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濱州與薄姑古國——《濱州歷史與民俗文化論壇》讀后感

  一冊絳紅色封面的《濱州歷史與民俗文化論壇》又擺在了我的案頭,聞著淡淡的墨香,不禁感慨萬千,心情驟然沉重起來。因為在此之前,李象潤先生已先后連續兩年多的時光滄桑,組織和動員濱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同仁出版了《濱州歷史與民俗文化考略》、《濱州歷史與民俗文化研究》兩書,開啟了濱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先河。回首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出版三本論著,速度之快,質量之高,令人贊嘆,深為他們的勤奮和執著而感動,字里行間不知滲透著他們許多心血和甘苦,彰顯著他們的歷史責任感,怎不讓讀者為之動容。

  這冊《濱州歷史與民俗文化論壇》,著重就濱州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薄姑方國進行討論,依據相關資料,引經據典,各抒己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如李象潤先生的《薄姑三論》、張基地的《蒲姑考略》、馬光儉的《博興蒲姑興衰考》、吳名崗的《惠民大蓋商墓為薄姑國君墓考論》、李沈陽的《蒲姑研究:歷史與未來》等,讀后若飲醇醪般回味無窮。正像當代歷史大家安作璋先生所說:“薄姑作為我國先秦時期的東方大國,傳世的文獻資料很少,而且考古發現的文物資料也很有限。但是這個古代方國非常重要,薄姑方國不但是濱州歷史文化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國先秦歷史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當安教授讀到這些論文草稿之后,非常高興,給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一些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創新性學術觀點,值得學界重視。”

  濱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承有序。從魯北陽信小韓遺址出土的文物判斷,早在七千多年以前,這兒就有人類繁衍。正如《易·系辭》所載:“包犧(伏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代為薄姑氏領地,因“薄”與“蒲”、“博”“渤”“鵓”等字通假,才有了“蒲臺”、“博興”、“渤海灣”“鵓鴣李”諸多地名的歷史由來。

  我們縱觀歷史,華夏遠古先人最早認識和利用的海洋資源便是渤海,由中原進入山東半島的航運和漁鹽通道便是齊水(濟水),此乃薄姑氏族方國故地也。因此,國學大家傅斯年先生曾說:“蒲姑地望正合于當年濟水之入海口,是當時之河海大港無疑。”據此可以推斷,古渤海灣的意思,就是薄姑人環繞居住的海洋。由史料可以考證,商后期的殷都安陽的漁鹽海產品和史官刻制甲骨文所用的大量龜甲,大都有齊水海道從薄姑城運輸上來的。夏商時期,海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以鹽治邊、以鹽略地是當時中央王朝的殺手锏。其后期對東夷的戰爭,也是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和占有,可見薄姑方國對商殷王朝的極其重要性。

  薄姑氏是東方土著,是殷商頗有實力的東方氏族方國,后被周王朝打敗,黎民被迫四處流落。據學術專家論證有這么幾條線路走向:一是南下說,史學家徐中舒先生在《竹書紀年舒考》中求證出,“蒲姑其遺族之居地者曰黎,在中國的南方。”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宗澤先生研討撰文,認為“廣西瑤族的祖先是商代蒲姑氏族。”二是西行說,沿齊水逆行。薄人西遷,河南南陽漢置博望縣,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于該地。西行的還有一支抵達隴西,形成蒲戎氏族,亦嬴姓,疑是秦王朝贏政的高祖。遠涉的還曾到達甘肅平涼薄落山居住。唐代也在新疆西部設薄知州,猶與薄姑氏西遷有關。三是東北說,大量的薄姑人沿渤海灣先跋涉到東北,再漂落到朝鮮、日本列島等地,這次實則進行的是華夏炎黃子孫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規模“闖關東”,更是一次民族大交流、大融通,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東北各氏族的文化素質和耕織水平,并促進了中華民族與朝鮮、日本東亞各地的交往。朝鮮有博川郡、博川里、蒲地里等地域名,皆因薄姑氏族的遷徙居住有關。進入日本的薄姑人后裔,能夠從薄野氏、薄云氏、蒲氏、蒲田氏、薄尾屋氏等姓氏得到佐證。由此可以推斷,薄姑氏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基因不但在中華民族中影響極大,而且在東亞多個國家中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歷史淵源,血脈相承,時代相傳,現代濱州—-我們這些“薄姑古國”的守望者,應引為自豪的。

  遠古強盛的薄姑方國,必然會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這里,植桑養蠶、繅絲織帛成為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這在棉花尚未傳到東土之前,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是不容忽視的一件大事。“金章丘,銀陽信,鐵打的刁家鎮”,從流行的一句俗語來看,陽信是以生產白色的絲綢而聞名于世的。經考察,陽信有蒲姑祠、蒲姑冢、蒲姑城遺址等。民間也有“先有蒲姑祠,后有陽信城”的傳說。文物部門在小韓、李屋等古遺址挖掘時,曾有鹽、漁、耕、織多種生產資料的出土,使之更進一步證實,當初的薄姑氏族生產是比較發達的,文明社會已初露端倪。隨著蒲姑后裔的遷徙,也必然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傳播到海內外,相應提高滯留地區的生活水平和物資享受,促進居住地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

  隨著人們在薄姑古國這片熱土的不斷繁衍,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亦得到快速發展。濱州學院孫永奇副教授隆重推出了本地流傳下來的婚禮剪紙藝術:婚禮剪紙,又叫禮花、喜字花、嫁妝花。大紅的剪紙,營造出歡快、喜慶、幸福的場景。青年人結婚時,把各種喜慶的剪紙圖案貼在窗格上、屋頂上、炕圍上或擺放在妝奩、箱柜及各種用品上,俗稱“喜花”。喜花多以紅紙剪刻而成,一般都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龍鳳呈祥”等紋樣,將婚禮烘托得紅紅火火,喜氣洋洋。透過剪紙藝術,孫教授詳盡地分析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源溯和藝術蘊含,給人以獨特的傳統文化大餐。

  另有生于斯、長于斯、流傳甚廣當的呂劇,群眾喜聞樂見,有“一聽墜琴響,餅子貼到門框上”的戲言,可見人們喜歡呂劇的程度。山東師范大學的周國成先生,竟然發現山東呂劇與東北二人轉,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經研究發現,這兩門藝術同門同宗,一脈相承,花開兩朵。他在《呂劇與東北二人轉》這篇文章中,進行了縝密地調查分析,將戲脈和人脈緊緊地聯系起來,也彰顯了遠古薄姑文化和東北鄉土的傳承性,讓我們這些歷史文化工作者耐人尋味。

  此外,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鼓子秧歌”,也曾風靡一時。它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作總結的一種廣場文化活動,集樂器、舞蹈、道具于一體,載歌載舞,人員眾多,場面宏大,參與性強,很受群眾歡迎。鼓子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首,在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緣于鼓子秧歌的誕生地和普及率,陽信縣洋湖鄉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山東省秧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李麗、邢翠東先生重點介紹了這門藝術的傳承發展狀況,令人欣慰。

  此論壇一集,雖然以研討薄姑古國為主要脈絡,同時還占用一定的篇幅刊載了孫子研究、民俗考略、歷史人物等論文,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見仁見智,各有千秋。讀著這些妙文力作如欣賞洪鐘大呂,深感濱州這片從古到今黃河文化的沃野,洋溢著凝重的歷史沉積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讀者讀來定會愛不釋手開卷有益的。

(作者單位:濱州政協歷史文化研究會)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靖边县| 洛隆县| 抚州市| 南部县| 广平县| 漾濞| 东港市| 高台县| 固原市| 洛宁县| 微博| 建始县| 白城市| 紫金县| 温泉县| 大石桥市| 兰坪| 榕江县| 苍溪县| 盈江县| 安达市| 北宁市| 得荣县| 年辖:市辖区| 菏泽市| 华阴市| 饶平县| 丰县| 深水埗区| 平泉县| 崇左市| 手游| 金坛市| 井冈山市| 郁南县| 渑池县| 延川县| 咸丰县| 新安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