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易學全書》編纂項目簡介
《中華易學全書》編纂項目,是在全社會打造文化強國的中國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在中國古籍數字化日益發展尤其是自動標點、自動比對、自動排版三大技術日益成熟的條件下,由國學網、首師大電子文獻研究所聯合北京師范大學易學文化研究院共同開發的。
這是國學網繼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編纂整理項目之后,第二個大型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也是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整理項目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該項目于2010年初開始立項論證。2012年1月15日,《中華易學全書》編纂研討會暨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年會在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大廈召開,標志著《中華易學全書》編輯出版項目的全面啟動。會上,來自政府、大學、研究機構等數十家單位50余位易學專家學者對《中華易學全書》編輯出版項目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論證。著名學者余敦康先生將《中華易學全書》與《儒藏》并稱為“易藏”,欣然稱贊:“北京大學編《儒藏》,而華東師范大學編《子藏》,現在北京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又一起編《易藏》,了不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長林先生也盛贊:“《中華易學全書》的編纂出版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人類文化的一個大事,是一個功德無量的好事情,非常值得祝賀。大家都知道《易經》是十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我們把兩三千年來有關易學的研究成果整理出來重新點校出版,這非常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存、弘揚和現代人的閱讀、研究。”
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共收易學典籍183種,1839卷,3500余萬字,另有2000余幅易學圖。整理出版之后的《中華易學全書》將按照易經六十四卦之數分為64冊,全中文標點,書中插圖全部采用現代制圖軟件根據原圖重新制作的高清晰度的矢量圖,并隨之建立一套完整的易學圖庫;在設計風格上,將突出傳統文化的厚重感。此項目擬于2014年完成。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數千年來,一直支撐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體系,無論是義理還是象數,無不為古老的中國人民提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然而,隨著近現代西方文化的傳入與沖擊,尤其是在唯物論與唯心論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里,傳統易學一度遭到否定,受到批判,并進而被摒棄于正統的思想理論體系。近些年,雖然人們的思想意識開放了許多,逐漸包容吸納多元的思想理論,而易經卻由于多年遠離世人的視野而被神秘化甚至被歪曲。
今天,我們將秉承“古為今用、繁榮學術、服務社會、兼容并包的”的宗旨,揭開易經神秘的面紗,還易以客觀、科學的面目。
《中華易學全書》編纂項目,是我國對易學典籍的首次大規模整理,是古代易學成果的全面集成,將為研究易學文化、重建現代易學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