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說“美女圍棋”
清代大詩人吳偉業以《觀棋和韻》為題,寫過六首絕句,其中兩首述說了楊貴妃與棋的軼聞,不過他名為詠棋,實際上卻是詠史,寄托了詩人對唐明皇惑于楊貴妃,而懈于安祿山之嘆。楊貴妃者,國色天香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與棋,倘放之今日,恐不能不歸為“美女圍棋”之屬。
清代小說《鏡花緣》中女子圍棋場景
有一陣子,“美女圍棋”的口號喊得相當響亮。鼓吹者還趁勢為中國圍棋事業的興旺發達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要培養美女棋手、帥哥棋手,使圍棋比賽不僅是賽智慧,更是賽美貌。讓懂棋的看門道,讓不懂棋的看美色。鼓吹者還說,“美女圍棋”在中國是古已有之,楊貴妃就是“美女圍棋之祖”。
歷史上關于“美女圍棋”的最早記載,可能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竹下圍棋。南北朝東陽女子婁逞為了下棋女扮男裝,被人揭穿女兒身后,自嘆“如此之技,還之為老嫗。豈不惜哉?”有戚夫人、婁逞在前,為什么楊貴妃卻被榮封為“美女圍棋之祖”呢?這種說話的隨意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找不到的。“美女圍棋”的鼓吹者自拉自唱了一陣之后,就像他的“美女圍棋之祖”一樣,“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清初詩人吳偉業曾寫過“美女圍棋之祖”楊貴妃的棋事,這便是他的六首絕句《觀棋和韻》。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代學者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把握,比一些現代人高明多了。
《觀棋和韻》之一
深院無人看劇棋,三郎勝負玉環知。
康猧亂局君王笑,一道哥舒布算遲。
第一句,“院”,指深宮,即后宮、內宮。“無人”,是說沒有閑雜人員。“劇棋”,劇,嬉戲、玩樂。劇棋,就是下棋。在古代詠棋詩文中多有“劇棋”一詞,考其意義,均為下棋。
第二句,“三郎”,古代稱排行第三的男子為三郎。這里特指唐玄宗李隆基。玄宗排行第三,宮中呼為三郎。“玉環”,唐玄宗寵幸的楊貴妃,小字玉環。
第三句,段成式《酉陽雜俎》載唐玄宗與楊貴妃康猧(wō)亂局故事:“上夏日,嘗與親王棋。令賀懷智獨彈琵琶。貴妃立于局前觀之。上數枰子將輸,貴妃放康國猧子于坐側,猧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
以上三句詩寫的就是這段故事。
康國,漢時稱康居國。唐太宗時,康居國曾遣使要求內附。公元658年,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康居國王為都督。猧子,是一種供玩耍的小狗。康猧,就是由康居國進貢的寵物狗。
第四句,“道”,就是一著棋。古代圍棋術語中,“道”和“路”用法相同,可表示多種意義,此處指棋盤上縱橫直線的交叉點。
“哥舒”,即哥舒翰,唐時突厥哥舒部人。后加入唐軍,英勇善戰,倍受隴右節度使王忠嗣賞識。天寶六年(747年),哥舒翰代替王忠嗣職任。此年,他率軍擊敗吐蕃,又兼任河西節度使,并被封為平西郡王。755年入朝,因患中風病,留居長安家中。同年冬,安祿山叛亂。唐玄宗聽信宦官之讒言,殺死平叛將軍封常清、高仙芝后,任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哥舒翰因病固辭,不愿奉命。唐玄宗不聽。哥舒翰只好帶兵八萬赴潼關。當時軍心渙散,斗志消沉。哥舒翰認為只宜堅守,以待時機。而唐玄宗卻一再派宦官催促出擊。哥舒翰明知出擊必敗,拍胸痛哭,引兵出關。在靈寶縣遭遇叛軍,一戰潰敗。
“布算”,排列算籌,進行推算。此處指算棋。“遲”,晚。
全句說,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走出哥舒翰這步棋,實在是太晚了,也太壞了。
這首詩,與其說是詠棋,還不如說是詠史。或者說,明為詠棋,其實不過是借“棋”發揮罷了。安史之亂,是唐王朝從盛到衰的轉折點。釀成這次叛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詩人只是抓住了唐玄宗晚年寵幸楊貴妃,沉溺酒色,荒廢朝政這一點。這也是詩人寫作本詩的用意所在。
《觀棋和韻》之二
碧殿春深賭翠鈿,壽王游戲玉床前。
可憐一子難饒借,拋卻殺殘到那邊。
第一句,“碧殿”,言宮殿的梁枋彩畫為青綠色。在我國古代,建筑的形制和色彩是有嚴格等級限制的。從詩中所說的建筑色彩可以判定,它不是皇上的金殿,而是下句所說的壽王所居之殿。唐王朝曾在長安朱雀街一帶為皇子、諸王集中修建了一片宅院,即有名的“十王宅”。壽王也居于此。
“春深”,即晚春。
“賭翠鈿(tián)”:鈿,本指金花,后來多被婦女用作頭飾。下棋用鈿、釵等物作賭注,表明對弈者必有女流。大老爺們是“圍棋賭酒到天明”,不會賭鈿、釵之類的。這一點特別重要,和下一句結合起來,表明該詩無疑是寫壽王和他的妻子楊玉環的。
第二句,“壽王”,即武惠妃所出,唐玄宗的第十八個兒子李瑁(mào)。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的堂妹長寧公主在洛陽為她的兒子舉行婚禮,壽王李瑁前去祝賀。他在婚禮上見到了當伴娘的楊玉環,立即愛上了這位國色天香的少女。他托母親武惠妃向父皇請求,欲納玉環為妃。玄宗經過兩年的調查,最終為兒子選定了楊玉環。壽王對玉環非常寵愛,楊玉環也為自己能嫁給英俊瀟灑、溫柔多情的壽王而感到幸福、滿足。
二十四年,武惠妃去世,玄宗為此郁郁寡歡。后宮美女充盈,卻無一當意者。在玄宗身邊服侍的“老奴”高力士,最了解玄宗的心思,向玄宗提出讓玉環陪伴幾天的建議,這正中玄宗下懷。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在驪山華清池召見了他的兒媳楊玉環。楊玉環生性聰穎,曉音律,長歌舞。玄宗如獲至寶,愁懷頓開。這一陪伴就是十幾天。
但從此以后,玄宗陷入了更大的苦悶。他雖為大唐天子,也不能無所顧忌,老讓兒媳陪伴自己。如何能得到玉環,又讓別人說不出什么,自己又不失身份呢?還是高力士想出了主意。那就是讓玉環改變身份。先當女道士,然后在適當的時候還俗,再冊封為妃。
于是,唐玄宗以為母親竇太后“永存追福”為借口,讓壽王妃楊玉環自愿請求出家為女道士,代皇帝盡孝道。皇帝之意誰敢違背?楊玉環不得不強忍悲哀,揮淚離開恩愛四年的丈夫,去作一名女道士。玄宗為她賜號為“太真”,還為她在大明宮內修了“太真觀”,從此就開始了他們的浪漫史。五十六歲的皇帝和二十二歲的兒媳的這種私衷,悖于倫理,實在是一大丑聞。
壽王李瑁在中國歷史上本無足輕重。他之所以出名,只是因為楊貴妃曾是他的妻子。吳偉業在詩中既然提到了壽王,自然少不了楊玉環。這就是筆者不厭其煩地寫了那么多玄宗遺事的原因。其實這也正是吳偉業的潛臺詞。
綜上,可見一、二兩句詩說的是壽王李瑁和妻子楊玉環弈棋賭鈿嬉笑娛樂之事。詩人隱約告訴我們,小兩口是挺恩愛的。“壽王游戲玉床前”,就是這種幸福生活的寫照。
三、四兩句如何解釋呢?先看看《中國圍棋》一書的編者給我們的兩條注釋(見該書第480頁):
一,“可憐一子難饒借:引宋太宗與賈玄弈棋,賈玄偽不勝,手掌中尚有一子的故事。”
二,“殺卻:指梁武帝與大臣弈棋,忽云‘殺卻’,誤殺入見高僧事。”
這兩條注釋說得過于簡單了些,不熟悉圍棋掌故的人是很難理解的。
關于第一條注釋,宋朝人李璧在他的《荊公詩注》中說:宋太宗時,有個棋待詔叫賈玄的,經常陪伴皇上下棋。太宗的棋藝水平較高,要讓賈玄三子。但奇怪的是,每次賈玄都輸一子。時間一久,太宗明白了賈玄在搗鬼,就說:“這一局你如果還輸,我就要叫你吃棍子。”結果下成了和棋。太宗說:“你還是有詐。咱們再下一局,你如果贏了,我給你賜緋(五品官以上的服色);不勝,我要叫人把你投進泥塘里去。”結果又下成了和棋。太宗道:“我饒子,今而局平,是汝不勝也。”命左右抱起賈玄,要投入水塘中。賈玄才大聲呼叫:“臣手中還有一子。”太宗大笑,賜以緋衣。
關于第二條注釋,南朝梁沈約在其《俗說》中寫道:梁朝時,有個榼頭和尚,品行高潔,佛學造詣不凡。特別信佛的梁武帝很敬重他,常派人召他進宮說法。一日,榼頭和尚入宮,正逢當時梁武帝和人下棋,大喊一聲:“殺卻!”侍者不敢有違,馬上傳令把榼頭和尚殺了。等到梁武帝下完棋,命人請高僧入見,侍者回報道:“剛才陛下令殺,已經處斬了。和尚臨死時說:‘我無罪,前生為沙彌,鋤地時誤殺了一條蚯蚓。皇帝的前身正是這條蚯蚓,所以今日才有此報應也。’”
這樣的兩條注釋,和一、二句詩的解說文字,顯然是不能協調到一起的。詩人吳偉業大概也不會把問題搞得這樣復雜。他的詩名在清初是很大的,有“江左大家”之稱,不會弄出這些讓人搞不明白的東西。再說,兩條注釋所說的棋事格調也太低了。詩人作的是觀棋詩,他只是以棋為喻,說唐玄宗橫奪兒媳的事罷了。
下邊就看看詩人是怎樣以棋喻事的:
第三句,“可憐”,可惜。這個詞是前后各兩句之間的一大轉折,有石破天驚之意。
“一子難饒借”,下讓子棋,饒兩子及兩子以上時,下手先在棋盤上擺上相應個數的黑子,然后由上手執白先行。饒一子時,下手先放一顆黑子,然后白方先行,其實就是讓了下手一先而已。所以人們很少說饒一子,多說饒先。這就是“一子難饒借”的意思。
全句說,可惜呀,唐玄宗為情所困,默認兒子占得先手,太難為情了,但也沒有辦法。
第四句,緊承上句說,唐玄宗像對待殺殘的棋子一樣,最終還是把壽王李瑁甩到了一邊。
以棋喻世,乃是圍棋文化的家常話題。但像吳偉業那樣用圍棋術語把歷史人事說得那樣具體生動的卻不多見。他不愧是個詩壇巨匠。
刊于《國學周刊》第49期第B3版(2014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