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功成不受爵”與“終然不受賞”——試論左思、李白的功成身退詩

  《尚書?堯典》有“詩言志,歌永言”之說,這是中國古人對創作原因的一種論述,詩歌被看作是作者胸中志向的一種表露。我在讀《李白詩選》時發現其中有許多表示“功成身退”意愿的句子,而在李白之前約四百年的左思也曾詠出了“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等詩句。李白是盛唐的偉大詩人,左思是西晉的重要作家,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詠出了這些相似的詩句,其背后又有哪些相同相異的因素,本文將對之作出力所能及的探討。

一、穿越四百年的同聲呼求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約生于公元三世紀中期,卒于四世紀初,出身寒微,貌丑口訥,仕途不順。《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注引《左思別傳》說“思蚤喪母…及長,博覽明文,遍閱百家…思為人無吏干,而有文才。”《晉書》有傳,略述其家世,主要介紹其構思《三都賦》前后的事。現在較公認的左思作品有賦兩篇:《三都賦》、《白發賦》,詩十四首:《詠史》八首、《招隱》二首、《悼離贈妹》二首、《嬌女詩》一首、《雜詩》一首(另有《詠史詩》一首,四句二十字,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而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未收,是否左詩有待考證)。奠定其文學史地位的不是當年洛陽紙貴的《三都賦》,而是《詠史》八首。

  胡應麟說“《詠史》之名,起自孟堅,但指一事。魏杜摯《贈毌丘儉》,疊用八古人名,堆垛寡變。太沖題實因班,體亦本杜,而造語奇偉,創格新特,錯綜震蕩,逸氣干云,遂為千古絕唱。”(《詩藪》外編卷二)其成就在于,在借詠史之名之體時,表達了個人主觀的思想和感情,表達了那個時代寒士的呼聲:對門閥制度的不滿、對腐朽貴族的批判、對古今賢德之士的贊頌。《詠史》第一首末兩句是“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第三首有“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由于其詩作僅存十四首,有兩首表達出功成身退、不求犒賞的意愿,其比例還是很高的了,若單就《詠史》八首來說則其比例更高達四分之一了,所以這里的探討還是有一定的根基和代表性的。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屬甘肅),出生于中亞,五歲時隨父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生于唐武后長安元年(701),死于唐肅宗寶應元年(762),《舊唐書》、《新唐書》皆有傳,略述其身世,主要記載其受詔入京和賜金放還期間的事。李白的詩文集注流傳下來的有南宋楊賢齊、元蕭士赟、明胡震亨本,但皆只注其詩;清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乃詩文合注。李白流傳下來的詩文共1110篇(據中華書局《李太白全集》各卷所列數目累加而得),除去表書、序文、碑銘祭文等,詩歌約有一千首。

  李白詩作中表達功成身退之意的句子更不在少數了,如“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功成謝人君,從此一投釣”、“滅虜不言功,飄然陟蓬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表達功成身退之意,確實是李白詩作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述求。

二、同聲呼求背后的原因探討

  左、李二人相去四百余年,雖然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表現功成身退的古賢之風,但他們在仕途上都并無多少收獲,至于說在仕途上干出一番功業來更就談不上了。左思雖有文才,也是因其妹左棻入宮,同去洛陽做過秘書郎;李白似乎很榮耀,受詔入京供奉翰林,也僅僅是做了幾年受氣的御用文人,最后“光榮”地賜金放還了。綜二人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們呼求的功成身退都是沒有現實基礎的,不過是二人的臆想或者說白日夢罷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下面來具體論述。

  (一)歷史原因:古賢之風和剿殺功臣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二人愿意功成身退,可以找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說二人確實追慕古之賢者之遺風,特別是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戰爭不斷兵禍連年,涌現出許多救國救民于危難而功成身退、不求賞賜的義士賢人。如“義不帝秦”的魯仲連,是左、李二人都十分傾慕的義士,左思說“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李白說“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其他的如范蠡等人也是李白非常推崇的。

  另一方面,有不少功成身不退、落的可悲結局者提供了反面教材,如伍子胥、商鞅、李斯、韓信等等。《詠史?習習籠中鳥》有“蘇秦北游說,李斯西上書。俯仰生榮華,咄嗟復凋枯。”“言蘇秦、李斯,始不遇而繼遇,終不得死所也。”(沈德潛《古詩源》卷七)李白也詠到“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湖水濱。”(《行路難》其三)“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風》其十八)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君王在事成(有些甚至還未事成)之后,剿殺功臣、清除自己或者自己后繼者的潛在隱患,也可以說是一大傳統了。所以,既有如此之多的前車之鑒,選擇功成身退實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當然,前提是先得功成(有功),否則何談功成身退呢?

  (二)現實原因:時代背景和個人性格

  應該說,歷史原因對二人來說是共同原因,而現實原因則有巨大差異。從他們現實的情況看,無疑他們孜孜呼求的功成身退是一種臆想。左思生于晉世而出身寒微,又不好交游。自魏文帝設立九品中正制以來,魏晉兩朝大家士族把持朝政,寒門子弟不論其多么有才都沒有競進上升之途,所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也。左思上進無門,怎么可能會高呼自己要建功立業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呢?所以要么是全然斷了入仕心愿,要么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那里哀嘆幾句:我只求建功不圖名利、我愿為國效力功成之后飄然歸隱不會搶奪了你們(士族)的名利的。所以,左思雖有文才,但身逢此世,頂多也只能發出幾聲不滿和近乎于哀求的呼喚“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了。

  對于李白,世道時代可大不一樣了,隋朝始設科舉,唐朝漸次完備,故有唐太宗“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感嘆,至于李白之時絕不會像左思時代的嚴格門閥制壓抑了。可以設想,左思若生活在李白的時代肯定會去參加科舉且很可能高中,最后在仕途上自由拼搏一番,所以李白沒有做個什么大官干出什么功業怪不得那個時代,得從他自身尋找原因。皇帝給了你科舉晉升之路你不走,總想著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皇帝親自來找我然后封個大官——老是不按規則辦事。后來倒還真的被皇帝召見入京了,可惜又不抓住機會好好干,老是耍性子擺架子,弄得宮中朝中不少人對他不滿了,最后敗興放還。

  所以左思的悲劇是社會客觀原因:不論你多有才但你不是士族,所以就是不給你一個上升的機會,“當其未遇時,尤在填溝壑。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這是一個時代寒門子弟的共同悲劇。而李白的結局則是個人主觀原因:李白幼年青年近20年的時間生活在蜀中,任俠學道習縱橫術,求仙游學四處漫游,天生灑脫不羈、桀驁不馴、飄逸逍遙、豪邁激昂,“五歲通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嘗自比管(管仲)葛(諸葛亮),姜太公、傅說、酈食其、魯仲連就是他的榜樣。而到了宮中,得罪了皇后大臣還“天子呼來不上船”,所以這個“不聽話”不懂官場規矩的李白怎么可能干出業績來,他的性格為人決定了他不可能在仕途贏得功名,這是他的個人悲劇。

  (三)各自思想歷程的差異

  左、李二人各自的思想歷程也有很大差異,這里主要是說他們對仕途的認識變化。左思是初入仕途無門故而激憤抨擊表達不滿:“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陰此百尺條”是也。但是個人與整個國家制度對抗總是很難有效果的,繼而也只有感傷自悼了,“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恒居,歲暮常慨慷”,此四句寫“志不得伸和老之將至”(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知道了時代在打壓自己,“自非攀龍客”,有了較清醒的認識,在賈謐被誅后終于歸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去了,在《招隱》中也說“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不過左思歸隱后可能并未怎么逍遙,而是潛心于研究典籍,幾年后便病逝了。

  至于李白,一方面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自恃才高意氣用事,社會并沒有堵住他的晉升之路(科舉、從軍他都不愿意),所以在這方面他沒法也沒有批評(當然可能有從其他方面抨擊社會的,雖然他時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但這是他自己“不按規矩辦事”怪不得別人)。由于自己的性格原因,可以說幾乎是一輩子徘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搖擺不定真可謂飽受折磨了。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說“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說“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這兩首詩分別作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和二十五年(737),在其奉召入京之前,三十余歲的李白無疑是躊躇滿志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真的到了禁宮,李白又覺得不適應了,“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放還后李白南游吳越之地,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詩約作于天寶五年(746),這時的李白似乎決心不再入仕途了。安史之亂(755年)發生后,李白又燃起了濟世之心,在《贈韋秘書子春》(作于756年)中寫到“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在《贈張相鎬二首》(作于757年)中說“滅虜不言功,飄然陟蓬壺”。在《經離亂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759年)中還說“君登鳳池去,勿棄賈生才”,希望老朋友別忘了自己這個賈生推薦一下。當然,此時的李白渴望的是平定叛亂,與年輕時開疆拓土的時代已有巨大差別了。而此時的李白已年近六十了,幾年之后便病逝于安徽當涂。垂暮之年的李白,回憶起自己的一生不禁生出無限悲嘆“嘆我萬里游,飄飄三十春。空談帝王略,紫綬不掛身。”在《臨路歌》(一般認為這是李白死前的遺作)中他寫到“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此傳,仲尼亡兮誰為出涕?”以大鵬自喻嘆無人賞識,一代天才赍志而卒。

三、結語

  左思、李白二人,雖然同在詩作中表達出功成身退的呼求,都渴望建功立業繼而退隱不求名利,但都未如愿,無功(指二人渴望之“功”,非指二人一生毫無成就,二人之詩亦是一大功矣!)而卒。在同樣的呼求背后,其時代背景、個人性格、自我認識的思想變遷等等都包含著巨大差異,弄清這些問題,對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左、李其詩、其人乃至其所處的時代社會,無疑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書目:

王 琦《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

沈德潛《古詩源》,中華書局,1977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武漢出版社,2007

葛景春《李白詩選》,中華書局,2008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川| 伊通| 井研县| 灵石县| 乌兰察布市| 阳高县| 新巴尔虎右旗| 珲春市| 巢湖市| 尖扎县| 三江| 大埔区| 孝义市| 资源县| 黑龙江省| 南江县| 安化县| 南溪县| 罗田县| 镇沅| 鄱阳县| 洛宁县| 泰州市| 丽水市| 乌兰浩特市| 大方县| 汾西县| 湾仔区| 凤山县| 鄢陵县| 乐东| 嵊州市| 乐清市| 定远县| 门头沟区| 牡丹江市| 固安县| 射洪县| 田东县| 吉隆县| 大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