起讀者的搜索:錢為何如此難得?春種秋收、賣顧得錢,為何這個農家以及鄰居們皆一無所有?況且,有了錢,交了租,就可以平安無事了嗎?巴郡太守以及整個統治階層的欲壑就可以填滿嗎?所以,詩人表面上是在感嘆“錢錢”的難得,實際上是在抨擊“良吏”的難得,是在呼喚政治的清明,這正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全詩到這里便戛然而止,這場悍吏斂錢的收場如何,也就不堪言狀了。其弦外之音就留給讀者去想象,令讀者也和主人一起去“憔悴”了。
國學全詩采用了白描的技法,不以華麗的詞藻著色,不設喻少修飾地以“敘述”來代替“描寫”,把作者的主觀感受和評價融化在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這首詩的情節性是鮮明的,情節的發展層層深人。鋪敘的線索是:“狗吠”引出“吏來”——“吏來”逼出主人“出門應”——出門方知吏來“為得錢”——無錢只得“乞請期”——“乞請期”的結果招致“吏怒反見尤”——為平息吏怒,只得“旋步顧”——“顧”的結果是“家中無可為”——“無可為”,只好“從鄰貸”——“貸”的結果是鄰“已匱”——最后只好“獨憔悴”。詩的情節一環扣一環,步步進逼。其情節雖沒有明顯的髙潮,但于平淡中見深度。收到了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的出色效果。后來杜甫的《石壕吏》,范成大的《催租行》皆借鑒吸收了這種用事實說話客觀敘述手法。13j4k國1jouf學iugjk網ljgsf
漢魏樂府·橫吹曲辭
國學橫吹曲是一種軍樂,本是西域樂曲,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時得《摩訶兜勒》一曲,流入中原這就是最早的橫吹曲,作為軍中樂,在馬上演奏。漢代的橫吹曲與鼓吹曲辭統歸鼓吹署。后來一分為二:用簫和笳吹奏的叫“鼓吹”,用于朝會和道路行走時;用鼓和號角吹奏的叫“橫吹”,用于軍中馬上演奏(郭茂倩《樂府詩集》)。另據唐人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漢代的橫吹曲共有二十八首,為武帝時代的樂師李延年所造。但魏晉以后只剩下《黃鵠》、《隴頭》、《出關》等十首,后又添加《關山月》、《紫騮馬》等八首合稱十八曲。現僅存《出塞》等兩、三首可定為古曲。內容是反映北國征戰和塞外風光,音節瀏亮、氣勢豪雄。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國學此篇原是漢代相和歌十五曲之一(朱乾《樂府正義》),晉宋時譜入樂府,并在前面增加了四句(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宋人郭茂倩在《樂府詩集》中又恢復其本來面目,編入《梁鼓角橫吹曲辭》中。13j4k國1jouf學iugjk網ljgsf
國學這首詩以一個終身服役的漢代老兵獨白的方式,敘述長期征戰給他帶來家破人亡的慘劇。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因戰亂失去一切的一位老兵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漢代對外長期戰爭和殘酷的兵役制度,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結構上則按這位老兵的返家進程,由遠而近按次敘來。caduf國90a87學f0qej網ad878
國學起首兩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是個高度的概括。這位老兵一生都在戰爭服役中度過:十五歲尚未成丁就去當兵,整整過了六十五年漫長兵役生活,直到成為老態龍鐘的八十老翁才放歸故里。這六十五年當中,戰斗中的出生入死,征途上的顛沛流離,戍守中的兩地相思,以及官長的兇橫、非人的待遇,以及親人音信隔絕的苦思苦戀,都高度概括在“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之中。其次,這兩句也高度概括了漢代兵役制度的殘酷和虛偽。按漢代兵役制度規定:民二十三歲入伍,五十六歲便免兵役。但從這首詩中揭露的情形來看,上述規定不過是一紙空文、欺人之談。而造成這種兵役制度虛偽和殘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高統治者的貪婪和好大喜功:“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所以這兩句也是對漢代兵役制度和最高統治者本質的高度概括。qbenv國rj3ai學duiqo網a987d
國學正因為服役時間長達六十五年,這次又是“始得歸”,中途一直未能回來。長期與親人隱形斷絕,所以一踏上故鄉的土地,就顯得分外急切和慌亂,一旦遇到鄉親,自然會迫不及待地詢問“家中有阿誰?”。這個詢問既反映在長期音訊斷絕后對親人的掛念和擔心,但又深含著希冀和期待。鄉人大概對老兵此時的心情非常了解也非常同情,所以并沒有直接回答老兵的問話,而是婉轉地說:“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這個答復雖婉轉但也很明確,因為累累的荒冢和冢旁的松柏都意味著死亡和荒涼。它足以暗示老兵的家舍已經荒廢,老兵的親人不是死去就已經逃亡。ad78q國w7ead學kjdnv網a8d87
國學以上六句是敘歸途上所見、所思,下面則寫到家后的所見所感。可以分成迫近家門、進入室內和走出門外三個場景。透過典型景物的選擇和老兵富有個性的動作描繪,來表達他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絕望的心路歷程。
國學當他迫近家園時,首先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野雞亂飛、野兔亂竄、雜草蕪蔓的荒涼景象:“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雉(zhì)是野雞,“竇”是洞穴,狗洞,這里的“兔”既然也是野兔;旅谷即野生的谷子;旅葵即野菜、葵菜。狗洞中出入的是野兔,從屋梁上起飛的是野雞,院子里長滿野生的谷子,汲水的井臺上長滿野菜。詩人有意把野生動植物與家室庭園混雜在一起,透過精心選擇的兔、雉、中庭、屋梁、野谷、野菜等典型景物,從而讓人們得出印象:這里已沒有人居住,是個狐兔出沒、野草蕪蔓的荒舍,以此來回應上面鄉人的答復:“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國學見到這一切,這位老兵熱切返歸的心情,頓時變得冰涼,滿腔希望也化為失望。身處頹墻敗舍,目睹雉飛兔竄,內心的悲苦和孤獨是可想而知的?!棒┕瘸肿黠垺币韵铝湔峭ㄟ^老兵富有個性的動作,來表現這種孤獨感和內心難以言傳的悲苦!家破人亡,沒有親人給這位歸來的老兵做飯,也沒有糧食用來做飯。這位老兵只好自己動手,用庭院中野生的谷子舂出做飯,又從井臺邊采下葵菜燒成羹湯。我們可以想象,這位老兵在舂谷采葵、做飯燒湯時是什么心情。相傳西周的大夫路過昔日的都城鎬京時,看到宮室的廢墟上長滿野谷,深有感觸寫下著名的《黍離》篇,其首段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位老兵在六十五年征戍生涯結束后,回到故鄉所目睹的家破人亡之慘狀,其孤獨和傷感,恐怕遠遠超過這位西周的大夫吧!不僅如此,下面還有個更令人心碎的場面:“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位老兵端著谷飯和野菜湯茫然四顧,四處都不見親人的音容笑貌。不但沒有人給他做飯,他自己做好了飯也沒有人吃,這應該是更大的悲哀和傷痛。這兩句把這位老兵心中的索寞和悲苦,淚眼模糊的舉止和動作表現的入木三分!結尾兩句“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仍是動作描寫,不過由室內轉到門外。“東向看”,也許就是在眺望松柏下那累累的荒冢,思念那六十五年來一直縈繞在心頭的親人。一種孤凄而絕望的心情充塞了心頭。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還有什么話好說的呢?只有任憑滂沱的淚雨淋濕自己的衣襟!89qeh國jhadj學q1837網i0auv
國學這首詩著意通過一個戍邊達六十五年的老兵歸來后的所見所感,敘述長期征戰給他帶來家破人亡的慘劇。并通過這位因戰亂失去一切的這位老兵遭遇,深刻地揭露了漢代對外長期戰爭和殘酷的兵役制度,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有的論者以為“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是文學的夸張,“詩中的‘十五’和‘八十’是個約數,并非實指”。我不這樣認為。我以為這不但不但是實指,而且還并非漢代僅有。南朝的沈約就說他曾目睹“西府兵士或年幾八十而猶伏泉,或年始七歲而已從役”(《宋書·自序》);唐代的杜甫也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指出天寶年間的士兵戍守也是“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發,歸來白發還戍邊”(《兵車行》)。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應當可視之為漢魏之際反映戰亂的寫實之作。
國學這首詩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相當高明的,著重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國學第一,詩人在敘寫中將這位老兵和他的家庭親人相互映襯。這位老兵服役整整六十五年,整個人生都在征戰戍守中度過,可算是不幸的了。但與他的親人相比,他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可算是不幸中的萬幸。而他的那些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梢韵胍?,他們生前貧寒凄苦還不如征戍中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他們比不幸的老兵更不幸。這樣,作品所表現的就不僅僅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位老兵一人的不幸,而且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整個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所抨擊的也就不僅僅是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殘酷,而是整個政體、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
國學第二,這首詩在結構上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到揭露整個社會黑暗和抨擊最高統治者窮兵黷武這個根本原因,凸顯詩的主題。ad910國7aidi學au8vn網ajhda
國學第三,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aeYddier國學網a5kufFH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