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食粥
臘八節原來是古代慶祝豐收酬謝祖宗的祭祀活動,后來在唐宋時期演變成為釋迦牟尼得道的吉日,佛家稱之為“佛成道日”。
相傳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名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后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于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所以在臘八這一天,許多佛寺都會熬粥布施,吸引著一大批渴望沐浴佛的光輝行善事、積功德,早日超凡脫俗的佛教徒。
喝臘八粥,逐漸演變成為臘八節這一天最主要的食俗。
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臘八粥。歷代文獻中都可以找到臘八粥的相關記載。
南宋《武林舊事》:“(杭州)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柿栗之類為之做粥,謂之臘八粥。”《明宮史》記載:“(明宮內)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園樹、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清朝貴族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尤為詳細:“(北京)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技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并用紅棗、桃仁等制成獅子、小兒等物,以見巧思。”
從《燕京歲時記》的這一條記載,不僅能看出清朝時喝臘八粥風俗的盛行,還能看出許多有趣的節日習俗。富察敦崇提及的各種配料,是熬煮臘八粥最常用的,而蓮子、扁豆和桂圓因為本身味重被排除在外,不過如今的臘八粥也常用到這三味,只須在入粥前單獨加工熬軟即可。
臘八粥熬好后,首先得敬神祭祖,然后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文中所說的“獅子、小兒”,乃是臘八粥中的吉祥配料。獅子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烘干的脆棗作為獅身,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做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小兒”類同,略。
陸游曾做《食粥》詩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晚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說明食粥有利養生。從營養功效來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養血等作用,是寒冬時節的滋補佳品,難怪可以傳承百年而不衰。